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改变》读书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的改变》读书有感
“5%的改变:接住惯性,然后往前走一小步,把这一步变成具体的动作。
”这是《5%的改变》一书中提出的核心观点。
这本书犹如一本智慧的指南,引导我们在生活的迷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书中揭示了积极行动和改变的力量,让我深受启发。
关于自我,想是想不明白的,解决办法往往需要行动。
书中提到,积极的行动会开启一条“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状态变好又会带来更多积极行动”的正反馈循环链路,而与之相反的则是“向下螺旋”的恶性循环。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陷入消极情绪时,仅仅思考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采取行动,才能打破恶性循环,让自己逐渐走出困境。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积极的行动会让人的状态变好,进而带来更多的积极行动,形成良性循环。
这让我明白了,只有勇于行动,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在面对焦虑时,书中建议多想想“最坏的结果”,再问一句:“然后怎么样?”这种黑色想象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焦虑和不确定性。
它让我们认识到,即使最坏的情况发生,也不一定会是世界末日,我们需要学会接受不确定性,并寻找应对的方法。
实验者心态也是书中强调的重要心态之一。
很多事情都有可能事与愿违,但无论如何,我们会通过行动的过程更了解自己。
为了确定的结果做事,就有失败的可能。
但如果行动的意义在于自我探索,就无所谓“失败”。
这种心态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以实验者
的心态去积极尝试,而不是过分担心失败和结果。
通过行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不足,从而不断成长和进步。
过去那些事如果不是被反复提起,本不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过于纠缠于过去的事情,而无法真正地放下和前进。
书中的观点提醒我,要学会接受过去,珍惜当下,把握未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摆脱过去的阴影,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轻松和愉快。
拖延的理由有很多种,最让人心疼的一种大概就是“我必须完全做好一件事,才敢向人交代”。
这样的人过于尽责,走不动是因为负担了太多。
需要相信早一点晚一点都可以,不必因为自己的状态进一步自责。
这让我对拖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过度的责任感和完美主义可能会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
我们需要学会放下完美的追求,接受不完美,勇于迈出第一步,相信自己可以在行动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课题分离的理念让我明白了谁的课题,谁负责解决,谁困扰,就是谁的课题。
这让我学会了在人际关系中更加清晰地划分责任和界限,避免过度干涉他人的课题,同时也学会了关注自己的课题,勇敢地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目的论的观点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个人做一件事,并非受制于过去的因果,而是为了实现将来的某种目的。
这让我明白了,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是由我们的目标和动机所驱动的,而不是被过去的经历和因果所束缚。
这让我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动机,从而更加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带着恐惧行动,从“做点没用的事”开始。
这让我明白了,恐惧是行动的大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带着恐惧行动,逐渐克服恐惧,让自己更加
勇敢和自信。
同时,书中还建议我们从“做点没用的事”开始,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行动,可能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启发。
不要重复已经做过的思考,想办法引入一点新的信息,做一些从前没有做过的事。
很多人拿不定主意,是太想要一个“最终”的答案。
可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最终的答案”。
这让我认识到,思考和决策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过程,我们不能陷入一种思维定式,而是要不断引入新的信息和思考方式,尝试新的行动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没有什么“最终的答案”,我们需要在行动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方案。
“想”的时间太长也会有负担,建议划分一个专门的时段,比如在做重要事情之前,先有一个“想”的仪式,时间到了就停下来,专心做事。
这让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和思考,避免过度思考和拖延。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在做重要事情之前,先进行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是必要的,但是思考的时间也不能过长,否则会让自己陷入焦虑和犹豫不决的状态。
最小行动按钮的方法为复杂的工作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启动方式。
一个办法是把工作的第 1 步设计为一个简便、快速,又能对外界发出信号的动作,向他人宣告:“我开始啦!”这是利用人际反馈的原理,按下一个启动的按钮。
这种方法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复杂的工作和任务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小步骤,先迈出第一步,然后逐步推进。
同时,通过向他人宣告自己的行动,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动力。
反复沟通却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跟沟通形式有关。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沟通方式和策略,是否存在问题导致沟通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书
中的观点提醒我,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需求,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技巧,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如果一个人做的事刚好补足了我的缺陷,允许我把某种特点保持下去,这种关系就叫做“互补”。
如果想要改变这种行为,就需要停下自己的反应,离开互补位置。
这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某种行为,就需要停下自己的反应,离开互补位置,以一种新的方式与他人互动。
家庭生命周期的观点让我明白了,在变化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困惑于“谁有错”,否则为什么以前行得通的现在行不通了?但是很可能没人犯错,只是到了新的阶段。
这让我认识到,家庭和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的变化,人们的需求和角色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需要学会适应这种变化,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以更好地维护家庭和人际关系。
培养敏感度,辨识出哪些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如果发现自己总是卷入别人的问题,就要想想:有没有可能我也在利用别人的事,解决自己在关系中难以面对的问题?这让我学会了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辨识出哪些问题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哪些问题是他人的问题。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不自觉地卷入他人的问题,以解决自己在关系中难以面对的问题。
