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 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

合集下载

eb病毒是什么病毒严重吗

eb病毒是什么病毒严重吗

eb病毒是什么病毒严重吗1. EB病毒定义1.1 科学分类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是γ亚科的成员,同时也是淋巴滤泡病毒属(Lymphocryptovirus)的原型病毒。

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具有全球性的传播特点,感染率高,约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

EBV是双链DNA病毒,基因组长约172 kb,在病毒颗粒中呈线性分子,进入受感染细胞后,其DNA发生环化并能自我复制。

1.2 结构特征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呈球形,直径大约在180~200nm之间。

EBV的基本结构包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有双股线性DNA。

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由162个壳微粒组成。

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具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以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

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V的病毒颗粒结构从外向内依次是囊膜、间层(tegument)、核衣壳(nucleocapsid)。

囊膜上附有糖蛋白,对感染宿主至关重要;间层中含有不均匀分布的间层蛋白,是疱疹病毒特有的结构;核衣壳是由多种衣壳蛋白形成的二十面体结构,其中包裹着病毒的基因组。

EBV的间层蛋白BBRF2和BSRF1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揭示了EBV二次包被(secondary envelopment)过程的可能机制,这一机制对于病毒的成熟和传播至关重要。

2. EB病毒传播途径2.1 唾液传播EB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唾液传播是最主要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通常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时,例如接吻、共用餐具、口对口喂食等。

唾液中含有大量的EB病毒,当健康人接触到感染者的唾液时,病毒就可能进入新的宿主体内。

●儿童感染:儿童是EB病毒的易感人群,特别是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EB病毒感染率高达90%以上。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作者:水痘入侵萧星寒南枝来源:《科学Fans》2021年第08期青婉还在梦中,忽然被同伴唤醒。

“醒醒,准备出发了。

”这名叫红蓉的同伴兴奋地说,“去下一个宿主那里。

”这个消息像一道能量巨大的闪电,在水痘病毒大营里迅速传播开来。

水痘病毒们都兴奋地窃窃私语起来,浪涛一般的声音,从营地这边,一直传到营地那边。

“静一静!静一静!”青婉所在的这一支小队的队长白贝对大家讲话,那是一个身材特别魁梧的大家伙,一般水痘病毒的直径只有180nm,而他起码有210nm。

“去宿主鼻黏膜的小队已经出发3天了,按照行程,他们今天应该到达指定位置,并展开一系列的攻击,促使宿主不停地打喷嚏。

”白贝说,“接下来,就该我们这些留守咽喉部的水痘大军上阵了。

我们将借着喷嚏的力量,离开这位宿主,去下一个宿主那里,开辟第二,不,全新的战场!”水痘病毒们嚷嚷:“我们去!我们去!我们去!”红蓉也跟着喊:“我们去!我们去!”青婉向来有些瞧不起白贝队长。

她觉得自己的身材更为纤细,身姿更为妩媚,行事作风也更为果决狠辣,自己才应该当队长,而白贝之所以能当队长,不过是因为他资格老而已。

所以,大家都在欢呼的时候,青婉保持了她女巫一般矜持的沉默。

科学知识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简称VZV,正式名称叫人疱疹病毒3型(HHV-3),这是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是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两种疾病的病原体,它在儿童初次感染时引起水痘(Varicella),水痘病愈后,病毒潜伏在体内,少数人在青春期或成年后潜伏病毒再激活致感染复发,引起带状疱疹(Zoster),因此这种病毒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Herpes virus)是一种中等大小、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现已发现的疱疹病毒有100多种,分为oc、p、y三个亚科,能感染人类和多种动物。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感染仅局限于人类及部分高级灵长类动物。

马立克氏病

马立克氏病


动物传染病学
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06级动物医学专业
防制
1、综 合 防 治 措 施 a、加强环境卫生与消毒工作,尤其是孵化场、育 雏舍的消毒,努力净化坏境,防止雏鸡的早期感 染。 b、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体的抵抗力对预防本病 有很大的作用。 c.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防止不同日龄的鸡混 养于同一鸡舍。 d、防止应激因素和预防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 (IBD、CAA、腺病毒感染)。
◆马立克氏病病毒在环境中多,鸡很容易染上病毒。 ◆由于马立克氏病病毒的生物特性,所以现在还无法 根除这种病。 ◆一些超强毒株出现引起了新的临床形态,导致许多
免疫的失败。
动物传染病学
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06级动物医学专业
马 立 克 氏 病
病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渐进性消瘦
动物传染病学 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06级动物医学专业
马立克氏病
概述

MD是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的MDV引起的鸡的 一种高度接触性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性疾病。

病理特征: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 官、肌肉和皮肤的单核细胞浸润,产生淋巴细胞性肿瘤。 经济损失十分惊人,被列为养鸡业三大疾病之首。
1907年,匈牙利兽医病理学(Joseph Marek)首次发现本病。 1973年,我国的北京、上海、哈市、大连、青岛等确认MD存在, 随后(1975年)引进并生产了HVT(FC126株)疫苗,使MD疫情 有所控制。
动物传染病学
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06级动物医学专业
1、外周神经肿大2-3倍,横纹消失
动物传染病学
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06级动物医学专业
动物传染病学
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2006级动物医学专业

猪伪狂犬病4个阶段的临床特征和伪狂犬表现的3大症状

猪伪狂犬病4个阶段的临床特征和伪狂犬表现的3大症状

猪伪狂犬病4个阶段的临床特征和伪狂犬表现的3大症状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猪疱疹病毒属,病毒粒子为圆形,直径150~180nm,核衣壳直径为105~110nm。

