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
教学中碰到商鞅变法一课题,在谈及改革要取得成功的各种条件时,俺对学生的意见加以归纳整理:
一、要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历史社会发展的大势。
就是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的“大势”。
但是大势很不易理解把握。
但民之所愿大致不差,应该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发展出发。
但此处“利益”绝不仅仅是物质利益,因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饱暖以后更加追求精神性的愉悦和发展。
要让社会绝大多数人能够看到发展的前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现状(很可能现状并不太理想,但这不要紧,关键是能否有改变的可能)。
二、改革者个人的素质很重要。
改革一般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因此成功的改革者手中无不拥有权力。
如何使用好手中的权力为改革服务,为历史社会发展大势服务,为绝大多数老百姓服务要求改革者个人和团队要有很强的综合素质。
譬如,讲诚信,政策要有一定的延续性;要有坚强的意志,这样才能在改革碰到困难时保持信心;要有牺牲、奉献乃至献身精神,孔孟两先生说过“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话,那就是说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目标不在意个人的毁誉得失。
孟子说天下大勇之人应该是“吾尝闻大勇於夫子矣。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再比如改革者要拥有高度的智慧,要有应付复杂困难局面的方法。
等等。
但在我看来,改革要成功关键一条是改革者要有公心,不能一当政手拥大权,就开始谋取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
这样的改革历史上多见。
很多改革的经是好经,但是被一帮歪嘴的和尚念坏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觉得商鞅有他值得致敬的地方。
为纪念这位伟人,四知堂特整理历代名人、学者对他的评价如下,虽毁誉不一,但公道自在人心,至少这位改革者为西方落后的秦国统
一东方先进的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少他为了他的事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不必说出“自作自受”这样刻薄的话;至少他以他的功业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进而影响到千千万万当时和后来者的生活和思想。
我们不必讳言很多制度措施的局限性,但现在主要问题不在商鞅先生那里,而在于我们后人如何反思商鞅,反思他领导的那一场变革,进而反思他那个时代。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评价商鞅,但是在评价他之前我们还是看看前辈们是如何看待他的。
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
☆《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
☆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曾说:“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韩非子和氏篇》又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王先谦《集解》认为‘八’上脱‘十’字,是对的。
☆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到:“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贾谊在《新书》卷三《时变》中说:“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幷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假父耰鉏杖彗耳,虑有德色矣;母取瓢碗箕帚,虑立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踞.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睨.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念罪非有伦理也,其不同禽兽懃焉耳.然犹幷心而赴时者,曰功成而败义耳.蹶六国,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信幷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凡十三岁而社稷为墟,不知守成之数,得之之术也,悲夫!”贾谊《陈政事疏》中
也说商鞅“遗礼义,弃仁恩”,放弃思想文化的建树而专力于军事政治的进取,竟然导致“秦俗日败”,社会风习颓坏,世情浇薄。
家族间的亲情纽带也为实际的利益追求所斩断。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西汉名臣桑弘羊曾盛赞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刘歆《新序》论中评价商鞅:“……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
☆王充在《论衡· 书解》中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
”又说商鞅是“衰周之凶人”(《汉书·叙传上》)。
☆唐朝诗人杜甫:“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述古三首》)。
☆北宋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以他的变法,开秦扫天下的先声。
”
☆《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
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批评:“他(商鞅)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
”(《朱子语类》卷五六)就是说,只是片面追求国家“富强”,而放弃了执政者首先应当致力于文化建设的基本责任。
☆明代学者张燧曾经夸奖他:“(商)鞅一切不顾,真是有豪杰胸胆!”(《千百年眼》)
☆近代史论家陈启天之《商鞅评传》论:“商君者,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
☆梁启超的《中国六大政治家》,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