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汽化和液化教案 (新版)教科版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汽化和液化
【设计思想】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加强向知识的过程转化.”“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学习本节内容时,考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及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字,请同学们观察酒精的实验引入新课,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出蒸发;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猜测,然后让学生去做实验,观察水的沸腾,主动参与探究,经受感悟,体验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教师充分利用投影和课件的展示:“火洲”里的坎儿井,激发民族自豪感,意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物理与生活、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感悟到我们要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学习目标】
1、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的物理本质,了解其应用。

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记录数据,描绘图像,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

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知道蒸发和沸腾统称为汽化现象,汽化时吸热;与之相反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时放热。

4、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习重点及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精棉球、温度计、铁架台、石棉网、烧杯、三芯酒精灯、硬纸板、一次性纸杯、电风扇、投影仪、仙人掌。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1.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3.知道液
体沸腾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一、课前自主探究
1.知识回顾:
(1)一般情况下,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

当变化时,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2)物质从变为叫做汽化。

汽化的方式有和两种。

(3)说一说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

2.认识蒸发和沸腾的概念:
(1) 只在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蒸发可以在温度下进行。

蒸发需要热。

(2) 蒸发的快慢跟、、有关。

(3) 在液体的同时发生的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液体时的温度叫沸点。

液体沸腾时需要热。

二、课堂情境创设
【演示1】:将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好“大家好”三个字,请同学们观察酒精的变化。

问:减少的酒精哪里去了?(板书)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

你们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演示2】用酒精灯将纸点燃,后用准备好的纸片叠成小纸锅烧水,你们看到了什么?纸锅中的水烧开后过一会儿会变少吗?这说明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像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在物理上称做蒸发;一种像水烧开后会变少的现象叫沸腾。

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板书)
三、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认识汽化
【做一做】:让学生在手背上涂酒精吹,过一会儿,让学生体会,有什么现象?有什么感觉?【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酒精哪去了呢?酒精由____态变成____态跑掉了。

【做一做】将一支液体温度计插入烧杯内的酒精中,测量出酒精的温度;再把温度计从酒精液体中拿出,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归纳】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汽化过程要吸热。

【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经验支持你的结论?
【演示】一杯冷水和一杯正在加热的沸水过一会儿会怎样?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述】两杯水都能变少,都发生了汽化,冷水慢,热水快,汽化的方式不同。

【总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想一想】夏天地面上洒一些水,水自然就干了,水蒸发了,感觉凉快了。

你能说出蒸发的一些特点吗?
【总结】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液体蒸发时需要吸热。

【议一议】在晒粮食时,要使粮食干得快些,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总结】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___;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_____;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________。

【思考】想办法怎样使湿的衣服尽快干?
【读一读】“火洲”里的坎儿井
介绍坎儿井工程可以与长城媲美,它的建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观看,坎儿井用到了哪些知识?
【过渡】水的沸腾是我们常见到的现象,谁能描述一下水沸腾有什么现象?
问:还想知道有关沸腾的哪些问题?教师将有代表性问题列在黑板的一侧。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水在沸腾过程中有什么现象。

【猜想】我们需要什么实验装置?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器材:。

步骤: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温度接近90℃时,开始记录温度计的示数,以后每隔1 min 记录1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 min.
【想一想】将记录的数据若放入表格中,则很直观明了,那怎样设计表格呢?
教师投影设计表格
【做一做】学生进行实验,每组同学分工合作,一人看时间,一人观察,另一人记录数据。

注意事项:在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投影注意事项
1、正确使用温度计,用三芯酒精灯时注意安全;
2、切勿碰翻烧杯,小心烫伤!
3、读数要迅速准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实验结束后,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

【讨论】
1、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有哪些不同?(如:气泡的大小变化,响度的变化,温度的变化)
2、水沸腾时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
3、水沸腾时发生的汽化程度如何?
4、停止加热,沸腾是否停止?
【总结】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需要吸热。

