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

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

• (四)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 的原因:
• 1、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压迫是造成子君和 涓生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们爱情 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 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是那个封建势力占统 治地位的旧社会所不能容忍的。旁人的非 议,小东西的告密,局长对涓生下的一纸 免职令,给涓生和子君的小家庭带来了失 业的威逼和经济的压迫。他们虽竭力挣扎, 仍无法摆脱困境,甚至到了无法生活下去 的境地。这是涓生和子君离异的一个重要 原因。
• 但是,子君是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个 性解放思想的。她的奋斗目标只是婚 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色婚姻的 干涉、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 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家庭主妇来, 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操持家务作 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而没有了新 的理想和追求。这样,她的生活和思 想必然流于空虚、庸俗,性格也变得 怯弱起来。
• 鲁迅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生前出版小说 集三部、散文集两部、杂文集十七部、通 信集一部和文学史著作两部。鲁迅的作品 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世界语 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 者群。 • 鲁迅是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中现实主义流派 的奠基者,是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 地位。
• 二、鲁迅的作品:
• (一)、小说集3部33篇:
• 《呐喊》(1923年),中短篇小说14篇; • 《彷徨》(1926年),短篇小说11篇; • 《故事新编》(1936年),短篇小说8篇。
• (二)、散文诗集2部:
• 《野草》(1927年,散文诗集); • 《朝花夕拾》(1928年,回忆录集)。
• 1920年起,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 等校兼任教职。期间,他编写了 《中国小说史略》讲义,翻译了 多部国外理论著作和小说,支持 和组织了新潮社、语丝社、莽原 社等社团,编辑出版了《语丝》 等刊物。

鲁迅《伤逝》精品PPT课件

鲁迅《伤逝》精品PPT课件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 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 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五本杂文集。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 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 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 中心南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 落下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 意气冷了不少”。他便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 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着鲁迅对社会 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的心 境。
1905-1907曾参加光复会反清革命活动,此期发表 《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 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鲁迅与仙台医专同学的合影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回国初期(1909-1918)
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1911年辛亥 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 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 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 旧》。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 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务。 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绍兴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透世态 想投
异路
南京
求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伤逝》课件

《伤逝》课件

启蒙的反思
• 我们以往说《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时,也不无困惑,即小说中似乎很少涉及到真正的男欢女爱的内容及有关描写,而涓 生与子君的关系,倒更象是师生关系。关于二人的师生关系这一点,范伯群、曾华鹏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风趣地指出过: 涓生,是一个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是他缺乏自知之明,反而“自以为是”地担任了“惊醒” 子君的“教师”。……
主要内容:
• 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认识涓生后,便不断地拜访他,听他讲新文化、新道 德、新观念,深受其影响,并与之相恋。之后,子君又坚决地对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着,与涓生一起寻住所、筹款子,并不顾亲朋的反对而同居, 建立小家庭。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务之中,他们的爱情也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不久,涓生为当局所辞,他们便生活无着,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也随之消减以至最后消失;但 涓生又不便说出,只好外出躲避。迫于生计,子君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所喂养的 狗。最后,涓生对子君坦露自己不再爱她的真实想法,她便被其父亲领回了家,并在无爱 的人间死了。当涓生得知实际上是自己说出的真实导致了子君的死时,他追悔莫及,于是, 长歌当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写下这篇手记,为子君送葬。
人生的路。
• (叫醒人们,但是以后呢?又没有给出出路,知识分子启蒙的使命完成了,那被启蒙者呢?没有出路的清醒,增加的是痛 苦)
• 但我的心却又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 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 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无出路

