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答案
1.D 2.B 3.A 4.①戏剧冲突决定了戏剧具有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的艺术特征;①戏剧的艺术特征(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能够通过戏剧冲突表现出来。
5.①体现了戏剧的集中性特征。
全剧紧紧围绕窦娥被诬陷和冤死来结构剧情,使得观众的心理期待得到满足。
①体现了戏剧的紧张性的特征。
窦娥为了沉冤得雪,与社会黑暗统治展开了抗争,给观众以紧张感。
①体现了戏剧的曲折性特征。
本来张驴儿想毒死窦娥的婆婆,却意外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县官拷打窦娥的婆婆迫使窦娥含冤招认,窦娥死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一一应验,最后窦娥的父亲帮助窦娥沉冤得雪,全剧一波三折充满才突转。
1.A.“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直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说法有误。
原文“并不是任何生活矛盾,都可以构成真正的戏剧冲突”说明有的生活矛盾是可以构成戏剧冲突的,只是非常少见难得。
B.“否则就会使戏剧化的情节不够集中,变成‘折子戏’”说法有误。
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折子戏”并不是情节不够集中,而是整出戏不够集中,只有集中的那部,成为折子戏。
C.“紧张感越强,戏剧性就越强”无从谈起。
原文只说“事件、心理本身的紧张性及其在观众中引起的相应的紧张感,是戏剧性的重要特征之一”,不能体现选项关系。
2.A.“就要把王子塑造成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这样才能构成特殊的冲突”说法有误。
根据原文,莎士比亚把王子塑造成思想深邃、行动软弱的人,从而使王子复仇的故事构成了戏剧,而A项把这个信息转变成了必要条件推理,是错误的。
C.“不是戏剧家设计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说法有误。
根据原文“曲折性贵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总是在情理之中”可知,这里的自然而然,是说曲折性要符合逻辑,并不是说戏剧不是人为设计的。
D.“两种观点截然不同”说法有误。
这两种观点不是针锋相对的,而是轻重的区别,原文““反戏剧’如要从根本上反掉戏剧艺术自身的规律,完全抹煞戏剧性的基本特征,那就无异于取消戏剧了”。
3.根据原文可知能引起观众紧张、期待心理的戏剧特征是: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
A. 事件在寅时集中爆发,体现了戏剧特征的集中性,故事紧凑,一直在致力于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以房子或棺材抵债与老太爷视之如命的不舍,具备了紧张性特征;还债的时间到了,曾皓的女婿江泰找人帮忙给曾皓等人希望,情节一波三折,具备了曲折性特征。
本项同时具备了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的戏剧特征,故本项最能引起观众紧张、期待心理。
B.众多事件在同一时刻爆发,具备集中性特征,但是从“传报人”的口中说出来的,从而不具备了紧张性和曲折性特征。
C.收回“罪证”、销毁“罪证”、安抚妻子,情节单一,只是平铺直叙不具备曲折性特征。
D.周朴园与侍萍年轻时的恋情变故构成最原初的事件,之后的所有事件的矛盾的总爆发,这具备了集中性的特征;但没有提及事件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对情节一波三折的讲述,从而不具备紧张性和曲折性。
4.①根据“在剧本中,冲突不仅决定着动作的内容和方向,而且,只有冲突充分展开,才能使参与冲突的各个人物的动作不断发展下去,因果相承,首尾相贯”可知,戏剧冲突决定了戏剧具有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的艺术特征;
①根据“这就是说,不论是‘突转’还是‘发现’,其动力应该是来自戏剧自身冲突的张力,而不是偶然的、外来的一种‘推助’”可知,戏剧的艺术特征(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能够通过戏剧冲突表现出来。
5.①全剧以窦娥的悲惨遭遇为核心,围绕着她被诬陷和冤死的命运展开,使得剧情紧凑而有力。
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心中充满了对窦娥的同情和对真相的渴望,这种心理期待在剧情的高潮部分得到了满足,使得观众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体现了戏剧的情节相对紧凑和集中环环紧扣、事件内容的密度不疏落的戏剧的集中性特征。
①窦娥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与社会的黑暗统治展开了激烈的抗争。
她所经历的磨难和困苦,让观众感受到了她的无助和绝望,同时也感受到了社会的冷酷和无情。
这种紧张感使得观众的心跳加速,情绪紧绷更加关注剧情的发展,期待着窦娥能够战胜邪恶,沉冤得雪。
体现了戏剧的紧张性的特征。
①剧情中的每一次转折使得观众无法预测接下来的发展。
张驴儿本想毒死窦娥的婆婆,却意外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县官拷打窦娥的婆婆,迫使窦娥含冤招认;窦娥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最后,窦娥的父亲帮助她沉冤得雪。
这一系列的情节转折,使得全剧充满了戏剧性和观赏性,戏剧情节的一波三折、出乎意料之外但总是在情理之中给观众带来了一次次的心灵震撼。
体现了戏剧的曲折性特征。
6.A 7.A 8.同:“套子”与“蓝袍”其实都象征的是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
不同:《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蓝袍先生》的“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
9.①“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通过“我”来展开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①通过“我”贯穿全文,讲述“我”的经历,经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迁。
①直接展开“我”的心理描写,让读者得以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感受“我”的发展与成长。
【解析】6.A.“为了表现父亲是一个严肃、冷峻的人”这一理解不准确。
原句“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更多地是表现父亲在执行惩罚时的坚定与原则性,而不是为了突出他的严肃或冷峻;更多地体现了父亲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严格和公正,而不是个人性格上的特征。
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已经战胜胆怯,进入了‘先生’的角色”表述不准确。
“我”虽然努力模仿父亲的走路姿势,但这并不代表“我”已经完全克服了内心的胆怯,而只是试图通过模仿父亲来增强自信,或者说是在努力进入“先生”的角色。
8.同:别里科夫为自己套上的那些有形的“套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那些无形的“套子”便是保守的、落后的、反动的。
无形的“套子”象征着枷锁,旧的制度没有那么容易被打破,旧的思想也没有那么轻易被“剔除”,旧的势力更没有那么容易被取代。
这无形的“套子”、无形的枷锁,依然会束缚着人们。
“蓝袍”成为旧教育的象征,“我”在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制度。
“套子”与“蓝袍”其实都象征的是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
不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
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
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
