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苍苍,⽔茫茫,⼤孤⼩孤江中央②。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搀天长③。
客⾈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久与船低昂④。
峨峨两烟鬟⑤,晓镜开新妆⑥。
⾈中贾客莫漫狂⑦,⼩姑前年嫁彭郎⑧。
注释
注释
①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画的创始⼈。
他是唐朝的宗室,开元(唐⽞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官⾄右武卫⼤将军。
《新唐书》、《旧唐书》均有传。
他的⼭⽔画被称为“李将军⼭⽔”。
②⼤孤⼩孤:指⼤孤⼭、⼩孤⼭。
两⼭屹⽴江中,遥遥相对。
⼤孤⼭在今江西九江东南鄱阳湖中,⼀峰独峙;⼩孤⼭在今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的江⽔中。
③搀:刺,直刺。
④低昂:⾼⼀低,起伏不定。
⑤峨峨:⾼耸的样⼦。
这句以⼥⼦的发髻⽐拟⼤⼩孤⼭⽔雾缭绕的峰峦。
⑥“晓镜”句以妇⼥的梳妆镜⽐喻江⾯、湖⾯。
⑦贾(gǔ)客:商⼈。
⑧⼩姑:指⼩孤⼭。
彭郎:即彭浪矶,在⼩孤⼭对⾯。
这两句说,船上的商⼈举⽌不要轻狂,美丽的⼩姑早已嫁给彭郎了。
这⾥形容江⼭秀美,⼈们不能⾃禁其爱。
当地民间就有彭郎是⼩姑之夫的传说。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 诗歌起笔两句“⼭苍苍,⽔茫茫”,展现出⼭⽔苍茫的画⾯,把读者⾃然引⼊画境。
B. ⼤⼩孤⼭四⾯环⽔,诗⼈连⽤“崩”“去”“搀”等⼏个词语,展现了“孤⼭”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孤⼭仿佛随⼩⾈在江上起伏低昂。
D. 诗歌最后两句劝诫⾈中的商⼈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妇的江中美⼥⼼存幻想。
②“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孤⼭,别有情趣。
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①(3分)D
②(5分)
这两句诗运⽤了⽐喻、拟⼈的⼿法(1分),把⼤⼩孤⼭⽐喻成两位美⼈,她们发髻⾼耸,仿佛正在以⽔为镜,梳妆打扮(分析诗句2分),写出了⼤⼩孤⼭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具有动态的美感”)(1分),使客观的⾃然充满了⼈的情趣(1分)。
3、请从 “虚实”关系的⾓度赏析这⾸诗。
答:江⽔茫茫.孤岛险绝.岛上⼭峻路险,古⽊参天,船帆点点,这是画景,是写实。
在欣赏绘画的过程中.苏轼仿佛感觉在⽔上⾏⾈,“沙平风软望不到,孤⼭久与船低昂”.设想江⾯⾏⾈上的客商⼀定会为眼前美景所陶醉,以⾄忘乎所以,于是戏谑说⼩姑前年已嫁彭郎了,这是写虚、静态的画船(实)与动态的波涛及孤⼭(虚 ),⽆声的画船(实)配上猿啼乌呜和抑扬的歌声(虚) ,既有视觉实,⼜有听觉虚,虚实相⽣.深化了画图的意境,给⼈以美的享受.
