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生物的进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生物的进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B
【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物种和
生态系统,A正确。

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调节
功能为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食用、观赏、药用等直接价值,C正确。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
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 2007年,陕西镇坪“华南虎”事件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这种濒危生物的关注。

华南虎(又称中国虎)
是我国特有亚种,全球只剩下不到100只,在野外生存的华南虎可能只有10到30只。

影响它们
数量的首要原因是人虎冲突。

一只虎至少需要15到30平方公里活动空间。

近代的人口迅速增长,导致华南虎的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很难满足华南虎的生存要求,被孤立的华南虎个体之间很
难交流和繁殖。

第二个原因就是华南虎的很多食物是人类的经济动物,当人们的猎杀使这些动物
的种群密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华南虎已经很难生存。

(1)野外的成年华南虎通常将尿液喷洒在树枝上作为确定它们领地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_______
信息
(2)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华南虎的生存需要较大领地的原因是____
(3)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人虎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4)如果镇坪存在华南虎,对该区域内的华南虎最好的保护方式是______________。

(5)华南虎与东北虎均为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是两个不同的亚种。

从进化角度看,其差异
的实质是种群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答案】(1) 化学 (2)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1分);一般来说华南虎处于食物链的最项级(营养级最高),相同面积的领地其获得的能量最少(1分)(3)竞争(4)就地保护(成立自然保护区)(5)基因频率
【解析】(1)华南虎通常将尿液喷洒在树枝上作为确定它们领地的一种标志,这是一种化学信息。

(2)华南虎在食物链最高级,由于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递减,到华南虎能量所剩无几,故需要
捕食大量食物,即需要大量活动空间满足需要。

(3)人类和华南虎争夺生存空间和食物,为竞争关系。

(4)对该区域内的华南虎最好的保护方式是就地保护。

(5)食生物进化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故亚种差异实质是种群基因库不同。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错误的认识是
A.它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修定、补充与完善而形成的科学理论
B.种群密度的变化对其基因频率的改变无影响作用
C.种群共用一个基因库,它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经过修订、补充和完善形成的,故A正确。

种群密度的变化对其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影响作用,故B错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所有
个体所含的基因是一个基因库,故C正确。

突变是指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4.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8分)
生长在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形成种群b和c。

很多
年以后再把种群b和c中的一些植株移植到原产地,观察它们的开花时间,结果如右图所示。


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与种群b和c之间就形成
________。

由于种群b和种群c植物分别生长在不同纬度,不仅花期不同,即使相互受粉也不育,这说明它们之间已产生了____________。

【答案】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解析】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与种群b和c之间就
形成地理隔离。

由于种群b和种群c植物分别生长在不同纬度,不仅花期不同,即使相互受粉也
不育,这说明它们之间已产生了生殖隔离。

【考点】本题考查隔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5.栽培番茄含有来自野生番茄的Mi-1抗虫基因,它使番茄产生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的根部)、长管蚜和烟粉虱三种害虫的抗性。

下列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①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野生番茄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②长期种植含Mi-1基因的番茄,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③能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④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的寄生关系促进了它们的协同进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野生番茄中抗虫基因的产生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①错误;长期种植含Mi-1基因的番茄,对害虫也会产生选择作用,这种线虫可能会越来越多,②错误;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对长管蚜
和烟粉虱种群进行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③正确;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的关系是寄
生关系,能促进共同进化,④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
确的是:
A.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D.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D
【解析】生殖隔离是指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如豌豆,自交或杂交都能产生可育后代,故A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种群是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但自然选择的对象是个体即表现型,故C项错误;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本
地食物链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可能改变了自然选择的方向和速度,D项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7.下列有关生物学现象和分析,正确的是()
A.迁入、迁出能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B.基因型为Aa的豌豆,自交后代中AA个体所占比例增大,种群发生了进化
C.原本肥沃的农田被废弃后杂草丛生,该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D.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等于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则该自然生态系统处于稳态
【答案】C
【解析】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故A错;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杂合子自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因此种群没有发生进化,故B错;在原有生物的地方进行的
演替是次生演替,故C正确;当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等于所有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时,
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稳定,因此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等于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则该生态系
统处于衰退状态,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
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8.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
未走到进化的尽头,仍具有进化潜力,因为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曾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

