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爱莲说》教学设计(精选1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爱莲说》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北师大版《爱莲说》篇1
《爱莲说》教学设计
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实验中学张庚昌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的第19课(讲读课文),它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
大纲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学生能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文章感情,而本文正是对这方面培养起着导向作用,尤其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语言优美,骈散结合,是一篇很好的教材。
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还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七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
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
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
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狠抓基础。
大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学习,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文言学习基础,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而对“莲”这种事物,主要是从图画、文学、影视中看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但是对莲的具体了解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1.知识障碍,“莲”在风陵渡镇这一地区稀少,因此学生对“莲”不甚了解,所以我们从两个方面弥补这方面知识的缺陷;
第一方面: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信息,可以在网上查找下载,也可以从书刊中收集有关“莲”的图片或介绍。
以此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方面:教师制作介绍“莲”的课件,使学生初步了解“莲”并产生美感。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初步形成感性认识。
2.生理上,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3至14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教师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
3.心理上,建立良好的道德准则,把握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困难的。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莲”的欣赏,通过语句分析,体会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做人原则,使学生体会到人际交往的准则与做人的原则是一致的。
(如:隐逸者——不与人交往;富贵者——交往权贵;君子者——与世交往,坚守节操。
这既是以上三种人做人的原则,也是与人交往的准则。
)
三、案例设计原则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2.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忽视、荒废学生的任何一种智能。
3.正视差异,善待差异,可以对个别的强项进行特殊培养,因材施教。
4.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预习。
四、案例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
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
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设计中,我还注重营造学习的氛围与情境。
在朗读过程中配以中国古典乐曲,用大屏幕显示课文画面,进行情景设置,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去感受莲花那高洁正直的品质,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
结尾学生谈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延伸。
我在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力求学生的能力在展示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搜集写作背景给予本课相关的链接。
2.课前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有疑问的字句,朗读课文。
3.教师课前活动安排:准备好上课所用媒体、教学资料。
资料如下:
写作背景: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
《宋史》上说他“博学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
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
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于南康郡任职时,亲率下属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温馨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
课文解析:
《爱莲说》共119字,全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第1段以菊花和牡丹为陪衬,表明自己独爱莲,并描写莲的形象,赞美莲的品格。
第2段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为比较对象,点名莲花的比喻意义,突出了莲在自己心中无与伦比的地位,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与厌恶。
《爱莲说》这篇百字短文,但含义深远。
在写法上,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
写莲花,以“花之君子”贯穿全文,借花喻人。
六、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七、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2.反复朗读,背诵默写。
3.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的写法。
八、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九、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鲁迅先生的七律《莲蓬人》中有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螗。
”其大意是:莲蓬除去浓厚的脂粉,呈现正直的品格,脱下鲜艳的服装,着上朴素的衣裳。
这样就可以向濂溪先生宣称自己是个洁净挺立者,不会随着
残败的荷叶堕入寒塘。
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
(2)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咏莲作品中的典范。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出示课题:爱莲说)(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在回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检查学生的积累。
在交流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笔记的形式积累诗句获得知识。
)(二)、导学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
1.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这篇课文已经学过,以上几个问题没必要过多讲解,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索的积极性。
同时又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
2.听录音,划出朗读节奏(逐段展示课文,速度与录音配套,以莲花为背景)。
3.学生自读(屏幕显示已划分节奏的课文)把握语气和节奏。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5.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展示疑难词句)
独:唯独、只自:从盛:很、非常
予:我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显得更加清芬
谓:认为鲜:xiǎn,很少
6.置疑,学生互相解答。
7.学生齐读。
(三)、问题探究
(展示探究的问题)探究文章的内容,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什么是“说”?
2.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4.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5.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6.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7.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8.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复习已经学过的写法。
是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加深课文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时整理。
)(四)、朗读背诵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
如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目的是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掌握。
)
1.指导朗读第一段(出示朗读提示);
2.学生体会第二段的朗读方法;
3.学生自己背一背;
4.全班试背(屏幕逐句展示课文,并配放音乐);
5.点学生背诵,比一比,看谁背得熟。
(五)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莲花”与“君子”的联系。
(这个教学环节用3分钟,目的是通过探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
(六)、拓展延伸
1.与莲花有关的诗歌
2.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等(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从课程的设计来看,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来看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问题的设计上,从体现梯度。
)(七)、课文总结
1.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
2.了解本文衬托的写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写莲,还提到了什么花?几次提到?作用是什么?
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反衬
(1)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
予爱莲
(2)菊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衬托,表现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莲花之君子者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何人(衬托,感慨世风恶浊,表现作者洁身自好)
牡丹之爱众
(八)、布置作业
1.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
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翻译重点句子
1)可爱者甚藩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作者的思想过时吗?
(九)、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对比烘托
(十)、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做一个君子。
其实,关于莲花的知识还有很多,如莲花的历史、品种;莲叶的防水技能,与莲有关的诗词、歌曲、谜语,著名的赏荷胜地,莲与佛教的关系等,共同构成了丰富的莲文化,课后我们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我们再找个时间进行交流。
十、教学后记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与莲有关的诗词,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2007年10月20日
北师大版《爱莲说》教学设计篇2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用一朵花作封面的。
想想看,它是哪一本书?(对,是生物书)封面是什么花?(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目录部分,猜猜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爱莲说)
板书课题。
2、解题:
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请同学们注意“敦”和“颐”这两字的读音和写法,区别“敦”和“郭”、“颐”与“熙”。
课题上的“说”是否就是“说话”的“说”呢?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我们就是要利用注释,找到所需的答案。
3、教学目标展示: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短文。
我们学习它,要通过熟读以至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利用注释自己读课文两遍,疏通生字词。
三、请两个学生各读一小节,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晋莲、涟区别亵玩
予鲜鲜为人知屡见不鲜
停顿予独爱╱莲之出(后面均是爱的内容)
四、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节: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
(不是。
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3、根据注解,理解句面意思:
益:更加,越发。
精益求精
植:树立。
现多为种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
而:
但是。
4、根据理解,你认为莲花美在何处呢?
(生活在淤泥中不脏,在清水中不妖媚,茎杆笔直,香气清幽,高出水面,不可玩弄。
)
以《生物》书封面为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莲花的品质:
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
5、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了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物言志)这样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这一节。
根据板书背出来,请一组齐背。
(二)分析第二节:
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人称为什么呢?(君子)
把莲花比作是花之君子,又把菊和牡丹比作什么呢?(隐逸者、富贵者)为何这样比?
因为菊花在百花之后开放,不与百花争艳。
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
2 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
3 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
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
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4 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
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
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 请男生齐读这三句,读出陈述、疑问、感叹语气。
六,总结全文
1,说话训练。
全文以“爱”字作线索,贯穿全文。
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花,请大家说说你爱什么以及爱花的理由。
(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如何做人。
)
2,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题。
3,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七,读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爱说》,填上你所喜爱的花的名字。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潜爱菊隐逸者陶后鲜有闻衬托排比
众爱牡丹富贵者宜乎众矣比喻拟
不染不妖
予独爱莲通、直君子同予者何人
不可亵玩
托物言志
北师大版《爱莲说》教学设计篇3
爱莲说
@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作者是朝代中国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
原名敦实。
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爱莲说》出自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二、写作背景: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三、词语总结: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意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通过对莲花的描绘,托物言志,(1)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莲、菊、牡丹各象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莲
菊
牡丹
六、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2、对比——作用: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深化了主题,突出了中心。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达的相反的
七、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2、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