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词——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合词
中⽂摘要:
在现代汉语⾥有⼀些句法单位的构成元素之间结合得不够紧密,可以在其中间插⼊⼀些成分,且插⼊后意义不会发⽣变化。

这些单位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和单⼀性,具有词的特性,但从结构上来看,构成成分内部结合得不太紧密,与短语的特点⼀致。

依照汉语语法界传统的叫法,我们称这些句法单位为离合词。

随着汉语词汇的不断发展,这种词的数量逐渐增多,到⽬前有许多语⾔学者关注这⼀预⾔现象。

本⽂就是主要以现代汉语离合词为研究对象,基于这种语⾔现象的研究现状,同时借鉴了以前许多学者的研究内容,综合运⽤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理论等⽅⾯的知识和成果,分析研究离合词涉及的⼀些的问题。

希望通过这⼀过程,深化对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理解和认识。

在研究中,⾸先分析离合词的概念的来源和语⾔材料。

其次讨论离合词的界定和界定⽅法,随后重点是离合词的构成极其离合规律,对其结构逐⼀分析重点分析动宾式离合词的离合规律。

最后通过学习了解离合词指导教学。

关键词:离合词离合词的界定结构规律教学
0 引⾔
(⼀)离合词概念的来源
某些合成词在使⽤过程中往往可以拆开,在中间插进别的成分,变成了短语。

这种结合在⼀起时是词,插⼊别的成分时是短语的合成词,叫离合词。

最早注意到这种语⾔现象的是陈望道先⽣。

他在《语⽂运动的回顾和展望》(1940)⼀⽂中指出:“我曾读过⼀本外国的旅⾏者所采集的中国辞句的材料,其中有两条就是中国现在所有的⽂法家都未留⼼的⼀条述辞是‘上当、捣乱、⽣⽓、随便’等成语,⽽对象辞是‘他、你、我、什么’等等的时候总是将对象辞插在成语中间,成为‘上他的当、捣我的乱、⽣我的⽓、随你的便’等句式,其例很多,不堪枚举。

”’但可惜的是陈望道先⽣没有进⼀步进⾏分析。

1957年在《汉语的构词法》中,陆志伟先⽣最先提出了“离合词”这⼀说法。

并且提出了四种离合词的结构类型,动宾式的:例如“洗澡”,偏正式的:例如“⽺⾁”,动趋式的:例如“⾛出来”,动结式的:例如“打倒”。

此后,有很多学者对这⼀语法单位的扩展⽅式、语⽤环境等进⾏了多⾓度的研究,但是意见有许多不⼀致。

⽐如仅从性质上来看就有“词说”、“短语说”和“短语词说”等不同的观点。

根据我们的看法,这个语法单位是从词向短语过渡的单位,既有词的特性、⼜有短语的性质,称为“词、短语的中间状态”最合适。

“简单地说,合的时侯是词,被成分分开就⼤于词。

对于词称为‘离合词’是恰当的。

”[1]但是基于离合词这⼀概念已经深⼊⼈⼼,我们打算就采⽤被⼴泛接受的“离合词”的说法,这样既形象地表现出这⼀语法单位的性质,也符合⼈们的习惯。

(⼆)离合词的研究现状和意义
1. 四⼗年代⾄七⼗年代
⾃陈望道先⽣注意到某些词中间可以插⼊⼀些成分,但并未就此进⾏深⼊分析。

之后,
林汉达(1953)、吕叔湘(1955)、王松茂(1956)等⼈都讨论过这种语⾔现象,“扩展法”是陆志伟先⽣谈及这⼀语⾔现象时所命名的,即能将其分开插⼊别的词语的不是词组,⽽是词。

同时在《略论汉语构词法》⾥张寿康提出了“离合动词”这⼀概念,指
出“这类⽤⽀配式构成的‘离合动词’,合在⼀起的时候是⼀个‘词’,拆开来⽤(如:跳了⼀个社交舞)的时候是⼀个动宾词组”。

⼆⼈说法略有差异,但事实上区分词和词组都是⽤扩展法,因此统称“离合说”。

由于“离合说”的根基是扩展法,因此学术界公认陆志伟先⽣为这⼀理论的提出者。

这⼀阶段对于离合词的研究是⽐较琐碎的,处于提出问题和描写现象的阶段,讨论的范围也仅限于对离合词的界定上,也可以说是其在汉语语⾔学中的归属问题。

2.⼋⼗年代到今天
从⼋⼗年代,有关离合词的专业性⽂章出现了,对于这个问题出现在很多语法学家的⽂章中,但见解不⼀。

这些⽂章最初主要集中扩展⽅式及研究其结构类型等⽅⾯,就现在来看,作为离合词主体的动宾式离合词,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九⼗年代以后,研究视⾓趋向多元化,范畴涉及到语法、语义和语⽤。

