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双塔寺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双塔寺简介
一、太原双塔寺的名称
太原双塔寺又名永祚寺双塔或凌霄双塔,是山西省会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
二、太原双塔寺的位置
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向山脚畔。
永祚寺内
的两塔犹如一对孪生姊妹,相映成趣。
凌霄双塔还有一个美丽动听的别称—文笔双峰。
这两座形同孪生的姊妹塔,一个是先建的“文峰塔”,一个是后建的“舍利塔”。
双塔巍峨俊秀,是我国双塔之最。
永祚寺双塔,雄伟异常,双双耸立如笔,
故有“文笔双塔”之誉,更被誉为太原的标志。
双塔并非同时建成,东南塔稍早,西北塔较晚。
两塔相距60米,取“真言密教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之意。
二塔均为全砖石结构,只在各层角檐内装有一根挑木,构建技巧十分精湛。
三、太原双塔寺的历史
永祚寺双塔原名宣文塔,因纪念宣文皇太后资助建塔的“功德”而得名。
它们建成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距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
两塔均为13层,全高都在54·7米以上,在中国所有的双塔中位居首位。
两塔南北对峙,并肩而立,既保持了统一的风格,又
各有其艺术特色。
南塔琉璃剪边,色彩绚丽,轮廓秀美;北塔素砖砌体,雕饰清丽,豪放粗实。
自古以来,双塔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吸引着无数的游人于此登塔远眺,赋诗作画。
明代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一身风尘的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
太原后,曾游览双塔寺,留下了著名的诗句: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
穿也穿不上,多放两块砖。
双塔巍巍,凌霄而立,它们是太原的骄傲,也是中国古建筑的骄傲。
四、太原双塔寺的
结构
1、永祚寺双塔之“舍利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最低层
边长4.6米,全塔总高54.78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
该塔的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
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枋、椽、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13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
在
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斗拱与斗拱之间的空处,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压,美观而匀称。
这几个字既表明了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巧妙地添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真可谓独具匠心。
该塔1——7层的砖仿木斗拱,无论形制还是结构,均与大
华宝殿相同,为“五踩重翅”,上承撩檐仿、椽、飞,组成塔檐。
随着塔身的拔高,塔层的上升,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随之变小,逮至8层以上,斗拱结构则改变一跳(即三踩),明显收分,使塔身轮廓造形呈流线形,十分美观。
2、永祚寺双塔之“文峰塔”,从建筑特色看,文峰塔虽然略早于舍利塔问世,但是,它们必竟同属于明代中叶的作品,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比如:平面都是八角形状,都是十三层建筑,高低也仅有2厘米之差。
据测:文峰塔略低于舍利塔,总高度为54.76米。
而且,
斗拱的结构、造形,檐、椽、柱、枋的砍磨、砌筑,可以说大同小异。
这些都反映着它们为同一时代产物的鲜明特色。
然而,它们也有不少不容忽视的差别,那就是,文峰塔没有塔基座,仅开一门,没有佛龛,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不用琉璃瓦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