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聊
马汉
夜幕是渐渐地到来的。

太阳先是在城西的惠山尖徘徊,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就顺着山坡滑入了谷底,开始还在山后半遮半露着脸,后来就索性不见了踪影。

落班①的人拖着疲惫的腿脚回家。

看到家门时,他们倦意很浓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时候,家庭主妇站在门外扯开嗓门叫自己正在外疯玩的孩子回家吃晚饭。

夜色如砚台上磨的墨,愈来愈深浓了。

热腾腾的饭菜,是不管贫富,家庭主妇必须在劳累了一天的男主人踏进家门就该端上桌的。

不论荤素、不论可口与否,男人和一家老小均以风卷残云式的作业态度表现出对饭菜的赞许,同时也是对主妇劳动成果的褒奖。

一些赶早的人,就在此刻叩门或根本不敲门就推门闯了进来。

来者往往站着,掠过吃饭者的后背打量饭桌上的阵容,对饭菜加以点评,因此,那时候邻居之间是难有隐私可言的,每家的家底彼此都很了解。

这样,只能算是夜聊的前奏,真正的夜聊要待主妇收拾完桌面和灶台后才开始。

女主人端着一锅洗碗水开门要泼在门口的窨井里。

门一开,一方光波首先倾倒在屋外的黑暗里。

就见有幢幢黑影仿佛作蛾子趋光运动一般地过来,探头探脑的,见屋里有男主人在,且空闲着,就进了门去。

这时进屋的,八仙桌旁的长凳和骨排凳是空着的,自然也就在桌旁坐下来了。

从新近发生在小城中的稀奇事说起,由此及彼,话题不断扩大。

透出门缝的光线和声波,吸引着吃罢晚饭从家中出来寻热闹的人。

他们试探着推开门,一屋子正热烈说笑着的人立即静下来,扭头打量是谁来了。

借着昏黄的灯光看清来者是谁了,欢呼般发出迎接的声浪。

先到的在长凳上挪动一下屁股腾出空间,好让后来者坐下。

后来者一边坐下,一边说着:闹猛闹猛②,老远就听到这边热闹。

先到者拾起原来的话题,继续论说。

后来者听了一会听出名堂了,才插嘴。

也有因为后来者的到来而改变了话题的,话题是与后来者有关的,或是后来者扯到的。

这样,不断前来的参与者会不断带来新的话题,使夜聊永远充满新鲜话题。

也有因为一个新来者的到来,使原先坐着的某人想起离家时间不短了,该回去了,嘴里说着前客让后客,就起身让座。

当然这里面有的是两者或者两者的家庭曾有过节的,见一方来了就急于撤退,自然会寻找一个退场的借口。

在场人也都心照不宣。

被选作聊天场所的人家,必是主人性格开朗、随和,有较好的人缘;房屋敞亮,进出方便。

常聚集聊天人群的所在,有福根家里和我家。

福根家是开楦头店的。

他夫妻俩都生性厚道,因而他家常被选作聊天场所。

我家的客堂间是和邻家合用的,又常有住在屋后的人把我家当过道去河边清洗,这样我家的客堂间基本没了私密性,很合适串门。

加上我母亲总是默默微笑着接纳各家邻居的到来,我家就自然也成了适宜的夜聊场所。

每到黄昏,总是邻家在技工学校当教师的小儿子宝泉先揭开夜聊的序幕。

他斜跨在木扶梯的台阶上,靠着本色的木板壁和我家讲他的见识。

这时邻居陆续地来了。

人少时邻居还文文静静地说话,人多了,就会发“人来疯”。

有时屋里正热闹着,小老鼠也会探头探脑出来趁闹猛。

我几次看到它乌黑发亮的眼眸,水汪
汪地好奇地看着人们。

我一吼,它赶紧一缩头闪电般地逃走。

在我家的夜聊,总是被我父亲的归来画上句号。

父亲每天起早摸黑地上班,落班也是极晚。

母亲端出热饭菜,又给父亲倒上一盅药酒,父亲微笑着坐下享用这些。

邻居嬉笑说,劳动模范回来了。

父亲也只是一笑,并不做出任何言语的回应。

父亲的回来让他们记起时辰不早了,就纷纷起身告辞。

母亲送客出去。

开了门,才发觉屋外是一地银光闪闪的月色。

邻居们抬头看看月亮,相互说着话算是道晚安:今晚又是一轮亮月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注】①落班:无锡方言,下班。