基于传统研究,许多学者尝试利⽤新的⽅法理论⾓度研究这⼀语⾔现象。

或者从认知语⾔学、或者从语⽤、或者从语义、或者从对外汉语教学等各个⾓度。

对离合词的研究,对于完善汉语语法体系、第⼆语⾔教学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本⽂离合词的研究材料
鉴于收词的权威性和⼈们的认可度,本⽂中出现的离合词依据《现代汉语词典》1997 年的修订本和05版。

也结合了由杨庆蕙主编的《现代汉语离合词⽤法词典》(北京师范⼤学出版社,1995)和吕叔湘编的《现代汉语⼋百词》,本⽂的⽤例选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离合词。

⽂中选取北京⼤学汉语语⾔学研究中⼼的语料库以及电脑⽹络报刊作为部分例句。

第⼀章:离合词的界定
(⼀)离合词的定义
离合词可以说是⼀种汉语语法单位,它兼有词和短语两个语法单位的性质。

从意义上看离合词,具有单⼀性和整体性,具有合
成词的特点;对于它的结构,两个构成语素结合得不太紧密,可以进⾏扩展,可以插⼊⼀些成分在语素中间,词语的语义结构在整体上不会受到影响,也会具有短语的特点。

离合词是单⼀种能够扩展的、介于词和短语的语法单位。

1、离合词的通式和变式
⾸次提出离合词的原式、变式、常例和特例这些概念的是赵淑华、张宝林。

他们认为“事物最开始的的、最初的、没有经过任何变化的形式是指‘原式’,事物已经变化了的形式,与原有形式不同的则是‘变式’。

常见并常⽤的形态称之为‘常例’,偶然出现的形态则是‘特例’。

”[2]
对离合词的分析,这两组词为我们提供了⽅便,可是这两组词却不是在⼀个平⾯上的概念。

原式既可以是语⽤平⾯上的,也可以是语法平⾯上的,然⽽变式只是语⽤层⾯上的。

另外常例和特例的界限是模糊的,常例和特例概念⽆法精准明确的区分开来,它们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

我们觉得必须分析离合词的概念,由于这两组概念没有分清其所在的层⾯,所以他们是不合适的。

为了区别以上两个概念,我们提出了“通式”和“变式”。

离合词针对不同的层⾯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如“结婚”⼀词,从语法上来看,它作为⼀个词存在,表⽰“成年男⼥结合⽣活在⼀起”。

但如果在具体的语⾔应⽤下就会发⽣⼀些变化,⽐如说“结过婚”“结了两次婚”等等变化形式。

“结婚”这个词不仅能再语法层⾯中出现,还可以在语⽤层⾯中出现,他是可以在两个层次中通⽤的。

我们将离合词的“通式”定义为能够在语⽤层⾯和语法层⾯两个层⾯共同出现并且可以扩展,⽐如“结婚”,“变式”则定义为由于表达⽬的、表达意义的不同,所以在具体的语⾔环境下,拥有不同的扩展形式,如上⾯的“结了两次婚”,称为“结婚的变式”
⼀般来看离合词这⼀个语法单位在没有扩展的结构形式上认为是通式;⽽当它扩展之后的结构形式则是变式。