病毒粒子的最外层是病毒囊膜,它是由宿主细胞衍生而来的脂质双层结构。

囊膜表面有长约8~10nm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

发病仔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呕吐、拉稀,一旦发病,1~2日内死亡。

病猪的临床症状和病程随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哺乳仔猪最为敏感,15日龄以内的仔猪常表现为最急性型,病程不超过72h,死亡率,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拉稀、发抖、运动不协调、流涎、颈部肌肉僵硬、四肢划水样运动,最后昏迷死亡。

育肥猪则大多数伴有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一般不发生死亡,耐过后呈长朗隐性感染带毒或排毒。

成年猪常不呈现可见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体温升高,一般不发生死亡。

母猪妊娠初期,可在感染后的20天左右发生流产,在妊娠后期,经常发生死胎和木乃伊,或者产出弱胎和死胎。

猪伪狂犬病表现有三大症状:(1)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其中以产死胎为主。

(2)伪狂犬病引起新生仔猪大量死亡,主要表现在刚生下的仔猪第1天还很好,从第2天开始发病,3~5天内是死亡高峰期,有的整窝死亡。

死亡初生仔猪的日龄已观察到19日龄。

发病仔猪表现出高热、食欲废绝、明显的神经症状、昏睡、呜叫、流涎、呕吐、拉稀、抑郁震颤,继而出现运动失调、间歇性抽搐、昏迷以至衰竭死亡,一旦发病,1~2天内死亡。

15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高达。

剖检主要是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时见到肺水肿、脑膜表面充血、出血。

(3)伪狂犬病病毒引起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在20%~40%,死亡率10%~20%,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

巨细胞病毒 漫长的告别

巨细胞病毒 漫长的告别

巨细胞病毒漫长的告别作者:***来源:《科学Fans》2021年第08期伙计,在我介绍这个故事的主角之前,咱们得先明确一件事。

在这个名为“机体”的世界里,其实充满了“非我族类”的家伙,根本不像我那些光鲜亮丽、高高在上的长官们以为的那样“纯净”。

在这个世界的犄角旮旯里,都或明或暗地生存着许许多多不属于我们的异族。

虽然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一员,我本该与这些家伙不共戴天。

但漫长的演化早就让我,还有那些同样战斗在一线的榆木脑袋“正规军”同事们,都领悟了一些妥协的艺术,对这些混居在我们之中的异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要他们别给我们搞大新闻。

科学知识点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简称NK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一种相对独立的免疫细胞,不依赖系统中其他细胞紧密协助,就能较为独立地完成对目标的选取、记忆与杀伤。

可通过贴近目标细胞、分泌穿孔素或肿瘤坏死因子进行非专一性细胞杀伤。

在肿瘤免疫监视等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

科学知识点定植微生物大约有500~1000种微生物(病毒不计)在人体表面与内部正常定植,以细菌为主,还有少量真菌和古菌。

以目前的研究估计,这些微生物的总数,比人体的细胞数还多出30%左右。

这些微生物自人类出生后两年,便与人体形成了基本的共生平衡,并能根据身体部位、年龄阶段、生存状态的分别,进一步发展出带有明显个体差异的生态,其种类、分布、密度和活性都不尽相同。

此外,这些体内定植微生物群体的活动与代谢产物,也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简称CMV,是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的一个属。

天然宿主是灵长类动物,属内的各种病毒能分别感染人类、黑猩猩、红毛猩猩、恒河猴、夜猴等多种灵长类。

在临床中,巨细胞病毒一般特指感染人类的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GMV),也被称为HHV-5。

此外,巨细胞病毒属有一个关系的邻近鼠的巨细胞病毒属,专门感染和灵长类同属灵长总目的啮齿类动物。

人类疱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人类疱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170 •国际病毒学杂志2021 年 4 月第28 卷第2 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irology, April 2021. Vol. 28, No. 2人类疱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郭宏1扈瑞平1许松涛2'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呼和浩特010110;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通信作者:许松涛,E m a i l:xsttz886@sina.c o m【摘要】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是一类中等大小、有包膜的DNA病毒,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在已发现的超过100种的疱疹病毒中,仅有8种能够感染人类,被称为人类疱疹病毒(humanherpesvirus,HHV)。

HHV呈全球性分布,在一生中约90%的人会被感染,导致皮肤、黏膜以及神经组织受到轻重不一的影响。

现就8种HHV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及分布做简要综述。

【关键词】人类疱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基因型D0I:10.3760/cma.j .issn. 1673-4092.2021.02.019疱瘆病毒(herpesviruses)为有包膜的双链DNA病 毒,基因组大小在丨25~230 kbp之间,编码约80~180个病 毒蛋白。

根据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序列相关性以及潜在感 染的细胞类型等特性,疱疹病毒科进一步分为3个亚科:a疱疹病毒亚科,卩疱疹病毒亚科和y疱疹病毒亚科。

其 中能感染人的疱疹病毒有8种,分别为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 ),单纯疱疮病毒 2 型(heq^es simplex virus-2,HSV-2 ),水痘-带状疱疼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CMV),人类痕疼病毒6 型(human herpes virus-6,HHV-6),人类疱瘆病毒7 型(human herpes virus-7, HHV-7)和卡波济肉瘤痕疼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 KSHV)。