伤逝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伤逝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小说中反复提到了新的生路和家庭, 联系到鲁迅在1925年的处境,可以发 现涓生和鲁迅在有一点上到是一致的: 他们都希望脱离原有的家庭原有的 “妻子”。其实在我的观点里,鲁迅 是个非常缺少安全感的人。原因就在 鲁迅成年后始终没有找到家庭的归宿, 一个女人对男人意味着什么呢?我想 是归宿和安全感,当然还有责任吧。
1、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伤逝》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这是极适
宜于表现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形式。 作者不重在事件过程的叙述,而把笔力 集中于人物的心灵历程和感情波澜的抒 写,展示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感情世界。
2.浓烈的抒情色彩在叙述中抒情 。
作者运用了多种抒情手法。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奇异的想象,把感 情形象化,《伤逝》以悲壮的语言,以 情动人,似一首深沉、悲的抒情乐曲。
• 鲁迅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 被改编成电影。各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 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 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鲁迅以 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毛主席誉为 “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 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
英雄模范之一。”鲁迅在1918年5月,
1.封建旧势力的压迫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根 源。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在那个封建势力 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是不容许的。 2.《伤逝》深刻而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特色 还在于:通过子君和涓生婚后生活的细致 描写,深入揭示了造成悲剧的主人公思想 方面的原因,对个性解放思想进行了深入 剖析。
二、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弱 ,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 家庭里去,走进连墓碑也没有的墓。 4、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朴善良的性格。 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 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候,没 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 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 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 朴和善良的品性。

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PPT课件]

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PPT课件]

• 涓生虽略为清醒一点,知道“爱情必须时 时更新、生长、创造”,失业以后能检讨 自己:“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 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 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 才有所附丽。”但涓生的种种努力,也都 是个人奋斗,因而到处碰壁。他对子君的 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以“超过她的冷摸” 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甚至想 到子君的死。
• 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掀起反对校 方与教育当局的学潮,鲁迅坚定地站在 学生一边,直接和北洋政府对垒。在 “五卅”运动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 中,鲁迅以实际行动参加斗争。他写了 大量杂文,揭露北洋政府屠杀学生的残 暴行径。 1926年8月,鲁迅遭段祺瑞政 府的通缉,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期间,他编定《汉文学史纲要》前十卷, 完成了在北京即已动笔的《朝花夕拾》。
• 他认为“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 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 知道拉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 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所 以“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 这就是涓生所认为的“真实”,并且 将这“真实”说给了子君。涓生所表 现的思想,是一种个性主义之极致的 “为我主义”思想,当爱的小舟遇到 社会的黑风恶浪时,涓生想的是救出 自己。
• 1920年起,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 等校兼任教职。期间,他编写了 《中国小说史略》讲义,翻译了 多部国外理论著作和小说,支持 和组织了新潮社、语丝社、莽原 社等社团,编辑出版了《语丝》 等刊物。
•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鲁迅完成“立人” 思想的建构。他调整了立人与强国的主从 关系,确立了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价值尺 度的思想基点,由此获得了现代性的本质 意义。在鲁迅这里,“人”的内涵不是抽 象的或理念存在的,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 生命个体。人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因 而他提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 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古今人鬼, 全部踏倒他。这是鲁迅对人的合理存在状 态的基本认识,他的整体反传统和批判国 民性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总的解释。

鲁迅《伤逝》ppt

鲁迅《伤逝》ppt

• 其实,鲁迅自己就是这启蒙者中的一员, 他的小说模式所提出的质疑最终是指向鲁 迅自身的,因此,在这一类小说中,人物 (描写对象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 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读者 在这些作品中所读到的悲哀、悲悯《药》, 孤寂《孤独者》,以至恐怖《狂人日记》, 愤激《头发的故事》与复仇《孤独者》, 也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鲁迅自身的刻骨铭心 的情绪记忆。
• 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
• 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 刻;
• 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 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 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 说旧闻钞》等……
•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 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 题字。
•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 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 “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如果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 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 这里所出现的“吃人”的意象是惊心动魄 的:“被看/看”的模式进一步发展为“被 吃/吃”的模式,华小栓吃浸透着启蒙者夏 瑜的血的馒头,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华” 家的愚昧的民众,不但自身被吃,同时又 在吃人,而被吃者正是“夏”家的启蒙者, 也就是说,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活 活的吃掉,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 双重的:既是那些吃人的民众,更是被吃 的启蒙者,以至启蒙本身。

PPT5伤逝

PPT5伤逝

第十五段 子君终于走了,但留下钱物 我 轻松 舒展 第十六段 夜不能寐 想到子君心情沉重--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 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 我不应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过,我应 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 虚空 空虚
谴责自己是一个卑怯者 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 担卸给她了. 虚伪 虚假,或者因梦(目标,理想)无法实现 的而被指责 我是一个卑怯者,应该被摒于强有力的人们,无 论是真实者,虚伪者. 真实者 现实主义者 虚伪者 理想主义者

