部编人教版(新版)2020年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教案3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山行》[~^%#@]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
)(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杜牧
2.师播放诗歌录音,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
(6)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
6.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
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句意是:因为真爱夕阳照射下的枫林晚景,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霜叶”是指秋天的枫叶,“红于”是“比……红”的意思,这里是说霜叶的美是二月的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着杜牧来到了山脚下,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你产生了什么感想呢?[*^%~#]
4.生带着理解朗读全诗。
5.作业布置:根据诗意,画一幅秋色图吧!
板书设计:
寒山
山行白云、人家热爱自然[@#%~^]
枫林[&^%@#]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一、复习导入
1.生背诵古诗《山行》。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诗,他用美妙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另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2.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
(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
会读:赠刘残犹傲君橙[*%#^&]
会写:赠刘盖菊残君橙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3.朗读这首诗。
(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 [%^@*~]
(1)荷尽:[*%@^#]
①出示2幅图片:
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②让学生说说哪幅图表现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
③讨论:
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④指导朗读:
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
指生读。
女生读。
全班齐读。
⑤教师随机评价:
荷花再好,开尽的时候也只剩下一片萧条的景象了。
[~%^&*] (2)菊残:
①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②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
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4.引出诗句:
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
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
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
赠、刘、盖、菊、残、君、橙。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尽无擎雨盖[@%^&~]
菊残有傲霜枝
对比——秋美(正是橙黄橘绿时)—爱秋天[#&*~@]
第三课时
《夜书所见》
一、复习检查
1.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重要诗句的意思。
二、揭示新课
1.齐读《夜书所见》。
2.释题:“夜书所见”中的“夜书”指的是在夜晚读书,“所见”指所看到的。
三、读诗句,悟诗意[#*&^@]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用笔画出来,并用自己喜欢
的方式去解决。
2.四人小组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
5.教师指导理解未解决的词语。
[@*%~^]
如:篱落:篱笆的下面。
促织:蟋蟀。
6.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四、想意境,诵诗句
1.让学生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句描绘的情景。
2.让学生看着挂图,背诵诗句。
3.诵读诗句,读出品味来。
五、认字写字
1.重点指导“会写字”(如“送”,要指出该字的结构、该字所在的田字格中位置及注意易写错的地方等)。
2.看卡片识字,加强记忆。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板书设计:[~@%#&]
梧叶寒声
江秋风思乡之情
回忆童年
篱落灯
Unit5 Story Time教学设计
【内容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起点)三年级上册Unit5 Clothes
【课时】Story Time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借助图片读懂本单元的小故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演或改编故事。
2. 能够通过学习小故事,了解红、黄、蓝、绿色混在一起会变成黑色的小知识。
3. 能够通过学习小故事,明白不随波逐流,不盲从于别人的道理,学会欣赏自己的美。
二、教学建议
1. 热身与复习
(1) 让学生说唱第一课时的歌谣和本单元的歌曲。
(2) 展示学生在Fun Time制作的服装卡片,引导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衣服名称和颜色。
(3)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刚才看过的同学的服装展示:Do you like their clothes? Why or why not?
2. 导入故事
出示本故事的主人公乌鸦的图片并提问:What colour are the black bird’s clothes? Do you like black clothes? Does he like his clothes? Let’s read the story (to see what happens).
3. 呈现故事
(1) 预测故事:呈现故事的第一、二张挂图,请学生观察并预测故事。
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对图片的理解来表达。
What will the black bird do next?
(2) 请学生带着上述问题浏览故事,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并验证自己的预测。
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He will dye his clothes.
4. 图片环游,深人理解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并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观察图片,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图3〜6:Who does the black bird see? What colour are their clothes? What colour does the black bird want to dye his clothes?
图8:What happened at last? Is the black bird happy?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最后小乌鸦拿出所有的衣服,衣服并没有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变成漂亮的颜色,而仍是黑色的?
5. 听录音,跟读故事
(1) 首先让学生尝试自己朗读故事。
(2) 播放录音,让学生聆听感知。
(3) 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看课文听故事、指图片,再次感知故事。
(4) 播放录音,让学生指文字并跟读。
(5) 逐句播放录音,让学生指着文字细致模仿录音的语音、语调。
6. 表演故事
(1) 师生示范: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故事。
学生戴上提前准备钓头饰,拿上道具,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表演。
(2) 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参考上述示范分角色表演故事。
(3) 表演展示。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在故事表演中发挥自己的想象,给他们所扮演的小动物设计台词,如:Look at my red cap. I like it!
根据小组的表现,及时在学生课本上盖章或贴小星星作为鼓励。
三、备选活动
1. 小实验
在读前环节可以做一个多种颜色混合之后反应的实验。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
2. 听故事,指图画
同桌两人共用一本书,教师随机读出或播放录音某一幅图的对话,让学生迅速指出是哪一幅图,看看谁指得快而准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