单纯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致病机制
HSV-2病毒是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病原,一旦感染,患者将终身携带这种病毒并周期性地出现生殖器疱疹性损 伤,HSV-2感染还会增加HIV-1传播的风险,且没有针对HSV-2的有效疫苗问世。由于HSV-2的高阳性率及与HIV-1 共同的传播途径,针对HSV-2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前人研究表明HSV-2建立持续性感染须抑制宿主细胞的抗病毒I型干扰素(IFNα/β)信号通路,但机制不明。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胡勤学学科组研究发现,HSV-2通过其极早期蛋白US1抑制IFN-β的产生,逃避宿主天 然免疫的控制。这个发现为双链DNA病毒家族如何阻断I型IFN信号通路提供了新的机制。
生殖道黏膜部位不易建立针对HSV-2长期有效的记忆性免疫保护,这成为疱疹病毒疫苗研制的主要瓶颈。胡 勤学学科组利用了趋化因子CCL19能够靶向性地趋化和招募免疫细胞到次级淋巴器官及黏膜组织的特性,将候选 免疫原HSV-2 gB蛋白与CCL19制成嵌合的DNA疫苗。结果发现“gB-CCL19”嵌合疫苗能够在小鼠体内诱导很好的 保护作用,从而为设计针对HSV-2或其他性传播病毒的疫苗奠定了基础 。
单纯疱疹病毒的核酸扩增实验法(NAATs),已成为确认疱疹感染的高灵敏度方法,临床标本包括生殖器溃 疡、黏膜表皮部位及脑脊髓液等标本。PCR方法对无症状HSV病毒播散的检测特别有用。HSV NAATs扩增检测最大 的限制是检验的费用。此类特别的样本要用涤纶(Dacron)擦拭棒收取并置于病毒传送培养液中:NAATs标本在 4”C时可保存72h,若需长期保存标本应保持在-20”C。此NAATs比病毒培养法检测单纯疱疹病毒的灵敏度高四 倍。
单纯疱疹病毒原发感染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为最高易感期,到成年约70%~90%的人有HSV-1的抗体。HSV2的抗体随性成熟逐渐升高。原发感染后1周左右,血中出现中和抗体(IgM、IgG、IgA)。严重的原发感染或经 常性复发感染,抗体水平有所增高。这些抗体不能阻止重复感染(reinfection)或潜伏病毒的复发,但可以减 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
1.球形,直径150-200nm;有包膜,上有糖蛋白 刺突;20面体对称;dsDNA,
2.多数在人二倍体细胞培养中有CPE,核内嗜 酸性包涵体或多核巨细胞 3.多种感染类型
显性感染 潜伏感染 整合感染 先天性感染

病毒复制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HSV)

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
免疫性


EBV在人群中广泛存在,成人抗体的阳性率 达90%以上 出现中和抗体,能阻止外源性病毒再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毒分离 特异性蛋白及EBV核酸检测 血清学检测
防治原则


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 gp320和HBsAg的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 区 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 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


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 皮肤是病毒的主要靶细胞 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 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 潜伏体内的病毒受到某些刺激后复发引起带 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生物学性状