我们认为,界定通式和变式这两个专业概念,不仅解除了离合词在不同层⾯中单位分析界定的困扰,也可以简单便捷的研究离合词,使⼈们感觉更轻清晰明了。

2、离合词通式和变式的关系
我们来看⼏个有关离合词的例⼦。

这⾥我们以“洗澡”为例。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洗⾝体,除去污垢”。

[3]但在具体语⾔应⽤时他的说法是有这样的:
(1)那时候的先⽣⾮常严格,晚上洗过澡才想起来作业落在学堂,要赶紧去拿回来补作业。

(2)过去的⼈,吃不饱,洗不上澡,睡不好觉;却感觉他们那么快乐,⽇⼦那么充实。

(3)⽣活在⼲旱⼜邻着盐湖的他们,很难得洗⼀次淡⽔澡,就连喝的⽔也总是淡淡的咸味⼉。

(4)给我们做饭、洗⾐服、洗澡,把家⾥打理的⼲⼲净净,她从没抱怨后悔过。

从以上例⼦我们可以看到,“洗澡”的扩展形式是不同多样的,⼈们在不同的语⾔环境中使⽤这些不同的扩展形式,与静态语法体系中的词有所区别,我们将其称作是“变式”。

⽽在例(4)中“洗澡”既可以词的形式存在词典中,⼜可以使⽤在具体的语⾔环境中,为了使这些不同层⾯的使⽤情况加以分别开来,我们把例(4)中像“洗澡”这样的语法单位,也就是说在具体的⼀个句⼦中没有扩展的结构形式称作“离合词的零变式”
通式和变式⼆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通式是要经过变式才能具体表现出来的,⽽变式则是通式具体的表现形式,。

变式还是通式形成的必要基础,如果没有了变式那么通式就⽆所谓有⽆了,变式是通式在具体语⾔环境中应⽤的表现,⼆者是相互联系的。

(⼆)离合词的界定
1、离合词的性质
针对离合词的研究,我们⾸先对离合词的性质要有全⾯的认识,只有建⽴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更为全⾯,理性的认识离合词。

对于离合词的性质,因为它的特殊性,⼀直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是学术界争议的⼀个焦点,⽐如主张把离合词当作词来处理的词说,主要代表⼈物有赵元任、李清华、赵淑华、张宝林等。

虽然他们承认离合词有⼀定扩展能⼒,但更注重离合词意义的完整性,⽽且从语义⾓度看,也应当分为词。

再⽐如由王⼒、吕叔湘等学者主张的短语说,根据离合词能够扩展
使⽤的情况,从语法⾓度出发,将这些能够扩展的组合成为短语,这样更侧重语法功能的原则。

还有并不常见的短语词说,有的⼈认为这些组合是词还是短语不是很明显:他们像词,⼜像短语,处在中间的位置,……这是⼀种特殊的词,不妨称为类短语词,可以简称为‘短语词’史有为⽰这⼀观点的代表⼈物。

还有最普遍是由陆志韦先⽣最先提出“合则为词,离则为短语”的离合词说。

我们也从这⼀观点出发讨论其性质。

针对离合词这⼀说,它的性质是特殊的,具有通式和变式,也就是说它的形式在静态和动态层⾯上有时候是不同的,可以说在动态的层⾯上它以变式模式出现,在静态的层⾯上可以⽤通式的模式出现。

可以说由于离合词性质的特殊,将静态平⾯与动态平⾯区分开来显得⾮常重要有价值。

界定离合词要分明⽩它的不同的研究层⾯——要区分动态与静态的离合词,也称之为句法层⾯和语⽤层⾯。

从句法结构上看离合词有别于⼀般的复合词。

许多学者认为⽤粘着语素还是⾃由语素来区分离合词和复合词,很多学者认为凡是离合词的都有粘着语素。

这些学者还认为“是否含有语素涉及词的概念问题,⼀般认为词是最⼩的⾃由活动的语⾔⽚断,粘着语素不能⾃由活动,只有和前⾯或后⾯的语素合成⼀个单位后才能⾃由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含有粘着语素的动名组合不可能是短语,只能是词。

⼜因为它可以扩展,和⼀般的词有所区别,所以它只能属于⽐较特殊的词——离合词。

”[4]以上的⾔论我们了解到,有这些观点的学者将语素是否够独⽴运⽤视之为区分离合词的关键。

我们认为这些学者忽视了语素是否能够独⽴运⽤,很多时候验证是在静⽌的状态下通过动态⾔语应⽤活动进⾏的。

语素是否能够单独成为词在很多时候是受语义和语⽤条件限制的,如结婚的“结”它很少单独成为词,可是在具体的语⾔环境⾥却是不⼀样的,它能够单独使⽤。

从语法平⾯说,是因为离合词能够扩展的特性才能与⼀般的复合词区别开来。

它能够像短语⼀样扩展,可是它的扩展是有限制的。

只有语⾔活动中做有限的扩展,并且在不⼀样的语⾔环境状况下能够使⽤单独的这个语法单位,我们才可以在句法层⾯上把离合词界定下来。

我们辨别离合词是通过总结归纳它在语⽤层⾯上的应⽤,将其抽象出来的规则,既是句法层⾯。

2、离合词的界定⽅法
就⽬前来看,扩展法在很⼤程度上是界定离合词的⼀个⽐较有效可⾏的⽅法。

离合词能够扩展的特性是研究离合词的⼀个重要要素。

扩展法的实质就是根据语⾔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来确定离合词与⼀般词的界限。

扩展法研究离合词是在共时平⾯上剖析离合词的规律以及其构成。

然⽽对离合词的分析不仅要在平⾯的⾓度上还要从⽴体的⾓度上来分析。

兼有语法、语⽤、语义三个层⾯综合的⽅法,我们要抓住离合词既是语⽤平⾯上的、⼜是动态平⾯上。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把握住离合词的性质,正确认识离合词。

