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酶)-试卷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医综合(酶)-试卷1
(总分:8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27,分数:54.00)
1.下面关于酶的描述,那一项不正确
(分数:2.00)
A.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
B.酶是生物催化剂
C.酶是在细胞内合成的,但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催化功能
D.酶具有专一性
解析:解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底物具有极高催化效能和高度转专一性的蛋白质和核酸,又称其为生物催化剂。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但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
酶对其催化的产物有较严格的选择性,即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产生一定的产物,这种特性称为酶的特异性或专一性。
酶是在细胞内合成的,但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催化功能。
2.关于必需基团的叙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必需基团有结合底物的功能
B.必需基团空间构象改变,酶催化活性改变
C.酶原不含必需基团而无催化活性√
D.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相对集中
解析:解析:酶的活性中心包括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统称为必需基团)。
酶的活性中心靠酶蛋白的构象维持,构象被破坏,就会削弱酶的催化活性。
酶原中可能含有必需基团,只是尚不暴露,所以没有活性。
3.全酶是指
(分数:2.00)
A.结构完整无缺的酶
B.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的结合物√
C.酶与抑制剂的复合物
D.酶与变构剂的复合物
解析:解析:酶按其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
结合酶(全酶)是由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组成。
辅助因子中与酶蛋白结合牢固,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与酶分离者,称为辅基,反之称为辅酶。
酶蛋白决定酶的专一性,而辅助因子则起电子、原子及某些基团转移作用。
4.辅酶与辅基的主要区别是
(分数:2.00)
A.与酶蛋白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
B.化学本质不同
C.分子大小不同
D.催化功能不同
解析:解析:酶按其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
结合酶(全酶)是由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组成。
辅助因子中与酶蛋白结合牢固,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与酶分离者,称为辅基,反之称为辅酶。
酶蛋白决定酶的专一性,而辅助因子则起电子、原子及某些基团转移作用。
5.决定酶专一性的是
(分数:2.00)
A.辅酶
B.酶蛋白√
C.金属离子
D.辅基
解析:解析:酶按其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
结合酶(全酶)是由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组成。
辅助因子中与酶蛋白结合牢固,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与酶分离者,称为辅基,反之称为辅酶。
酶蛋白决定酶的专一性,而辅助因子则起电子、原子及某些基团转移作用。
6.金属离子在结合酶中的作用,错误的是
(分数:2.00)
A.所有金属离子都可与酶紧密结合√
B.金属离子可与酶、底物形成复合物
C.金属离子可稳定酶构象
D.金属离子可参与酶活性中心的组成
解析:解析:有些做辅酶的金属离子与蛋白酶的结合比较松,可以用透析方法除去,但它仍具有改变或稳定的构象,参与酶催化的作用。
7.下列辅酶中的哪个不是来自于B族维生素
(分数:2.00)
A.CoA
B.CoQ √
C.FH4
D.FMN
解析:解析:CoQ不属于维生素,CoA主要成分为泛酸,是维生素B 3的衍生物,FH 4主要成分为叶酸,是维生素B 12的衍生物,FMN是维生素B 2的衍生物。
8.下列化合物中哪个不含腺苷酸组分
(分数:2.00)
A.CoA
B.FMN √
C.FAD
D.NAD
解析:解析:FMN是黄素单核苷酸,不含腺苷酸组分。
9.需要维生素B6作为辅酶的氨基酸反应有
(分数:2.00)
A.成盐、成酯和转氨
B.成酰反应
C.烷基化反应
D.转氨、脱羧√
解析:解析:Vit B 6在氨基酸代谢中作为氨基酸转氨酶、脱羧酶的辅酶。
10.下列哪一项符合诱导契合学说
(分数:2.00)
A.酶与底物的关系有如锁和钥的关系
B.在底物的诱导下酶的构象发生一定的改变,才能与底物进行反应√
C.底物的结构朝着适应酶活性中心方面改变
D.底物与酶的变构部位结合,改变酶的构象,使之与底物相适应
解析:解析:诱导契合学说是指在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称为酶一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
11.有关核酶的正确解释是
(分数:2.00)
A.是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
B.是RNA分子,但具有酶的功能√
C.专门水解核酸的蛋白质
D.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
解析:解析: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即本质是核糖核酸,没有蛋白质和其他有机化合物(辅酶)参与。