典型的疱疹病毒结构 只有一个血清型 对一般实验动物不敏 感,在人胚成纤维细 胞中增殖,并缓慢产 生细胞病变

常在淋巴细胞、肾脏及 分泌腺体中潜伏
人类疱疹病毒6型 (HHV-6)
人类疱疹病毒7型 (HHV-7) 人类疱疹病毒8型 (HHV-8)
人类疱疹病毒6型

同人巨细胞病毒
婴儿急疹、间质性肺炎、骨髓抑 制

【免费下载】病毒分类学目录

【免费下载】病毒分类学目录

病毒分类学目录第二编脊椎动物病毒第3章脊椎动物DNA病毒一、痘病毒科(Poxviridae)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ordopoxvirinae)二、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三、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脊椎动物病毒成员四、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五、腺病毒科(Adenoviridae)六、乳头瘤状病毒科(Papovaviridae)七、多瘤病毒科(Polyomaviridae)八、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亚科九、圆环病毒科(Circovirudae)十、指环病毒属(Anellovirus)第4章脊椎动物反转录病毒一、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二、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第5章脊椎动物双链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二、双节段RNA病毒科(Birmaviridae)脊椎动物病毒成员第6章脊椎动物负链RNA病毒一、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二、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三、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四、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博尔纳病毒科(Bornaviridae)五、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六、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七、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八、丁型肝炎病毒属(Deltavirus)第7章脊椎动物正链RNA病毒一、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二、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三、成套病毒目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四、成套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五、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六、微RNA病毒科(Picomaviridae)七、星状病毒科(Astroviridae)八、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idae)乙型野田村病毒属(Betanodavirus)九、戍型肝炎病毒属(Hepatitis E virus)第三编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第8章昆虫DNA病毒一、杆状病毒科(Baculovilidae)二、多分体DNA病毒科(Polydnaviridae)三、痘病毒科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xvirinae)四、泡囊病毒科(Ascoviridae)五、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昆虫虹彩病毒六、细小病毒科(Parvovirdea)浓核症病毒亚科(Densovirinae)第9章昆虫DNA和RNA反转录病毒一、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二、前病毒科半病毒属(Hemivirus)第10章昆虫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二、双节段RNA病毒科(Birnaviridae)昆虫病毒成员三、双顺反子病毒科(Dicistroviridae)四、野田村病毒科(Nodavridae)甲型野田村病毒属五、四体病毒科(Tetraviridae)六、传染性软腐病病毒属(Iflavirus)第11章甲壳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一、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二、杆状套病毒科(Roniviridae)三、其他甲壳动物病毒(Other Crustacea viruses)四、其他无脊椎动物病毒(Other Inwertebrate viruses)第四编植物病毒第12章植物DNA病毒和反转录病毒一、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二、矮缩病毒科(Nanoviridae)三、花椰菜花叶病毒科(Caulimoviridae)四、前病毒科(Psed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五、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第13章植物双链RNA病毒一、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二、双组分RNA病毒科(Partiti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三、内源RNA病毒属(Endomavirus)第14章植物负链RNA病毒一、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二、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植物病毒成员三、蛇形病毒属(Ophiovirus)四、纤细病毒属(Tenuivirus)五、巨脉病毒属(Varicosavirus)第15章植物正链RNA病毒一、伴生病毒科(Sequiviridae)二、豇豆花叶病毒科(Comoviridae)三、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四、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五、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六、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七、长线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八、芜菁黄花叶病毒科(Tymowviridae)九、线形病毒科(Flexiviridae)十、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十一、烟草脆裂病毒属(Tobravirus)十二、大麦病毒属(H0rdeivirus)十三、真菌传杆状病毒属(Furovirus)十四、马铃薯帚顶病毒属(Pomovirus)十五、花生丛簇病毒属(Pecluvirus)十六、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属(Benyvirus)十七、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属(Sobemovirus)十八、欧尔密病毒属(Ourmlavirus)十九、悬钩子病毒属(Idaeovirus)二十、伞形病毒属(Umbravirus)二十一、温州蜜柑矮缩病毒属(Sadwavirus)二十二、樱桃锉叶病毒属(Cheravirus)第五编原核生掬、寅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病毒第16章单链DNA噬菌体一、丝杆状噬菌体科(Inoviridae)二、微小噬茵体科(Microviridae)第17章双链DNA噬菌体一、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三、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四、复层噬菌体科(Tectiviridae)五、覆盖噬菌体科(Cotticoviridae)六、芽生噬菌体科(Plasmayfridae)七、脂毛噬菌体科(Lipothrixviridae)八、小纺锤形噬菌体科(Fuselloviridae)九、小杆状噬菌体科(Rudiviridae)十、微滴形噬菌体科(Guttaviridae)十一、盐末端蛋白噬菌体属(Salterprovirus)第18章RNA噬菌体一、囊状噬菌体科(Cystovitidae)二、光滑噬菌体科(Leviviridae)第19章真菌和原生动物病毒一、单组分RNA病毒科(Totiviridae)二、双组分RNA病毒科(Partiviridae)三、产黄青霉病毒科(Chrysoviridae)四、低毒病毒科(fypoviridae)真菌病毒成员五、杆状RNA病毒科(Bamaviridae)六、裸露RNA病毒科(Namaviridae)七、根前毛菌病毒属(Rhizidiovirus)八、变位病毒科(Metaviridae)变位病毒属(Metavirus)九、前病毒科(Pseudoviridae)真菌病毒十、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真菌病毒成员十一、拟态病毒属(Mimivirus)第20章藻类病毒一、藻类DNA病毒科(Phycodnaviridae)二、海洋RNA病毒科(Mamaviridae)三、前病毒科(Pseudoviridae)藻类病毒成员第六编类病毒、卫星体和朊病毒第21章类病毒一、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类病毒科(Pospiviroidae)二、鳄梨日斑类病毒科(Avsunviroidae)第22章卫星体和朊病毒一、卫星体(satellites)二、朊病毒(prion)。

第十一章 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

第十一章  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

第十一章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疱疹病毒是一群较大的包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现已分离到的本科成员至少在80个种以上。

它可以感染人和许多动物包括哺乳类动物、鱼、蛙、啮齿动物、鸟、有袋目动物,甚至有可能包括软体动物和真菌。

这类病毒主要侵犯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包括皮肤、粘膜和神经组织,初次感染后,常可造成潜伏状态,并反复发作,可达多年甚至终生。

某些疱疹病毒可能是动物和禽类肿瘤的病原因子,其中马立克氏病病毒是已经确认的首例,医学上也开始注意到某些疱疹病毒可能与人的癌症有关。

由于疱疹病毒的广泛致病性及在潜伏感染和致癌方面的作用,这类病毒已引起病毒学者的普遍重视。

第一节疱疹病毒的一般特征一、疱疹病毒的分类疱疹病毒科下分甲型疱疹病毒亚科(Alphaherpesvirinae)、乙型疱疹病毒亚科(Betaherpesvirinae)和丙型疱疹病毒亚科(Gammaherpesvirinae)。

(一)甲型疱疹病毒亚科该亚科包含单纯疱疹病毒属(Simplexvirus)和水痘病毒属(Varicellavirus)两个属。

在这两属中主要的病毒有:1.单纯疱疹病毒属:有人疱疹病毒1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Human herpesvirus 1(Herpes simplexvirus type I)〕、人疱疹病毒2型(单纯疱疹病毒2型)和羊疱疹病毒2(bovine herpesvirus 2),另外,cercopithecine疱疹病毒是可能的种。

2.水痘病毒属:有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疱疹病毒3型)、马鼻肺炎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马疱疹病毒1型(马流产病毒)、马疱疹病毒3型(交媾疹病毒)、猫疱疹病毒1型、猕猴疱疹病毒1型、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等。