扩展法可以说并是没有忽略离合词语义内容的。

反之扩展法是在语义内容的基础上才进⾏扩展的。

不论离合词将如何扩展,它不会改变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扩展法虽然不能概括所有离合词,可是也体现了⼤部分,是⽐较有效实⽤的。

因此普遍采⽤扩展法进⾏对离合词的界定。

第⼆章: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
(⼀)离合词的构成
1、从构成离合词的语素看来,可以分为有粘着语素和⽆粘着语素(构成成分都是⾃由语素)两个种类。

(1)有粘着语素在1982年朱德熙说过:复合词在组成成分中都含有粘着语素,不是句法结构。

像“洗澡、睡觉、汇款、播⾳、打架、吃亏、理发、散步、跳舞、碍事、安神、安⾝、把脉、拜师、办公、保驾、报案、表态、移民、作弊”等等,它们后⾯那个成分都是粘着语素;可是像“鞠躬”这个词的两个成分都是粘着语素,像这种状况还是⽐较少见的。

不论是依据“成分替换”,还是依据“能独⽴活动的最⼩的有意义的语⾔成分”,上⾯的词都应该是复合词,⽽且还都能够扩展,扩展之后其形式为词组。

(2)⽆粘着语素在1982年朱德熙也曾指出:都是⾃由语素组成的成分,整体格式也许是句法结构,也有是离合词的可能性。

这种状况在现代汉语⾥⼤量存在,有的词组是最明显的,还有的是介于词组和词之间。

所以许多学者对区分词组与词的看法不能有统⼀的看法。

因此对离合词的数量和范围的概括也不⼀样。

区别离合词与⼀般的词组要看:离合词只可以是有限的扩展,可是⼀般的词组能够⽆限的扩展,离合词的意义是否能从组成部分的意义看出来是不⼀定的,⽽⼀般词组的意义是综合它组成部分的意义。

这样的离合词⽐如:“离开、享福、扬名、闹事、拼命、饶命、散会、谈⼼、忘掉、报警、操⼼、打⽓、发财、关⼼、害羞、见礼、靠拢、⾛调、起家”等等。

2、从结构⽅式来看有以下⼏种类型
(1)并列式两个构成成分都是动词性成分。

⽐如“开张、挨打、达到、登记、考试、突出、完成”等等这样的词,它们的成分合起来时为动词;成分分离开来的时候,成分之间则不是并列的形式,是⼀个构成动宾结构形式或动补结构形式的短语。

①动宾结构。

(在中间能够插“了、过、完”和量词)
昨天我们刚登记完(合)——昨天我们刚登完记(分)
今天考试了(合)——今天考了试(分)
②动补结构。

(中间能够插⼊“得”、“不”)
这个⼴告不能突出特点来(合)——这个⼴告突不出特点来(分)
我们的产品绝对能达到标准(合)——我们的产品绝对达得到标准(分)
(2)动补式第⼀个构成成分是动词性的,第⼆个构成成分是动词性或者是形容词性的。

⽐如:“搅浑、抓紧、打倒、推翻、标价、搬动、看透、缩⼩、吃饱、躲开、瞅见、穿过、叫醒、挽回、降低”等等,它们合起来时是动词。

动补式的“补”语还可分为“结果”和“趋向”两个种类,“动结式”和“动趋式”是我们对它们的称呼。

①动结式:它有两种情况。

第⼀种是只可以插⼊否定副词“不”或结构助词“得”,拆开使⽤时的情况是动补结构的短语
我⼼⾥暗暗想我能打到他(合)——我⼼⾥暗暗想我能打得到他(分)
告诉他如果不能搬动就算了(合)——告诉他如果搬不动就算了(分)
第⼆种是能够插⼊“得”或“不”之外,还能够插⼊其他成分,扩展以后的情况也是成为动补结构的短语:
降低——降得不低/降得很低/降不了很低
②动趋式:扩展以后的状况仍是动补结构的短语。