②闹猛:方言,热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江南小城夜聊的生活,展现了那时居民悠闲的生活状态,流露出对乡情亲情的怀念。

B. 前两段的环境描写,分别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来临,表达富有感染力。

C. 夜聊者多是晚饭后出来寻热闹的邻居,他们陆续而来,相互礼让,聊着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气氛融洽。

D. 小老鼠用乌黑发亮的眼眸好奇地看着人们,似乎被夜聊“吸引”,作者用这一细节反衬了夜聊的热闹。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3)作者是怎样以“夜聊”为中心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夜聊很热闹,不知不觉时间已晚,结束时皓月当空。

②明亮的月光之下互道晚安,表现了邻居们内心的愉悦,生活的闲适,融洽的人际关系。

(3)①以时间为序,写了夜聊的前奏、展开和结束。

②以“夜聊”为线索,介绍了“夜聊”的话题、情景、场所等方面的内容。

③点面结合,既对夜聊进行了整体描绘,又选择“宝泉”为对象,对他在夜聊时进行了具体描绘。

【解析】【分析】(1)D项,“反衬了夜聊的热闹”错误,应该是反衬夜聊大家的投入和有情趣。

(2)此题句子在文章的结尾,应该主旨有关,文章通过“夜聊”来表现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赞美,此句写明亮的月光之下互道晚安,表现了邻居们内心的愉悦,生活的闲适,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正是作者怀念的内容;从句子本身看“屋外是一地银光闪闪的月色”写时间很晚,写出夜聊很热闹,大家忘记了时间。

(3)题干中给出结构的特征“以‘夜聊’为中心来组织全文”,要求具体的分析,实际就是如何围绕“夜聊”安排情节,一般要从顺序、情节的组织和手法的角度分析。

从顺序上看,以时间为序,写了夜聊的前奏、展开和结束,从情节组织上看,全文围绕“夜聊”展开情节,“夜聊”是文章的线索;从具体的手法上看是点面结合,从“面”上看有“对夜聊进行了整体描绘”,从点上看“选择‘宝泉’为对象,对他在夜聊时进行了具体描绘”。

故答案为:⑴D;⑵①夜聊很热闹,不知不觉时间已晚,结束时皓月当空。

②明亮的月光之下互道晚安,表现了邻居们内心的愉悦,生活的闲适,融洽的人际关系。

⑶①以时间为序,写了夜聊的前奏、展开和结束。

②以“夜聊”为线索,介绍了“夜聊”的话题、情景、场所等方面的内容。

③点面结合,既对夜聊进行了整体描绘,又选择“宝泉”为对象,对他在夜聊时进行了具体描绘。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词语及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做题前,要通读全文,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再进行鉴赏。

鉴赏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⑶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小说的叙事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人称的选取,叙事的顺序,行文的线索,情节的安排等到来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告别白鸽
陈忠实
老舅到家里来,话题总是离不开退休后的生活内容,谈到他还可以干翻扎麦地这种最重的农活儿,很自豪的神情;又说起他还养着一群鸽子,到山坡上放羊时或每月进城领取退休金时,顺路都要放飞自己的鸽子。

