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患者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科患者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
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眼科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根据感染发
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并提出护
理对策。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超过65岁、糖尿病史、侵
入性手术、玻璃体溢出和术前抗生素使用是眼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玻璃体感染是眼科术后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切口感染发
生率最高。

发病率与年龄、糖尿病史、侵入性手术、玻璃体溢出和抗生素使用有关。

应高度重视相关因素和染发,确保眼科手术后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眼科患者;术后感染;高危因素;护理对策
1方法
1.1调查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医嘱单、病情记录、生命体征及检查报告,纳入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手术部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侵入性操作、
接触性检查、术中玻璃体溢出、手术时间等指标。

1.2判定标准
根据第三版《中华眼科学》中关于眼内感染的诊断标准判定患者术后是否发
生感染:①眼部疼痛、红肿、畏光流泪或突发性视力减退。

②玻璃体液、房水培
养结果呈阳性则为真菌或细菌感染。

2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
感染是眼科手术患者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多为术后72 h内急骤起病,
视力在短时间内受到直接损害,造成眼部疼痛及视力下降,若未能及时给予有效、
合理的处置,最终可能发展为失明。

术中侵入性操作、接触性检查等过程均有可
能使病原菌侵入眼球继发感染,加之细胞变异、耐药性不断加强,感染发生率居
高不下。

分析原因可能为:①高龄患者随年龄升高各器官机能减退,对外界病原
菌的抵抗力随之降低,故更易受病原菌侵害造成感染。

②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暴露
在医疗环境中的时间越长,术中操作不当、工作人员流动等因素均为患者术后感
染风险的高危因素。

③糖尿病患者皮肤表面糖分高是病原菌理想的培养基,故其
皮肤表面易定植病原菌而继发感染。

④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在抑制病原菌繁殖、
生长方面意义重大,术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利于预防病原菌感染。

⑤眼科常见
的眼内异物取出、眼外伤处置、球旁注射等操作均属于侵入性操作,侵入性操作
会破坏患者皮肤黏膜完整性并成为病原菌侵入、繁殖的便利途径,若操作过程中
医护人员意外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污染部位后未严格消毒,均可能造成患者
术后感染。

3护理对策
3.1护理人员培训
在眼科无菌手术过程中,护士是直接的执行者,其护理行为的规范与感染风
险密切相关。

因此,有必要加强日常清洁、护理消毒等工作质量的培训,提高眼
科护士的专业水平,更新其术后感染防治知识储备,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及时采取
正确的治疗措施。

3.2心理护理
眼科手术患者通常对手术和预后有很高的期望,并且对术后视力恢复有很高
的要求。

术后感染的患者常常表现为视力急剧下降和严重疼痛。

由于缺乏心理准备,患者及其家属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担忧和恐惧等消极情绪,失去治疗信心,甚至拒绝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结合不同的
心理特点,正确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态度。

①护士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
护患关系,耐心倾听患者投诉,疏导患者不良情绪,积极帮助患者面对治疗。


在使患者明确护理目标和患者目标的一致性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提
高他们的抵抗力,提高护理依从性。

③向患者解释术后感染的原因和相关知识,
通过向患者解释以前的病例,明确感染可以治愈。

3.3术前护理及规范技术操作
①完善泪道冲洗、结膜囊冲洗、结膜囊细菌培养等术前准备工作,严格进行尿、血、胸片、心电图、肝、肾、B超检查。

②术前30min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
液完全扩瞳。

③护士需要掌握眼外侧和结膜下注射的技巧,以尽量减少眼睛注射
的疼痛。

④及时清除眼部分泌物后,局部注射抗生素,密切观察眼部变化及全身
不良反应。

3.4术后护理
①预防感染:护士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确保手部卫生。

医疗废物应统
一处理,置于黄色医疗废物袋中,回收后处理。

护士应检查和消毒裂隙灯、眼压
计和其他相关仪器,并粘贴感染标志。

保持病房整洁,严格管理来访者,每天进
行两次紫外线消毒,用氯消毒液擦拭桌面物品表面,防止因感染传播而爆发眼内炎。

实行滴眼液、眼膏专人负责的原则,区分健康眼和患眼的滴眼液,做到一瓶
一眼。

护理人员在滴眼药水时应引导患者向患侧倾斜,并指导患者在患眼低位入睡,防止患眼分泌物流向健康眼,造成交叉感染。

②药物支持:合理组合药物,
达到抗菌消炎的目的。

护理人员应科学安排滴眼液的眼点时间,保持各种滴眼液
的使用间隔5分钟,确保各种滴眼液在患眼的有效吸收,使患眼的药物血浓度更高。

应避免在患者睡眠期间进行治疗操作,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为患者提供适
合睡眠的病房环境,确保患者的睡眠质量。

③加强病房巡视:观察患者的眼睛和
心理变化。

护士应贯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指导思想。

观察患者眼部
敷料的渗血、渗液情况,询问是否有眼部肿胀、疼痛、头痛等症状。

④根据患者
个人喜好和病情,制定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计划,引导患者增加含
粗纤维素的新鲜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

告知患者避免吃刺
激性和辛辣的食物。

3.5眼科医疗设备与器械的管理
做好仪器表面的清洁,每日用消毒湿巾擦拭仪器表面两次,使用后及时擦拭。

裂隙灯、非接触性眼压计均安装透明隔离板,防止患者分泌物飞溅到检查者,造成交叉感染。

挡板每次使用完后用消毒湿巾擦拭,放置的房间每天用紫外线照
射消毒两次。

使用前后均用75%酒精棉球或消毒湿巾擦拭额托、下颌托、测量口
表面,仪器台面用消毒湿巾擦拭,非接触性眼压计每次使用前先空喷三次。

前房
角镜、三面镜这些检查器具均直接接触患者的眼表和泪液,故眼科接触性检查器
具应做到一用一消毒。

使用后将器械或探头袋装密闭运送至供应室统一处理,采
用环氧乙烷灭菌后再使用。

特殊时期建议尽量减少直接检眼镜的使用,可采用间
接眼底镜或者眼底照相来替代近距离接触的直接检眼镜检查。

结论
综上所述,眼部手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最高。

年龄超过65岁、糖尿
病史、侵入性手术、玻璃体溢出和术前使用抗生素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经过
系统的护士培训,围手术期心理护理、药物支持、规范化操作可避免术后感染等
不良后果。

然而,本研究中包含的样本数量较少,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

期待
今后对大样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探讨,为眼科手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有效的
参考。

参考文献:
[1]赵粟.眼科手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与控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76(15):134-135.
[2]刘殿洁.眼科手术的感染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控制措施研究[J].世界最新医
学信息文摘,2019,35(15):15.
[3]张立伟.浅谈眼科感染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J].临床医药文献杂
志,2019,16(2):3254-3255.
[4]朱海芹,马智玉.专科医院内眼手术感染危险因素与干预对策[J].中医药
管理杂志,2020,22(12):2027-2029.
[5]谢祝斌,谢巧庆,梁轩炜.眼科住院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
感染学杂志,2020,24(5):1235-1236.
[6]杨敏,钱小佳.内眼手术后感染性眼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22(5):69-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