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池上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池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67页
【教材分析】《池上》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人秉承他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形象传神的勾勒一个小孩偷采白莲后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

【学情分析】古诗教学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和上学期的语文教学当中,学生已经对古诗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而且容易疲劳,容易兴奋,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因此,在此次古诗教学中采取诗画结合,联系生活实际,多样朗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2.能用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踪迹,浮萍”“偷”的意思,感知古诗意思,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重点】
能准确朗读背诵古诗,联系生活实际与图文结合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了解古诗意思,感悟小孩天真顽皮的形象以及夏日美景。

【教学过程】
一 、由图入诗,读通读顺
学习目标:借助图片,引出古诗,认识诗人,并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激发诵读欲.望。

操作要领:古诗的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此环节教师要做到范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也可以师生合作读,读得朗朗上口,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二、观察画面,展开想象,了解诗意
学习目标:想象画面,了解诗意,诵读古诗。

操作要领: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学生把自己当做诗中的“小娃”,在想象着画面中充分地唱读,在反反复复的读中感悟诗的大意。

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诗句说说、做做、演演,让他们结合自身进入角色,才会很好地了解诗意。

三、品读“偷”字,体会“偷”趣
学习目标:发现诗中的“偷”字,以“偷”为线索,探索“偷”之趣。

操作要领:画面与生活联系,给偷组词,了解诗中“偷”的意思,找到了与诗人笔下的小娃的共鸣之处。

就这样层层推进,学生们借助生活与自身经历将“偷”之趣化难为易。

四、方法迁移,发现童趣
学习目标:拓展视野,诵读经典诗文,课内增加阅读量,丰富积累。

操作要领:教师通过想象画面,通过抓住诗中的一个诗眼,引入主题相同或类似的古诗文,适度向课外拓展,引领学生多读多诵,增加古诗文的阅读量,丰厚文化底蕴。

《池上》吟诵课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1.《池上》是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2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叙述的是夏日一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一个可爱的顽童形象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吟诵理解。

2.课文以中国画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

可是,在备课中我觉得《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孩童形象,“浮萍一道开”表现得不够,而且没有“开”,因而我设计了能够表现“浮萍一道开”的图来帮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意。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其中一首诗相对而言就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独.立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吟诵诗歌等我均设计为独.立内容进行学习。

4.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了1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因而我把本首诗的教学重点设在了吟诵上来。

设计思路:古诗吟诵课也是语文课,离不开低年段的教学目标,所以“识字”依然是重要的环节。

所以,一开始,我设计让孩子们“念”这首诗,就是一个识字过程。

我先摸测学生识字情况,不会认的字举手,判断哪些字是最做孩子不会认的,然后重点突破这些字。

生字教学中,我也是非常强调要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的汉字的来龙去脉。

我们现在的孩子很可怜,学汉字完全不懂汉字,所以错别字多。

这首古诗,我抓住两个字去讲“娃”和“采”,以甲骨文切入,让孩子们明白这首诗讲的就是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娃”在古代,甚至在唐诗中大多都是指女子,而且是美女(如玉的美女)。

“采”上面孩子容易写错,把中间一笔下来,那已经是另外一个字了。

让孩子们记住这个字,就要告诉他们“采”头顶是“爪”,手的意思,板书一画,就形象多了,不会写错。

教完生字之后,就是一个“读”古诗了。

这个“读”,自然就是吟诵。

我的语文课堂上,古诗文已经还原了我们的中国人的读书方法,拿起来就是吟诵的,这叫“读”。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培养是很迅速的,这是自然的读书法,唤醒而已。

在吟诵前,我事先将每一行诗的吟诵调标注出来,因为对于平声、仄声、去声该如何读,我都在一年级上册吟诵时教过孩子们。

在本节课上,对于吟诵的意义,其实在真正的教学中体会才会更深刻,但是跟一年级小学生讲,是需要融入到理解中去,以形象的话去启发孩子去读出那种味道,而不是说刻板的术语。

对于,其实在真正的教学中体会还是蛮深刻的,但是跟学生讲,是融入到理解中去,以形象的话去启发孩子去读出那种味道,而不是说刻板的术语。

所以,在学《池上》的时候,重在教孩子们读好“萍” 拖长,因为浮萍很多,声音一长,就有这个多的感觉。

第二首《池上》“下子”两个仄声字也读得短,干脆一点,有棋子下盘的干脆声。

另外,对于如何自然地让一年级的孩子接受诗人的问题,我想,故事依然是孩子们热爱的,那如何把白居易以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孩子呢?我只抓住几点来讲:一是白居易写诗最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二是介绍白居易小时候的好学,引导学生向白居易学习,三是讲清楚白居易晚年住在洛阳,家旁边有池塘,引出了诗句:这个故事藏在哪里呢?这些表述都是符合孩子的好奇心,吸引他们走入古诗。

如何保持孩子们的活跃天性,又能引导他们慢慢沉下心学习,这是我在吟诵课上需要努力做好的地方。

一同学习完本首诗后,我又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将白居易的另一首《池上》拿到课上让学生积累,结课时的作业上超市,我又设计了积累课外的同一主题的其他古诗。

理论依据是: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方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吟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七个生字,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吟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吟诵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课型:吟诵课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里。