(二)乙型疱疹病毒亚科本亚科包含巨细胞病毒属(Cytomegalovirus)和鼠巨细胞病毒属(Muromegalovirus)两个属。

疱疹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

本病的传染途径除了经口、鼻传染之外,经研究证实通过空 气飞沫传播本病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本病病毒通过空气传 播的距离可达1-2km。由于猪是本病病毒的主要贮主,一般 毒力的毒株对成年猪不引起可见的临诊症状,然后病毒在某 些神经节部位潜伏下来使猪保毒。也观察到仔猪也有成为隐 性带毒的贮主。毒力强的毒株则同样能引起部分成年猪发病 甚至致死。初生仔猪可从母猪初乳中的母源抗体得到保护, 但不能防止仔猪排毒。经研究证明,不论是接种疫苗产生主 动免疫或用被动免疫的方法都不能防止传染。重要的是构成 隐性带有强毒的猪往往是在接种疫苗后再感染强毒而形成的。 发病的公猪可以通过配种传染母猪。发病的妊娠母猪可引起 流产,分泌物和流产胎儿散布病毒而传播本病。本病耐过母 猪可经初乳将抗体传给后代,母源抗体在仔猪体内可存在57周。
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PV)
伪狂犬病毒又称猪疱疹病毒I型,是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 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病毒 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为隐性感染,在应激时被激活。但不 危及人类。 一、形态结构 具有疱疹病毒科的一般形态特征,有囊膜。 二、理化特性 DNA碱基中G+C含量为72%,是疱疹病毒中含量最高的。抵 抗力是疱疹病毒中较强的一种,夏季可存活30天,冬季46天。 病毒在pH4-9之间保持稳定。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
四、抗原性 血清学方法证明本病毒只有一个型,世界各 地的毒株都一致。病毒的毒力则有强弱不同 的区别。病毒表面没有血凝素。虽然本病毒 的抗原性被证明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自 然毒株的毒力的强弱却有明显的差别。一般 毒株对成年猪仅能引起亚临诊症状,但强毒 力的毒株则可以致死成年猪。
五、培养 本病病毒能在广泛的畜禽细胞内生长增殖。如猪肾原代细胞 和PK15传代细胞、兔肾细胞、牛睾丸细胞、鸡胚细胞以及 Vero细胞等都能使病毒很好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细胞病变的特点是,感染的细胞出现散在灶状病变,可见细 胞圆缩、发亮,有的为椭圆形,扩展到几乎整个细胞单层。 灶状病变细胞相继园缩、死亡到溶解,然后脱落,形成一些 空洞。用苏木紫伊红染色可见到核内嗜酸性包涵体。细胞出 现溶合并形成多核细胞。用蚀斑试验方法可见明显的蚀斑形 成。 本病毒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可在膜面出现隆起的痘斑样病变 和溃疡,后因病毒严重侵害神经系统而导致鸡胚死亡。主要 病变为弥漫性出血和水肿,被感染的细胞也可发现包涵体。

试验室犬的犬疱疹病毒感染疾病的诊疗防治

试验室犬的犬疱疹病毒感染疾病的诊疗防治

试验室犬的犬疱疹病毒感染疾病的诊疗防治犬疱疹病毒感染(Canineherpesvirusinfection)是由犬疱疹病毒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全身出血性、坏死性传染病,可引起多种病型。

新生幼犬多为致死性感染,21日龄以上的犬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

母犬则出现流产、死胎和繁殖障碍,公犬为阴茎炎和包皮炎。

本病于1965年由Carmichael和Stewart分别在美国和英国首先报道。

现已分布于多数国家和地区。

1994年,云南省畜产公司犬场引进的观赏犬带入犬疱疹病毒,分别引起5~12日龄的幼犬发病,发病率为50%,病死率为100%。

病原犬疱疹病毒(Canineherpesvirus,CHV)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甲型疱疹病毒亚科(AlpH=aherpesvirinae)水痘病毒属(Varicellavirus)成员。

成熟的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120~200nm,有162个壳粒,有囊膜。

病毒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存在两种异构体,分子质量为92×10⁶,编码约24种以上的结构多肽,其中有5种主要糖蛋白。

病毒粒子在氯化铯中浮密度为1.20~1.29g/cm³。

CHV只有1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间毒力有差异,无血凝活性。

该病毒对犬胎肾细胞、新生犬原代细胞和传代细胞系最易感,对犬肺和子宫组织细胞也敏感,35℃~37℃条件下可迅速增殖,感染后12~16h即可出现CPE。

同时还可形成界限明显、边缘不整的小型蚀斑。

病毒对高温的抵抗力很弱,56℃4min灭活,37℃5h,病毒感染滴度下降50%。

冻干毒种可保存数年。

病毒对乙醚等脂溶剂、胰蛋白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酶等敏感。

病毒在pH 值6.5~7.0之间比较稳定。

流行病学CHV只感染犬,尤以缺乏母源抗体的1~2周龄新生犬最易感染,感染CHV可导致急性发病死亡,病死率可达80%。

大于2周龄新生犬通常不表现症状。

患病仔犬和康复犬是主要传染源,新生仔犬主要是通过分娩过程中与带毒母犬阴道接触,或出生后由母犬或同窝其他犬含毒的口鼻分泌物而感染CHV,但母源抗体效价的高低可影响仔犬临诊症状的严重程度。

第08章 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

第08章  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

第八章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一、概述二、疱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三、主要参考文献一、概述疱疹病毒是一群较大的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

最早发现的疱疹病毒有人的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及猴的B病毒和动物的伪狂犬病病毒等。

人类的上述两种病毒,均以皮肤和粘膜的疱疹性病变为特证。

但后来发现,本科病毒的致病性已远远超出了皮肤和粘膜的范围。

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病毒学研究技术的提高,相继发现了许多新的疱疹病毒。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家畜和家禽都有各自的疱疹病毒,但是一种畜禽可能感染几种(型)疱疹病毒,一种疱疹病毒也可能感染几种动物。

至今发现的疱疹病毒已有八十余种,分布相当广泛,除家畜外,牡蛎、鱼类、蛙类、鸟类和多种野兽也发生疱疹病毒感染。

本科病毒主要侵害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包括皮肤、粘膜和神经组织。

初次感染后,往往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动物体内,可达多年甚至终生。

当遇到适宜条件时,病毒重新激活,致发临床症状明显的复发性感染。

近几年来,人们发现某些疱疹病毒可能是哺乳动物和禽类等肿瘤的病原因子,其中马立克氏病病毒是已经确认的首例,医学上也开始注意到某些疱疹病毒与人类癌症的关系。

由于疱疹病毒的广泛致病性及其在潜伏感染和致癌方面的作用,这类病毒已引起病毒学者的普遍重视。

疱疹病毒科显然含有多个属或群,但因找不到适当的区分方法,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分类意见。

