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乐器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乐器意象
边塞诗这种诗歌形式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源于西周,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便开始兴盛,而其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则是在唐代。

边塞诗,也称作出塞诗,是疆域一带以边疆的自然风光或者是汉族军民的生活为题材的诗。

一提到唐代的边塞诗,大多数人眼前出现的画面大概就是:大漠、黄沙、狼烟、孤雁,还有角、鼓、胡笳、横笛、琵琶、羌笛。

这些风景或乐器,都是边塞诗的常用意象,而乐器中又以羌笛、琵琶为最常见的意象代表。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边塞诗金句,其中的琵琶、羌笛更是频频出场。

为何诗人如此偏爱羌笛、琵琶,偏偏它们跟塞外密不可分呢?这就要先从这两种乐器说起。

羌笛是笛子的一种,笛子被称为吹管乐之王,从古到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羌笛开始时流行于四川茂汶的羌族自治县,还有黑水县一带的羌族聚居地区。

这种具有唐宋遗风的乐器,至今还能在羌族自治县那一带看到,它们是用两支同样长短的油竹制作,管体削成方柱形,绑扎在一起,每只管的上端,置有一个带竹簧片的吹管,竖吹,其规格有17厘米及19厘米两种。

羌笛本身的音色高亢清越,其声悠扬,根据演奏者气息的变化,可以有情绪的起伏感,如咽如诉,低音则略带有悲凉感。

羌笛声响,在空阔的塞外,像是替出塞的战士诉说着思乡情和征战苦,更容易让情感丰富的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唐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是曲项琵琶,中国传统的琵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雏形。

唐代是我国琵琶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唐的乐工巧妙地将传统直颈琵琶与外来的曲颈琵琶结合起来,保留了曲颈琵琶梨形曲颈的形制特点,并且在演奏姿势(由横抱到直抱)、演奏方法(由用拨子改为手弹)等方面均进行了重大的变革,使琵琶不仅成为唐代歌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而且在独奏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

琵琶的发明据晋人傅玄的《琵琶赋序》中记载,是因细君和亲,汉室为了安慰她慢慢西行路上的思乡之苦,命懂音律和乐器制作的工匠,为其创作的新乐器。

琵琶音色清壮,流水落珠般的演奏更容易打动人心,适合表达塞外的凄凉之境、念家之情。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样高速的发展,使其与周边兄弟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使汉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融合。

羌笛、曲项琵琶都是少数民族乐器,代表了边塞的文化,在边塞这种区域,戍边士兵使用这种少数民族乐器特别普遍。

当时唐代的音乐已呈现出独立发展的趋势,产生大量具有纯音乐性质的器乐曲。

以琵琶为中心,同时引用诸多从边疆甚至国外传入的新乐器,而这一点,也被唐代的诗人在边塞诗中体现出来了。

诗中最频繁出现的琵琶、羌笛等证实引进和流行的新乐器,诗中的一月也是这种纯音乐性质的器乐曲。

如果没有这些新乐器产生和普及,我们也不会透过边塞诗歌,看到一首首凄婉动人的器乐曲。

古时战争残酷,通讯条件不发达,出征士兵日夜思念家乡,而羌笛、琵琶独特的音色,更能够抒发自己苦闷、压抑的心情,听后无不令人动容,泪下。

出塞军中的战士,在闲暇时节用于排解苦闷,解除忧虑的活动比较少。

羌笛和胡琴都是小乐器,这与大型的乐器比起来,更适合长期携带。

在边塞战争中,战士们要长期东北西走方便携带,容易演奏的单人乐器羌笛、琵琶就成为了业余爱好首选。

感情充沛的诗人们,也就把这种将士们独奏诉衷肠的塞外独特风景线,带入了他们的边塞诗中。

羌笛、琵琶这样的乐器意象运用到边塞诗中,起到了提高诗歌艺术美学的作用。

一方面,音乐是人民情感宣泄的重要渠道,作为音乐载体的丝竹民族乐器,就是对这些诗化了的情感和沉淀了的审美再现。

羌笛、琵琶在描绘大漠萧索的自然风光、将士们思乡怀人、征战戍边的苦闷等题材中,能够给予边塞诗人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

而乐器出现在诗中,也更容易让读诗的人产生画面感,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听感受,让诗人和读者跨时空站在一幅幅壮美的边塞情景画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悲壮美、动态美、音韵美。

另一方面,以琵琶、羌笛为代表的胡乐器,其曲风表达的情感多是悲壮苍凉的,跟唐代边塞诗的情感基调是相符合的。

诗人经常被乐曲感染、激发,将音乐跟人生结合起来,进而铸造一首首奇伟瑰丽的诗篇。

而琵琶和羌笛被赋予的情感和意蕴,在边塞诗中烘托渲染了诗人想营造的气氛和意境,更加有力的深化了诗歌主题,开拓了诗歌意境。

在或大气磅礴或哀婉动人的丝竹民乐中,不仅诗人的情感极易被触动,就连读者也极易走进诗人的世界,与其产生强烈的共鸣。

直到现在,笛、弦类的民族乐器,仍然作为国风音乐的代表,走入了各个艺术领域。

而“中国风”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打造自我符号时,普遍喜欢用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