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联考试卷电子版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30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精疲力竭(竭)
B. 翻箱倒柜(翻)
C. 喜出望外(望)
D. 喜形于色(形)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B.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加大教学难度。
C.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我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
D.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下列各句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我喜欢听音乐,也喜欢看电影。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D. 他敢于承认错误,也勇于改正错误。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那一轮明月,犹如一面银镜,照亮了夜空。
B. 这场雨来得太突然,让人措手不及。
C. 他那双眼睛,像鹰一样锐利。
D. 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
5.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B. 她做事总是有条不紊,井井有条。
C. 这场演讲比赛,他的表现堪称完美无缺。
D. 他的言辞锋利,让人不敢轻易反驳。
二、现代文阅读(4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山水意境
山水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审美现象,它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
山水意境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的《诗经》到唐宋的诗词,再到明清的小说,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意境作品。
山水意境的形成,与我国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观念有关。
他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认为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古代文人在创作中,往往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思想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山水意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描写自然景观:古代文人在描写自然景观时,往往运用细腻的笔触,将山水风
光的美丽与雄伟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
2. 抒发情感:古代文人在创作中,常常将山水景观作为抒发情感的载体。
如宋代
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 寓意哲理:古代文人在山水意境中,往往寄托着某种哲理。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
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立志高远、奋发向上的精神。
4. 比喻象征:古代文人在山水意境中,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以山水景观
象征某种精神品质。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通过对瀑布的描写,象征着诗人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精神。
总之,山水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审美现象,它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其中的山水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1)下列关于山水意境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水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审美现象。
B. 山水意境的形成与我国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观念有关。
C. 山水意境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描写自然景观、抒发情感、寓意哲理、比喻象
征等。
D. 山水意境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只有诗词和小说两种文学体裁。
(2)下列关于山水意境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水意境的形成与我国古代文人的政治地位有关。
B. 山水意境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只有诗词和小说两种文学体裁。
C. 山水意境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描写自然景观、抒发情感、寓意哲理、比喻象
征等。
D. 山水意境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只有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三、古诗文阅读(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路率尔而对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B. 子路率尔而对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C. 子路率尔而对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 子路率尔而对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摄乎大国之间(摄:被)
B. 加之以师旅(加:施加)
C. 因之以饥馑(因:因此)
D. 愿学焉(焉:于是)
(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各言其志。
B. 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位弟子的回答表示不满。
C. 孔子对曾皙的回答表示赞赏。
D. 孔子认为曾皙的志向与自己的志向相同。
四、作文(30分)
题目:以“传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