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2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
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老师点拨练习巩固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及主题,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并理解欧阳修宽阔豁达的胸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

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

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洌( ) 朝( )而往
3、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分析课文
1、齐读第1自然段。

结合注释翻译第一自然段。

蔚然。

深秀,。

山行。

峰回路转:回,。

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指亭四角飞檐翘起。

临,靠近。

饮少辄醉:辄,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

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概括段意;介绍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

3、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
(3)、写景顺序;远-----近,观察点;滁州
(4)、如何引出亭的?滁州--西南诸峰--琅琊山---水声---亭---修建---命名。

4、齐读第2自然段。

结合注释翻译第2自然段。

“像那……”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说那一…·”
的意思。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

岩穴,山谷。

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

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

秀,枝叶繁茂。

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5、概括段意;写醉翁亭早晚和四季之景。

6、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文字写了哪些景?写出了景的什么特点?
早晚、四季之景特点;变化万千
(2)、各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
早;明。

晚暗;四季;山、花、水、泉、石。

纵向横向
板书;自然环境;山--泉---亭(远--近)
建亭者--命名者---自号---用亭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朝暮之景;晦暗变化(纵向)
四季之景;春(山花)夏(木)秋(天气)冬(水石)---横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文,理解课文时,要抓住“乐”这条主线,看作者描绘了哪些图画。

二、继续分析课文
1、齐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内容;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

(2)、在写“太守宴”之前为什么先写“滁人游”?
为“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3)、四幅图画中,重点描写了那一幅?为什么要重点描写这一幅?
众宾欢,反映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4)、“苍然白发”是作者当时的真实写照吗?为什么?
不是,是夸张。

因为作者当时只有39岁。

(5)、从“滁人游”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虽被罢官降职,扔励精图治。

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太守为此而乐,并能与民同乐。

这就是他的政治理想。

2、齐读第4自然段。

结合注释翻译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

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

以,用。

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1)概括段意。

宴罢归去,禽鸟乐。

(2)重点句子翻译
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综合探究下列问题
1、“太守乐”和“众宾乐”分别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2.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明确:乐。

3.文中怎样写出与民同乐的场面? ’
A、从外到内;先写滁人游;用歌、休、呼、应、不绝。

写出滁人怡然自乐的和平生活。

B、再写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文章百姓的生活状态可以用《桃花源记》中的哪一句话概括?黄发锤髫,并怡然自乐。

5、分别指出文中“乐”、“也”“而”“之”的不同用法。

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而
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
(2)也、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
6、你如何看待作者的“与民同乐”?
四、阅读《醉翁亭记》,回答1~6题。

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我能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林壑尤美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③醉翁之意
④晦明变化者⑤伛偻提携⑥颓然乎其间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散发出阵阵幽香,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撒下一片绿荫。

3. 理解填空。

①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__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
②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苍颜白发_。

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课文内容,我能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中欧阳修与民同乐___
5.第③段描写了哪几幅画面?其中主要画面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我的理解:众宾欢。

因为这幅图画反映了文章的主旨;与民同乐。

6. 醉翁亭现已成为安微省著名古迹之一,结合课文的阅读,假如让你当一名解说员,你该如何解说。

(写要点即可)
我的解说:
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