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修改作文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修改作文的方法
篇一:文章的修改叶圣陶阅读答案文章的修改叶圣陶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
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
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
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
可是有些人不领会。
常听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
”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
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衔接,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切,
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
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
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样的理解很重要。
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
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
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
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
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办法。
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贴,意思也就流畅妥贴。
(选自《和老师谈写作》,有删改)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3分)A.写完了一篇文章,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B.文章的修改,不会变更原文意思;变更有大小,关乎全局和枝节。
C.修改文章一定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
D.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这才是正确的修改办法。
13.从上下文来看,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4
分)14.第五段中加点的“这样的理解”指什么?(2分)15.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修改下面一篇日记的内容。
(3分)①在班上,我相貌平平,成绩平平,很不起眼。
②放学路上,我独自行走,看着别的同学结伴而行,心中难免有些失落。
③今天回到家中,我进门便看到一株茉莉花蜷缩在茶几一角,一小团绿叶,中间只几粒花苞,它那瘦小的花骨朵与盛开的杜鹃花相比,简直是不值一题。
④我突然觉得,它与我一样很不起眼!⑤这时,一阵清香飘来,我嗅香而去,啊,是茉莉花的香气!⑥它开在杜鹃花的边上,没有丝毫自负和胆怯——我忽然懂了:我应该像这茉莉一样,不在乎别人的“花”开得多艳美,认真地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篇日记中,从“全局”来看,可以删除的一句是▲;从“枝节”看,有错别字的一句是▲,词语“配合照应”不当的一句是▲。
(填句子序号) 答案:12.(3分)C13.(4分)事实论证(举例例证或假设论证)(1分),列出文章修改中可能出现的三类现象和词语变更的实例(1分),论证了“凡是修改,都由于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的论点(1分),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严谨而富有说服力(1分)。
14.(2分)“这样的理解”是指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15.(3分)②③⑥(序号不可紊乱)
篇二:小学生自改作文方法
龙源期刊网.cn
小学生自改作文方法
作者:杨昆
来源:《文化研究》2014年第11期
摘;要:小学生刚刚接触习作,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孩子,由于在认知水平、观察能力及语言材料的积累等方面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习作中会经常出现句子表述不清楚,不通顺,不规范,有语病;作文内容讲述简单,类似流水帐;作文内容太繁杂,没有中心等现象,甚至有的还会因为审题不清,而导致跑题。
面对老师的评语,他们往往视若“摆设”,不懂其意。
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习作,最终能将自改作文变成习惯,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呢?我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自改;教学
作者简介:杨昆,女,(1979-年),大学本科,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五中学,老师。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
”有人说,好文章是大量阅读积累沉积的,也有人说,好文章是经过反复推敲修改而成的。
其实,不管怎样,“修改文章”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结合自己的习作课堂教学,我将不同的读书形式与学生思考、师生互评相结合,探索出了一种简便易操作的修改方法——“读思评改法”。
此方法不仅教会了学生一种自改作文的方法,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避免了平时习作教学中教师评语是“摆设”的尴尬局面。
具体做
法如下:
