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公开课教案第【1】篇〗
一、揭题
1、有一种果子叫长生果,你们见过吗?(板书:长生果)
2、说实话,老师也没有见过,不过在神话中听说这种果子吃了能让人长生不老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阅读课文——我的“长生果”(完成课题板书)
3、齐读课题。

4、课题中的长生果打上了引号,可见它并不是指真的长生果,那指的是什么呢?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老师曾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谁查找了作家的资料。

2、这么一位高产作家,你们想了解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吗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作家叶文玲的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边读边画,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自读自悟
1、、交流: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板书: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

2、从作者所读的书籍中你看出了什么?(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从中得到的知识越来越多)
3、作者是怎样读书的呢,她对书倾注了哪些情感?仔细阅读写他读书的段落,在书上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四、交流,教师点拨
1、读自己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例如: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囫囵吞枣→如醉如痴(指名回答,表扬预习的同学)
3、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作者很爱读书,争分夺秒地读书)
4、像她这样读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地读书,简直就是一个(书迷,书虫,书痴,书狂)
五、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作者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当作人生一大乐事。

正如文中所写:
(点击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这段话写得多美呀,他把读书当作人生中的一件美事,所以描绘小时候读书的情景才能写得这么美,让我们自己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吧。

3、指读、评议。

4、师范读。

5、全班齐读。

6、小结:
作者爱读书,他从书中得到了报偿和馈赠。

六、交流
1、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多媒体出示道理。

3、学生结合文中事例和自己平时写作谈谈感受,理解词语:呕心沥血。

4、欣赏作者写秋天的作文,理解:别出心裁。

5、作者的作文得了“甲优”和“赞誉”都归功于(读书)这就是读书给他的报偿和馈赠。

(板书:报偿馈赠)
七、总结、升华
1、读书使作者一生受益,他成功了,成了一位响当当的作家,有着精彩的人生,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阅读,生命因你而精彩。


2、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是因为(作者喜欢读书,它使人一生受益)正如沙士比亚所说(出示:齐读)所以课文一开篇就说(出示课文第一句话,齐读)
3、分享一首小诗:神奇的书。

4、总结: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它就像长生果,带给我们一辈子的营养,让我们一生受用!
八、拓展
交流:谈谈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读书的?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读书的收获。

把自己在读书中所得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囫囵吞枣→如醉如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公开课教案第【2】篇〗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事例及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读书、写作之理,体会作者对阅读的情趣。

4、积累读书及习作方法。

【教学过程】
学案教案一、初学提纲
1、认读生字12个,读读记记文中新词20个。

2、读通读顺课文,学会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津津有味、囫囵吞枣、不言而喻、牵肠挂肚、别出心裁、呕心沥血。

3、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请用连结事例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说说初读印象
1、认读生字,积累新词。

2、读通读顺课文,学习联系上下文解词。

二、默读课文,说说读书,作文的几件事
1、读香烟人小画册。

2、读连环画。

3、读文化小站的文艺书籍。

4、读中外大部头小说。

5、学写《秋天来了》。

6、学写《一件不愉快的事》。

二、深学提纲
1、阅读作者读书的段落,写读书的几件事是按从小到大,读书范围越来越广的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来写的。

这几件事透露了作者( )( )( )( )的读书情趣,赞扬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你从中明白了读书的( )道理。

2、阅读作者构思作文的段落,思考:写好一篇作文需要做些什么你从中悟出了写作的( )道理及写作的( )情趣。

3、题目《我的长生果》的含义是( )。

4、讨论:
课文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三、细读探究读书、作文之理,体会读书、作文情趣
1、研读读书之理:博览群书、勤做笔记、广泛积累。

2、研读写作之理:构思精巧、真情实感、模仿创造
3、体会读书情趣:
(读小画片时)津津有味。

(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

(读文艺书籍)不求甚解。

(读中外名著)如醉如痴。

酷爱读书。

4、体味写作情趣:想象入境、精心构思、动情写作。

三、练习提纲
1、听写重点词语,选词造句。

2、背诵一、二自然段四、回应目标,积累运用
1、谈谈本节课读书收获
2、背诵一、二自然段
3、选三、五个词写一段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我的长生果公开课教案第【3】篇〗
文本分析:
本课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自己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

