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强化训练文言实词与虚词附参考答案
一、(2012·温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
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
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
”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
②名称:名声,名望。
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⑤赈赡:救济,周济。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一向,平素
(2)乃把.晖臂曰:握,持
(3)举手未敢对.:答复,回答
(4)子孙窃怪.之:感到奇怪
【解析】“素”可以联系“吴广素爱人”,“怪”可联系“固以怪之矣”理解。
“把”“对”要结合语境理解,把理解得出的含义放入原句,符合句意即可。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欲以.妻子托朱生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晖以.堪先达
C.以.残年余力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解析】A项顺承连词,可译为“来”。
B项译为“因为”。
C项介词,译为“凭”。
D项与例句都是介词“把”的意思。
二、(2012·金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海鸥与巷燕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
以是观之,子其病①矣。
”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之.不憎且爱之也。
子之病我者,忮②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
”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
即以人论,吾以.不见③爱,故不见憎。
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
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注释】①病:困苦。
②忮(zhì):嫉妒。
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我至子所.:处所
(2)不乐依.人焉:依附,依靠
(3)燕不喻.而去:知道,明白
【解析】“所”,结合语境是“处所”的意思,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所”意思一致。
“依”是“依靠”的意思。
“喻”是“明白”的意思,如“不言而喻”。
分析时结合课内所学知识比较理解。
2.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B)
A. 鸥于.海渚遇巷燕
贤于.材人远矣
B. 以人之.不憎且爱之也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 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 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安陵君其.许寡人
【解析】A项中第一个“于”是“在”的意思,第二个是“比”的意思;B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中第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第二个“以”是“把”的意思;D项中第一个“其”是代词,“他们”,第二个“其”是加强语气。
三、(2012·陕西)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
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
②箭:小竹。
③庥(xiū):树荫。
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民桥.其上:搭桥,架桥
(2)逾.石而往有石泓:越过,经过
(3)北堕.小潭:落入
(4)卷.石底以出:弯曲,翻卷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注意含有语言现象的词语的解释,如“桥”是名词,在此处为名词作动词,解释为“搭桥,架桥”。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 ⎩⎨⎧有泉幽幽然.然.
胡不已乎 B. ⎩⎨⎧其.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其.
许寡人 C. ⎩⎨⎧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 D.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解析】 A 选项中两个“然”,前者译为“……的样子”,后者译为“然而”。
B 选项中的“其”,前者译为“它的”,后者在句中作语气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不译。
D 选项中两个“自”,前者译为“从”,后者译为“如果”。
C 选项中两个“自”均译为“到”。
四、(2011·义乌)文言文阅读。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
用矛,远近皆服其能。
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
”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
,适值..
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观者如堵墙。
久之,各未能进。
弓手者忽谓.
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
”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
,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
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
地方治安军之一。
③村步:村埠头。
步,通“埠”,码头。
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 善.用矛(善于、擅长)
B. 一举而毙.(杀死)
C. 适值.偷在市饮酒(刚好)
D.弓手者忽谓.偷曰(对……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平时要注意积累。
C项的“值”解释为“遇到,碰上”。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A. 皆服其.能空乏其.身
B. 弓手者因.事至村步罔不因.势象形
C. 遂.曳矛而斗遂.许先帝以驱驰
D. 见必与之.决生死时人莫之.许也
【解析】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
A都是代词,“他,他的”;C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都是代词,“他”。
B项“因”,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凭借,根据”。
五、(2011·乐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
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
”伯思
惟某时信.捶此孙。
伯乃佯死,乃置伯去.。
伯归家,欲治两孙。
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
”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
复见两孙来,扶持伯。
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
达家,乃是两人也。
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
出著庭中,夜皆亡.去。
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
极夜不还。
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①瑯琊: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
②坼:裂开。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C)
A. 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
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 乃置伯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 伯意.悟
目似瞑,意.暇甚
D. 夜皆亡.去
广故数言欲亡.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平时要注意积累。
2.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怀刃以.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乃.是两人也陈涉乃.立为王
D.伯恨不得杀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解析】虚词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意思和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
六、(2012·无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释】①宄(guǐ):坏人。
②钞:掠夺。
1. 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解析】题干所给例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项“以”是“因为”的意思。
B项“以”是“认为”的意思。
C项“以”是“按照”的意思。
D项“以”是“来”的意思。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客谢.之:道歉
(2)监试者异.之:认为……奇特(奇异)
(3)窃.为郡内忧之:私下
(4)以病去.:离职,离开
【解析】解答这道题要注意,“谢”是古今异义词,“异”为意动用法,容易解释错。
七、(2011·宁波)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目。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减:不足。
③大将军:王敦。
④钱凤:人名,字世仪。
⑤孰:熟。
⑥从:纵。
1. 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屏.人论事(C)
A. 当门的小墙
B. 忍住
C. 退避
D. 除去
(2)乃阳.吐污头面被褥(D)
A.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B. 与“阴”相对
C. 外露的
D. 通“佯”,假装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上下文来把握。
2. 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大将军甚爱之.
