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内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颅内难治性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
技术要点,并发症的防治及该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用NeuroformΠ支架配
合可控性GDC栓塞1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后随访。

结果 14例宽颈动脉瘤致密
栓塞,2例宽颈动脉瘤不全栓塞。

6个月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及脑梗塞并发症。

9例
造影随访1例有轻度血管狭窄,其远端血流丰富。

结论血管内支架配合弹簧圈治
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支架弹簧圈联合治疗
Endovascular stent with coi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clinical research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ndovascular coi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stent with refractory indication, technical points, the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and the technology, safety and efficacy. Methods NeuroformΠ stent with the controllability of GDC embolization in 16 cases of intracranial wide-necked aneurysms, postoperative follow-up. Results 14 cases of wide-necked aneurysms embolization compact, two cases of wide-necked aneurysms with incomplete embolization. 6-month clinical
follow-up without re-bleeding and cerebral complications of. 9 cases of follow-up angiography 1 case had mild stenosis of its distal rich. Conclusion Endovascular stent with coi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Stent Coil Combination therapy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可控性GDC栓塞是目前公认的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
治疗方法而颅内宽颈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可控性GDC栓塞治疗十分困难。

对于
宽颈动脉瘤,可控性GDC技术难以达到致密栓塞[1],且弹簧圈易疝入载瘤动脉形成阻塞造成严重并发症。

而梭形动脉瘤更易发生上述并发症。

我院自2008年1
月-2010年12月采用血管内支架配合可控性GDC治疗16例宽颈动脉瘤,疗效满意。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宽颈动脉瘤中。

男7例,女9例。

年龄31-60岁,平
均48岁。

1.2临床表现 16例病人均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入院。

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SAH)Hunt-Hess分级[2] I级2例,II级7例,III级6例,IV1例,V级0例。

1.3影像学资料本组16例宽颈动脉瘤(瘤颈>4mm或瘤体/颈≤1.5)位于后
交通动脉7例,颈内动脉眼段1例,海绵窦段2例,大脑中动脉及起分叉部3例,大脑前动脉1例,基底动脉2例。

动脉瘤最小4×3×3mm,最大12×10×8mm。

1<
瘤体/颈≤1.5有13例,瘤体/颈≤1有3例。

1.4治疗方法我们所使用的支架为美国Boston Scientific公司生产的颅内专用
自膨式NeuroformΠ支架,弹簧圈为美国Ev3公司生产的Nexus三维弹簧圈。


全麻下进行操作。

手术前三天开始口服波立维75mg/d,肠溶性阿斯匹林300mg/d。

尼莫地平常规使用。

急诊手术临时口服或胃管注入600mg肠溶性阿斯匹林。

使用Seldinger[3]法穿刺右股动脉,置入6F动脉鞘,将引导导管选择性置入载瘤动脉,在微导丝引导下将NeuroformΠ支架输送微导管及同轴2F稳定微导管送至动脉瘤部,透视下以支架两端的铂金标志确定支架位置,当支架跨过动脉瘤颈两端各4-
6mm时将稳定微导管头端接触支架近端以固定支架,然后固定稳定微导管后撤输送微导管释放支架。

此后,将动脉瘤栓塞微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穿过支架网眼送
入动脉瘤,常规方法栓塞动脉瘤。

术后继续口服波立维75mg/d,肠溶性阿斯匹
林300 mg/d。

一月后服肠溶性阿斯匹林100/d。

长期服用。

同时监测凝血功能。

2 结果
16例宽颈动脉瘤中14达到致密填塞,2例不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

术后半年全部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及梗塞并发症。

9例造影随访,无动脉瘤再通。

1例有
轻度血管狭窄,狭窄部远端血流丰富。

3 讨论
单纯用可控性GDC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因动脉瘤颈过宽,弹簧圈易疝入载
瘤动脉导致载瘤动脉阻塞,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大大限制了可控性GDC栓塞
的适应症。