(在它的中间能够插⼊“不”、“得”)
你能穿过这⽚树林吗(合)——你能穿得过这⽚树林吗(分)
所有⼈都不能挽回时间和⽣命(合)——所有⼈都挽不回时间和⽣命(分)
(3)主谓式前⾯是名词性的,后⾯是形容词性的成分。

例如“嘴甜、⼿软、⼼痛、眼红”。

它们和在⼀起的时候是形容词,扩展开使⽤时是短语,是主谓结构的短语(中间可以插进“真、很”和“不”等等),例如:
这姑娘嘴甜,跟抹了蜜⼀样(合)——这姑娘嘴真甜,跟抹了蜜⼀样(分)
你看孩⼦这样你不⼼痛(合)——你看孩⼦这样你⼼不痛(分)
扩展开来应⽤时如果意义跟未扩展开不⼀致,那么不能看成是同⼀个语⾔形式。

⼀定要注意离合词语义的⼀致性。

如:
我感冒了,头有些⼉疼。

——她这个样⼦真让我头疼。

这个例⼦扩展使⽤后,意义不是它原先的意义。

所以这⾥不能把“头疼”说成是离合词。

(4)动宾式这是离合词结构类型中数量最多也是最主要⼀种类型。

它的前⾯为动词性成分,后⾯是名词性成分。

在没有拆开扩展之前,它分为三种情况:
①动词数量最多。

这些离合词的特点如下:有部分能够重叠,“AAB式”是其重叠⽅式,如“说说情、理理发、帮帮忙”。

还有⼀种是“A⼀AB式”、“A不(没)AB式”、“A 了AB式”,如“洗不洗澡”、“化了化妆”、“⿎⼀⿎掌”。

②形容词这些词能够受“很”的修饰,⽽且不加宾语。

如“⽣⽓、吃亏、扫兴、费劲”等。

不能重叠,只能⽤“AB不AB式”或“A不AB 式”,表疑问。

③副词。

这样的⽐较少,重叠是不可能的,在句⼦⾥⾯能够充当状语,例如“趁机、当⾯”等等。

如果离合词是动宾结构的短语,则都是拆分扩展开使⽤的,当中插⼊较多的词语,例如⽐较普遍的有“不了、起……来、名(代)+的、动态助词(着、了、过)、数量词”等等。

如:上不了课、⽐起唱来、⽣你的⽓、把着关、讨⽼婆的好、当领导的⾯、备了⼀宿的课、串⼀次门。

(⼆)离合词的离合规律
根据离合词的不同可以插进相应的不⼀样的成分,根据这种情况需要该分开来使⽤,根据那种情况应该合在⼀起使⽤,这都是不同的,有⼀定的要求和规律。

⽐如我们都知道不可以说:“我昨晚被他上当了”、“他俩晚饭后散步⼀会⼉了”。

动宾形式的离合词占的数量很多,所以主要对其进⾏分析考察,其离合形式有三种情况:⼀种是⼀定要拆分;⼆种⼀定不能拆分;三种是可离可合。

1、⼀定要拆分
①在⼀个句⼦当中有“是……的”⽤来强调,重要的是离合词的后⾯没有什么谓词,⽽且“的”需要在离合词的中间,例如:
他的那⼀张是谁投的票?※他的那⼀张是谁投票的?
您是最后报的名。