我当时饶有趣味地询问了几句,没想到一周后舅舅竟带了一对白鸽来,说要让它们直接把蛋下在家里,以后孵出来的小鸽便认我这儿为家。

我就这么望眼欲穿地等待了几个月,终于等来了一对通体纯白、如天宫降临的仙女般圣洁的小白鸽。

于是,在我家那幢破烂失修的房脊上,多了一道四只白鸽们亭亭玉立的风景。

夕阳绚烂的光线投射过来,老白鸽和幼白鸽的羽毛红光闪耀。

我扬起双手,拍出很响的掌声,激发它们飞翔。

两只老白鸽先后起飞。

小白鸽飞起来又落下去,似乎对自己能否翱翔蓝天缺乏自信,也许是第一次飞翔的胆怯。

两只老白鸽就绕着房子飞过来旋过去,无疑是在鼓励它们的儿女勇敢地起飞。

果然,两只小白鸽起飞了,翅膀扇打出啪啪啪的声响,跟着它们的父母彻底离开了屋脊,转眼就看不见了。

我走出屋院站在街道上,树木笼罩的村巷依然遮挡视线,我就走向村庄背靠的原坡,树木和房舍都在我眼底了。

我的白鸽正从东边飞翔过来,沐浴着晚霞的橘红。

沿着河水流动的方向,翼下是蜿蜒着的河流,如烟如带的杨柳,正在吐絮扬花的麦田。

四只白鸽突然折转方向,向北飞去,那儿是骊山的南麓,那座不算太高的山以风景和温泉名扬历史和当今,烽火戏诸侯和捉蒋兵谏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对面。

两代白鸽掠过气象万千的那一道道山岭,又折回来了,掠过河川,从我的头顶飞过,直飞上白鹿原顶更为开阔的天空。

原坡是绿的,梯田和荒沟有麦子和青草覆盖,这是我的家园一年四季中最迷人最令我陶醉的季节,而今又有我养的四只白鸽在山原河川上空飞翔,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

这一夜我失眠了,脑海里总是有两只白色的精灵在飞翔,早晨也就起来晚了。

我猛然发现,屋脊上只有一双幼鸽。

老白鸽呢?我不由地瞅瞄天空,不见踪迹,便想到它们大约是捕虫采食去了。

直到乡村的早饭已过,仍然不见白鸽回归,我的心里竟然是惶惶不安。

这当儿,舅父走进门来了。

“白鸽回老家了,天刚明时。


我大为惊讶。

昨天傍晚,老白鸽领着儿女初试翅膀飞上蓝天,今日一早就飞回舅舅家去了。

这就是说,在它们来到我家产卵孵蛋哺育幼鸽的整整两个多月里,始终也没有忘记老家故巢,或者说整个两个多月孵化哺育幼鸽的行为本身就是为了回归。

我被这生灵深深地感动了,也放心了。

我舒了一口气:“噢哟!回去了好。

我还担心被鹰鹞抓去了呢!”
留下来的这两只白鸽的籍贯和出生地与我完全一致,我的家园也是它们的家园。

它们更亲昵地甚至是随意地落到我的肩头和手臂,不单是为着抢啄玉米粒儿;我扬手发出手势,它们便心领神会从屋脊上起飞,在村庄、河川和原坡的上空,做出种种酣畅淋漓的飞行姿态,山岭、河川、村舍和古原似乎都舞蹈起来了。

然而在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抑制不住发出吟诵:这才是属于我的白鸽!而那一对老白鸽嘛……毕竟是属于老舅的。

我也因此有了一点点体验,你只能拥有你亲自培育的那一部分……
当我行走在历史烟云之中的一个又一个早晨和黄昏,当我陷入某种无端的无聊无端的孤独的时候,眼前忽然会掠过我的白鸽,心间忽然会闪过我的吟诵,淤积着历史尘埃的胸脯里便透进一股活风。