这是母亲送给我的 礼物,我只能好好地 供养它,爱情是我所 不知道的.
朱安1878-1947
至高无上的爱

许广平1898-1968
在这新旧过渡的社会, 宁可丢掉名誉、地位、 家庭、财富,忍受责骂, 或委曲自己,男女两方 把一切对自己有利的 一面,都去牺牲了来寻 求至高无上的爱的建 立,这才是真爱. 许广平
第五讲
鲁迅《伤逝》
--一生惟一的一部爱情小说
本讲重点
1 分析子君\涓生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 2 本文主题思想及子君悲剧的原因 3 鲁迅对于爱情、 婚姻、家庭的思考 4 《伤逝》是鲁迅情爱世界的重新演义
----作家与作品的关系
思考题
1 分析子君\涓生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 2 本文主题思想及子君悲剧的原因


朱正 对爱的激情有切身的实感,对涓生子君 悲剧重要因素之一---失业后饥饿胁迫作认 真估量. 止庵 没有死刑判决与长期苦役,无以成就陀 思妥耶夫斯基,没有父亲的专横狂暴,无以成 就卡夫卡,鲁迅对朱安的极端冷漠,对他自己 无疑也是精神上的折磨,这在他那里同样升 华为创作热情.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朱安
第十七段 访问世交,得知子君死讯 注意世交对子君的称呼—你的朋友

《伤逝》ppt课件

《伤逝》ppt课件

学潮· 害马 在天津女师期间,许广平已经接受了进步思潮,并 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进入北京女子 高等师范学校后,作为学生自治会总干事的许广平是骨 干和领导者,发动了驱逐校长杨荫榆的学潮运动,结果 杨以闹事为名开除六名学生,以免“害群”。“害群” 即害群之马,鲁迅后来送给许广平以“害马”之称。 学潮期间,她最重要的收获是结识了导师鲁迅。刚开 始时,她与同学们一样非常仰慕鲁迅先生。不过,总是 坐在第一排、好提问题的她,逐渐感觉到鲁迅先生并不 “怪僻可怕”后,不仅敢于和他亲近,还敢于对他“淘 气”,乃至“放肆”。而鲁迅也认为她有才气,颇有好 感。在他的指引下,许广平开始在思想文化战线崭露头 角,发表了大量文章。
在爱情受到重重阻隔的日子里,许广平从来没有考虑过退缩。与鲁迅同 车南下,鲁迅带着犹豫、彷徨的心态去了厦门,许广平以极为主动的方式让 鲁迅打消了种种顾虑,不到半年之后,便下定决心离厦门到广州,与许广平 真正走到了一起。在这段备受磨难的爱情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广州女子身上 所蕴藏的巨大力量 与鲁迅居住在上海的十年间,许广平展示出来的,是与之前积极主动的 现代女性形象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侧面。我们今天已经很难体会.从一个叱咤 风云的妇女运动领袖到一名家庭妇女,需要何等的牺牲精神与勇气。但许广 平毕竟是许广平,即使牺牲的意向已定,仍然要保留她自己的某种独立性。 蒋锡金先生所写《长怀许广平先生》中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许广平 始终把鲁迅收入和她自己曾经有的一笔收入严格地分开,这是她在广州教书 时积蓄下来的三百元大洋,放在她自己的存折上。她是反对妇女婚后成为男 子的附属品的,她说,当然,她不会和周先生分开,但也要设想,万一发生 不得不离开的情况,她可以不依赖别人的资助,用这三百元维持自己几个月 甚至半年的生活
鲁迅与许广平、周建人等合 影。 (1927年10月4日摄于上 海。)

鲁迅《伤逝》ppt

鲁迅《伤逝》ppt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思考
关注女性命运
作品中的女主角子君的命运 令人唏嘘,反映了当时中国 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对于现 代社会关注女性命运和权益
保护具有启示意义。
思考爱情与婚姻
作品中的爱情和婚姻观念对 于现代社会具有启示作用, 提醒人们要理性看待婚姻和 爱情,不要被物质和利益所
左右。
反思社会问题
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仍然 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如贫富 差距、阶级固化等,需要引 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伤逝
目录
• 引言 • 《伤逝》内容概述 • 《伤逝》的主题分析 • 《伤逝》的艺术特色 • 《伤逝》的影响与评价 • 结语
01 引言
主题简介
爱情与婚姻
小说《伤逝》主要探讨了爱情与 婚姻这一永恒主题,通过涓生与 子君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 复杂与悲凉。
社会背景
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揭 示了封建礼教对个体和婚姻的束 缚,以及个体在追求自由和爱情 时所面临的困境。
语言风格
简洁明快
01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表达力强,使读者能够快速理
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朴素自然
02
小说语言朴素自然,贴近生活,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
法,给人以亲切感。
含蓄蕴藉
03
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象征与隐喻
爱情悲剧的象征
庭责任的矛盾。
爱情的脆弱
小说展示了爱情的脆弱性,尤其 是在婚姻的琐碎日常中。主人公 的婚姻经历表明,浪漫爱情在现
实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婚姻的责任