我们需要学会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同时也尊重他人的问题和选择。
难道你不曾听过你在意的人澄清,他对你的期望并不如你想象中的苛刻?在关系里做惯了的角色,不会只因为某个人的某句话就解脱。
人际关系只是一个烦恼的借口,我们需要这个借口,哪怕我们知道自己对
别人来说也许没那么重要。
只是 we 在努力从别人的眼睛里照见自己。
这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常常会对他人的期望和要求过高,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不自觉地扮演某种角色,以满足他人的期望和要求。
我们需要学会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同时也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抓住别人某些时刻只鳞片爪的反应,通过语言,试图给自己下一个定义,获得在人际中的形象和排位。
这样给自己下定义,结论当然是极不可靠的,因为这个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并不稳定,其本质就是猜测“别人怎么猜我”,心情也是忽上忽下,患得患失。
真正让人难受的,永远是“不确定”。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常常会通过他人的反应和语言来给自己下定义,以获得在人际中的形象和排位。
然而,这种方式是极不可靠的,因为我们使用的概念并不稳定,而且往往是基于猜测和想象。
真正让人难受的,是“不确定”,是对自己的不确定和对他人的不确定。
我们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不确定性,以建立更加真实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越想控制一个人,就要承担越高的失控风险。
这让我认识到,控制是一种无效的行为方式,它不仅会让我们感到疲惫和焦虑,还会让我们失去对他人的控制。
相反,我们应该学会接受他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以建立更加健康和稳定的人际关系。
讨好的意思是,别人要我做的事我就做,而讨好的反面不一定是“别人要我做的事,我都拒绝”,反倒是“我想做的事,我就做”。
做事主要取决于自己的意愿。
因为别人的要求便可以抵触一件事,这是另外一种把他人放在自己之上。
这让我对讨好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讨好并不等于完全顺从他人的意愿,而是要在尊重自己的意愿和需求的
基础上,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常常会把他人的需求和意愿放在自己的需求和意愿之上,以满足他人的期望和要求。
我们需要学会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同时也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我们在做有些事的时候,会把自己放在人际关系的框架里。
做事的意义,不止在这件事本身,更在于我们在人际中的位置。
在那些被约束和被压制的关系里,人们做出一个违反规则的行为,也许只是为了证明“我可以”,即使这件事本身让他痛苦。
现实是:允许了,他也就不想做了。
这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会把自己放在人际关系的框架里,以满足他人的期望和要求。
然而,这种方式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压抑和束缚,甚至会让我们做出一些违反规则的行为。
我们需要学会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同时也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在一段非强制性的关系里,严格来说,别人对你做的事都包含了你自身的授权。
看上去身不由己,但 we 知道本质上还是你授权了对方在这件事上的影响力。
这种情况 we 其实是在“利用”这段关系,让 we 既能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又可以声称这并非出自 we 的本意。
这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在一段非强制性的关系里,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并不是完全由他人决定的,而是包含了我们自身的授权和意愿。
我们可以利用这段关系,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事,同时也可以声称这并非出自我们的本意。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利用关系的行为需要建立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同时,我们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不能将责任归咎于他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不听孩子真实的反馈,只会想象孩子应该有什么反馈。
孩子过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不再跟父母进行这种交流了。
(是你有问题,所以才不接受我想教给你的东西。
)干预:“你认错人了,我不是你认为的那个应该……的人,我是……”(应然&实然:消化了“我不该如此”的错位感,才能看清楚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把头脑里所有的声音都写出来,进行对话。
不要预设只能存在一个声音,这是在自己头脑里的暴政 we 总认为自己只能有“唯一”的观点,从而造成了更多的困惑。
这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在教育孩子时,我们需要倾听孩子的真实反馈,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尊重和支持。
暴食:分类,哪些是自己想吃的,哪些是为了其他人/事而吃的。
这让我对暴食行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暴食可能不仅仅是因为生理上的饥饿,还可能是因为心理上的需求和感受。
通过对自己的饮食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
待在城堡里,观察/设想一种城堡外的生活,并回答:“幸好我没出去,否则我就会……。
”反馈:七天里,待在城堡里的时间更多/更少了?待在里面的心态,更平静了还是相反?这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我们常常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和焦虑,但是我们却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新的生活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和挑战。
设定一个“最后期限”,止损时刻,在日期前可以尽情焦虑。
这让我对时间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我们常常会因为拖延和犹豫不决而感到焦虑和不安。
通过设定一个“最后期限”,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在这个时间内尽情地焦虑和思考,然后在截止日期到来
之前,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情绪,避免因为拖延和犹豫不决而感到焦虑和不安。
《5%的改变》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认识到,改变并不一定要是翻天覆地的,而是可以从小处着手,通过积极的行动和尝试,逐渐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同时,它也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陷入消极情绪和思维定式,而是要勇敢地面对,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和改变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学的启示录。
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尝试,愿意做出 5%的改变,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