其与核酸酶(RNA酶)是完全不同的物质,核酸酶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12.酶催化作用对能量的影响在于
(分数:2.00)
A.增加产物能量水平
B.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C.降低反应物能量水平
D.降低反应的自由能
解析:解析:酶作为催化剂有着和一般催化剂相同的特点,反应前后无质和量的改变,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作用的机理都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13.下列那一项不是酶促反应的特点
(分数:2.00)
A.酶有敏感性
B.酶的催化效率极高
C.酶能加速热力学上不可能进行的反应√
D.酶活性可调节
解析:解析:酶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无质和量的改变,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作用的机理都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14.关于pH对酶活性的影响,以下哪项错误
(分数:2.00)
A.影响必需基团解离状态
B.也能影响底物的解离状态
C.酶在一定的pH范围内发挥最高活性
D.能够破坏酶蛋白的一级结构√
解析:解析:在不同pH下,酶的解离状态不同,而酶的催化作用主要决定于其活性中心及一些必需基团的解离状态,而且各部分的解离是不一致的,有的呈正离子状态,有的呈负离子状态,还有的则处于不解离状态,因此一定的pH很重要,但pH不会破坏酶蛋白的一级结构。
15.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不受哪一因素影响
(分数:2.00)
A.底物(S)
B.酶(E)
C.pH
D.时间√
解析:解析:酶促反应开始时,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等都会影响酶的作用效果从而影响反应的发生,改变酶促反应速度。
16.关于米氏常数K m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
A.饱和底物浓度时的速度
B.在一定酶浓度下,最大速度的一半
C.饱和底物浓度的一半
D.速度达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解析:解析:米氏常数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 m值是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底物的浓度。
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17.如果要求酶促反应V=V max 90%,则S应为K m的倍数是
(分数:2.00)
A.4.5
B.9 √
C.8
D.5
解析:解析:根据米氏公式V=V max (S)/K m +S。
将题目中的数值代人公式,便可得出答案。
18.有机磷化合物中毒时抑制胆碱酯酶,此抑制属于
(分数:2.00)
A.有逆性抑制作用
B.竞争性抑制作用
C.不可逆性抑制作用√
D.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解析:解析: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相结合,使酶失活,此为不可逆性抑制作用,这样的抑制剂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予以去除。
有机磷化合物(如敌百虫、敌敌畏等),能特异地与胆碱酯酶中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结合,使酶失活。
19.竞争性抑制剂作用特点是
(分数:2.00)
A.与酶的底物竞争激活剂
B.与酶的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C.与酶的底物竞争酶的辅基
D.与酶的底物竞争酶的必需基团
解析:解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与酶作用的底物的结构基本相似,所以它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抑制酶的活性,阻止酶与底物反应。
20.酶的竞争性可逆抑制剂可以使
(分数:2.00)
A.V max减小,K m减小
B.V max增加,K m增加
C.V max不变,K m增加√
D.V max不变,K m减小
解析:解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相似,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抑制作用大小与抑制剂和底物的浓度以及酶对他们的亲和力有关。
K m升高,V max不变。
21.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作用机制是
(分数:2.00)
A.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B.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必需基团结合√
C.抑制剂与酶一底物复合物结合
D.抑制剂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结合
解析:解析: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
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
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酶一底物复合物结合。
22.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描述是
(分数:2.00)
A.抑制剂即与酶相结合又与酶一底物复合物相结合
B.抑制剂只与酶一底物复合物相结合√
C.抑制剂使酶促反应的K m值降低,V max增高
D.抑制剂使酶促反应的K m值升高,V max降低
解析:解析:反竞争性抑制剂只与酶一底物复合物结合,生成的三元复合物不能解离出产物。
K m值和V max 均降低。
23.关于酶原与酶原的激活
(分数:2.00)
A.体内所有的酶在初合成时均以酶原的形式存在
B.酶原的激活是酶的共价修饰过程
C.酶原的激活过程也就是酶被完全水解的过程
