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带刺的朋友2 省级优质课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
23 带刺的朋友
【教材分析】
《带刺的朋友》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发现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为主题,学习目标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本文是宗介华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记述了自己小时候在院子里发现小刺猬“偷”枣的惊讶与欣喜。

小刺猬就像身边的小伙伴一样,富有灵性,顽皮可爱。

而作者的内心也经历了“非常惊讶”、恍然大悟”、“暗暗钦佩”的过程。

由此可见本文的两条主线:一是刺猬偷枣的过程,此处可让学生学习提取信息,提炼关键词,并借助关键词讲述过程;二是作者的心理变化,可让学生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对刺猬的喜欢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文中有特色的生动词句十分值得孩子们积累。

“哗哗作响、噼里啪啦、噗的一声”等有意思的词语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里,值得引领孩子去发现、积累;刺猬偷枣过程描述极为生动,值得品味。

课后练习题的第三题,“我”对刺猬称呼不同的句子,从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是学生知识的生长点,需要好好体悟。

三年级的学生从低段逐步走向中段,具备了自主识字与读通课文的能力,但仍然以直观思维为主。

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学生在表演、看图、猜测等丰富的学习场中,学习的乐趣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本课要认的字中,“扎”的多音字读法需要强化,要写的字中“枣”和“刺”需要加以区分。

另一方面,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关键词语理解课文是三年级重要的学习目标,也是比较薄弱的方面,就本课而言,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和体会“我”的情感变化有一定有难度,需要搭设支架加以突破。

刺猬这一活泼机灵的形象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作者宗介华还写了小刺猬一家的很多故事,可以引导孩子阅读,建构新知和旧知的联系,丰富对刺猬的认知,拓展阅读广度与深度。

【教学过程】
《带刺的朋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枣、馋”等11个生字,能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式理解“猜测、缓慢、监视”等词语。

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

2.朗读课文,利用“刺猬偷枣剧本”情境梳理课文。

3.练习用“直”圈和“跳”圈法提炼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讲清刺猬是怎样偷枣的,结合表演等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课文生动的语言,能用自己的话讲清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难点:提炼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讲清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教学准备:学生标段,通读课文。

教师准备刺猬图片,词语卡片,课件。

⏹过程预设
课前谈话:刺猬初印象
1. 聊动画片:聊聊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

2. 谈初印象:看百度里搜“刺猬动画片”出现976000个结果,对此发表看法。

一、初读课文,学词梳理
(一)读好课题,注意“的”的读法和停顿。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反馈交流,学习词语
第一组:猜测缓慢监视
第二组:让人眼馋.逐.个归拢扎.在背上
第三组:哗哗作响噼里啪啦噗的一声
◇第一组“测”联系“推测”单元的提示,出示“预测、体育达标检测、语文期末检测”复现生字。

“缓慢”用动作演示缓慢和反义词“快速”理解。

“监视”一词结合《课堂作业本》里“注视和监视”的语境选择来理解。

◇第二组词语里的“馋、逐、扎”读好翘舌音。

区别多音字“扎”的读音。

组词:扎(zā)头发。

◇第三组拟声词模拟情境,读好节奏:
一阵大风吹过,读——哗哗作响,一阵狂风吹过,读——哗哗作响。

(四)梳理内容,书写生字
过渡:看来,大家读书都很仔细,细心的你们肯定发现了课文写的是刺猬——
偷枣。

“刺”和“枣”是我们要写的生字。

1.自主观察,交流关键点。

2.看微课播放“刺”和“枣”的演变及书写重点。

3.师范写,学生写一个。

互评标准:书写正确 结构合理 关键笔画。

二、借助“剧本”,习得方法
过渡:刺猬偷枣的过程被一位小男孩偷偷注视着,准备写成一个剧本,拍成动画片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案发现场吧!
(一)二读课文:朗读课文1-2段,在文中圈出刺猬偷枣剧本的时间和地点。

1.反馈时间和地点。

时间:用跳圈法连接成“秋天的晚上”更准确。

地点:用直圈法圈出后院或后院枣树旁边。

(随机板贴:“直”圈、“跳”圈)
2.朗读第一段,用课文配图结合玛瑙图理解“让人眼馋”。

3.师生配乐合作读第二段。

(二)谈刺猬印象。

选择这样的时间、地点,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 随机板书:聪明、机智……)
三、运用方法,讲演偷枣过程
(一)三读课文:朗读课文3-10段,借助积累的词语,填空偷枣过程。

1.自由读第10段,尝试读出动画片画面感。

2.完成《课堂作业本》选择题。

(二)四读课文:朗读第10段,完成《课堂作业本》下题,感受生动语言。

1.反馈答案,说说理由。

2.联系上文,读好句子: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

3.运用方法,提取偷枣过程关键词。

过渡:如果把长长的剧本变成关键动词组成的图表式剧本,肯定方便我们表演。

(1)教师课件演示用用“直”圈、“跳”圈法完成《课堂作业本》。

(2)学生尝试完全成另外三个空格。

(3)投影对比学生两种答案,讨论选择合适的填法。

(4)看课件演示后订正再齐读。

(5)挖空关键动作读第10段。

(三)刺猬小剧场表演:借助偷枣关键词,结合课后题,加上“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同桌练习一人讲一人演,再上台表演。

四、丰富印象,存疑延伸
(一)回顾再谈印象
我们这样读着、写着、演着,回顾刺猬偷枣剧本,这位带刺的朋友一定已经走进你的心中。

此时此刻,你想夸带刺的朋友——(谈印象,板书印象词语)(二)存疑联系延伸
这节课我们认识这位聪明、偷枣本事高明的小家伙,那它怎么成为我带刺的朋友呢?(板书“我?”并画上我和带刺的朋友的连线)。

下节课继续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我?带刺的朋友
“跳”圈
“直”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