并且成功栓塞的病例中,由于血流的冲击,再通复发者也不在少数。

而通过支架在膨出段供血动脉上的置放,建立一种新的血管内辅助通道,减少瘤
内的涡流,减轻对动脉瘤的冲击,可以促进动脉瘤内血栓的形成,有效防止和减
少弹簧圈紧缩。

此外,通过支架的支撑,比常规方法更易达到动脉瘤的致密填塞。

支架作为腔内隔绝物,能有效防止弹簧圈疝入载瘤血管,防止载瘤血管阻塞。


架网格可促进血管内膜增生,支架结合弹簧圈可促进瘤内血栓形成。

新生的血管
内膜覆盖动脉瘤颈,使动脉瘤达到病理愈合[4]。

本组病例所使用的NeuroformΠ支架是美国Boston Scientific公司生产的颅内
专用自膨式支架。

其特点是超薄,顺应性高,易通过迂曲的颅内血管,支架释放
后自动适应远近端不同直径的血管。

开放的网格设计,支架的网孔更大,使通过
网孔行动脉瘤栓塞更容易并大大降低侧支血管闭塞可能性。

3.1 技术要点
支架大小的选择应根据动脉瘤颈宽度及载瘤动脉管径、走行、迂曲程度而定。

支架长度应超过瘤颈两侧各至少4mm,越长稳定性越好,但到位及释放阻力大。

直径应稍大于载瘤动脉直径,为1.0-1.5倍[5],这样贴壁性好。

过小易移位,过
大易造成血管损伤或突入动脉瘤腔内。

支架的置放和弹簧圈的填塞应轻柔,避免
造成支架移位和塌陷。

对于支架配合弹簧圈治疗动脉瘤,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
单导管技术,在微导丝引导下先放置好支架,然后通过支架的网眼将微导管超选
进入动脉瘤腔进行栓塞。

二是双导管技术,双侧股动脉置管,分别用来输送支架
和微导管。

先将微导管送进动脉瘤腔,然后释放支架,最后进行栓塞。

对于载瘤
动脉迂曲严重或载瘤动脉与动脉瘤逆向成角,微导管不易通过支架网眼进入动脉
瘤者,可选用双导管技术。

3.2 并发症的防治
3.2.1 动脉瘤破裂: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是非常凶险的并发症。

因此
术中动作必须轻柔,格控制好血压。

另外选择合适的弹簧圈是另一关键因素。


中一旦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微导管和弹簧圈不能回撤。

应降低血压,快速完成
栓塞,减少出血。

3.2.2 血栓形成,造成梗塞:术前术后应服用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术中肝素化,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使较正常值低15%左右,轻柔操作,可减少发生。

术中
一旦发生血栓形成,应立即通过导管动脉内注射尿激酶溶栓。

3.2.3 支架移位:支架直径选择不适是支架移位的主要原因。

由于血管具有一
定弹性,支架直径要略大于血管管径,有利于支架的稳定。

第二,栓塞时动作要轻,避免微导管牵拉造成移位。

3.2.4 侧支血管闭塞:支架的放置可能会使此处的穿动脉阻塞。

动物实验中,
支架覆盖载瘤动脉侧支血管面积小于50%时,仍能保持侧支血管通畅[6]。

支架的
多孔性是穿支通畅的一个原因。

本组1例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支架放置时越过眼
动脉,术中造影显示眼动脉通畅良好。

Lanzino和Chastain等的研究在动脉瘤和动脉狭窄的病人中,行指甲放置未有穿动脉栓塞现象[7]。

3.2.5 支架内狭窄:支架置放处的血管内膜过度增生,可引起血流动力学上的
明显狭窄。

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支架的应用,改进支架技术及其传递预防增生因素,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血管内支架配合弹簧圈的应用,为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治疗方法。

随着支架及其传递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这项治疗技术展现出了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Pelz D,Lylyk P,Negoro M,et al.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J].Stroke,2004,35:381-383.
[2] 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87.
[3] 缪中荣,宋路线,译.血管介入基本技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
[4] 张鑫,刘建民,周小平,等.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犬宽颈动脉的病理学
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8):585-588.
[5] 马廉亭,主编.脑血管疾病血管内治疗学及图谱。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3.
[6] khloo AK, Tio FO, Lieber BB, et al. Self-expanding nitinol stents in canine vertebral arteries: hemodynamics and tissue response [J]. AJNR, 1995; 16(5): 1043-1051.
[7] 马廉亭,主编.脑血管疾病血管内治疗学及图谱。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