直到惨烈的那一瞬,至今依然感到手中的这支笔都在颤抖。

那是秋天的一个夕阳灿烂的傍晚,河川和原坡被果实累累的玉米棉花谷子和各种豆类覆盖着,人们也被即将到来的丰盈的收获鼓舞着,村巷和田野里泛溢着愉快喜悦的声浪。

我的白鸽从河川上空飞过来,在接近西边邻村的村树时,转过一个大弯儿,就贴着古原的北坡绕向东来。

两只白鸽先后停止了扇动着的翅膀,做出一种平行滑动的姿态,恰如两张洁白的纸页飘悠在蓝天上。

正当我忘情于最轻松最愉悦的欣赏之中,一只黑色的幽灵从原坡的哪个角落里斜冲过来,直扑白鸽。

白鸽惊慌失措地启动翅膀重新疾飞,然而晚了,那只飞在头前的白鸽被黑色幽灵俘掠而去。

我眼睁睁地瞅着头顶天空所骤然爆发的这一场弱肉强食、侵略者和被屠杀者的搏杀……只觉眼前一片黑暗。

当我再次眺望天空,惟见两根白色的羽毛飘然而落,我在坡地草丛中拣起,羽毛的根子上带着血痕,有一缕血腥气味。

侵略者是鹞子,这是家乡人的称谓,一种形体不大却十分凶残暴戾的鸟。

老屋屋脊上现在只有一只形单影孤的白鸽。

它有时原地转圈,发出急切的连续不断的咕咕的叫声;有时飞起来又落下去,刚落下去又飞起来,似乎惊恐又似乎是焦躁不安。

我无论怎样抛撒玉米粒儿,它都不屑一顾更不像往昔那样落到我肩上来。

它是那只雌鸽,被鹞子残杀的那只是雄鸽。

它们是兄妹也是夫妻,它的悲伤和孤清就是双重的了。

过了好多日子,白鸽终于跳落到我的肩头,我的心头竟然一热,立即想到它终于接受了那惨烈的一幕,也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终于平静了;我把它握在手里,光滑洁白的羽毛使人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

然而正是这一刻,我决定把它送给邻家一位同样喜欢鸽子的贤,他养着一大群信鸽。

(有删改)(1)理解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

②这才是属于我的白鸽!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章以“告别白鸽”为题有何作用?
(4)结尾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第一句:①既指我眼中自由飞翔的两代白鸽;②又指像白鸽一样迷人、令我陶醉的家园。

第二句:①这对白鸽与我有着相同的家园,②并且是由我亲自培育起来的。

(2)①运用反复手法,“当我”“突然”句式的反复,“无端的”“一个又一个”词语的重复,造成连绵的文势,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②虚实结合,实写我行走在一个个早晨黄昏,陷入孤独无聊,虚写眼前掠过白鸽,突出了白鸽于我心灵慰藉之大。

③句式上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音韵和谐。

(3)①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与白鸽”的告别;②“告别”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串起三段与白鸽的故事,结构谨严;③深化主题,“告别白鸽”寄寓着“我”对生命的感悟或(对过往生活的释怀)。

(4)①我将白鸽送给喜欢鸽子的贤,既体现了我对生命的珍视(或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也寄予了我对生命(或对生活)美好的祝愿。

②“这一刻”白鸽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终于平静,暗含了我对生命脆弱与顽强的体验(或暗含了我对过往生活的释怀);
③“这一刻”光滑洁白的羽毛使我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表现了我的人生之思:总要告别过去,才能重新开始。

【解析】【分析】(1)分析可知,“白鸽”的表层含义指我眼中自由飞翔的两代白鸽;深层含义应结合语境理解,根据“这是我的家园一年四季中最迷人最令我陶醉的季节,而今又有我养的四只白鸽在山原河川上空飞翔,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可知,“白鸽”的深层含义指像白鸽一样迷人、令我陶醉的家园。

“我的白鸽”理解时重点在“我的”。

结合上下文语境“这两只白鸽的籍贯和出生地与我完全一致,我的家园也是它们的家园”“你只能拥有你亲自培育的那一部分”据此概括即可。

(2)分析可知,“当我行走在历史烟云之中的一个又一个早晨和黄昏,当我陷入某种无端的无聊无端的孤独的时候”“眼前忽然会掠过我的白鸽,心间忽然会闪过我的吟诵”两处句式整齐;两个“当我”“突然”运用反复手法。