翻译
翻译
⼭⾊葱茏,烟⽔渺茫,⼤⼩⼆孤⼭,耸⽴江⽔中央。
崖⾼险绝,猿鸟不度,乔⽊破空。
有客⾈从那⾥⽽来,桨声流⽔间船⾝抑扬。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孤⼭低⾸,此起彼伏。
两⼭如发髻屹⽴,正对江⽔之境,⼆美梳弄新妆。
船中商贾,切莫轻佻,⼩姑前年,已嫁彭郎。
背景
背景
李思训是中国“北宗”⼭⽔画的创始⼈。
他曾在江都(今属江苏扬州)、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做过官,⼀路上,长江风景是他亲⾝观赏过的,此画即使不是对景写⽣,画中景⾊也是经过画家灵敏的眼光取得了印象的,和向壁虚构和对前⼈⼭⽔的临摹不同。
诗中所叙的“⼤孤⼩孤”在江西境内,两⼭遥遥相对。
“崖崩”两句,极写⼭势险峻,乔⽊苍然,是为画⾯最惹眼的中⼼。
“客⾈”以下四句,写画中⼩船,直如诗⼈⾝在画境之中,忽闻棹歌,不觉船之骤⾄。
更进⼀步,诗⼈俨然进⼊了⼩⾈之中,亲⾃体会着船在江上低昂浮泛之势。
诗⼈曾有《出颖⼝初见淮⼭是⽇⾄寿州》⼀诗,其颔联“长淮忽迷天远近,青⼭久与船低昂”,和第七句“波平风软望不到”,与这⾸诗的“沙平”两句,上下只改动了两个字,可见这两句是他⾈⾏时亲⾝体会⽽获得的得意之句,重⼜⽤于这⾸题画诗上。
⾄此,画⾯上所见的已完全写毕,照⼀般题画诗的惯例,应该是发表点评价,或对画上的景物发点感叹了,但苏轼却异军突起地⽤了⼀个特别的结束法,引⼊了有关画中风景的当地民间故事,使诗篇更加余⾳袅袅。
⼩孤⼭状如⼥⼦的发髻,故俗名髻⼭。
⼩孤⼭⼜讹⾳作⼩姑⼭,⼭所在的附近江岸有澎浪矶,民间将“澎浪”谐转为“彭郎”,说彭郎是⼩姑的夫婿。
南唐时,陈致雍曾有请改⼤姑、⼩姑庙中妇⼥神像的奏疏,吴曾《能改斋漫录》载有此事,可见民间流传的神幻故事已定型为⼀种神祇的祀典。
苏轼将江⾯和湖⾯喻为“晓镜”,将⼤⼩孤⼭⽐作在晓镜⾥梳妆的⼥⼦的发髻,正是从民间故事⽽来。
“⾈中贾客”两句,与画中“客⾈”呼应,遂使画中事物和民间故事融成⼀体,以当地的民间故事丰富了画境,实际上是对李思训作品的肯定。
⽽这⼀肯定却不露痕迹。
清⼈⽅东树《昭昧詹⾔》评此诗时,称其“神完⽓⾜,遒转空妙”。
“空妙”的品评,对诗的结尾,恰切之⾄。
赏析:
赏析:
这⾸题画诗,是宋神宗元丰元年(l078)苏轼任徐州(今属江苏)知州时创作的。
题中李思训,唐代著名画家,官⾄左〔⼀作右)武卫⼤将军,世称李将军。
他的'⼭⽔画多以青绿胜,明代画论家董其昌
说他是⼭⽔画“北宗”的创始⼈。
宋代《宣和画谱》评其画:“皆超绝,尤⼯⼭⽯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
”可见他的着⾊⼭⽔画同王维的⽔墨写意⼭⽔也有相似之处,都重视意境创造,使画中有诗。
苏轼题咏的这幅《长江绝岛图》早⼰不存,今存《江帆楼阁图》是青绿⼭⽔,颇有郁勃、恢宏的盛唐⽓象,相传是李思训墨宝。
[4]
诗意解析
诗意解析
这⾸诗构思缜密,章法严整,层次分明。
依其诗意的进展,可分为三段。
开头五句为第⼀段,描绘长江和绝岛,是对这幅画内容的总概括。
“⼭苍苍,⽔茫茫”,展现⼭⾊苍苍,⽔光茫茫,点明这是⼀幅青绿⾊的平远⼭⽔,⽽且画⾯浩淼空阔。
“⼤孤⼩孤”,指⼤孤⼭和⼩孤⼭。
⼤孤⼭在江两九江市东南鄱阳湖中,四⾯洪涛,⼀峰独峙;⼩孤⼭在江西彭泽县北、安徽宿松县东南,屹⽴江中,与⼤孤⼭遥遥相对。
苏轼说⼆⼭皆在“江中央”,可知李思训所画的未必就是⼤⼩孤⼭,⽽是苏轼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与位置同⼤⼩孤⼭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孤⼭,并以此展开诗的艺术构思,为诗的奇妙结尾埋下伏笔。
“崖崩”两句具体描写“绝岛”即⼤⼩孤⼭,这是画⾯的中⼼。
这两座⼭四⾯环⽔,⼭势险峻,⼭上丛林茂密,⼀棵棵⾼⼤的乔⽊好像巨柱巍然耸⽴,直插云端。
德国⽂艺理论家菜⾟在《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书中说:“诗描绘物体,只通过运动去暗⽰。
诗⼈的妙技在于把可以眼见的特征化为运动。
”苏轼兼擅诗画,对诗画各⾃的艺术特长和局限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他描绘长江上的这两个绝岛,不作静态的刻划,⽽是通过运动去暗⽰和展现。
“崖崩”,写⼭崖太陡峭⽽引发崩塌;“路绝”,写⼭⽯滚落,堵塞了道路;“猿鸟去”,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
“搀”(chàn),刺,插⼊,这个动词也赋⼦静穆的乔⽊以刺天的动态和⽓势。
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不说“⽆猿鸟”⽽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是诗⼈灵⼼虚构、⽆中⽣有的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