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数据的分析 数学活动》优质课教学设计_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请各组按照计划实行统计分析:
1、每个小组分别测量本组同学的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得到几组数据。
2、求出本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
3、与其他小组实行交流,估计一颗“正常”心脏的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二)展示成果。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展示,相互交流,教师实行点评。
(三)交流分享成果。
学生交流估算:心跳的正常范围:70~85次/分。
资料展示: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叫安静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可因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产生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老年人心跳比年轻人慢,女性的心率比同龄男性快,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安静状态下,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理想心率应为55~70次/分钟(运动员的心率较普通成人偏慢,一般为50次/分钟左右)。
一、针对本节课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
(1)提出问题。
问题1:你身边有哪些统计问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每一个小组提出一个能够在课内调查的统计问题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个统计调查的主题。例如,“班级同学的年龄”“班级同学的身高”、“班级同学一周的零用钱”,“班级同学鞋子的尺码”“班级同学的体重”“班级同学午餐的费用”等。
2、经历提出问题,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过程,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发展数据分析的概念。
3、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结合身边素材提出统计问题,展开统计活动。
教学难点
提出统计问题、制定统计计划。
授课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仪器
多媒体教具、教学课件、电子秤,卷尺
教学活动
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活动,统计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大量的统计问6体重60.44kg
活动二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
189.5 91.5 80 34.75
277 76 82 26
384 87 90.87 46
488 90 90 5.1
572 71 70 78.5
677 75 75.8 38.6
交流并总结:当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或者对考察对象带有破坏性时,统计中常常通过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理解。并且选择的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否则不能代表总体。
设计意图:回顾和总结统计过程,累计统计活动经验。
二、活动二:
以“每分钟脉搏次数问题”为例,实行现场调查分析。
(在活动一的基础上我们很快能制定计划,分析数据。我在此设计了为时一分钟的倒计时,每个学生摸着自己的脉搏,数跳动的次数。)
总结:再次了解数据受很多因素影响,要想提升数据的准确性,选好样本是关键。
三、课堂小结
(1)本次统计活动中,你经历了哪些环节?
(2)各个统计环节你是怎样做的?
(3)经历这次调查活动,你有什么体会?
四、布置作业
将此次所有活动的数据实行整理、分析。
板书设计
数学活动
活动一
1年龄15岁
2一周零用钱102元
3午饭饭费6元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展示,相互交流,教师实行点评。
(六个小组分别派一个代表上台通过多媒体向同学展示本小组数据,及平均数)
设计意图:交流统计分析过程和结果。
(5)总结与反思。
通过六组的统计结果的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反思:
1请说说什么时候需要用样本估计总体,怎样用样本估计总体?
2为什么我们1、2、3组的数据分析结果能代表总体?而4、5、6组的数据分析结果不能代表总体?
(2)分析问题,制定计划。
问题2:针对各小组问题,制定统计计划。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制定调查分析的计划。
追问1:统计活动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描述—数据的分析—作出决策)
追问2:怎样收集数据?采取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如果采取抽样调查,怎样抽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制定统计分析计划,回忆数据分析的方法。
(3)统计分析,现场生成。
师生活动:学生分成六小组,实行抽样调查、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师深入小组实行指导。
(活动一,我们主要是讨论各小组数据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简易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
(4)展示成果,相互交流。
问题4:请各小组介绍和展示统计分析过程中及得到的结论,相互交流。
数据分析
--数学活动
授课课题
数学活动
学时
1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数学活动课,是在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后,观察身边事情,提出统计问题,设计数据收集的方案,实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发展数据分析观点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的意义,会用适当的统计量实行数据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