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I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1. (3分) (2017高三下·成都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表达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思。

②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③《爱莲说》中作者以菊花与莲花作对比,指出莲花是花中君子,描写菊花的句子是:菊,________。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
2. (4分) (2018高三上·昆明月考) 下面这封求职信的片段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公司领导:
我叫李华,是一名山城大学毕业的才华横溢的大学生。

……
获悉贵公司人力资源部正虚左以待,我拨冗写下这封求职信。

真诚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我的求职信。

希望您能慧眼识珠,让我能在贵公司高就。

此致
敬礼
求职人:李华
2018年6月7日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9分)
3. (19分)(2017·汕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世界史不能没有中国史。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都不包括中国史,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这都说明中国史在世界
史中的地位与现在的研究状况很不相称。

其实,中国历史传统就是天下国,有“中央”有“四裔“四裔”并无自大、歧视“外化”,而是局限于交通条件,凡与中国通,都包罗在内。

中国正史都不乏对四夷单独列传的记栽,《史记》就是写世界史,实质上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

从考古学上看,中国古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的。

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引向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就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提出。

我们早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形成过程中,就把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六大区系分为面向海洋的三大块和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块。

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一方面把区系观点扩大为“世界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一方面也用区系观点看世界。

中国传统史学有四裔和华夏之别,如从区系的中国和区系的世界观点看,四裔正是中国的两大块和世界的两大块,即旧大陆和环太平洋这两大块的衔接点和桥梁,四裔地区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20世纪后半段(二战以后)世界考古学的大发展已表明,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彩陶的产生,由红陶、彩陶为主发展为以灰、黑陶为主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也大体同步。

世界三大古文明中心一一西亚北非、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中南美,经历过类似的从氏族到国家,而国家又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

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世界文明发展具有“一元性”。

开放,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从旧石器时代起直到今天,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封闭和孤立的。

诚然,中国历史上有过“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和时代,但事实上的内外交流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如此,不见经传的条条通衢更是如此。

闭关锁国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而已,民间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开放交流从来未被锁国政策真正扼杀过。

不绝于史书的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的业绩,只不过是综合构成、开拓疏通了世界文化交流网络中的一些环节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的瞬间。

所以,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历史形成了天下国的传统,凡与中国通者都包罗在内,这并非自大、歧视“外化”。

B . 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的,这可以从《史记》等中国正史中都有对四夷单独列传记载得到印证。

C . 四裔地区是中国与世界陆地、海洋的衔接点和桥梁,因此,其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比华夏地区占据着更突出的地位。

D . 开放、交流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不是封闭和孤立的,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而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却都不包括中国史,这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并未得到中外学者应有的重视。

B .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

C . 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而国家又都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见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D . 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元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发展阶段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似性,彼此相互交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突破了以往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的认识局限。

B . 既要扩大区系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又要用区系的观点看世界。

这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提出的主要观点。

C . 尽管清代曾实行过闭关锁国政策,但并未能真正扼杀物质、精神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D . 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只是世界文化网络中的一些环节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瞬间而已,史家不必特
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4. (20分) (2017高二上·大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一碗的山风
布衣粗食
八月的阳光炙热难当,直射在他裸露的肌肤上。

他裸露的肌肤黝黑黝黑,消瘦的脸颊和这大山的峭壁一样陡峭又刚毅。

他沿着一条鸡肠般蜿蜒的山路翻过了好几道山梁,再翻过两道山梁就可以看到去县城的中巴了。

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吸引了他,声音是从山腰的土砖屋里传来的。

他擦了一把汗,循着读书声,向土砖屋走去。

这是两间用黄土和杉树皮盖的平房。

伴着两声狗吠,一个6岁大的女孩跑了出来,羊角辫在她的肩膀上活蹦乱跳。

“要歇脚吗?”女孩好奇地看着他,两眼水汪汪的。

“我就是走累了,坐一会就走。

”他有些气喘吁吁,“刚刚是你在读书吗?真好听。


“哦,是的。

那你坐这吧。

”女孩搬来一张用毛竹编成的板凳。

他坐了下去,他走了十几里山路,实在太累了。

他问:“你爹娘呢?”
“哦。

我爹去山里伐木了。

很晚才回来,也有可能在山里住一晚,明天才回来。

我娘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哦,不,我娘是跟别人跑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山里太穷、太苦……是我的老太爷告诉我的……爹说了,现在山里请了个好老师,爹要多赚些钱,等开学时送我去读书。