【画一画】根据书上表格中的数据画图像。

图像法可形象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总结】(1)沸腾前水的温度_______,沸腾时水的温度________。

(2)沸腾前水的声音响度____,沸腾时水的声音响度______。

(3)水中气泡在沸腾前__________________,沸腾时_________________。

(4)停止加热,停止沸腾。

【思考】观察水的沸腾图像,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做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0C。

【读一读】学生阅读几种液体的沸点表你们发现了什么?
【想一想】液体沸腾需要哪些条件?影响液体沸点高低的因素是什么?
【结论】沸腾条件:(1)温度要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讨论】如何缩短本实验的时间?
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就停止沸腾,如何使水再次沸腾?
四、课堂应用迁移
1、用塑料薄膜把田地履盖起来,是农业生产中一项新技术――地膜履盖法。

地膜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2、夏季,农户家常用一种没有烧过的粘土做的茶壶。

观察发现,装水后,壶的外壁总是潮湿的。

请分析:这种茶壶能使里面的凉茶水变得更凉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茶壶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方变凉效果会更好。

3、打预防针前常用酒精棉球涂在皮肤上消毒,皮肤有凉爽的感觉,这是因为酒精________
时从皮肤吸热,使皮肤的温度__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
4、坎儿井是某某吐鲁番地区庞大的地下灌溉工程,坎儿井的作用是 ( )
A.阻止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 B.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渗漏
C.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沸腾 D.阻止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沸腾
5、某同学游泳时,在水中不觉得冷,而上岸后却觉得冷。

这是因为 ( )
A.人刚上岸,还没有适应岸上的环境。

B.人体的温度一部分传给了空气。

C.人体皮肤附近的水蒸气,液化时吸收热量。

D.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

6、某同学做“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如图所示,在两块相通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上一滴水,
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有关。

五、课堂总结反思
总结:本节知识点(让学生完成,注意知识框架建构)
反思: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知道了水沸腾时的特点,那么它与蒸发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总结】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种类沸腾蒸发
发生部位在液体_____和_____同时发生只在液体______发生
不同点剧烈程度_________的汽化现象______的汽化现象
发生温度只在_____温度(沸点)下发生在_____温度下都能发生




气压越大,沸点越____;
气压越小,沸点越_____
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越
快,蒸发越快。

温度变化沸腾时液体温度___________ 蒸发时液体温度______
相同点都是_____现象,需要_____热
六、课后拓展延伸
1、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
发生了_______的缘故。

2、小宇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绘出温度随
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7所示。

(1)从图象中可知,水的沸点是℃;
(2)此时该地区的大气压可能是(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
(3) 小宇发现自己组的水比邻组的先沸腾,提前沸
腾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3、以下现象中与蒸发无关的是()
A.打开冰棍的包装纸,冰棍会冒“白气”
B.喝开水前用嘴吹一吹,使表面上的水温度降低
C.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D.即使在10℃的温度下,也会有水蒸气产生
4、在卫生间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
起来,镜面发生的这两种物态变化情况是()
摊开晾比叠着干得快
word
图19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5、某饭店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能有热风吹到手上,手上的水很快被吹干,其主要原
因是( )
A.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
C.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6、将烧红的铁块突然丢入水中,水面冒出“白气”,是
A、水迅速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水迅速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C、水迅速汽化形成的水蒸气,然后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水迅速升华形成的水蒸气,然后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三实验
7、【探究名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通过观察图19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的高低、液体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有关.
【设计与进行实验】小明同学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20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
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是否有关.
图20
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和其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
【交流与评估】 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
8、某实验小组在我市新化县大熊山森林公园山顶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a 、b 所示. 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图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2)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3)实验得到的结论(填“大于”或“小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其原因可能是 .
9、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 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请将漏填的
数据填在表格内。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由水的沸点,可判
断出当时的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
准大气压。

(3)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
线,如下图所示。

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时间/min
… 4 5 6 7 8 温度/℃
… 90 91 93 97 98 时间/min
9 10 11 12 13 … 温度/℃ 98 98 98 98 98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 90
92 94 98 98 98 98 98
10、
(1)在图4所示的装置中,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
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在离管口稍远
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