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叙述错误的是 ( )
A.地理隔离使大熊猫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B.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
C.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D.大熊猫生存环境的改变可以导致生物发生变异,为种群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答案】C
【解析】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遗传
多样性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

生物的变异可由环境引起,为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

生物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故C错误。

9.我国西北部的欧洲玉米螟与东部的亚洲玉米螟由于信息激素的不同而存在生殖隔离,但从外貌
上几乎无法区分。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由于外貌形态相同,因此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
B.由于具有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C.无法判断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解析】判断物种的标准是看是否具有生殖隔离,只要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只要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就属于同一物种,如东北虎与华南虎虽然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一定
的差异,但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物种。

10.将杂合体碗豆植株(只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分别种植在两个不同的区域。

经过连续n代自交后,每一代杂合体出现的概率均为l/2n。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两个豌豆种群在这些年中
A.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C.产生了生殖隔离D.体现了自然选择
【答案】B
【解析】在杂合体连续自交过程中,纯合体逐渐增加,杂合体逐渐减小,基因型频率每一代都不
一样,A错;由于没有题目中没有设计环境的选择作用,和两个区域植株的杂交情况,所以B正确,CD错。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规律和进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1.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
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

(图B表示图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

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两个种群所吃的食物都有c,所以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A正确;由图分析可见,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B正确;图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并没有一个种群灭亡,C错误;两个种群在竞争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最终都适应了环境,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金鱼是重要的观赏鱼,品种众多,可观赏的性状多种多样。

金鱼培育专家培育的珍贵品种——“蓝剑”,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YY。

下列有关金鱼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任何品种的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

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众多金鱼品种是经过突变、自然选择、隔离等过程形成的
C.“蓝剑”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亲本中雄性个体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时遗传物质分配异常D.“蓝剑”不能直接产生后代,根本原因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性染色体联会紊乱
【答案】B
【解析】金鱼与野生鲫鱼能产生可育的后代,所以是同一物种,没有生殖隔离,A正确;众多金鱼品种是经过突变、自然选择等过程形成的,B错误;XYY的形成是雄性个体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时遗传物质分配异常引起的,C正确;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性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所以不能产生后代,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变异与进化,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3.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的基因库一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C.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物进化的本质
D.达尔文进化理论不能正确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等现象
【答案】D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种群的基因库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变小,更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消失,B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本质,C错误;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不足:(1)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变异的实质;(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3)不能正确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等现象,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4.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______,外因是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_____________。

(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
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
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遗传变异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已形成生殖
隔离 (3)形成新的物种(答案合理即可)(4)1%、18%、81% 逐渐下降
【解析】⑴物种形成的内因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外因是自然选择即甲、乙两岛环境
不同且有地理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⑵当两个种群不能发生基因交流时,说明
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3)迁到乙岛的B物种由于环境发生改变,可能会形成新物种,⑷A=0.1,a=0.9,所以AA=0.01,aa=0.81,Aa=1-0.01-0.81=0.18,若a的频率逐渐下降,A
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下降。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进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5.栽培番茄含有来自野生番茄的Mi-1抗虫基因,它使番茄产生对根结线虫、长管蚜和烟粉虱三
种害虫(侵染番茄的根部)的抗性。

下列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①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野生番茄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②长期种植含Mi-1基因的番茄,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③能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④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的寄生关系促进了它们的协同进化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野生番茄中抗虫基因的产生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野生型番茄抗虫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①错误;长期种植含Mi-1基因的番茄,害虫也会产生抗虫特性有抗性的种类,这种线虫可能会越来越多,故②错误;能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发生了基因突变,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故③正确;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的关系是寄生关系,能促进共同进化,故④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 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下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

