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的感知觉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心理学的感知觉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篇:运用心理学的感知觉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感知觉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学习感受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一经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
讨论法:指导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的中心问题,互相讨论,各抒己见。
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图片和音频展示,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1.导语: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幅荷塘月色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的作品。
初中时,大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荷塘月色”美景的。
2.3.老师:(播放课文朗读的音频资料)请同学们跟着音频倾听课文冰在脑海中描绘荷塘的景色,听后请同学回答课文主要内容与意境.。
学生:课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去荷塘的缘由(心里颇不宁静)第二部分:(2-6)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部分:(7-9)写景中人,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老师:3、4、5段围绕“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这样两个问题讨论交流。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负担一个段落的分析鉴赏任务,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负责相同段落的两个小组可以私下交流一些看法。
小组讨论完毕后,请各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学生:分组自由讨论5分钟
老师:请一组同学对第课文第4段进行回答
学生:课文第四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
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老师:回答很好请坐,在请第二组代表回答第5段
学生:课文第5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朦胧、恬静、柔美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
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
老师:接下来第三组
学生:课文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上述提问中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多媒体陪相应荷塘图片并全程播放配乐舒伯特的《小夜曲》以烘托已经气氛这样学生能对《荷塘月色》描写额的意境有很好的掌握。
)感知觉规律的运用:
1.通过欣赏图片,听课文音频朗读与倾听背景音乐不断刺激感受器从而形成感觉适应,使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
感受其意境。
2.通过听课文朗读音频,在脑海中描绘自己意念中的荷塘月色,这样形成感觉后像,并通过自己想想画面与多媒体展示图片画面形成感觉对比,从而加强多荷塘月色景色的认识。
3.在分组讨论3、4、5段描写景物的时候,学生在课文中筛选信息,得出描写的具体景物,冰简述其特征。
这是应用了知觉的组织规律。
4.从学生自己讨论,朗读,自我形成荷塘月色画面与既定的荷塘画面形成差别感受性,这样体现了心理阈限这一规律。
教学优势分析:
运用感知觉规律进行教学,能直观,生动,深刻的像学生传授知识,能活跃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篇:心理学感知觉教案
心理学
心理学;认识发展与教育,情感意志发展与教育,个性发展与教育,学习心理与教育,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教师心理。
认识发展与教育: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问题解决、注意。
感知觉
1、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通过感觉可获得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而知觉则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在是孤立的属性或部分,而是事物的整体。
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到基础之上产生的,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充实越完整。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是比感觉较复杂的认识过程。
4、感知觉规律感受性及其变化(1)感觉适应
同一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人芝兰入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嗅觉的适应
从明亮的地方走入暗室,最初什么也看不到,相反则会被外面的阳光刺激的睁不开眼----视觉的适应
(2)感觉对比
由于同时产生或前一刻产生的同类感觉的影响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继时对比: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几种不同的感觉发生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色觉引起温度觉
(5)感觉的相互补充
由于某种感觉机能系统受损或丧失,其他感受能力得到提高。
盲人
(6)敏感化
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长时间使用某种感觉器官,使相应的感觉能力得到提高。
音乐家、画家
5、感觉种类
① 根据刺激的来源不同,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②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皮肤感觉。
③ 内部感觉包括: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6、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对象和背景
知觉的整体性:相似的、接近的或相同的、具有良好意识形态(相似、连续、对称)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7、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按照感知觉规律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1)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清晰地感知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板书、挂图、模型的大小,还是老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
(2)根据感知觉的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知觉。
因此,教学内容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停顿和间隔,教师板书应注意空间布局的排列顺序。
(3)根据感知觉的差异律,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异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具、绘制图表,进行演示实验以及板书时,就要增加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清晰地印象。
(4)根据感知觉的理解律,言语知道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直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或说明,把直观与言语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迅速理解感知对象。
(5)根据感知觉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道具师,应尽量变静为动。
(6)根据感知觉的协同律,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多种感官器官协同参与活动,这样大大的提高直观的效果。
8、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良好的观察品质有以下几种:(1)条理性。
(2)创造性。
(3)敏锐性。
(4)精确性(5)理解性(6)复杂性
观察力是指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带有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培养训练,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观
察的目的任务,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这方面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学生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2)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
(3)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变多思。
(4)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第三篇: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举例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一)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例如:我们进入幼儿园活动室,有时会闻到一股空气污浊的气味,而在活动室内的老师和幼儿毫不察觉,外来人在室内待了一段时间后,也不觉得了。
(二)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对比。
例如: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显得比较暗一些,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另一些刺激物,人们对它们的知觉较为模糊,好像是衬托在知觉对象的后面似的,成为知觉的背景。
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这是利用了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的规律。
案例解析: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
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教师解析: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
利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
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
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另外,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
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
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要。
再者,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最后,这位教师实际上做到了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
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
第四篇:感知觉教案
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认知
υ0-6岁婴幼儿的发展
个性&社会性幼儿认知发展
感觉
υ感觉: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映,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一切较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
Eg: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运动觉等υ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Eg:认出看到的东西、理解别人说的话、分辨鼻子闻到的气味等~
联系与区别
υ联系:知觉的产生以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生活中往往一经感觉某一事物的个别属性时,马上就知觉到该事物的整体及内在联系。
统称为感知觉。
υ区别:个别属性.vs.整体属性关系、联系
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vs.主体的知识经验和态度
直接经验.vs.理解解释
感知觉发展的作用(补充)
υ想一想:、新生儿一落地,他们感觉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2、成人具有的各种感觉,新生儿也同样具有吗?