爹还说了,以后要对老师好,毕竟请个好老师来山里不容易。

爹还说,将来读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到北京去,还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更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娘呢。

”女孩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充满了读书的渴望。

“你一个人在家,不害怕吗?”他有些为她担忧。

“我,不怕啊。

家里有大黄陪我啊。

还有我的书陪着我啊。

”女孩拍了拍大黄狗的头,进屋拿来了她的书,递给他看,“这是我爹上次去县城的时候,从书摊里买来的。


他把书翻了翻。

这是一本漫画《阿童木》,有些旧了,书皮泛黄,但书页很整洁。

“这本书你都会读了吗?谁教你的啊?”
“是爹教的,爹上过小学五年级,认识很多字,还会讲很多很多故事。


“为什么你爹读了五年级就不读书了呢?”
“爹读完五年级,山里的老师调到县城去了,后来山里再也没有请到老师。

或者请到了,但从未待一年就又走了。

”女孩说话时,脸上掠过一丝茫然,但很快又高兴了起来,“这本书,我要把它背熟。

等到开学那天,我要背给老师听,老师一定会很高兴的。


“你怎么知道老师一定会很高兴呢?”他诧异,好奇。

“是山对面的小胖说的,他说,要是背书给老师听,老师不但高兴,还会奖励一颗糖呢!”女孩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一颗甜蜜的糖,甜到心里去了。

“你认识老师吗?”
“不认识,我从来没有去过学校。

爹每天出去做事,我要留下来看家。

”女孩顿了顿,说,“你认识老师吗?”
“认识啊。


“你和我说说老师的模样吧,他爱笑吗?真的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吗?”
“是的。

他爱笑。

他喜欢人背书给他听。

可他不是个好老师,他经常想着离开山里。

他不够称职,不把山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

”他想了想,“不过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好老师的。


“我不许你说老师的坏话。

老师就是好老师。

”女孩有些生气。

“如果,下学期,你没有见到老师,你会恨老师吗?”
女孩笑了:“不会啊,我爹说,不能因为山里穷,让老师跟着我们也穷一辈子。

你怎么这样问我呢?”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

他低下头,沉默了很久:“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当然可以。

山里再穷,山泉水还是有的。

”女孩回屋端水那会,起山风了,山岚的树木哗啦啦地抖动着。

女孩把水端到他的手里:“听到了吗,山岚里有一碗一碗的山风。


“一碗一碗的山风,谁告诉你的?”
“我爹说的啊。

每读懂一本书,就是一碗山风,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一起,就连成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有力量的路,路上会有金凤凰飞过。

如果一碗一碗的山风散开了,那就不再有力量了,永远也飞不出大山。

”女孩眼里
亮着光,“爹还说,要是山里人都富裕了,大家都会像一碗一碗的山风一样,飞出大山去,不再回来了。


他端起女孩端给他的那碗水,就着山风,一饮而尽。

他起身告辞,转过身,从怀里掏出一张盖有县教育局大印的调令,使劲一扯,调令就像雪花片一样,散了一地。

调令里写着:兹有盘国珍,因为长期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患上风湿、腰肌损伤等多种疾病,且教学成绩突出,经县教育局研究决定,特批准为国家正式教师,同时调入县二完小继续从教。

他朝山岚里的学校走去,走进了山风里。

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了一起,让他充满了力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女孩见到陌生的“他”毫无防备之心,老师离开,孩子不恨老师,这些反映了山里的民风淳朴。

B . “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一句表明,女孩已经明显意识到面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师。

C . 小说中女孩的父亲虽然没有正式出场,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人物,情节才得以一步步向前发展,小说的主题才得以进一步揭示。

D . 标题“一碗一碗的山风”既是对小说关键情节的概括,也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在塑造女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举例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倒数第二段调令的内容可以删去,这也并不影响小说的主题表达。