D.酶原激活过程的实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解析:解析:酶原即酶的无活性前体,通常在有限度的蛋白质水解作用后,转变为具有活性的酶。
某些酶先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合成及分泌,然后在到达作用部位时由另外的物质作用,使其失去部分肽段从而形
成或暴露活性中心,形成具有活性的酶分子的过程。
例如胃蛋白酶原是无活性的,它在胃液中经胃酸的作用或有活性的胃蛋白酶的作用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分子。
24.酶原激活时,致使酶分子构象发生改变的原因是
(分数:2.00)
A.氢键断裂
B.肽键断裂√
C.疏水键断裂
D.二硫键断裂
解析:解析:酶原是酶的无活性前体,须在一定条件下,由酶原水解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致使构象发生改变,形成或暴露酶的活性中心,表现出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
25.蛋白酶激活酶原的过程属于
(分数:2.00)
A.需要消耗ATP的可逆共价修饰
B.不需要消耗ATP的可逆共价修饰
C.需要消耗ATP的不可逆共价修饰
D.不需要消耗ATP的不可逆共价修饰√
解析:解析:由无活性的酶原变成有活性酶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羧基肽酶、弹性蛋白酶在它们初分泌时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水解掉1个或几个短肽,转化成相应的酶。
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在其他酶的催化下,与某些化学基团共价结合,同时又可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去掉已经结合的化学基团,从而影响酶的活性,酶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共价修饰或酶的化学修饰。
酶原激活大多是经过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去除一个或几个肽段后,导致分子构象改变,从而表现出酶的活性。
酶原激活的实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是不消耗能量的不可逆反应。
26.关于变构调节正确的是
(分数:2.00)
A.所有变构酶都有一个调节亚基,一个催化亚基
B.变构酶的动力学曲线呈S形而不是双曲线√
C.变构激活和酶被离子、激活剂激活的机制相同
D.变构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相同
解析:解析:变构酶的特点是由多个亚基组成,除活性中心外还有变构中心,它不符合一般的米氏方程,当以V对(S)作图时,它表现出S型曲线,而非双曲线。
变构酶分子中常含有多个亚基,酶分子的催化部位(活性中心)和调节部位有的在同一亚基内,也有的在不同亚基中。
含催化部位的亚基称为催化亚基,含调节部位的亚基称为调节亚基。
27.下列关于酶化学修饰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
A.一般属此类调节方式的酶具有高活性和无活性形式
B.有活性和无活性两种形式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可以互变
C.催化上述互变的酶受激素等因素的控制
D.酶化学修饰的催化效率常较变构调节低√
解析:解析:化学修饰是由酶催化引起的共价键的变化,具有有活性和无活性两种形式。
因其是酶促反应,故有放大效应,因而催化效率常较变构调节高,而不是低。
二、 B1型题(总题数:4,分数:16.00)
A.单体酶B.寡聚酶C.多酶体系D.单纯酶(分数:4.00)
(1).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是(分数:2.00)
A. √
B.
C.
D.
解析:
(2).多种酶聚合形成复合物(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解析:单体酶是由单一亚基构成,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
寡聚酶是由多个相同或不同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酶。
多酶体系是由几种不同功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多酶复合物。
单纯酶是仅由氨基酸残基构成的酶。
A.丙二酸B.甲硫氨酸C.甲氨蝶呤D.GSH(分数:4.00)
(1).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是(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
(2).能保护酶分子中的-SH,维持酶活性的物质是(分数:2.00)
A.
B.
C.
D. √
解析:解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甲氨蝶呤的结构与叶酸相似,是叶酸的拮抗剂,它能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使四氢叶酸的合成减少,从而抑制体内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GSH中具有SH,应此能与巯基酶结合,保护酶分子的-SH,维持酶活性。
A.非竞争性抑制B.反竞争性抑制C.二者都是D.二者均否(分数:4.00)
(1).其V max较无抑制剂时减小(分数:2.00)
A.
B.
C. √
D.
解析:
(2).其K m值较无抑制剂时减小(分数:2.00)
A.
B. √
C.
D.
解析:解析:不同类型的酶抑制的动力学特点非竞争性抑制剂是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相结合,其作用特征为:K m值不变,V max减低,提高底物浓度后仍不能消除抑制。
反竞争性抑制的特点是K m值变小,V max也变小。
A.含有腺苷酸 B.含有维生素B 2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分数:4.00)
(1).FMN中(分数:2.00)
A.
B. √
C.
D.
解析:
(2).NAD +中(分数:2.00)
A. √
B.
C.
D.