使这段文字音韵和谐,造成连绵的文势,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淤积着历史尘埃的胸脯里便透进一股活风”运用比喻手法,突出白鸽给我的心灵慰藉。

(3)分析可知“告别白鸽”是文章的题目,结构上,作为线索,串联起我与白鸽的故事;内容上,点明“我与白鸽”的告别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上,分析文尾“立即想到它终于接受了那惨烈的一幕,也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终于平静了”“我决定把它送给邻家一位同样喜欢鸽子的贤”可知,通过写与白鸽的告别,表达了对过去的释怀,坦然接受现实的豁达心境。

(4)首先分析“我决定把它送给邻家一位同样喜欢鸽子的贤”表明我对生命的尊重,对过往的释怀。

再分析“这一刻”的内涵,根据上文“白鸽终于跳落到我的肩头,我的心头竟然一热,立即想到它终于接受了那惨烈的一幕,也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终于平静了;我把它握在手里,光滑洁白的羽毛使人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可知,“这一刻”是白鸽接受现实的一刻,也是我反思自己,获得生命感悟的一刻。

据此概括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第一句:①既指我眼中自由飞翔的两代白鸽;②又指像白鸽一样迷人、令
我陶醉的家园。

第二句:①这对白鸽与我有着相同的家园,②并且是由我亲自培育起来的。

⑵①运用反复手法,“当我”“突然”句式的反复,“无端的”“一个又一个”词语的重复,造成连绵的文势,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②虚实结合,实写我行走在一个个早晨黄昏,陷入孤独无聊,虚写眼前掠过白鸽,突出了白鸽于我心灵慰藉之大。

③句式上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音韵和谐。

⑶①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与白鸽”的告别;②“告别”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串起三段与白鸽的故事,结构谨严;③深化主题,“告别白鸽”寄寓着“我”对生命的感悟或(对过往生活的释怀)。

⑷①我将白鸽送给喜欢鸽子的贤,既体现了我对生命的珍视(或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也寄予了我对生命(或对生活)美好的祝愿。

②“这一刻”白鸽接受了痛苦的现实而终于平静,暗含了我对生命脆弱与顽强的体验(或暗含了我对过往生活的释怀);③“这一刻”光滑洁白的羽毛使我产生一种神圣的崇拜,表现了我的人生之思:总要告别过去,才能重新开始。

【点评】⑴该题考查散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理解词语,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语境,特定语境有特定的语意。

⑵该题考查散文中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

完成这类题目,需要多角度考虑:1、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回答时,先概括手法,再指出运用手法的作用;2、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3、对主题有何作用;
4、结构上的作用,与题目、前文的关系。

⑶该题考查题目的作用。

散文题目的作用,一般可以考虑结构、内容和艺术特色。

⑷该题考查结尾段落的理解能力。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了解作者经历,读懂文本,既读懂表层含义,又读懂深层象征意义、比喻意义等。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盛
李娟
①我常常想,一百多年前,最早决定定居此处的那个农人,一定再无路可走了。