Melnick等(1964)曾依据疱疹病毒的感染性质,分为A和B两个亚群。

凡在体外培养时,容易从细胞内释放到营养液中的病毒为A群,其中主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马鼻肺炎病毒、马交媾疹病毒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等。

相反,病毒同细胞紧密结合,很难释放到营养液中的为B群,又名细胞结合性病毒,主要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各种动物和禽类的细胞巨化病毒(Cytomegalovirus)、恶性卡他热病毒、犬疱疹病毒、EB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和蛙疱疹病毒等。

疱疹病毒目

疱疹病毒目
• 其中EHV-1、EHV-4归属于甲亚科的水痘病毒属,EHV-3 是还未分属的病毒,EHV-2和EHV-5则归属丙亚科。
精选ppt
15
• 另外三型马疱疹病毒,原发感染的动物是驴, 故: 马疱疹病毒6型 又名驴疱疹病毒1型 马疱疹病毒7型 又名驴疱疹病毒2型 马疱疹病毒8型 又名驴疱疹病毒3型
精选ppt
7
二、主要特征
• 基因组为单分子线状双股DNA,大小约 125~235kb。
• 病毒直径150~200nm。核衣壳100nm, 由162个壳粒组成,20面体对称。有囊 膜,囊膜上有糖蛋白的纤突。
• 病毒在细胞核内复制和装配,可形成 巨大的包涵体,后经核膜以芽生方式 释放获得囊膜。
精选ppt
8
疱疹精选p病pt 毒
精选ppt
13
1、历史
• 马鼻肺炎病毒在20世纪30年代由Dimock等在美国肯 塔基州发现,命名为“马流产病毒”。
• 不久,在欧洲国家相继发行。Manninger等(1941) 在做妊娠马人工感染时,发现接种马首先呈流感样 症状,随后才发生流产。以致误认为这种流产是马 流感的继发症,其病原是马流感病毒。
精选ppt
17
3、病原性
• 马病毒性流产的病原为EHV-1,马鼻肺炎的病 原为EHV-4,这两种病毒感染症状非常相似, 所以过去也将EHV-1称为马鼻肺炎病毒。
• 马鼻肺炎病毒自然感染仅发生于马,主要引起 原发性鼻肺炎和孕马的流产。
• 呼吸系统的症状多见于2岁以下的幼驹。
• 成年马感染多数不表现明显症状,少数可以出 现呼吸道症状及肺炎。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鸡马立克氏病 鸭瘟
乳腺炎、伪皮肤疙瘩病 猕猴单纯疱疹、人致死性脑炎
传染性鼻气管炎 脑炎 结膜炎、呼吸道及肠道疾病 伪狂犬病 流产、呼吸道及神经系统疾病 鼻肺炎 犬崽出血症 猫病毒性鼻气管炎

鳗鲡疱疹病毒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

鳗鲡疱疹病毒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

鳗鲡疱疹病毒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杨金先,陈强,李英英,宋铁英,葛均青*(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3)摘要:为了明确鳗鲡疱疹病毒(Anguillid herpesvirus, AngHV)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本实验利用一株从欧洲鳗鲡“脱黏败血综合征”病料中分离的AngHV病毒株,研究了其增殖特性及其对主要鱼类细胞系的感染敏感性,进一步分析了其对热、酸碱、氯仿和乙醚等理化因子的耐受性。

结果发现,AngHV感染的鳗鲡卵巢细胞系(eel ovary cell line, EO)内可见典型的疱疹病毒样颗粒,细胞出现时序性细胞病变;AngHV可在EO细胞系内稳定传代,较适宜扩繁温度为25~27 °C,不能在鲤上皮瘤细胞系(epithelioma papilloma cyp-rinid cell line, EPC)、草鱼卵巢细胞系(grass carp ovary cell line, CO)、胖头逓肌肉细胞系(fathead minnow cell line, FHM)、大鳞大麻哈鱼胚胎细胞系(chinook salmon embryo cell line, CHSE-214)、虹鳟性腺细胞系(rainbow trout gonad cell line, RTG-2)及蓝鳃太阳鱼细胞系(bluegill fry cell line, BF-2)等鱼类细胞内增殖;理化特性分析表明,37 °C处理30 min,AngHV滴度降低不明显,而56 °C处理30 min可完全灭活AngHV;AngHV对酸(pH 3.0)敏感,而对碱(pH 10.0)较耐受,同时对氯仿和乙醚敏感。

本研究结果可为AngHV的综合防控及疫苗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鳗鲡疱疹病毒;脱黏败血综合征;生物学特性;理化特性中图分类号: S 941.41文献标志码: A鳗鲡(Anguilla spp.)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养殖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70%,其中,福建省和广东省是鳗鲡养殖主产区,规模化养殖的品种有欧洲鳗鲡(A. anguilla)、美洲鳗鲡(A. rostrata)和日本鳗鲡(A. japonic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一、概述二、疱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三、主要参考文献一、概述疱疹病毒是一群较大的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

最早发现的疱疹病毒有人的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以及猴的B病毒和动物的伪狂犬病病毒等。