本文为略读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可放手让学生自学。

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先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再
同组内同学交流体会;最后全班交流,明确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方法,并适当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喻、差、瘾”等15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学习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方法,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作者从读书和写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写作经历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说说有关书的比喻句,使他们深入认识读书的益处。

导语: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位好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给我们带来知识、带来快乐,这位朋友是谁呢?它就是——书。

(板书:书。

)如果让你们打个比方来形容一下这位“朋友”,你会怎么形容呢?(学生答:书是一片汪洋大海,让我尽情畅游;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取之不尽的财富;书是一个大花园,充满了醉人的芬芳……)
说得真好。

在作家叶文玲眼中,书则是她的“长生果”。

她为什么这么形容呢?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教师板书:我的“长生果”。


明确:“长生果”指吃了能长生不老的那种果子,把书籍比作“长生果”,说明了书籍在作者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叶文玲女作家,1942年生于浙江省玉环市楚门镇。

她从小就钟情文学,十三岁时已发表小小说,初露才华,后以短篇小说《心香》闻名遐迩,是我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并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

她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散文集《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文集》等。

2.学生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4.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比美过直书如似渴报
沉赠石屈母洁借
呕心血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饣:饥(饥饿)馈(馈赠)饱(饱含)饺(水饺)饭(吃饭)
◆近、反义词归类:
近义词:借鉴——模仿亲切——亲热丰富——丰盛馈赠——赠送
反义词:馈赠——索取悲惨——幸福丰富——贫乏赞誉——谴责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

形容色彩明丽。

[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文中指作者读书读到入迷的程度。

[浮想联翩]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文中指作者读书进入意境,产生联想。

[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散、聚会。

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喻,了解,明白。

[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

文中指文章公式化,非常机械、乏味。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细心体会,讨论交流。

(1)文中的“长生果”是一种什么样的果子?题目中的“长生果”为什么要加引号?
预设:抓住第1自然段及其他相关段落的内容作答。

明确:①“长生果”,即书,“香烟人”(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题目中的“长生果”加引号,表明这不是真正的长生果,而是有着深刻的含义。

②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的书。

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

(2)“我”是怎样“吃”“长生果”的?
预设: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明确:①作者看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②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③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⑤直至后来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3)“我”“吃”“长生果”的好处有哪些?
明确:①丰富想象力,锻炼记忆力,增强理解力,提高写作能力;
②明白两点道理,即写文章要别出心裁、有“鲜味”,有真情实感、自己创作。

(4)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的哪几件事?读书对作者有什么影响?
明确: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先写看“香
烟人”的小画片,再写看连环画,再写看小镇文化站的文艺书籍和校图书馆的大部头小说。

作者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作者认为这不仅扩展了自己的想象力,增强了记忆力和理解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

(5)作者写了少年时代写作的哪几件事?作者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明确:在写作方面,作者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她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

如写作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不能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这样才能使作文有生命,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6)回想自己的读书经历,你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和同学交流一下。

示例一:现在将小说拍成电视剧很流行,但读书还是要读原著。

电视剧只是供人们消遣的,达不到原著中的那种境界。

一定要读原著,吸收原著中的精华,充实自己的知识宝库。

示例二:读书可以陶冶人的精神。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梦想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拯救那些处于危险之境的纯真者,使他们免受精神的伤害,使他们永远纯真,不受堕落之苦。

他的经历和思想教会我们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坚
持自己想走的道路,成为自己真正想做的人。

2.学生分组讨论:从书中受到了什么教益?
预设:(1)可让学生结合作者在文中阐述的教益与自己的学习实践加以说明。

(2)可让学生反复读读作者列举的两篇作文来加以体会。

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这样才能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3)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写作文的体验来理解。

理解体验后,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3.再读课文,交流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明确: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读书的那种愉悦之情。