υ
一、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υ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补充)υ
2、视觉的发展υ
3、听觉的发展υ
4、嗅觉υ
5、味觉υ
6、触觉
二、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υ
1、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υ
2、对色、形两维的感知υ
3、空间知觉υ
4、视觉偏好υ
5、语音与音乐知觉υ
6、时间知觉υ
7、跨通道知觉
三、婴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婴儿感知觉
威廉.詹姆斯:“ 婴儿一生下来,眼睛、耳朵、鼻子、皮肤和内脏就同时受到刺激,他们感到整个世界闹哄哄,一片混乱。
” 普莱尔:“ 一切刚刚出生的婴儿都耳聋。
”
——长期以来,婴幼儿感知觉研究领域一直被“婴儿无能”的思想盘踞着。
υ随着近二三十年来早期教育研究热潮的掀起,加之研究方法的改进和研究手段的计算机化,人们已经发现,在出生前,孩子的感觉器
官已经很完善了。
并且,婴儿也已经拥有相当惊人的知觉能力和反应能力。
婴儿感知觉的研究
υ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他们既不能用言语报告自己的知觉活动,也不能以熟练的行为做出反应。
因此,研究者能否机智地利用婴儿的非言语反应,作为推断他们感知觉活动的指标,就成为婴儿感知觉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
υ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1、反射行为
υ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υ●觅乳反射υ●防御反射υ●定向反射υ新生儿的条件反射
υ●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υ●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υ●惊跳反射(莫罗反射)υ●游泳反射υ●行走反射υ●强直性颈反射新生儿最初的无条件反射
ϖ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
接触儿童的嘴唇,就引起吸吮动作。
吸吮反射是最强的反射之一,当新生儿开始吸吮时,其他活动都会被抑制。
ϖ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又叫达尔文反射
物体接触手掌时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悬挂起来。
大约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ϖ巴宾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轻轻地抓或刺激儿童的脚心时,就引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
以后(约在8、9个月时)这个反射就逐渐消失了。
ϖ摩罗反射(moro reflex)又叫惊跳反射
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持或受到大声刺激时常常表现为惊恐状态,如双臂伸开,又迅速收回胸前,紧握拳头等,这个反射约在出生后四个月消失。
ϖ游泳反射(swimming reflex)托住新生儿的腹部,他就会做出像游泳样的动作。
这种反射可能也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与个体在母体内的液态环境有关。
这种反射约在生后6个月以后消失。
ϖ强直性颈反射(tonic neck reflex)当新生儿躺着时,把他的头转向左侧或右侧,就会伸出与头转向一致的那个手,而把相反方向的手臂和腿蜷曲起来,仿佛摆出击剑者的姿势。
实际上,这是婴儿吃奶最好的姿势。
这个反射越在生后两至三个月消失。
υ习惯化(habituation):个体对于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消失。
去习惯化(dishabituation):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后,又出现一个新的不同的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
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常用测定方法——注视or吸吮行为&心率变化
υ婴儿的吸吮行为可作为评估指标。
首先给婴儿一个橡皮奶头供其吸吮,记下其吸吮频率的基线。
υ当一个新异的刺激(如声音)出现时,婴儿将产生定向反射,可能表现为吸吮行为的中断或频率降低。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υ除注视和吸吮等外显行为外,生理反应也能提供婴儿的感知活动线索,譬如心率变化。
υ该研究方法能够提供三方面的信息:υ(1)婴儿的知觉辨别能力;υ(2)婴儿的知觉偏好;υ(3)婴儿的再认记忆的能力。
3、身体动作和脸部表情视觉偏好
υ出现这一“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够对这两个刺激做出区分,也可以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
υ研究发现,甚至新生儿也表现出了某种知觉偏好:偏好相对新颖、清晰、复杂、对称、和谐的刺激。
υ婴儿觉得新异、复杂或惊奇的事物,随着他们认知系统的变化而变化。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视觉
(一)视觉的发生
1、胎儿中晚期,4、5个月已有视觉反应能力;(红光——胎儿转动)
2、新生儿眼肌协调能力较差,双眼协调较困难,尚未形成视觉集中,3周内基本能够聚焦。
视觉集中
υ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υ表现:
2-3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对眼或张很开谨防斜视3周后,视线开始往物体上集中
2个月,明显视觉集中,视觉追踪——水平运动3个月,视觉追踪,做圆周运动