人类的上述两种病毒,均以皮肤和粘膜的疱疹性病变为特证。

但后来发现,本科病毒的致病性已远远超出了皮肤和粘膜的范围。

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病毒学研究技术的提高,相继发现了许多新的疱疹病毒。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家畜和家禽都有各自的疱疹病毒,但是一种畜禽可能感染几种(型)疱疹病毒,一种疱疹病毒也可能感染几种动物。

至今发现的疱疹病毒已有八十余种,分布相当广泛,除家畜外,牡蛎、鱼类、蛙类、鸟类和多种野兽也发生疱疹病毒感染。

本科病毒主要侵害外胚层来源的组织,包括皮肤、粘膜和神经组织。

初次感染后,往往以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动物体内,可达多年甚至终生。

当遇到适宜条件时,病毒重新激活,致发临床症状明显的复发性感染。

近几年来,人们发现某些疱疹病毒可能是哺乳动物和禽类等肿瘤的病原因子,其中马立克氏病病毒是已经确认的首例,医学上也开始注意到某些疱疹病毒与人类癌症的关系。

由于疱疹病毒的广泛致病性及其在潜伏感染和致癌方面的作用,这类病毒已引起病毒学者的普遍重视。

疱疹病毒科显然含有多个属或群,但因找不到适当的区分方法,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分类意见。

Melnick等(1964)曾依据疱疹病毒的感染性质,分为A和B两个亚群。

凡在体外培养时,容易从细胞内释放到营养液中的病毒为A群,其中主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马鼻肺炎病毒、马交媾疹病毒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等。

相反,病毒同细胞紧密结合,很难释放到营养液中的为B群,又名细胞结合性病毒,主要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各种动物和禽类的细胞巨化病毒(Cytomegalovirus)、恶性卡他热病毒、犬疱疹病毒、EB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和蛙疱疹病毒等。

Roizman等(1973)建议按病毒的宿主进行分类,也有提议按G+C含量百分比高低进行分类的,但均没有受到普遍采纳。

现将较重要疱疹病毒的DNA特性及其原发感染宿主列于表8-1。

表8-1疱疹病毒DNA性状及其原发感染宿主病毒习惯名称G+C(%)分子量(×106)原发感染宿主单纯疱疹病毒1型 (人疱疹病毒1型)1726人单纯疱疹病毒2型 (人疱疹病毒2型)1728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疱疹病毒3型)1705(人疱疹病毒4型)1718(人疱疹病毒5型)1716人(马疱疹病毒1型)1716马 (马疱疹病毒2型)1717(马疱疹病毒3型)1725(牛疱疹病毒1型)1731(牛疱疹病毒2型)1723牛(牛疱疹病毒3型)伪狂犬病病毒(猪疱疹病毒1型)1731猪猪包涵体鼻肺病毒(猪疱疹病毒2型)(犬疱疹病毒1型)1692(猫疱疹病毒1型)1705(鼠疱疹病毒1型)1718小鼠大鼠细胞巨化病毒(大鼠疱疹病毒2型)豚鼠细胞巨化病毒(豚鼠疱疹病毒1型)1716(兔疱疹病毒1型)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疱疹病毒1型)1704(鸡疱疹病毒2型)1705鸡(火鸡疱疹病毒1型)1706(鸭疱疹病毒1型)鸽疱疹病毒(鸽疱疹病毒1型)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在1995年报告中,将疱疹病毒科分为甲(Alpha)、乙(Beta)和丙(Gamma)三个亚科。

各亚科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见表8-2。

表8-2疱疹病毒各亚科的主要特性特征乙丙DNA分子量85×106~110×106130×106~150×10680×106~110×106在细胞培养上病毒较慢(〉24h)不同的增殖速度和传播致细胞病变作用作用慢,细胞先涨大不同播并杀死易感细胞宿主范围宽、窄差别较大较窄感染特征引起细胞巨化,常在侵犯淋巴细胞和淋巴腺体和肾细胞内潜伏样细胞,并在其中潜伏据ICTV 1995年第六次报告,甲亚科包括单纯疱疹属(Simplevirus)和水痘病毒属(Varicellovirus)。

单纯疱疹病毒属以人疱疹病毒1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为代表种,并包括人疱疹病毒2型(单纯疱疹病毒2型)、牛疱疹病毒2型(牛乳头炎病毒)和疱疹病毒B(猕猴疱疹病毒1型)。

水痘病毒属以人疱疹病毒3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代表种,牛疱疹病毒1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马疱疹病毒1型(马流产病毒)、马疱疹病毒4型(马鼻肺炎病毒)和猪疱疹病毒1型(伪狂犬病病毒)为其暂定种。

甲亚科还有许多未分属的病毒:鸭疱疹病毒1型(鸭瘟病毒),蛛猴疱疹病毒,牛疱疹病毒5型(牛脑炎疱疹病毒),犬疱疹病毒1型,山羊疱疹病毒1型,猕猴疱疹病毒2、6、7和9型,鹿疱疹病毒1、2型,马疱疹病毒3型(马交媾疹病毒),马疱疹病毒6型(驴疱疹病毒1型),马疱疹病毒8型(驴疱疹病毒3型),猫疱疹病毒1型(猫鼻气管炎病毒),鸡疱疹病毒1型(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巨足类疱疹病毒1型(袋鼠疱疹病毒),狨疱疹病毒1型。