因而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蓝袍先生》“蓝袍”指“我”穿的蓝色长袍,同时指像“我”一样穿着“蓝袍”的私塾老师,“蓝袍”成为旧教育的象征,“我”在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制度。
“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
9.小说从“我”的角度来讲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亲历了“我”穿上蓝袍去坐馆,又见证了“我”脱下蓝袍,穿上了“列宁装”,通过“我”来展开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通过“我”贯穿全文,在“我”刚满十六岁时,父亲选定“我”作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我”穿上蓝布长袍去坐馆,在学堂上与杨马娃发生冲突,并惩戒他,最后“我”脱掉蓝袍,穿上了“列宁装”。
文章讲述“我”的经历,经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迁。
直接展开“我”的心理描写,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内心失落悲哀,让读者看到了“我”的成熟。
让读者得以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感受“我”的发展与成长。
10.BDG 11.B 12.C 13.(1)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
(2)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
14.相同: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忠、慈、仁等伦理。
不同:①材料一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
①材料二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
【分析】10.句意: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其一生;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
“老而无妻子者”对应“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对应“有所放依以长其身”,所以应在BDG三处断句。
11.A.正确。
谦让。
句意:一家谦让相敬。
/没有谦让之心。
B.错误。
替代/容易。
句意: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
/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C.正确。
残害/盗贼。
句意: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
/盗贼只爱自己的家。
D.正确。
表并列/表假设。
句意:万民最大的利益。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
12.C.“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强加因果,依据原文“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此天下之害也。
……此又天下之害也” “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可知,是因为当时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很多大害,因此,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
13.(1)第一个“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第二个“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兄长;“恤”,怜爱;“倍”,通“背”,背叛。
(2)“强”“弱”“众”“寡”“诈”“愚”“贵”“贱”,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的人;“劫”,胁迫;“暴”,欺凌;“敖”,通“傲”,傲视;“此天下之害也”,判断句式。
14.相同:材料一写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材料二写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可见两则材料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悌、
忠、慈、仁等伦理。
不同:材料一:由“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可知,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
材料二:“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
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可知,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
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因为自己家族的人不能管理好而能管理好一国之民,这是没有的事情。
孝顺,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尊兄,可以用来侍奉长官;仁慈,可以用来使役民众。
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
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族。
所谓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
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
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
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应当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然而现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说:“例如大国攻伐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
又如做国君的不仁惠,做臣下的不忠诚,做父亲的不慈爱,做儿子的不孝敬,这又都是天下的祸害。
”
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吗?就必然说:“不是这样的。
”必然要说:“是从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的。
”所以分别对待是不对的。
所以墨子说:“要用相爱来取代相恶。
”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相爱来替换相恶的原因何在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对待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对待别人的城邑,像对待自己的城邑,谁还会动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城邑呢?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的家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
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还是天下之利呢?就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了。
”
现在我将寻求兴起天下之利的办法而采取它,以相爱来施政。
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其一生;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
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相爱之说而加以非议的原因,这是什么缘故呢?