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整体决定局部,如果整体有问题,而只改局部,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会白费工夫。
因而,写作完成之后,从整体上指导他们宏观的把握文章,是很有必要的。
快速阅读的目的,旨在学生自我反思。
看看习作内容是否符合题目内容,选择的材料是否合适,对于记录成流水账的孩子要求其选出想要重点详写的部分,并用自然段将其合理分开,这样文章看起来才会更加条理、清楚。
二、大声朗读,文从字顺
老舍先生说:“;文章念一念,那么不恰当的词句,不顺口的地方,就显露出来了。
”可见,文章可以通过大声朗读这种方法来修改的。
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一字不差的大声朗读出来,在读的过程中自我感知习作的问题,看看有没有因粗心、随意而写错的字,有没有丢字落词的现象,有没有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如果有,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会觉得别扭,及时动笔把它们修改好。
当学生注意到这一点时,他们自然会多读几遍并修改,起码读起来通顺、舒服。
篇三:作文修改讲义doc
菁锐学校语文组
【如何修改作文?】
【课时目标】
1、学会修改作文,掌握必要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作文转化技
巧,学生能够自我修改。
2、熟练运用作文转化技巧和修辞手法,积累两
篇作文素材及部分作文优美语句。
注意事项
1、积累的优美语句素材转化语句注意导致病句出现
2、使用或摘草优美语句优先考虑整体框架结构,避免出现段落冗余问题。
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
常言说,十分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这个“改”,既包括别人改,也包括自己改,其中自改是关键。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
”
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何其芳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叶圣陶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鲁迅
可见,一篇成功的文章是离不开修改的。
但平时同学们写作文,却总不重视修改,文章写完,也就算万事大吉了,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
不会修改文章,不懂得修改的要求和方法,会妨碍表达,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不重视修改或缺乏修改能力,在平时作文和作文检测中就会出现不应出现的错误,这样就直接影响
考生的成绩,因而中学生一定要对作文修改予以足够的重视。
除掉极少数妙手偶得、巧夺天工的作品,无论诗人、作家的水平有多高,他们都会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使之更实、更美、更到位。
宋代诗人王安石写《泊船瓜洲》,诗中那句“春风又到江南岸”,先将“到”字改成“过”字,接着改成“入”字,继而又改成“满”字,经过十多次的变换,最后才改定为“绿”,不仅本句大为生色,全诗也都活了。
白居易写的诗通俗易懂,连不识字的老婆婆都能听得懂。
有一天,白居易把自己写好一的一首诗读给他的邻居老婆婆听,老婆婆先是没听懂,白居易回去对诗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改好之后又去读给她听,可老婆婆还是没能听懂,白居易又回去反复地改,直到老婆婆听懂了,他才满意。
据记载,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着《战争与和平》改过七遍,《安娜o卡列尼娜》写了五年,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20次。
威修改《永别了,武器》的结尾,就是最后一页,改写了39次才算满意。
当代作家肖复兴则写过一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回顾了文学家叶圣陶给中学时代的他改作文的过程,诚恳地表示:“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
中小学生起步不久,写作经验较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锻炼,文章就更加需要修改,切实做到“下大力气”,“一丝不苟”。
修改的方法
一、按提纲修改法
学生作文“初成”后,可要求他们按照作文前所列的提纲逐项进行检查、对照。
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时,一名学生的提纲是这样列的:
1、爸爸是我敬佩的人。
2、具体叙述爸爸让我敬佩的典型事例。
3、爸爸真令我敬佩。
在他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爸爸很勤劳,为了我们这个家,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然后做饭、收拾屋子,打发我和妈妈吃过早饭,他又去开出租车。
妈妈有腿病,行动不方便,只负责我的学习,每次作业她都要给我检查??”在对照提纲检查时,他发现写爸爸让自己敬佩的作文,却写进了妈妈的事,这样与提纲不符,于是删去了写妈妈的材料,重点写了爸爸让自己敬佩的内容。
这种修改方法可使学生的作文逻辑性更强。
2、冷却法
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总是随着知识的增多而逐渐加深,所以作文写完后,如果搁置一段时间自己再看,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妥之处,此时,再对作文进行修改,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写“难忘的一件事”,一名学生写自己第一次学缝衣服的事情,没有在细节描写上下工夫。
几天后,她拿出这篇作文再读,自己发现缝衣服的过程写得不够详细,于是进行了补充修改,最后改为:
“??我进屋把妈妈的针线篓拿出来,找了一条同我的衣服颜色相同的线,接着就穿针,谁知穿了几次都没有把线穿到针眼里去。
??我便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线捻了捻,捻得针尖般细,慢慢往里穿,终于穿上了,我特别高兴。
再把线的一头挽个结,把衣服的破口对齐,便开始缝起来,不知怎么搞的,手总是被针尖扎着,手指流出了血,我慌忙擦掉,继续缝,可是针总是不听使唤,不是偏左,就是偏右??”