他一路向北,在茫茫沙漠中没日没夜地跋涉。

后来走上一处高地,突然看到前方视野尽头陷落大地的绿色河谷,顿时倒落在地,痛哭出声。

②他随身带着种子,那是漫长的流浪中唯一不曾放弃的事物。

他以羊肠灌水,制成简陋的水平仪勘测地势,垦荒,开渠。

在第一个春天的灌溉期,他日夜守在渠边。

每当水流不畅,就用铁锨把堵塞在水阀口的鱼群铲开。

③那时,鱼还不知河流已经被打开缺口,更不知何为农田。

它们肥大、笨拙,无忧无虑,争先恐后涌入水渠,然后纷纷搁浅在秧苗初生的土地上。

秧苗单薄,天地寂静。

阳光下,枯萎的鱼尸银光闪闪,像是这片大地上唯一的繁盛。

冬天,河面冰封。

人们凿开冰窟,将长长的红绳垂放水中。

虽然无饵无钩,仍很快有鱼咬着绳子被拖出水面。

它们愤怒却迷惑。

世界改变了。

④春天,鱼群逆流产卵。

鱼苗蓬勃,河流拐弯处的浅水里,如堆满了珠宝,璀璨耀眼。

若在此处取水,一桶水里有半桶都是细碎小鱼。

人们大量捕捞小鱼,晾干,喂养牲畜。

牲畜吃得浑身鱼腥气。

冬天,牲畜被宰杀炖熟后,肉汤都是腥的。

世界改变了。

⑤鱼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

耕地不断扩张,沿着唯一的河流两岸上下漫延。

才开始它们如吸吮乳汁般吸吮河流,到后来如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

再后来,河流被截断,强行引往荒野深处。

在那里,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垠。

无论在种子播下之后,还是农作物丰收之时,那片土地看上去总是空旷而荒凉。

而失去水源的下游湖泊迅速萎缩,短短几年便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

从此,再也没有鱼了。

世界改变了。

⑥又过去了很多很多年,我们一家才来到这里。

我们面对的又是一片逾万亩的新垦土地。

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

路也是新的,水渠也是新的,仿佛一切刚刚开始。

只有那条河旧了,老了,远在数公里之外。

河床开阔,水流窄浅。

而鱼又回来了。

它们彼此间一条远离一条,深深隐蔽在水底阴影处。

⑦和这块土地上的其他种植户一样,我们也在自己承包的地上种满了向日葵。

这块土地也许并不适合种植这种作物,它过于贫瘠。

而向日葵油性大,太损耗地力。

但是,与其他寥寥几种能存活此处的作物相比,向日葵的收益最大。

⑧记得第一年,我们全家上阵。

我们连夜处理种子。

我妈和我叔叔两人用铁锨不停翻动种子,使之均匀沾染红色的农药汁液。

我在旁边帮忙打着手电筒。

手电光芒静止不动,笼罩着黑暗中上下翻飞的红色颗粒,它们隔天就要被深埋大地。

这是种子的红色军团,在地底庄严列队,横平竖直。

而熬过漫漫长冬的荒野鼠类,在地底深处遇到这些红色种子,它们绕其左右,饥饿而畏惧。

后来这饥饿与畏惧渗入红色之中。

⑨此时此刻,我妈和我叔叔的紧张与忧虑也渗入红色之中。

同时渗入的还有我的悲哀,我的疲惫。

我一动不动举着手电。

手电光芒在无边黑暗中撑开一道小小缝隙。

荒野中远远近近的流浪之物都向这道光芒靠拢。

我手持手电一动也不敢动,仿佛眼下这团光芒,是世间最最脆弱的容器。

⑩第一年,我跟着去到地头,刚播完种子就离开了。

那一年非常不顺。

主要是缺水。

平时种植户之间都客客气气,还能做到互助互利。

可一到灌溉时节,一个个争水争得快要操起铁锨拼命。

轮到我家用水时常常已经到了半夜。

我妈整夜不敢睡觉,不时出门查看,提防水被下游截走。

尽管如此,我家承包的两百亩地还是给旱死了几十亩。

接下来又病虫害不断。

那片葵花地无一幸免。

田间地头堆满花花绿绿的农药瓶。

⑪冬天我才回家。

我问我妈赔了多少钱。

她说:“幸亏咱家穷,种的少也赔的少。

最后打下来的那点葵花好歹留够了种子,明年老子接着种!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都这么倒霉?”
⑫整个冬天,小小的村庄洁白而寂静。

我独自出门向北,朝河谷走去。

大雪铺满河面,鸦群迎面飞起。

我看到一百年前那个人冒雪而来。

我渴望如母亲一般安慰他,又渴望如女儿一样扑上去哭泣。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作者想象一百多年前先人发现这片河谷并在此定居、垦荒、开渠的情形,写出了他们的坚韧与辛劳。

B. “世界改变了”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写出了人类的到来使这片土地发生了变化,流露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