我采用了“调动积累,导入新课——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吟诗炼字,体会意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理解诗意、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语言能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认识诗人
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读古诗?你们知道哪些诗人?有个诗人的姓很特别,跟颜色有关,猜猜是谁?白居易可了不起了,你知道他流
传下来多少首诗吗?三千多首,是流传最多的诗人,比李白还要多呢。

为什么白居易这么厉害?因为呀,他小时候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非常好学,学习很认真很勤奋。

你们能不能像他这么用心读书?好,董老师今天带了奖品过来奖励给像白居易这么好学的小朋友。

白居易小时候很好学,长大之后做官也是个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官,做了好多好事呢。

老的时候住在洛阳,他家旁边有个大池塘,有多大呢,有我们学校三个那么大,猜猜看,池塘里种满了什么?
出示课件:白莲
漂亮吧?男孩子和女孩子相比,谁更喜欢白莲?男孩子更喜欢小动物吧,看到蜻蜓去捉蜻蜓,看到蚱蜢去捉蚱蜢了,女孩子更喜欢白莲。

是呀,这一天,在莲花池里就发生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跟一个小女孩有关,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藏在哪里吗?
对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谁来读读这首诗?有没有哪些字不认识的?
根据学生不懂的字写上拼音,多读几遍,好,现在我们把字念会了,知道为什么这首诗写的是女孩子的故事,而不是男孩子嘛?讲解“娃”字:(女)(圭,美玉),造字本义:貌美如玉的女子。

设计意图:
在如何接受诗人的问题上,我是遵循“学生的需求就是教师最大的责任”这一理念设计的,我想对一年级小孩子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那如何把白居易以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孩子呢?我只抓住几点来
讲:一是白居易写诗最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二是介绍白居易小时候的好学,引导学生向白居易学习,三是讲清楚白居易晚年住在洛阳,家旁边有池塘,引出了诗句:这个故事藏在哪里呢?这些表述都是符合孩子的好奇心,实现了水到渠成地吸引孩子们走入古诗的初衷。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小娃,就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该怎么读呀?读出“小”的可爱;她在干什么呀?“撑”读出那种“用力”的感觉。

“谁在干什么?”“艇”就是很小窄窄的小船。

——读(吟诵)第一句。

“小女孩撑着小艇干什么呀?”
“天哪,这个小女孩怎么是个小偷呀?白居易怎么会喜欢她,给她写诗呢?”(引导学生理解“偷”是“偷偷,悄悄的,瞒着大人做”)读的时候“偷”要读都轻一点,把那种“偷偷”的滋味表达出来。

刚才我们已经看到那美丽的白莲了,这个小女孩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就悄悄地解开家里的小船偷偷地去摘这白莲。

我们来看看“摘”在诗中是用哪个词来写的?
讲解:“采”上面是“爪”,用手去摘树上的果子。

所以千万不能把中间写成一竖。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诗句,“偷”读得轻轻的,悄悄的,“白”要念得短促,强调莲花是白色的,不是其他颜色的。

“回”要读得长,满心欢喜地回家。

小女孩采到莲花太高兴了,她忘记了她是悄悄地出来的,不让大
人知道的,结果——
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老师连读最后两句,“不”、“一”读得短促,“萍”“开”拖长。

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吗?(“不”的短促,带出关心小女孩的旁观者的一点担忧和叹息;“一”强调了这驶开水道的明显,“开”的拖长有逐渐打开的感觉。


故事讲完了,一起来把这个故事有滋有味地来读一下,注意刚才老师是怎么样教你们读的哟——
全班吟诵《池上》,发现问题指导纠正。

小组读,个别读。

能把这首诗装到小脑袋了吗?
擦掉一句,试背;擦掉两句,试背。

最后全部擦掉背。

出示生字“撑”,背所在的一句;出示“藏”,背所在一句……
设计意图:
将每一行诗的吟诵调标注出来,平声、仄声、去声该如何读都交给孩子们。

对于吟诵的意义,其实在真正的教学中体会就会很深刻的,但是跟一年级小学生讲,是需要融入到理解中去,以形象的话去启发孩子去读出那种味道,而不是说刻板的术语。

所以,在设计《池上》吟诵环节的时候,我重在教孩子们读好“萍” 拖长,因为浮萍很多,声音一长,就有这个多的感觉。

“开”字的拖长,能够让孩子们体会到一道水路随着向两边分开的浮萍荡开来的感觉。

第二首《池上》“下子”两个仄声字也读得短,干脆一点,有棋子下盘的干脆声。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你们知道吗?白居易不止写一首《池上》呢,想不想知道还有一首写的是谁的故事?
出示: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刚才第一首写的是小女孩的故事,这一首写的又是谁的故事呢?(山僧),他们在干什么呢?(下棋)他们是在什么地方下棋的?你怎么知道?
好,下面老师带大家读读,看看你们需要读多少遍就能背下来?指导读的时候“下子”二字读得短促,有子子落棋盘的感觉。

大家回家后尝试背诵。

五、分层布置作业,巩固提升(选做其中两题)
1、给父母、朋友吟诵并默写两首《池上》。

2、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3、《池上》这首古诗真有趣,我还要找伙伴读读背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歌。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池上》吟诵课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