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
发生了_________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
______________;
(2)如果这时在管口处放置一块玻璃片,会发现正对
管口的玻
璃片表面有_______,玻璃片的温度将
____________;(选填
图4
“升高”、“降低”或“不变”)
(3)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1.认识液化的概念,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2.能用液化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3.能识别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4.知道液化放热。

学习重、难点:液化的两种方法;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白气”的现象。

一、课前自主探究
1.知识回顾:
(1)什么是汽化?汽化有哪两种方式?
(2)什么叫蒸发?蒸发在什么样的温度下发生?
(3)什么叫沸腾?沸腾在什么样的温度下发生?
(4)蒸发和沸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认识液化:
(1)物质从态变成态叫液化。

(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和。

(3)液化要热。

(4)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它们除了用途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呢?
二、课堂情境创设
方式一:表演戴着眼镜“吃火锅”
一个大玻璃杯中,装有一半水,放有几个有壳的鹌鹑蛋,几块胡萝卜等(增强视觉效果),灯光加热至沸腾,放入铁支架上,用酒精灯加热。

教师戴着眼镜,有意靠近“热气”,边擦镜片,边用筷子夹鹌鹑蛋,终于捞出一个,剥壳,吃掉。

教师:哪位同学想体验一下在物理课上“吃火锅”的感受,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下被激发起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手。

请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来模仿老师“吃火锅”。

质疑:你还能看到你的同学吗?(不能)你猜想是什么原因?(镜面上附有水蒸气)取下眼镜,用手触摸镜片,有何感觉?(有水)是怎样产生的?(水蒸气变成水)像这样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板书课题)
方式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
水汽化变成水蒸气。

那么,气态的
水究竟是如何变成液态的水的呢?
三、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观察液化过程
【议一议】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我们的火锅也热气腾腾,你们想过没有,“热气”是水还是水蒸气?
意见不一,引发争议,这说明了同学们对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并没有近距离、较长时间的仔细观察。

【过渡】如何利用我们身边常见的物品来观察水蒸气的液化过程?
【做一做】学生提出许多方法后,教师建议用其中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

各小组拿出两个塑料杯,一杯倒入适量的热水,另一个塑料杯倒扣在上面。

同学们两眼紧盯着上面的塑料杯,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想一想】1.最初,上杯中是否有水蒸气?你能否看到水蒸气?
2.过一会儿,上杯还透明吗?用手触摸塑料杯内壁有什么感觉?
3.再过一会儿,白蒙蒙的杯壁上的水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用手摸杯外壁,有何感觉?
【总结】秋冬季节,我们常见到“白气”“热气”应该是──细小的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后的产物。

【过渡】教室的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烧水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甚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水蒸气,当我们想要使水蒸气液化时可以采取哪些办法呢?
【演示】用烧瓶烧水,在瓶口不远处放玻璃片。

(见书)
【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1)液化:物质由____变为____。

例如:雾、露都是由水蒸气______形成的,壶嘴冒出的“白气”、冰棒冒的“白气”、口中呼出的“白气”等也都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小水滴。

(2)液化___热。

液化与汽化的过程是相反的,既然液体汽化要吸热,那么气体液化就要放热。

如冰箱的制冷剂在外面的冷凝器中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将从冰箱内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起到制冷的作用;
【思考】为什么被1000C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1000C的水烫伤更为严重?
探究二: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想一想】你还有哪些方法能使气体液化?
(学生提出许多方法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不同组别,选用实验器材不同,探究的手段和方法有所不同,各自看到什么现象?并提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甲组:茶杯中盛有开水、铁片探究:使开水产生的水蒸气液化
乙组:小平面镜探究:使口中的水蒸气液化
丙组:冰冻的矿泉水探究: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看一看】视频:雾和露的成因
【演示】学生观察打火机。