鲁迅《伤逝》PPT

鲁迅《伤逝》PPT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 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 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 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 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 容,或者使她快意……。
感知
1.仅以“个性解放”为前提的爱情,缺乏深 厚的社会基础和更高的目标,不能持久。 2.盲目、狭隘、“一切为了爱”的爱情观, 妨碍了他们对爱情的本质和价值的正确理 解
在他看来,妇女解放革命必须与 社会解放革命结合在一起。
4.鲁迅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
1906 年 鲁迅与不识 字的朱安由父母包办结婚, 二十二年后,43岁的鲁迅 与学生许广平离开北京生 活在一起。
鲁迅先生的一生的情感经历比较坎 坷,在小说中他投入了许多自己的情 感体味。有悲哀,有欣喜,更有忐忑 和不安,其中小说女主人公子君的形 象整合着鲁迅的妻子朱安和许广平的 身影,可以说是两者的共同体,涓生 对子君的情感也整合了两者复杂的情 感。
鲁迅断言:
即使一千一万个娜拉出走,也“断不如 握着经济大权为之可靠”。鲁迅提出不改 变经济制度,就无所谓妇女解放。
圣洁的天使和女神
“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 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 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她在她叔子的家 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帖了,默默 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 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 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 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 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 经不爱你了! ……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 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 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 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 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骨子里 是一个依附于男人的传统女性)

伤逝赏析精品PPT课件

伤逝赏析精品PPT课件

么他之前所爱着的那个子君早已死在了过去的回忆里,与其双双困死 在残酷的现实中,不如放开手来,让她觉醒,也许离开以后的她会猛 然惊醒,敢于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 子君又会重新涅槃,而涓生自己也得以在“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 ”
时候振翅一搏,是的,他也曾考虑过子君的结局如果是死亡会怎样, 然而无限的矛盾过后,他还是选择了说出“不爱”这两个字。很多人

子君,她的悲剧就在于,“盲目的爱,——而将别的
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她把爱情当作人生的终极目
标,在结婚后,“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愤,为着
做饭出神…… ”她开始退步,开始流于俗世纷扰,她宁愿
自己也让涓生饿着,也要把狗喂好了和“小官太太暗斗”,
免得被嘲笑,她开始发呆开始茫然,开始要求涓生一遍遍
《伤逝》
——
梦想的旅程带着很多的感伤, 情感的开始更于心中感悟, 一副隽永幽远的画卷, 几许别样浪漫的人生, 《伤逝》是一种感情, 更是一副画卷, 于梦想中倾听,于希望中感动, 涓生和子君, 那时的爱情,那时的感动, 那样的别离,那样的心痛。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
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文章内蕴及写作手法

这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
的小说。故事写一对青年男女涓生与
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
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告终,触目惊
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