所以君子假如想要做仁惠之君、忠诚之臣、慈爱之父、孝敬之子、友爱之兄、敬顺之弟,对于兼爱就不可不去实行。
这是圣王的大道,万民最大的利益。
(节选自《墨子·兼爱下》)15.D 16.(1)《西江月》词中的明月,作为典型景物,与秋江一同构成了一幅江天一色的秋景图,为后文写舟行江上提供了背景,营造出一种明丽、优美的意境。
(2)《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中,月色皎洁,同湖水相映成澄澈、明亮、纯净的画面,与后文“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相呼应,写出了诗人如月般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解析】15.D.“词人在江边听到演奏《霓裳羽衣曲》”错,水晶宫里奏霓裳,并不是作者真实听到的,而是作者听到了江水波涛翻涌,感觉就像音乐演奏。
16.(1)《西江月》中,“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句意: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
词中的意象“明月”,作为典型景物,与秋江共同构成了江天一色的秋景图,“明月”是后文舟行江上的背景,营造出明丽优美的意境。
(2)《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意为: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澄明。
“素月”,即交节的月光。
“分辉”,意味着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
月色皎洁,同湖水相映成澄澈、明亮、纯净的画面,且与后文“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呼应,写出了诗人如月般光明、磊落、坦荡。
17.乾坤日夜浮玉鉴琼田三万顷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不赂者以赂者丧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详解】易错字词:“鉴”“琼”“顷”“嬴”“壑”“潜”“泣”“嫠”“棹”“蓑笠”“丛”。
18.①显而易见①深思熟虑①赞不绝口19.董宇辉的直播带货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主播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卖书案例,竟然引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
20.C
【解析】18.第一处,根据语境可知,疫情虽然没有让出版业“像其他一些行业经历需求崩溃”,但影响非常明显而且巨大,因而选填“显而易见”。
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
第二处,根据语脉,第二处应填面对疫情,传统书业的经营者采取经营策略时的谨慎态度,因而选填“深思熟虑”“小心翼翼”之类的成语即可。
“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思索考虑;“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第三处,根据语境,此处应填人们对董宇辉直播带货的态度,因而选填“赞不绝口”或“交口称赞”之类成语。
“赞不绝口”,意思是连声称赞;“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
19.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
“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主播卖书案例”顺序不当,应改为“主播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化石成金的卖书案例”;
第二处,搭配不当。
“生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中“生发……讨论”动宾搭配不当,改为“引发了社会对于读书价值的讨论”。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冷媒介”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转场”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中的引号表示引用。
D.“出圈”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21.排比。
①画横线语句由四个结构相同的动宾短语构成,四个短语意义相关,以逗号连接,形成排比句式。
①增强了语势,使句子节奏明快,更富表现力,凸显了后河古戏的吸引力,表达出游客对在濯水古镇游玩的热情和期待。
22.濯水后河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音乐形式,它由多地域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发展而成,既高雅动听又通俗易懂。
【解析】2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听……”“游……”“品……”“看……”是四个结构相同的动宾短语,四个短语意义相关,都是很多游人来濯水古镇的游玩的项目,以逗号连接,形成排比句式。
排比的运用,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看后河古戏”凸显了后河古戏的吸引力,听、游、品、看表达出游客对在濯水古镇游玩的热情和期待。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先抽出句子主干“濯水后河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音乐形式”;
再把修饰语“由多地域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发展而成的既高雅动听又通俗易懂”变成两个短句“它由多地域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发展而成”“既高雅动听又通俗易懂”。
最后得出答案:濯水后河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音乐形式,它由多地域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发展而成,既高雅动听又通俗易懂。
23.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
第一句话是引用《尚书》名言,第二句话则是对名言所做的阐释,第三句话是由此得出的结论。
材料围绕“加”“减”来讲述生活的道理,启示考生要联系社会生活和人生实践,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题目所选材料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思想素质和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
材料开头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的名句,并加以具体阐释,得出的结论是“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
骄傲和谦虚指向人的道德品行,体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
这句哲理名言里包含了一个辩证思维的生活逻辑:做生活的加法有时就会为生活所累,反而于人生不利;做人生的减法,因为有了“断舍离”,反而会有幸福加持。
第二个结论“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则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加减之妙,并运用于人生实践中,才会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事中得心应手,活出真正的自我和人生的价值。
“加”和“减”本身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辩证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当其作用于每个人的生活时,就会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智慧。
这就是这段论述的启示意义。
文章既可以从“加”或“减”任一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把“加”和“减”结合起来构思,但必须体现“加”和“减”的辩证思考。
立意:1.给生活做减法,人生才能活出加法。
2.学会做减法,才能给人生做加法。
3.做好人生加减法,活出生命真价值。
4.为生活做减法,为生命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