1.它里面是水吗?
2.里面的液体是怎样装进去的?
3.有何好处?
视频展示: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使其液化。

知识发散: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归纳】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被液化。

(2)压缩体积。

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如:液化石油气、氧气瓶。

四、课堂应用迁移
1、夏天自来水管外壁上的水珠是水蒸气由于遇冷发生的 ________________ ,而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利用 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液化成液体储存在钢罐里的。

2、清晨草叶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在阳光照射下这些露珠又会慢慢消失,是由于露珠发生了_______的缘故。

3、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现象,很多热量,从而会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4、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程水(选填“吸
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

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

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

5、金属块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发现变湿了。

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金属块又变湿了,原因是( )
A.金属块在冰箱中吸收的水继续往外渗透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C.空气中的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D.空气中的水汽化成水蒸气附着在金属块表面
6、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

”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
C.水缸中的水凝固形成的
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7、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揭开锅盖后,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 ( )
A.锅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凝华成的小水珠
附着在眼镜上;
B.眼镜上有灰尘;
C.锅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
着在眼镜片上;
D.镜片导致水发生汽化蒙在玻璃上。

8、冬天呼出的“白气”与夏天冰块附近冒出的“白
气”,形成的方式()
A.都属于液化B.前者属于液化,后者属于汽化
C.都属于汽化D.前者属于汽化,后者属于液化
9、下图所示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些现象,针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玻璃上的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花草上的小露珠是草叶分泌出来的
C.棒冰冒“白气”是棒冰汽化形成的
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加快手上的水分蒸发
五、课堂总结反思
总结:本节知识点(让学生完成,注意知识框架建构)
反思:1.放进电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可以保鲜?
2.电冰箱内壁的水珠到哪里去了?写出探究报告。

六、课后拓展延伸
1、湿衣服在通风处比无风的地方干得快,这表明_____________;一碗水洒在地面上比盛在碗里干得快,这表明_____________。

℃的液体氯乙烷,把准备施行手术的地方“冻结”起来。

这里医生利用了液体氯乙烷________时需要______热的原理。

3、把酒精擦在手臂上感觉凉,这是因为酒精在时要热(填吸或放).
4、为了缓解五一期间炎热,世博园内启动了一种降温设施,这种“降温明星”就是低压两相流喷雾降温技术,整个世博园的雾喷区域约18万平方米,喷雾后15分钟内,3米X围内温度会降低6℃,经过喷雾降温,园区比某某市区凉爽3℃-5℃。

请问:这些“白雾”怎样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喷雾降温是利用“白雾”原理来降温的。

5、“北斗导航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导航卫星,2010年1月17日凌晨我国在某某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轨道。

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

如图所示,火箭发射时,在发射台下有一个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________来吸收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

6、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现象,很多热量,使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在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
这样做主要是利用水的,使手不会被烫伤。

7、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瓶装矿泉水时,常会发现瓶的外壁“出汗”,这是因为 ( ) A.水会从瓶内慢慢渗出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C.瓶外壁的水不断汽化 D.瓶周围的空气不断凝华
8、某某地区海拔高。

关于某某地区的气压与水的沸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气压低、水的沸点高 B.气压高、水的沸点高
C.气压低、水的沸点低 D.气压高、水的沸点低
9、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将湿衣服展开后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10、在日常生活中,将面制品在水中煮,只要水不干,就不会煮焦,而在油中炸,则会发黄,甚至炸糊了,这一现象说明()
A. 油的传热性能比水强
B. 油炸食品的吸热能力比水强
C. 油的沸点比水高
D. 油沸腾时温度继续升高,而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11、小明要将湿衣服尽快晾干,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A.将湿衣服晾在背阴处 B.将湿衣服晾在向阳处
C.放在洗衣机中烘干 D.将湿衣服摊开晾在通风处
12、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
B.进行消毒;
C.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D.防止镜框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13、在280C的室内,将一只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中抽出,它的示数将
A、下降
B、上升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14、对于烧开水时看到的“白气”,正确的说法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