解析:解析:维生素及辅酶FMN、FAD中均含有维生素B 2,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起递氢的作用。
NAD +或NADP +是脱氢酶的辅酶,在体内由烟酰胺(维生素PP)与核糖、磷酸、腺嘌呤(即腺苷酸)组成,参与递氢作用。
三、 X型题(总题数:8,分数:16.00)
28.酶分子上必需基团的作用是
(分数:2.00)
A.与底物结合√
B.参与底物进行化学反应√
C.维持酶分子空间构象√
D.决定酶结构√
解析:解析:酶分子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称作酶的必需基团。
这些必需基团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但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它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变为产物,这一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包括活性中心内的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维持酶分子空间结构。
29.下列哪些属于酶促反应的特异性
(分数:2.00)
A.绝对特异性√
B.相对特异性√
C.时间特异性
D.立体异构特异性√
解析:解析: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
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这种选择性作用称为酶的特异性。
酶的特异性是指酶对底物及其催化反应的严格选择性。
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包括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和立体异构特异性。
30.常见的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
(分数:2.00)
A.半胱氨酸和胱氨酸的巯基
B.组氨酸的咪唑基√
C.谷氨酸、天冬氨酸的侧链羧基√
D.丝氨酸的羟基√
解析:解析:常见的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组氨酸的咪唑基;谷氨酸、天冬氨酸侧链羧基;丝氨酸的羟基;半胱氨酸的巯基等。
31.测定酶活性需要的条件有
(分数:2.00)
A.最适pH √
B.最适温度√
C.酶被底物所饱和√
D.有合适的辅助因子√
解析:解析:最适条件是指能满足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所需的条件。
包括:①合适的底物和最适底物浓度;②理想的缓冲液种类和最适离子强度;③反应液的最适pH;④最适反应温度;⑤合适的辅因子、激活剂浓度;⑥若是酶偶联反应,还需要确定指示酶和辅助酶的用量;⑦合理的测定时间,包括延滞期尽量短暂,有足够的线性期;⑧合适的样品与反应试剂的比例;⑨足够的检测范围;⑩尽量去除各种抑制剂等。
32.下列属于酶作用机制的是
(分数:2.00)
A.诱导契合√
B.邻近效应√
C.定向作用√
D.表面效应√
解析:解析:酶加速反应的作用是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作用机制包括如上四条,催化机制呈多元催化。
33.关于不可逆抑制剂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分数:2.00)
A.可用药物保护和解毒√
B.抑制剂在很低的浓度即可抑制酶活性√
C.当酶与抑制剂结合时,酶分子变性
D.V-[S]曲线呈矩形双曲线
解析:解析:不可逆抑制剂通过共价键与酶结合,改变酶的构象,使酶丧失了活性,其抑制程度随着抑制剂的浓度以及抑制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不可逆抑制剂不能用简单的透析,稀释等方法除去,需用药物来保护和解毒。
34.酶原之所以没有活性是因为
(分数:2.00)
A.酶蛋白的肽链合成不完全
B.因为其蛋白分子与其他物质结合在一起
C.未形成或暴露酶的活性中心√
D.酶原是未被激活的酶的前身物√
解析:解析:某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活性,这些没有活性的酶的前身称为酶原,使酶原转变为有活性酶的作用称为酶原激活,本质是切断酶原分子中特异肽键或去除部分肽段,即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被打断一个或几个特殊的肽键,从而使酶构象发生一定的变化,形成具有活性的三维结构的过程。
由无活性状态转变成活性状态是不可逆的。
酶原可以贮存在其合成部位而没有引起细胞或组织自我消化(水解)的危险,待细胞需要时再被激活。
35.变构酶的特点
(分数:2.00)
A.常由2个或2个以上亚基组成√
B.具有催化部位和调节部位√
C.受到变构剂影响后发生构象变化,使酶活性提高
D.具有催化亚基和调节亚基
解析:解析:变构酶是一类重要的调节酶。
在代谢反应中催化第一步反应的酶或交叉处反应的酶多为变构酶。
变构酶均受代谢终产物的反馈抑制。
变构酶多为寡聚酶,含有两个或多个亚基。
其分子中包括两个中心:一个是与底物结合、催化底物反应的活性中心;另一个是与调节物结合、调节反应速度的变构中心。
两个中心可能位于同一亚基上,也可能位于不同亚基上。
在后一种情况中,存在变构中心的亚基称为调节亚基。
变构酶是通过酶分子本身构象变化来改变酶的活性。
调节物也称效应物或调节因子。
一般是酶作用的底物、底物类似物或代谢的终产物。
调节物与变构中心结合后,诱导或稳定住酶分子的某种构象,使酶的活性中心对底物的结合与催化作用受到影响,从而调节酶的反应速度和代谢过程,此效应称为酶的变构效应,但不一定是使酶的活性提高,而是进行双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