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测试质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测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调查统计数据,本次我小学四年级科学期末测试平均分73.39分左右,及格率90%左右,优秀率22%左右。
最高分95分,最低分34分。
二、试卷特点分析
小学科学四年级期末测查试卷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为指导,以四年级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上学期教材为依据,涵盖电、植物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科学内容,卷面总分100分,答卷时间60分钟。
本份试卷涉及《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的内容,既注重测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测查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重视对所学科学概念的实际应用。
试卷命题符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1、本试卷题目形式多样,有判断、填空、连线、填表、实验、简答八种题型组成,题型多样、新颖,难易程度适中,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考查,,注重测查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
2、《课标》要求:科学学习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从生活中汲取知识,积极参加科学探索和社会实践,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设想,并能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本试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测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合理正确的解释,又能将科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3、本试卷从语言表述上来看,每个问题的表述均简洁明了,表意准确,言简意赅,便于学生理解。
设计题型题量均符合四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水平,既不拔高要求,又不过于简单,力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通过学生答卷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能考出其真实水平。
4、本次试题内容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体现了生活化的特点,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课程理念。
试卷内容的设计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全面测查学生运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试卷紧扣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包括电单元不一样的电路连接、简单电路、导体与绝缘体、点亮小灯泡等;新的生命单元包括种子的萌发、动物的卵、蛋的构造、种子的传播方式、动物的繁殖活动、花的构造等;食物单元包括食物中的营养、营养要均衡、面包的发霉、减慢食物变质的方法,辨别食物淀粉等;岩石和矿物单元包括观察描述矿物、矿物和岩石的用途、岩石的组成、
矿物岩石和我们等。
可见,这张试卷涵盖的科学概念多,涉及的内容广,题型丰富,题目灵活,可操作性强。
三、学生答题情况具体分析
(一)、答题分析
1、基本科学概念掌握较好。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学生能够依据自己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科学问题,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还能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将科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2、学生的实验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教材内科学实验的的方法和步骤。
如电组的连接、储存鱼的方法,矿物的观察和描述的方法等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后得出结论,这得归功于平常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提高了实验能力。
3、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良好习惯初步养成。
(二)、存在问题
1、小部分学生审题不仔细,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缺乏正确分析题目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些学生将相近问题的答案混淆,还有学生知道某些题目的答案,但是在书写时写错别字或漏字,造成失分。
2、部分学生不能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灵活应变的能力较差。
这提醒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只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知识的来源渠道,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没有关注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今后的教学建议
㈠、研训结合,提高素质
由于本片小学科学教师基本是兼职的,因此,应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促进专业提升,尤其应加强科学的教学研究,增加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的机会,扩大教师的专业视野,比如采用以课例为载体,研讨与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采用了渐进式的“四步”研讨思路:第一,确立主题。
教研活动的目的是立足于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探索最有效的教学途径。
因此,要事先根据形势以及教师实际确立中心议题,每次活动解决一个问题,并围绕中心议题拟好专题稿。
第二,准备研究课。
为了让参与活动的教师真正有所获,每次活动最好都围绕中心议题落实一个具体教学内容,教研团队与承担课的教师一起备课——试教——修改教案——再进行公开教学,以引起参与者深入思考一些问题。
第三,展开讨论。
讨论时,提倡各抒已见,畅所欲言。
第四,综合总结。
全面总结每次活动,并向教师们介绍一些最新的教改动态,提出具体的教育教学建议。
这四个步骤经过理论——实践——理性认识的环节和科学完整的过程,使教研活动真正落实,有利于广大科学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㈡、把准课标,用好教材
要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通读教材和教学参考指导书,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明确各课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基础,确定各册、各单元及各课的多元化教学目标,既不任意拔高、也不任意降低教学要求。
要明确各课在各单元、各册教材中所处的位置,认真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广义地理解教学材料,认真组织和处理好教学内容。
确定重点,分散难点,削低坡度,不平均使用力量。
舍得在难点、关键和带基础性的内容上用功夫,尤其要挖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内容。
㈢、关注过程,动手实验
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的对于周围的世界进行提问,猜想,设计操作方案或者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实验或者整理分析资料抽取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及探究能力。
实验课应引导学生经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测——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分析数据,提升科学概念的过程——应用”的探究过程。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数据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
㈣、联系生活,提高能力
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的调动学生积极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的自己的生活中去,改善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科学及应用科学的兴趣。
继续加强学习习惯培养,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中积极的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探究周围世界的知识,激发学生对于我们生活中的现象及事物的兴趣,并且能够积极的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