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首课件精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句:①他不断________,不断地变化着职业,因此敌 人并没有发觉他。
②这________的过程,就是她创造角色的准备过程。
答案 ①化装 ②化妆
①为功名战乱不断
②项羽的结灭构亡图,示刘邦的兴起,
蟾宫曲·叹世 都是一场梦
③韩信的死更是令Βιβλιοθήκη 伤心悲观失望四块玉·别情先 后情 景: :送 杨别 花相 溪思 山
提示 (1)项羽兵败乌江;刘邦借蜀兴汉;韩信奇功被杀; 蒯通直言装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叹世”本是作者抒发对现实的不满,但本曲却无一 字言及当世,而是通过“咏史”来达到“叹世”的目的,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本是历史上极为壮丽的一页, 却被说成是瞬息幻无的南柯一梦;韩信虽屡建奇功却不能因 世而立身,蒯通劝韩信之言亦近似疯话。看来功业无用,世 道无常,人生如梦,其牢骚之态跃然纸上,这种借古吟今的
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
1.文本审美
(2)作用:不用静止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 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相思之深相思之苦;亦不用静 态的景来衬情,而是不断地变换景物来表现人物的相思之愁。
阅读《哨遍·高祖还乡》,思考:
(1)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 现这个事件的?这样表现有什么长处?(2)皇帝外出的车驾是 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却感 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3)套曲写的是高祖还乡, 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迎驾、 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是否有点跑题?(4)结合课文相关内容, 简要概括刘邦和“我”的性格特点。
2.《四块玉·别情》一曲表现了送别时的痛苦心情。
3.《哨遍·高祖还乡》以一个乡民的口吻,生动地勾勒 了那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排场情况、装腔作势的丑恶嘴脸 以及卑贱时候的丑恶行径,从而撕下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 圣面目,否定了他的无上权威。
重点突破
《蟾宫曲·叹世》中运用了哪些典故?曲中寄 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哨 第一部分“哨遍”:写汉高祖来村
遍 之前,社长差夫派粮,村里一片忙乱。
· 第二部分“耍孩儿”到“四煞”: 构思新奇
高 祖 还 乡
写汉高祖的仪仗队刚进村的场面。
第三部分“三煞”到“尾声”:
写见驾、骂驾,揭露了流氓皇帝的老底。
嬉笑怒骂
主旨归纳
1.《蟾宫曲·叹世》借项羽、韩信虽有奇功但不得好结 果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叹世”的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 不问世事的态度。
——《尚书》
赏读:(一个人)功劳崇高,主要体现在他的志向上;(一个 人)业绩广大,全赖他勤奋努力。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
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高 兴不可过火。
1.作家作品
知识卡片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自号东 篱先生。他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 状元”之称。纵观他的散曲,大多是抒发个 人怀才不遇的悲哀。作品意境优美,语言清 新自然,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的杂剧和散 曲都享有盛名。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 称“元曲四大家”。
歪了的形象,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和鞭挞。
(3)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造成 戏剧性的效果。车驾来到以前,全村男女老少都忙得不可开 交。因此“我”猜想一定是个了不得的人要来了。接下去连 着用三支曲子写仪仗车队威武盛大的场面,豪华威严的气派, 预示来的肯定是个非凡的人物。
(4)刘邦:出身低贱、好酒闲散、借债不还的无赖形象。 “我”: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是一个普 通农民的典型。
考点链接
讽刺艺术
讽刺艺术,指用夸张手法和嘲讽态度创作的艺术作品, 这类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是作者否定、批评的对象, 对丑恶的人与事,否定主要通过揭露对象的可恶、可鄙、可 笑来体现,而对值得同情的人物身上的缺点,其讽刺往往包 含善意的批评。
讽刺文学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和寓言中 就已有之。用小说进行讽刺的,晋唐也已有之,明代尤盛, 但往往夸诞过甚而不近人情,词意浅露几同谩骂,没有取得 大的艺术成就。到了清代,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出现 之后,才算有足称讽刺之书。因为吴敬梓的讽刺“秉执公心, 指摘时弊”,因此堪称讽刺文学的绝唱。到清末,随着时代 的变迁,讽刺小说就衍变成为谴责小说。著名的有李宝嘉的 《官场现行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锷
2.辨析组词
蟾 (1)檐
柯 (2)坷
銮 (3)鸾
捽 (4)猝
契 (5)挈
答案 (1)蟾宫 屋檐 (2)南柯 坎坷 (3)銮殿 鸾鸟 (4)捽住 猝然 (5)契约 挈带
3.词语释义
(1)但有的差使无推.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差使不.寻.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日还乡.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匹头里几面旗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耽.几盏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零.支.了米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见.放着文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南.柯.一.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成.也.萧.何.,.败.也.萧.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有杂剧《屈原投江》、散曲 《高祖还乡》等。
2.写作背景
(1)【双调】 蟾宫曲·叹世
诗人“叹世”,是在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但通篇 没有一个字触及时世,这就是马致远宣泄牢骚技巧的高明处。 对史事的评析,层层推进,一气之下,直逼出了“醉了由他” 的最后结论。作者笑看功名,漫说英雄,主张自适,特别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句成语的引用,既吻合曲中议论 的楚汉相争的史事,又起到了“诗眼”的作用,是相当高明 的。
(2)【南吕】四块玉·别情