乙亚科包括细胞巨化病毒属(Cytomegalovirus)、鼠巨化病毒属(Muromegalovirus)和蔷薇疹病毒属(Roseolovirus)。

细胞巨化病毒属以疱疹病毒5型(人细胞巨化病毒)为代表种。

鼠巨化病毒属以小鼠细胞巨化病毒1型为代表种。

蔷薇疹病毒属以人疱疹病毒6型为代表种。

乙亚科还有许多未分属的病毒:夜猴疱疹病毒1、3型,狨细胞巨化病毒,豚鼠细胞巨化病毒,卷尾猴疱疹病毒1、2型,猕猴疱疹病毒3、4、5和8型(相应为SA6病毒、SA15病毒、非洲绿猴细胞巨化病毒、恒河猴细胞巨化病毒),仓鼠疱疹病毒,马疱疹病毒2型(马细胞巨化病毒),马疱疹病毒5型,马疱疹病毒7型(驴疱疹病毒2型),鼠疱疹病毒2型(大鼠细胞巨化病毒),欧洲和美洲地松鼠细胞巨化病毒,猪疱疹病毒2型(猪细胞巨化病毒,包涵体鼻炎病毒)等。

丙亚科包括淋巴潜隐病毒属(Lymphocryptovirus)和细长病毒属(Rhadinovirus)。

淋巴潜隐病毒属以人疱疹病毒4型(EB病毒)为代表种,并包括狒狒疱疹病毒,非洲绿猴HHV4样病毒,恒河猴HHV4样病毒,黑猩猩疱疹病毒1、2和3型。

细长病毒属以蛛猴疱疹病毒2型为代表种。

丙亚科也有许多尚未分属的病毒:恶性卡它热病毒,牛疱疹病毒4型,豚鼠疱疹病毒1型,松鼠猴疱疹病毒,白尾灰兔疱疹病毒,土拨鼠疱疹病毒1型,火鸡疱疹病毒1型,鼠疱疹病毒4型(小鼠疱疹病毒68株)等。

此外,鸡疱疹病毒2型(马立克氏病病毒1型),鸡疱疹病毒3型(马立克氏病病毒2型),鹤疱疹病毒,野兔疱疹病毒,鼠疱疹病毒3、5、6和7型以及两栖类和鱼类等的许多疱疹病毒尚未归入某个亚科。

本章基本上按照这一分类和命名原则,但适当照顾我国习惯的分类和命名方法,例如将马鼻肺炎病毒和马流产病毒仍按一个病毒种对待,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和火鸡疱疹病毒仍按血清型1、2、3分类等等。

1.形态结构疱疹病毒系球形带囊膜的较大病毒,直径为120~200nm。

主要由核芯、衣壳和囊膜三部分组成。

核芯由双股DNA与蛋白质缠绕而成,观察超簿切片标本时,核芯常为均匀一致的圆形电子致密区,但有时也能看到花纹样结构。

此点在人类单纯疱疹病毒和马鼻肺炎病毒等尤为常见。

核芯直径介于30~70nm之间。

病毒衣壳为立体对称的正二十面体,外观呈六角形。

衣壳可能由三层组成,中层和内层是无特定形态的蛋白质薄膜。

外层衣壳的形态结构是疱疹病毒科的重要特征,它由162个互相连接呈放射状排列且有中空轴孔的壳粒构成。

所有疱疹病毒科成员都如此。

壳粒的分布排列是规律的:一个二十面体的病毒衣壳,共有12个顶,每个顶上有一个五邻粒(这种壳粒为五角形棱柱,被5个六邻壳粒围绕),总共12个五邻壳粒;每个棱上有3个六邻壳粒(这种壳粒为六角形棱柱,被6个六邻壳粒围绕),30条棱总共有90个六邻壳粒;在每个等边三角形面上有3个六邻壳粒,20个面共有60个六邻壳粒。

这样,一个衣壳上的壳粒总数即为12+90+60=162个,其中五邻壳粒12个、六邻壳粒150个。

壳粒的大小约为125×95nm,主要成分为多肽(见图8-1)。

核芯加上衣壳,称为核衣壳或裸露的病毒粒子,其直径约为85~110nm(图8-2)。

在超薄切片的细胞核内,常能观察到大量呈结晶状排列的核衣壳。

没有核芯的衣壳称为空衣壳(见图2-15),也是比较常见的,由于没有DNA核芯,所以不具有感染性。

位于病毒粒子最外层的包围物称为囊膜,它至少由两层以上的结构组成,质地柔软,厚薄不匀称。

在包埋和染色等处理过程中,很容易歪扭和变形,致使负染样品中病毒粒子的外形和直径常不一致。

一个囊膜内通常只含一个衣壳,但偶然也能看到含两个以上衣壳的(图8-3)。

这种带囊膜的完整病毒粒子,直径通常介于130~220nm之间。

很多疱疹病毒的囊膜表面附有纤突,但对其构造和排列情况以及功能等,尚待深入研究。

Figure 1 Herpesvirus morphology. (Top left) Reconstruction of a Human herpesvirus 1 (HHV-1) capsid generated from cryo-EM images. (Bottom left) Cartoon of one of the twenty icosahedral faces. Penton subunits are shown in black, hexon subunits in white and the pattern of triplexes and their connections with adjacent capsomers, in gray (Zhou, Chiu, Haskell, Spears, Jakana, Rixon and Scott, 1996). (Center)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a virion with diameters in nm. (G)genome, (C) capsid, (T) tegument, (E) envelope. (Right) Cryo-EM image of an HHV-1 virion. (Courtesy of Dr. Frazer Rixon and Dr. Wah Chiu.)图8-1马鼻肺炎病毒磷钨酸负染标本照片(横杠=100nm)箭头所示为呈三角形整齐排列的壳粒。

——自杨盛华图8-2牛乳头炎病毒超薄切片照片(横杠=200nm)——自杨盛华图8-3MD病毒感染组织超薄切片照片在MD大囊膜病毒颗粒内可见到双核衣壳颗粒(箭头)。

——自李成在囊膜和衣壳之间还有一个称为皮层的内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