下列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所示,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
B.曲线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C.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环境引起的变异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
【答案】D
【解析】根据图解,开始时A、a的基因频率相等,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二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进化,但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项错误;题目说到“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
然选择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甲曲线淘汰不利基因的时间很短,所以应该是淘汰了显性基因,故甲曲线表示自然选择对a基因有利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乙曲
线自然选择对A基因有利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B项错误;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
取决于环境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甲曲线是淘汰显性个体(AA、Aa),所以a 的基因频
率很快达到1,而乙曲线表示环境淘汰的是隐性性状,在这过程中杂合子Aa还可以存在,A达到
1的时间很长, C项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
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改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自然选择对生物个体的表现型的选择作用,主要
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
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17.某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据考证是由地震形成的,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
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岛上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两岛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C.两岛上鸟类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数量趋于相同
D.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答案】B
【解析】因为是在不同的岛屿上应存在地理隔离,而不同鸟之间肯定存在生殖隔离,故A正确。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每个岛上都有很多中鸟,应有多个基因库,故B错误。

由图可知甲岛上鸟种类较多,但数量最终两岛屿是相同的,故C错误。

甲岛鸟类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环境的变化较大引起的,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8.在某昆虫种群中,决定翅色为绿色的基因为A,决定翅色为褐色的基因为a,从这个种群中
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

下列判断中
不正确的是
A.此时,A的基因频率是60%,a的基因频率是40%
B.若表现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才能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10%
C.若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间才能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25%
D.若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a的频率是16%
【答案】B
【解析】根据基因频率的定义,A的基因频率为:(30×2+60)÷200×100%=60%,a的基因频
率为1-60%=40%,故A正确;由于表现型相同的个体间才能自由交配,即AA与Aa自由交配,aa与aa交配,由于aa与aa交配后代全为aa,所占比例为10%,而AA与Aa自由交配后代也
会出现aa,因此aa的频率大于10%,B错误;若基因型相同个体间自由交配,即自交,子代中
aa的频率为10%+60%×1/4=25%,故C正确;若所有个体自由交配,根据哈代-温伯格定律,则
子代中aa的频率为40%×40%=16%,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
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9.下列叙述与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相符的是
A.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B.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逐渐积累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D.随机交配繁殖是一个大种群基因库保持稳定的前提
【答案】C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A正确。

自然选择能使有利变异保留并逐
渐积累,故B正确。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但新物种的产生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故C错误。

随机交配是种群基因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0.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④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种生物群体
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C
【解析】①种群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群,对于一种物种来说可以组成不同的种群,错误;②形成新物种必须要经过隔离(至少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正确③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经过长期地理隔离后出现生殖隔离,错误;④判断出现新物种的标准是看是否出现生殖隔离,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科学家在某地记录了某种不同体色的蝴蝶在1863年和1963年的个体数量,按照百分比绘制成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深体色和浅体色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的性别
B.环境变化后,中间体色的蝴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
C.蝴蝶深、浅体色个体逐渐进化成中间体色个体
D.深体色和浅体色类群逐渐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此题是以柱形图分析生物进化题,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据图分析可知,该图反映的是在100年间某种不同体色蝴蝶数量变化情况,图中没有反映该蝴蝶的性别问题和生殖隔离现象的存在,A和D错;100年间,中间体色的蝴蝶数量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增加,说明它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易被天敌发现,B对。

2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

这是由于引起皮肤病的病原体接触药物后,诱变产生抗药性变异。

B.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不育的“狮虎兽”,说明狮子和老虎存在生殖隔离。

C.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D.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蠖演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蠖。

【答案】B
【解析】是由于长期使用药物,选择了抗药性强病原体,导致病原体向抗药性强方向进化,故A 错。

不同物种个体虽然交配成功,但是其后代不育,存在生殖隔离,故B正确。

华南虎和东北虎存在地理隔离,无生殖隔离,故C错。

灰色桦尺蠖进化为黑色桦尺蠖,还是同一物种,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