(2)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明确:“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不求甚解”引用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透彻。

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放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3)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明确:“别出心裁”,意思是与众不同;“鲜味”,即新鲜的味道。

这句话是作者在一次成功的习作后悟出的道理,完全得益于课外阅读;意思是要想将作文写好,就要先打破千篇一律的模式,不落窠臼。

(4)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明确: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为这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厚积是薄发的基础,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5)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明确:“借鉴”,拿别人的事作为镜子,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鉴,镜子。

“模仿”,仿效,照着样子做。

“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

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

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开始时必须要进行模仿和借鉴,习得一些方法。

但只有浸透着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创造才能打动人心,才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她的读物由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再到文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随之作者的收获也在不断地增加。

小结: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同学们也都积极地表现出自己努力读书思考的一面,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朗读课文,还
是在合作探究等方面,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和写作手法。

五、读写结合,作业设计
1.仿写《我的“长生果”》第9自然段。

(1)出示原文,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

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提示:这段话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天写得非常美;作者还善于遣词造句,动词和排比短句的运用使文段读起来朗朗上口。

(2)通过比较,明白作文落笔要有些“鲜味”才好。

(3)模仿作者表现秋天的手法,写写其他三个季节。

示例:冬天——我把冬天比作一位只顾自己的老爷爷。

他用自己的布把太阳的光盖住了,将阳光阻挡;他用自己咳出来的风,把树木吹得摇摇晃晃;他咳出来的唾沫也像雪花一样飘下来。

人们恨冬天,恨他的冷酷无情,恨他的自私自利。

冬天,会使人们痛苦。

春天——春天就像一个穿着绿色衣服的精灵。

她用双手拂去冬天的积雪;她张开翅膀,把温暖的阳光撒向人间;她吹了一口气,吹绿
了小草,吹红了花朵。

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春风化雨,爱她的百花齐放,爱她的万紫千红。

春天,是使人们快乐的季节。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细细品读,体会本文语言之美
师: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它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的写作特点可以说是对整个单元的回顾和总结。

它的写作特色是文辞优美,善用比喻,遣词准确。

(教师板书。


师:我先举两个例子。

(教师出示句子: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


师: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读书的那种愉悦之情。

(教师出示句子: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


师:这句话中“嵌”字用得好!一个“嵌”字将月亮与天空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宁静恬美的感觉。

那么你们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优美?能否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生:我喜欢第9自然段。

(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

)这段话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天写得非常美。

师:仅仅如此吗?
生:作者还非常善于遣词用句,“拂、撒、挡、捧”等一系列动词
用得十分生动。

作者还善于运用排比短句,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美丽的秋天。

师:你真会读书。

还有没有别的同学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呢?
生:我喜欢第5自然段。

(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师:请你谈谈理由。

生:作者在这段话中用了很多四个字的词语,使得句子读起来很有气势。

如“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等。

此外,本段采用了列举法,使得句子变得翔实而生动。

师:说得真好。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

)生:我喜欢第7自然段。

(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

)我喜欢这段是因为我觉得作者善于引用名言使自己的文章生辉,还善于举例子让文章增色不少。

师:真好!你也很会读书。

课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段落,只要我们留心细细揣摩,一定会品出更醇香的滋味。

赏析: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表达,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教师先概括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接着举出两个例子来具体解读,然后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阅读感悟,最后进行总结。

教师问得巧妙,学生答得轻松,在一问一答中,课文的写作特色呼之欲出。

教学反思
《我的“长生果”》是一篇略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
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阅读文本时能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讲太多,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把握主要内容,懂得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

本文中“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因此,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应该在课堂上热烈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主动地学习、自觉地学习,才不甘落后,这样学习也就成了他们的需要,成了他们体验成功的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在后来的习作练习中,学生能学以致用。

学生在习作时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写真实的事情,而不像以前那样自己去编故事,同时还能在打好底稿后进行认真修改。

现在,班里爱看书的同学多了,读书也形成了风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感到很欣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