A. 怅恨久之.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 小大之.狱
D. 宋何罪之.有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代词,指王右军,而A中的“之”无实义;B中的“之”是代词,指愚公;C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D 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八、(2011·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目。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①人。
少负②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③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④。
学射于周同⑤。
同射三矢⑥,皆中的⑦,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⑧;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
②负:具有。
③强:擅长于。
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
⑥矢:箭。
⑦的:箭靶的中心。
⑧筈(kuò):箭的尾部。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2)生有神力,未冠
..,能挽弓三百斤:没有成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
要注意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的文段上来。
2. 与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B)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A.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B.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C. 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D.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较易。
例句中的“与”是“和”的意思。
A、C、D三项的“与”都是“和”的意思,只有B项的“与”是“给予”的意思,所以选B。
九、(2011·扬州)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①,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②木异竹,垂阴相荫③。
此溪若在山野,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乃疏凿芜秽,俾⑤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元结《右溪记》,有删节)
【注释】①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
②佳:美好。
③阴:树荫。
荫:遮蔽。
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
⑤俾(bǐ):使。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凄.神寒骨:使……到凄凉
(2)悉.皆怪石:全,都
(3)不可名.状:说出
(4)为之怅.然:失望,失意,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
要注意把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的读本上来。
2.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 都邑之.胜境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B. 以.裨形胜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 乃.疏凿芜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D. 以其.境过清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A 项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后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前者译为“来”,后者译为“因为”;D项前者为代词,“它的”,后者表推测语气,“恐怕”。
C项皆为“于是,就”。
十、(2013·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
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佼①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②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
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③遗之辂车④乘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⑤召晏子。
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
”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⑥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
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
”遂让不受。
【注释】①佼:好。
②寿:保。
③梁丘据:人名。
④辂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
⑤趣:同“促”,赶快。
⑥临:治理,管理。
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上朝)(√)
(2)臣得暖衣饱食.(吃)(√)
(3)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遗留)(×)
(4)公不说.,趣召晏子(通“悦”,高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C项中的“遗”应为“给”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B)
A. 夫子之.禄寡耶?辍耕之.垄上
B. 弊车驽马以.奉其身无从致书以.观
C. 于.臣足矣皆以美于.徐公
D. 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朝而.往,暮而归
【解析】B项的两个“以”都表目的,可译为“来”;A项的两个“之”,前者是主谓之间无实意,后者是“到、去”的意思;C项的两个“于”,前者是“对于”,后者是“比”;D项的两个“而”,前者表转折,后者表修饰。
十一、(2013·乐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钧二异事
先生为给事中①,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
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
先生曰:“古有之。
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
钧者器之模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
此一异也。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
先生乃作翻车③,令童子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此二异也。
(选自《三国志·杜夔传》注引《马钧传》)
【注释】①给事中:皇帝左右的一种侍从官。
②器之模:陶器的模型。
③翻车:龙骨水车。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 二子谓.古无指南车
(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
B. 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往来无白.丁
C. 患.无水以溉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 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解析】A项“谓”,前者译为“说,认为”,后者译为“对……说,告诉”;B项“白”,前者译为“禀告”,后者译为“不识字”;C项“患”都是“担心”的意思;D项“更”,前者译为“轮流”,后者译为“再”。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 其功百倍于.常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B. 先生为.给事中
吴广为.都尉
C. 令童子转之,而.灌水自覆
面山而.居
D. 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
策之不以.其道
【解析】A项“于”,前者译为“比”,后者译为“从”;B项“为”都是“做,当”的意思;C项“而”,前者译为“就”,表承接关系,后者表修饰关系;D项“以”,前者译为“把”,后者译为“用”。
十二、(2013·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 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
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
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
俯仰度⑨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
11弄珠璧○12。
到家,二鼓○12,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 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所作。
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
②佛迹院:寺庙名。
③汤池:温泉。
④悬水:瀑布。
⑤折:弯转。
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⑦倒行:顺来路回去。
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
山火。
⑨度:越过。
⑩击汰:击水。
汰,水波。
○11掬:用双手捧取。
○
12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
○
13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食.
余甘煮菜:吃 (2)顾.
影颓然:回头看 【解析】 要熟悉课内文言文注释中的重点实词的意思,然后才能迁移
到课外文言文中。
“食”“顾”在课内出现多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A )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
东坡。
(《核舟记》)
B.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
D.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解析】A项为动词,“是”;B项为语气词,表疑问;C项为介词,“被”;D项为介词,“跟,同”。
“折处辄为潭”中的“为”用作动词,“是”。
十三、(2013·仙桃)文言文阅读。
东方朔救乳母
葛洪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
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
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
”乳母如其言。
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
申,按照。
宪,法律。
②愎(bì):固执任性。
③愍(mǐn):哀怜。
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B)
A. 但屡顾.帝(回头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B. 帝虽才雄心忍.(容忍)
然胡不已.乎(停止)
C. 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D.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窥谷忘反.(通“返”)
【解析】B项“帝虽才雄心忍”翻译为“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忍”在此为“狠,刚硬”之意。
2.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C)
A.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告之于.帝
B. 旁人言之.何陋之.有
C. 我当设奇以.激之无从致书以.观
D. 乃.凄然愍之乃.不知有汉
【解析】A项“于”,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向”。
B项“之”,前者译为代词,代这件事,后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C项“以”都是“来”的意思。
D项“乃”,前者译为“于是,就”,后者译为“竟,竟然”。
十四、(2012·杭州)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
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
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
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
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
孔子曰:“欲速则不达。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
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
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
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
苗长矣。
”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
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
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注释】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
②芒芒:疲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
A. 驽马徐.行弗间(缓慢)
B. 他人莫及.也(比得上)
C. 其子趋.往视之(催促)
D. 自矜.功效也(夸耀)
【解析】“趋”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快走”“往……去,到……去”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B)
A. 而.力疲气竭思而.不学则殆
B. 灌溉以.时耳策之不以.其道
C. 凡人于.初植者胡不见我于.王
D. 苗则.槁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解析】A项中的“而”都表示转折的意思。
B项中的“以”都是“按照、依据”的意思。
C项中的两个“于”字,前者解释为“对于”,后者解释为“向”。
D项中的两个“则”字,前者解释为“已经”,后者解释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