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
5. (9分) (2018高三下·中山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暑热思风
王令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

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

(1)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首联紧扣标题从暑热入笔,写作者遭受赤热之苦,希望清风为自己和天下人驱除暑热,寄情深远。

B . 第三句寄望于风能带来降雨,让百姓免遭旱灾,隐含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统治者不作为的愤慨。

C . “放天高”一语双关,既写出风吹云散后天空的高阔,又喻示时运清平,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D . 颈联写风变化多端,既随虎口呼啸而生,也助鸿毛高飞远行,“虎口”与“鸿毛”形成鲜明对比。

E . 尾联写无边无际的江海如果借助风的威力来兴起雄波巨澜,就能为世人送来清凉,可谓想象奇特。

(3)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42分)
6. (26分) (2018高二上·金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二)
媭砧课诵图序
王拯(清)
《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

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

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

拯自始官日,蓄志南归,以迄于今,颠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

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

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

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

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

夏苦热,辍夜课。

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日出,乃遣入塾。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

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

自二十后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

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祖母刘愍臣孤弱愍:怜悯
B . 以不得遂其志遂:实现
C . 念自七岁时念:思念
D . 庶免其堕弃之日深庶:期望
(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选文一既写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景况,又表达了对朝廷多次征召的感激之情,点明矛盾所在,突出了进退维谷的狼狈。

B . 王拯在京城做官,有感于自己学业日益荒怠,又想起童年的受教生活,便请人绘了《媭砧课诵图》,并写下此文作为鞭策。

C . 选文二运用顺叙,依次写出作者从七岁到三十岁与姐姐相处的点滴往事,表现出作者对姐姐深切的追忆与真挚的感念。

D . 《陈情表》叙祖孙之情,《媭砧课诵图》写姊弟情深,前者多用整句,朗朗上口;后者多用白描,语言平实动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 . 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是社稷之臣也
C . 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 . 庶免其堕弃之日深春与秋其代序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劳瘁死之状
(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选文一既写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景况,又表达了对朝廷多次征召的感激之情,点明矛盾所在,突出了进退维谷的狼狈。

B . 王拯在京城做官,有感于自己学业日益荒怠,又想起童年的受教生活,便请人绘了《媭砧课诵图》,并写下此文作为鞭策。

C . 选文二运用顺叙,依次写出作者从七岁到三十岁与姐姐相处的点滴往事,表现出作者对姐姐深切的追忆与真挚的感念。

D . 《陈情表》叙祖孙之情,《媭砧课诵图》写姊弟情深,前者多用整句,朗朗上口;后者多用白描,语言平实动人。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②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

(7)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劳瘁死之状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②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

7. (16分) (2017高一下·黑龙江开学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解释下列划线实词的含义。

①乃阴使召孙膑________
②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________
③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________
④乃钻火烛之________
(2)选出下列划线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 素悍勇而轻齐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B . 遂成竖子之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 .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D .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

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 . 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

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 . 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

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 . 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

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②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2020·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有一位年轻的医科毕业生威廉·奥斯勒爵士,他的成绩并不差,但临毕业时却整天愁云满面:如何才能通过毕业考试?毕业后要到哪里去找工作?工作如果不称心怎么办?怎样才能维持生活……这些问题像蛛丝一样缠绕着他,使他充满了忧虑。

有一天,他在书上读到一句话: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东西,而要动手做眼前清楚的事情。

看到这句话后,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脱离了那种虚无缥缈的苦海,脚踏实地地开始了创业历程。

最后,他成为英国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举世闻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还被牛津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验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②文体明确,不要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1-1、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
2-1、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9分)
3-1、答案:略
3-2、答案:略
3-3、答案:略
4-1、答案:略
4-2、答案:略
4-3、答案:略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
5-1、
5-2、
5-3、
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42分) 6-1、答案:略
6-2、答案:略
6-3、答案:略
6-4、答案:略
6-5、答案:略
6-6、答案:略
6-7、答案:略
6-8、答案:略
7-1、
7-2、
7-3、
7-4、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