这样一改,使情节变得一波三折,生动具体,谁读后也会觉得这的确是令人难忘的一件事。
3、互改法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
采取互改的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互改前,老师要根据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提出本次修改的主要任务。
方法是先把学生按作文的不同水平分成四至六人为一组,要求每个人都阅读其他人的作文,如遇到自己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作者意见。
对有争执的问题,老师要给予点拨解决。
这种方法可集思广益,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修改作文还有比较法、抄改法等多种方法,只要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以上方法都可灵活采用。
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
的一道工序,常言道“文不厌百改”,作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过:“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
”古今中外成名作家均注重文章的修改即能充分证明修改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几乎占有半壁江山,而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时却很不注重修改,写完了就算完事了,认为修改是语文老师的事。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有害的。
不会修改文章,不懂得修改的要求和方法,会妨碍表达,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不重视修改或缺乏修改能力,在平时作文和作文检测中就会出现不应出现
的错误,这样就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因而中学生一定要对作文修改予以足够的重视。
下面,就作文修改时应注意的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一:着眼全篇,从整体到局部进行修改
一提到作文修改,有的同学可能就认为这简单,不就是看文中有没有错别字,病句嘛。
于是一动笔就埋头于词句的修改中,对作文整体的失误却没有察觉,这样做是本末倒置,无益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面对已起草好的作文,我们应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发,看作文中心是否明确,是否有新意,看所选材料是否紧紧围绕中心,然后再考虑作文整体框架方面的环节:看文章结构是否紧凑,布局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然后才考虑句式的选用,进行
词语的锤炼。
只有从全篇入手进行修改,才能统观全局,从大的背景上权衡得失,局部修改才能有依据,才能有效的提高作文水平。
第二:先求“清通”,后求“工巧”
所谓的“清”,就是文字简洁,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一律去掉,不用自己不懂的字词,不生造字词。
所谓的“通”,就是文从字顺,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安排得井井有条,行文合理连贯,相互照应。
做到文章的清与通是作文修改的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要求,而初学写作的人常爱堆砌辞藻,滥用修辞,过分追求文辞的华美,并以此为荣,夸示于人。
其实,文章的美并不在于用了多少修饰语,有多少名言警句,而是要看它词句是否通顺,表现是否合理确切,因此我们在修改作文时应先求“清通”,使作文文从字顺,简洁明了,在此基础上,再对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润色。
那么如何做到“清”与“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一)句子要简单完整。
中学生在作文时,尽量不用或少用复杂的长句,尽量用些短句,在修改时要看文中有无病句,要让每个句子都能准确无误的说清楚一个意思。
(2)注意句子的前后搭配,防止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用词时要注意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选择恰当的字词表达自己的意思。
(3)修饰过分雕琢的地方,仔细分析每一句话,看它表述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平时说话的习惯,对话是否符合人物的各自身份,
不要写书生气太浓的语句。
(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分清句读。
许多同学平时不太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作文时一“逗”到底,甚至一篇文章中没有一个标点,仅用一个圆点表示停顿。
这种做法是很不好的,须知标点符号如同人的五官,必须清朗明白,千万不可忽视标点符号的用法。
另外还应注意标点符号运用的格式,特别是每行开头的第一格不能用句号、逗号、顿号等标点,省略号、破折号等应占两格,这些虽然是些很细微的地方,我们也不可忽视。
第三:修改内容空洞,令人沉闷的地方
中学生的作文常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毛病,文章读起来乏味,让人感到沉闷,应从如下方面加以改正:
(一)要分析所写句子的正误优劣,看所说的事理是否准确,情调、语言色彩是否合适,读起来是否顺畅,内容充实。
(2)句子不要太长,段也不要太长。
句子一长,别人不能一下子就看懂,势必影响阅读兴趣;段太长则显得行文呆板枯燥,让人觉得压抑,而写短段则使得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3)要精心分析所写的句子是否会产生歧义,是否合逻辑,一定要做到句意明晰。
(4)文章不能以量压人,要做到内容充实,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第四:注意文体,力求得体,合乎规范
尽管目前考试作文有淡化文体要求的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顾文体特点,任意为文。
文体不同,对文章的要求也不同,一般说来,记叙文要生动形象,能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议论文要论断准确,逻辑严密;说明文要清楚明晰,让人一目了然;应用文要合乎款式,简洁明了。
因此在作文修改中,一定要注意这篇作文是何种文体,它是否符合该类文体的写作要求,千万不能写出既不像记叙文,又不像议论文、说明文的”四不象”作文来。
第五:修改时应注意保持文面整洁,不可忽视小处
由于受时间限制,作文特别时限时作文和应试作文,推倒重写的可能性不大,有时连重新抄录的时间都没有,这样,除了写的时候要谨慎外,在修改时也要避免大涂大抹,大的移位。
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不必去改,非改不可的地方要将原字词句轻轻划掉,在两行间空白处改正,力求保持卷面的整洁,因为卷面给人的是第一印象,字迹潦草,卷面脏乱差,让人见而生厌,哪有心思去仔细阅读?而字体端正、卷面整洁,却能让人赏心悦目,一见倾心。
此外,有些小的地方也应给予高度重视,如不写或少写错别字,不用错标点等,如果在这些小地方出错,会让人很觉倒胃口,影响作文质量。
总结为三个字:增,删,换。
所谓增、删、换,就是增补欠缺的部分,删去不必要的部分,调换不符合逻辑的句段,以此
来给文章润色
修辞方法
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等。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