…………时间&距离增加,更具主动性5-6个月,注视远处移动物体婴儿天然焦距:17CM ν视敏度:精确地辨别物体在形体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
ν是区分视觉目标的形状和微小细节的能力;也是人眼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ν有人认为,小孩的视力要比成人好,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眼尖” ν新生儿的视敏度最多为成人的十分之一。
υ婴儿的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发展:
υ1个月:能用平静的眼睛运动跟踪一个慢慢移动的物体;υ3个月:像成人那样对物体实现聚焦;υ6个月:视敏度大约为20/70。
υ1岁时: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
υ7岁左右,发展最快,学龄中期增长速度又有加快。
学龄期阅读量增加,容易使视敏度下降——近视眼。
ν目前研究婴儿视敏度的方法有三种: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颜色视觉
ϖ颜色视觉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测定婴儿辨别颜色的方法有:视觉偏爱法、记录脑电活动、去习惯化、配色法。
发展:
νBornstein认为,所有婴儿出生时就具备辨别各种颜色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内在固有的(早期心理装置)。
νννν80%出生8分钟到13天的新生儿能分辨红与灰,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调,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
随着年龄增长,受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这种与生俱来的对各种颜色的辨别能力就会消退。
ϖ幼儿掌握颜色顺序:配对——指认——笼统命名——精确命名(丁祖荫)小班:辨认基本色,近似色辨认困难;命名困难中班:辨认基本色、近似色;命名基本色大班:辨认;命名;运用(红+蓝=紫)
幼儿辨别颜色能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生活经验和教育。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听觉
υ有几种观点:
υ一百年前,普莱尔提出“一切幼儿刚刚生下时都耳聋”。
因为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内耳中的液体妨碍了婴儿听觉能力的准确测量。
υ1983年廖德爱、黄华建研究结论,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
新生儿的听觉反应是极其充分的,能声音定位、区别不同强度和时间的声音等。
听觉的产生
υ
(一)听觉的发生
1、胎儿的听觉反应
υ婴儿在出生前已开始有听觉(怀孕第20周)。
5、6个月胎儿就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而且有了听觉性记忆。
6个月以上的胎儿对母亲的语言有反应,对不同的乐声甚至有不同反应。
24周对声音有眨眼反应;新生儿对母亲的声音和听过的童话故事更偏爱吸吮频率更快。
孕妇心跳声录音¡ª¡ª安静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ϖ新生儿对不同的声音,声音的不同音调,纯度,响度,强度,持续时间等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以人声和物体的声相比较,新生儿爱听人的声音,最爱听母亲的声音。
婴幼儿的听觉敏度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其水平要在正常成人之下。
低频声音对婴儿有安抚作用。
υ分辨:
婴儿不仅能听见声音,还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和持续时间。
先天具有辨别声音的能力,能识别经常听到的语音与乐音,4个月时,听到自己的名字会转头。
υ定位(U 形过程)
新生儿正确定位声源方向——反射性事件 2-3个月,反应消失——皮层事件 4个月,再次出现——皮层支配声音定位听觉偏爱υ对出生3天婴儿的研究:婴儿各自的母亲朗读孩子故事并录音,
作为测验的声音材料。
υ婴儿用一定的频率吸吮奶头,就听到自己母亲朗读的声音,反之则变为他人的声音。
υ结果:85%婴儿会按产生母亲声音的频率吸吮。
υ婴儿对母亲声音(语速慢、声音高、音调夸张)有特别的偏好,这有助于语言学习和形成对母亲的依恋。
υ音乐感知: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
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
υ婴儿对说话声音敏感,对于沉闷、愤怒、硬冷的语调与轻松、愉悦、温柔的语调,又有不同的反应,人们与儿童说话时不自觉提高了嗓音,经常性出现儿化语,话语结尾也往往升调,是因为儿童喜欢这种声调的说话方式。
υ婴儿在听成人讲话时,能使身体运动与讲话的声音模式同步——动觉与听觉联合。
(跨通道知觉)应用:儿童听觉障碍
υ新生儿出生6-8星期:不能对声音做出反应;υ1岁左右:不会学说话;
υ小学阶段:难以掌握语词,尤其在复述的时候音准度差;υ经常发生中耳感染,头部和耳部受伤;υ患有颚裂、唐氏综合症。
触觉
υ婴儿出生时已经具备了超出成人想象的发达的触觉。
婴儿的唇、手掌、脚掌、前额、眼皮都非常敏感——先天反射。
υ触觉与其他感觉的联合是婴儿探索这个世界的重要手段。
触觉
1、口腔触觉最早的吸吮反射、觅乳反射。
对物体的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触觉活动进行的。
8-9 个月的婴儿,习惯用嘴去认识物体。
在手的触觉探索之前的最主要探索渠道。
2、手的触觉
ϖ新生儿期,抓握反射
ϖ大约5 个月左右,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手的触觉探索,以抓住东西为标志。
出现手眼协调动作,是出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