《伤逝》优质课件

《伤逝》优质课件

• 但是,子君是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 个性解放思想的。她的奋斗目标只 是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己 婚姻的干涉、束缚。在婚姻自主的 目标实现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 家庭主妇来,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 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 容,而没有了新的理想和追求。
• 鲁迅曾写有《娜拉走后怎样》一文,指出娜拉在 个性觉醒后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但如果没有经 济权,没有经济制度的改革,很可能只有两条路: 回来或是堕落。 • 子君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条件下的娜拉。她因个 性觉醒而从旧家庭出走,但却走进了小家庭。不 问不管小家庭家务以外的广大社会生活。但是, 没有整个社会的改革、解放,恋爱婚姻问题是不 能真正解决的;个性解放思想是无法抵抗社会的 压迫的,仅只一年,子君被迫又回到她所走出的 旧家庭,在传统偏见的巨大精神压力下忧郁而死。 鲁迅正是通过子君的悲剧,揭示了个性解放不是 妇女解放的道路。
• 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 她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个性解放 成为她争取婚姻自主的思想武器、她说: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 利!"这确实可以说是五四后中国女性个性 觉醒的宣言。子君勇敢地和封建旧家庭闹开, 大无畏地对待那些讥笑和轻蔑的眼光,和涓 生建立起自由恋爱而结合的小家庭。这些描 写,表现了个性解放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积极 作用。
爱情悲剧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封建旧势力的压迫 强大的封建势力仍是旧时社会的主 宰,不被 认同的自由恋爱和自主婚 姻处处遭受着社会的迫害。 2、经济来源的丧失 涓生失业
(二)主观原因
两人思想目标的局限性。 从子君的角度 来看,她以自主婚姻为最高理想, 将别的 人生意义全部疏忽了,没有经济独立的意 识,没有其它的人生目标,逐渐变得空虚、 狭隘、 怯弱、庸俗。 从涓生的角度来看,他在困境中为“救自 己”而残忍的抛弃子君,这种自私与软弱注 定 了他要为此忏悔一生。 正因为两人各自 存在的局限性,所以导致 了悲剧的发生。

鲁迅《伤逝》ppt课件下载(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课件)

鲁迅《伤逝》ppt课件下载(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课件)

鲁迅《伤逝》ppt课件下载(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转发课件,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伤逝》赏析PPT,30张,做得还是可以的。

. 上传者:hxx )相关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基本概括了文章内容,比较便于学生了解鲁迅的经历。

共计28张ppt. 上传者:wangpiero 邮箱:******************「下载次数:529」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本节课程主要给大家展现的是一个不易被人了解的鲁迅,一个普通的平凡人。

. 上传者:liudoudou907 邮箱:*******************「下载次数:683」课件简介:ppt制作,转发课件,这个课件内容详实,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

. 上传者:含笑2011 邮箱:****************「下载次数:1997」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自创的给学生上课用的PPT 仅供参考鲁迅的《野草》是其内涵较为隐含、深刻的作品集,谨选取其中一篇进行解读. 上传者:dingmengli 邮箱:********************「下载次数:495」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 「下载次数:392」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鲁迅生平介绍,现今关于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删减可否等热点问题. 上传者:theonewithlove 邮箱:***********************「下载次数:454」课件简介:ppt制作,转发课件,使用方便图片丰富环节紧凑实用易行. 上传者:zhangliaoliao 邮箱:********************.cn「下载次数:559」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这是一个关于鲁迅的课件,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做的. 上传者:7229815 邮箱:****************「下载次数:312」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很好的课件学生反映不错,教学效果也好。

《伤逝》ppt课件.ppt

《伤逝》ppt课件.ppt

女性命运与社会责任
女性命运的悲伤
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面临着种种困境,她们的命运反应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 和压迫。这包括家庭责任、社会舆论以及性别轻视等多重压力。
社会责任的担当
尽管面临困境,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仍然大胆地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这体 现了她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虔诚和奉献精神,以及对个体价值的追求和坚守。
02
《伤逝》的主题与思想
爱情与婚姻
爱情与婚姻的矛盾
在《伤逝》中,作者通过描画男女主角的爱情和婚姻经历,展现了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表 现为对个人自由和责任的挣扎,以及对传统和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爱情的脆弱
作品中展示了爱情的脆弱性,尤其是在婚姻的压力和社会道德观念的束缚下。这反应了当时社会对个体情感的 压抑,以及个体在面对婚姻压力时的无奈和困惑。
03
《伤逝》的艺术特点
叙事手法
倒叙手法
通过倒叙的方式,让观众先了解结局,再逐 步揭示故事的来龙去脉,增加悬念和吸引力 。
多线叙事
采取多线叙事的方式,将不同时空的故事线 索交错在一起,形成复杂而有序的结构。
细节描写
通过对人物心理、动作、语言等细节的刻画 ,使故事更加生动具体,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
人物塑造
刻画和写实的拍摄手法,展现了《伤逝》中的爱情悲剧。
02 03
电视剧版本
2011年,电视剧《伤逝》播出,由郭晓冬、沈傲君主演。该剧在忠实 原著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了创新性的改编,吸引了大 量观众关注。
导演与制片人
影视版本的导演和制片人都是业内知名人士,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创 意,为观众显现了一部部经典的影视作品。
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