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浅语深衷。弥漫于散曲中的 还有一种由于世变沧桑而带来的空幻感和凄凉感。封建政治 与道德力量的虚弱、外族入主带来的黑暗与凌辱使元代作家 感到历史和现实都是“空”的。当然,这种“空”往往具有 相对的意义。在元散曲中,一种典型和频繁出现的表述是对 屈原式的人生道路的否定和对陶潜式的生活方式的追慕。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1)蒯.通( ) (2)睢.( )
(3)蟾.宫( )
(4)银铮.( ) (5)小觑.( ) (6)南柯.( )
(7)銮.舆( ) (8)揪捽.( ) (9)斛.斗( )
(10)糨.( ) (11)田契.( )
答案 (1)kuǎi (2)suī (3)chán (4)zhēnɡ (5)qù (6)kē (7)luán (8)zuó (9)hú (10)jiànɡ (11)qì
寓言听从朋友们的劝告,经常给真理设计一些新颖、独 特、大方而又漂亮的服装。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人们 的欢迎。
修身名句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尚书》
赏读:树立有道德的榜样,要使德得以发展;除去罪恶的 人和事,要从根本上做起。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
赏读:沉迷于歌舞、美姬,就会丧失道德;沉迷于玩好之 物,也会丧失意志。
哲思短章
真理的衣裳
真理和谬误一起到河边去游泳,他们都脱得光光的,跳 入水中。趁真理游得正高兴的时候,谬误偷偷地游回岸边, 把真理的衣裳窃走了。
从此,谬误经常穿着真理的衣裳招摇过市,真理却赤条 条地一丝不挂。
寓言是真理的好朋友。起初,他常常带着一丝不挂的真 理到另外一些朋友家里去串门,但是,人们远远地看见他们, 就紧紧地关上了大门。寓言伤心地说:“你们怎么能这样对 待我的朋友呢?他虽然一丝不挂,却比任何穿着美丽的谬误 都真诚,都纯洁,都值得信赖啊!”朋友们告诉他说:“人 类赤身裸体的年代早已过去了。一丝不挂,毕竟是落后的象 征。你要让你的朋友成为大家欢迎的人,还是给他穿一件与 时代相称的衣服吧!”
提示 (1)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 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 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 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 的一幅幅画面。作者构思尤为巧妙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农 民不仅熟悉刘邦的底细,并且在刘邦没有发迹以前,和刘邦 还有过一些瓜葛。这样通过他的嘴,对汉高祖嬉笑怒骂,揭 露了最高统治者五色锦袍下所藏着的丑恶东西,就显得合情 合理了。由于使用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 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
曲笔,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四块玉·别情》两个层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 同?在表达思想感情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提示 (1)这首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 同:前三句为第一层,写离别相思之苦,用直抒胸臆的方法; 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言尽而意不尽。本曲语言浅近如话,通 俗浅白,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读来韵味悠长。
(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把汉高祖写成一个泼皮无赖,则表明作家的视野深入于 市民的心理层面,以市民的目光观察神圣的事物。作品所体 现的对于人性开放的宽厚态度,是以市井社会的生活形态与 生活观念作为其基础的。
3.审美视窗
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
13 世纪,元代开国,中国崛起了一位戏剧巨人。 因为 他的出现,使得中国戏剧界永远拥有了自己的宗师。
答案 (1)借故推辞 (2)不寻常 (3)故乡 (4)舒展,飘扬 (5)底细 (6)嗜好 (7)零借 (8)通“现”,现成的 (9)泛指 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10)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是 由同一个人造成的
4.近义辨析
化妆·化装 “化妆”,用脂粉使容貌漂亮。“化装”, 演员为适合扮演的角色而修饰容貌;改变装束,容貌; 假扮。
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 思》。
关汉卿(约1234-1300),号已斋 叟(或作已斋、一斋),著名元曲作家, 元杂剧的奠基人之一。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 《拜月亭》等,是他的代表作。
睢景臣,元散曲家。一作舜臣,字景 贤,又作嘉贤,扬州人(今属江苏),生卒 年不详。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移居杭州, 与《录鬼簿》作者钟嗣成相识。心性聪 明,酷嗜音律,而仕途不得志。
关汉卿没有被恶势力吓退,“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 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于我这般歹症候,尚兀自不肯 休”。关汉卿与同样是“门弟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艺” 的书会才人一起, 以人民最喜闻乐见的形式——杂剧来作为
匕首和投枪, 揭露元代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从某种 意义上讲,是关汉卿一手成全了闻名世界的元曲文化!
(2)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 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而这个旁观者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 他根本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 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 一切都走了形。经他这么一“理解”,这支威风凛凛的皇家 仪仗队,就变成了耍把戏的队伍了。使人读来,感到忍俊不 禁。但是掩卷深思,又感到合乎情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扭
一生坎坷的关汉卿,以他特有的顽强与韧性,以杂剧为 武器,抨击统治阶级的罪恶,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歌颂被 压迫、被奴役人民的善良品质和勇敢斗争精神。如其所撰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 扁、 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为人洒脱不拘。他一生混迹歌台舞榭、井市勾栏, 目睹广大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尤其是沦落风尘的女子!在 那个正义受到践踏、公理无处伸张的年代,关汉卿对女子们 的聪慧、抗争寄寓了最深沉的情感:《窦娥冤》中的窦娥、 《望江亭》中的谭记儿、《救风尘》中的赵盼儿、《金线池》 中的杜蕊娘……好一粒铜豌豆,敲醒昏睡在土地上人民的抗 争意识,在人民口中世代咏叹,涵养千年铮铮铁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