※您是周后报名的。

②如果有不耐烦、⾼兴或者否定语⽓的时侯,离合词的中间要插⼊“什么”。

⽐如说:
他们搭什么台。

※他们什么搭台。

※他们搭台什么。

他发什么⽕啊。

※他什么发⽕啊。

※他发⽕什么啊。

③当离合词有关联的关系或者有计量的意思时,这时候使⽤需要拆分开来。

⽐如:
⽼爷⼦愁的要了他的命了。

※⽼爷⼦愁的要命了他。

领导表了许多态。

※领导表态了许多。

他在赌我的⽓。

※他在赌⽓我。

④在表⽰完成语态的句⼦当中离合词⼀定要拆开⽤。

⽽且在拆开⽤的时候有两种情况:⼀种要把把离合词的后⾯成份拿到前⾯来:另⼀种是在中间插⼊成分表⽰完成的时态。

例如:
⼤家伙⿎⾜了劲⼉。

/⼤家伙劲⼉⿎⾜了。

※⼤家伙⿎劲⾜了。

他理完了发。

/他发理完了。

※他理发完了。

⑤如果趋向动词“起来”能够与离合词结合,离合词可以拆开,⽽且也需要“起来”拆分。

⽐如:
两⼝⼦在公园散起步来。

※⽼两⼝在公园散步起来。

他偷着化起妆来。

※他偷着化妆起来。

2、⼀定不能拆分
①程度补语在离合词之后时,不能拆开来⽤。

⽐如:
他⽣⽓极了。

※他⽣了⽓极了。

他⼥⼉出名得很。

※他⼥⼉出了名得很。

邻家的⽼王扫兴极了。

※邻家的⽼王扫了极兴了。

②不能够将“把”将离合词的后部分转到前⼀个成分前。

⽐如:
起⾝——※把⾝起了
⾛神——※把神⼀⾛
放⼼——※把⼼放了
就动宾式离合词⽽⾔,要是⽤“把”字将其后部分提到前⾯,那么该它就不是离合词了,那就是短语了。

3、可离可合
①离合词主要的是能否扩展拆分,它是动态的。

如果这些离合词是动宾关系的,那么都能够在中间插⼊“了、着”。

⽐如:
化妆了(合)——化了妆(分)
正散步(合)——散着步(分)
②在进⾏可能形态的肯定或否定表述时,离合词⼤部分是可以离可以合的,可是⾼频率的使⽤是扩展拆分的形式。

⽐如:
⽆法挂号(合)——挂不上号(分)
不能归队(合)——归不了队(分)
可以打仗了(合)——打得了仗了(分)
能够起⾝(合)——起得了⾝(分)
第三章:离合词教学建议
(⼀)加强语⾔教学的对⽐
加强对外汉语离合词的对⽐教学,⼀种是加强学⽣母语与汉语之间的对⽐,重点⽐较出⼆者之间在⽅法上的不同。

⽐如英语的“meet”翻译为汉语的“见⾯”,英语常常可以听到“I`m glad to meet you”可是在汉语中没有“我很⾼兴见⾯你”见⾯是不直接带宾语的,⽽且离合词见⾯所具有的扩展拆分现象是英语所不具有的;第⼆种是对汉语离合词内部的对⽐。

离合词虽然是同⼀个,可是他们之间能够插⼊的东西并不是完全⼀致的。

⽐如动宾式离合词“跳舞”和“担⼼”,“跳舞”可以有“跳跳舞”、“跳舞跳了”,可是“担⼼”却没有这样的拆分扩展形式,不仅如此即使离合词是同⼀个,也不是什么情况都能拆开扩展的。

像“担⼼”能够扩展拆分为“担什么⼼”、“担不担⼼”等等,当它带上宾语后,分离扩展就不可能了。

这两种对⽐可以使学习者减少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有利于他们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减少错误的发⽣。

(⼆)加强语⾔交际能⼒的训练
离合词教学是不可能单单靠对⽐讲解能够掌握的,⼀定要学习者进⾏语⾔交际活动的训练,以便掌握并理解离合词的真正含义和⽤法并能培养⼀定的语感。

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时候,课堂交流,师⽣互动这也是⼀种交际活动,这样的交际是⾮常重要⽽且是必要的。

如同中国孩⼦学习英语⼀样,学习多年英语却不如在国外历练⼀年的⼈说的⾃如,开⼝不知道如何去说即使说也不是那么地道,鉴于这点经验,汉语教学⼀定要以交际为⽬的培养学⽣的语感,能够运⽤和表达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加强针对教学的离合词的研究
要使学⽣更好的掌握离合词,需要继续加深对离合词的本体研究,这样就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有利的理论。

针对利于教学的离合词研究,应从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学习者经常不理解的问题或错误来研究,同事要重视离合词的交际应⽤的研究。

⽐如说对⼀个离合词能否分离拆开插⼊成分、选择什么样的成分,这都是需要进⼀步研究。

从应⽤交际的⽅⾯来研究离合词,有利于应⽤到教学当中,让学⽣更轻松地领会离合词意思和⽤法,明⽩它的分离形式之间的关系。

这种既从形式到意义的教学,⼜从意义到形式,合乎第⼆语⾔教学的原则,对学习者学习汉语和⽤汉语进⾏交际⾮常有帮助。

第四章:结语
介于词和短语的离合词,是⼀种特殊的语发单位,兼有两种性质,但是虽然可以分开扩展却是有限的。

本⽂在简单了解离合词基础之后,重点研究了离合词的构成及其离合规律,使我们对离合词有了进⼀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和借鉴⼀些新的观点⽅法,我们提出了离合词教学的建议,找出并清除离合词教学中的问题,更加优化合理安排对外汉语教学,如此,对改善离合词教学有⼀定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