伤逝优秀课件ppt

伤逝优秀课件ppt

人性探索
作品中对人性的探索也是重要主题 之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
社会批判
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写,批 判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03
伤逝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与特点
语言优美
地域特色鲜明
作品采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通过细 腻的描绘,将情感和场景展现得淋漓 尽致。
作品融入了当地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元 素,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 色。
伤逝优秀课件
• 伤逝的背景与意义 • 伤逝的内容解析 • 伤逝的艺术特色 • 伤逝的影响与评价 • 伤逝的教学实践 • 伤逝的拓展学习
01
伤逝的背景与意义
伤逝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 荡和变革的时期,伤逝反映了这 一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内心的苦 闷和追求。
个人经历
作者鲁迅在创作伤逝之前,经历 了婚姻的挫折和思想的转变,这 些经历对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转折点
故事中存在多个转折点, 使得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
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
主人公是一个善良、敏感 的年轻人,对爱情充满憧 憬和追求。
配角
配角形象各异,对主人公 的性格和命运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展现 了人性的善恶、美丑和复 杂多面性。
主题思想解读
爱情主题
伤逝深刻地探讨了爱情的内涵和 意义,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悲凉
定位
伤逝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教学实践中被定位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审美能力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素材。
目标
通过伤逝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生命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

《伤逝》ppt课件

《伤逝》ppt课件

广州· 爱情
鲁迅与许广平的恋情真正公开是在广州。1926年,鲁迅南下厦 门,许广平回广州,两人约好用两年的时间,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但 半年之后,鲁迅便应中山大学之聘也到了广州,这与他不满厦门的气 氛有关,但更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被爱情吸引。据说在厦门时,陷入热 恋的鲁迅晚上写完给许广平的情书后,常常等不及第二天早上,常常 在深夜越过铁栅栏去寄信。 到达广州后,鲁迅和许广平的恋情基本公开,不仅接连外出游览、 看电影,有来客来访时许广平也不再回避。刚开始时鲁迅与好友许寿 裳同住大钟楼,后共租白云楼二楼,许广平也搬过去同住。这可以看 做是两人爱情的正式宣言。 鲁迅与许广平在广州正式开始的爱情,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 极为深远的影响。两人共同生活的1O年里,鲁迅的作品数量超过了 前20年的总和。鲁迅还特意写过一篇《如此广州》,他认为广州人 迷信风气过盛,却蕴涵着一种很认真的精神,这点非常可贵,因为当 时中国人的国民性里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马虎”。

短篇小说《伤逝》 写于1925年10月,收 集在鲁迅先生的小说 集《彷徨》(1926年) 中,是鲁迅先生唯一 以青年人爱情和婚姻 为题材的小说。
鲁迅的家庭、婚姻与爱情 1、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富 裕乡绅家庭。他祖父是前清进士,当 过知县,后捐升内阁中书,在京为官 多年。鲁迅父亲考取县学生员获秀才 学位。
流言· 伴侣
因为鲁迅形式婚姻的存在,因为两人的师生之名,从一开 始起,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就注定要面临流言的中伤。 鲁迅到厦门不久,北京和上海便已有一种传闻,说他和许 广平同车离京,“大有双宿双飞之态”,而此时他们并没有同 居。1928年,鲁迅和许广平正式同居不到半年,收到一封自称 是鲁迅崇拜者的信:“昨与×××诸人同席,两人宣传先生讨 姨太太,弃北京之正妻而与女学生发生关系……此事关系先生 令名及私德……于先生大有不利,望先生作函警戒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后期(1927——1936) • 1927年1月,鲁迅离开厦大到达广州, 任中山大学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也发 生了“四一五”大屠杀,鲁迅要求学 校营救被捕学生,遭无理拒绝,愤而 辞职,离开广州,定居上海。此后鲁 迅致力于文艺活动和著译工作。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在上海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
• 鲁迅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生前出版小说 集三部、散文集两部、杂文集十七部、通 信集一部和文学史著作两部。鲁迅的作品 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世界语 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 者群。 • 鲁迅是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中现实主义流派 的奠基者,是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 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 地位。
• 1902年鲁迅被官费保送日本留学, 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并积极参加 革命活动。1904年,从弘文学院毕 业后选择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希望科学救国。因在一次观看幻灯 片时,周围一群同胞对日本杀害中 国人麻木围观,深受刺激,鲁迅弃 医从文,决心把文艺作为改造国民 精神的利器。
• 1906年4月,鲁迅返回东京,开始文 艺活动。他一面进行文艺创作,一面 对外国文学进行译介。在日留学时期, 鲁迅开始了其“立人”思想的建构。 在鲁迅看来,欧美之强,根柢在人, 中国之衰,根柢也在人,只要国民性 不改,一切兴国的努力都是枉然。振 兴国家和民族的关键,不在坚船利炮, 也不在变法维新或者暴力革命,而在 启蒙立人。
经典名著赏析
经典名著赏析 :第五讲
鲁迅小说 《伤逝》赏析
一 、 鲁 迅 简 介 :
•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现 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 字豫山,后改字豫才,学名树人。“鲁迅” 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 记》时始用的笔名。 • 鲁迅于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参加 《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为新文化运 动的的倡导者之一,并开始大量写作小说、 杂文等文学作品。
• 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掀起反对校 方与教育当局的学潮,鲁迅坚定地站在 学生一边,直接和北洋政府对垒。在 “五卅”运动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 中,鲁迅以实际行动参加斗争。他写了 大量杂文,揭露北洋政府屠杀学生的残 暴行径。 1926年8月,鲁迅遭段祺瑞政 府的通缉,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期间,他编定《汉文学史纲要》前十卷, 完成了在北京即已动笔的《朝花夕拾》。
• (三)、杂文集17部:
• 《热风》(1925)、《华盖集》(1926)、 《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 《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 《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 《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 (1934)、《集外集》(1935)、《花边文学》 (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 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 (1937)、《集外集拾遗》(1938)、《集外 集拾遗补篇》(1938)。
• 1920年起,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 等校兼任教职。期间,他编写了 《中国小说史略》讲义,翻译了 多部国外理论著作和小说,支持 和组织了新潮社、语丝社、莽原 社等社团,“立人” 思想的建构。他调整了立人与强国的主从 关系,确立了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价值尺 度的思想基点,由此获得了现代性的本质 意义。在鲁迅这里,“人”的内涵不是抽 象的或理念存在的,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 生命个体。人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因 而他提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 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古今人鬼, 全部踏倒他。这是鲁迅对人的合理存在状 态的基本认识,他的整体反传统和批判国 民性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总的解释。
• (四)、书信集:《两地书》 • (五)、学术著作:《中国小说 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 (六)、译著:《域外小说集》 (与周作人合译)等。
• 三、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 学道路:
• 鲁迅的一生,按照其思想和创作道路的演 变,可分为三个时期。 • (一)、早期(1881——1917)
• 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于浙江会稽县(今绍 兴县)东昌坊口新台门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鲁 迅的少年时代是在小康家境中度过的。后因家庭 变故,从小康坠入困顿,在困顿中鲁迅领受了世 态的炎凉。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翌年转 入矿路学堂。期间鲁迅精力多放在自然科学方面, 受《天演论》、进化论思想影响,崇尚科学救国、 实业救国。
• 1909年,鲁迅回国,在杭州和绍兴 任教。辛亥革命爆发后,积极组织 和参加声援活动。1912年,受蔡元 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 不久,迁到北京。辛亥革命失败, 让鲁迅感到愤懑、痛苦,以抄录古 碑,研读佛经等逐除苦闷。
• (二)、前期(1918——1926) • 1918年起,鲁迅应邀与陈独秀、李大 钊等共同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活动。 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 现代汉语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全新的 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此后,鲁迅又先后创作了《孔乙己》、 《药》等20多篇小说,结成了《呐 喊》、《彷徨》两个集子,为中国现 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这一时期是鲁迅杂文创作的高峰 期。他以杂文为武器,进行文明 批判和社会批判。同时还完成短 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出版书 信集《两地书》,另有大量译作 问世。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积劳成疾, 病逝于上海。
• 鲁迅一生的创作,始终坚持以“立 人”为中心的现代性思考,并以个 体精神的极度高扬和个人责任的无 畏担当不断深入这种思考,由此形 成了现代汉语文学的灵魂。鲁迅的 思想,是现代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文化 遗产的组成部分。只有深刻理解鲁 迅的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鲁 迅的文学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