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文化部等几大部委启动“民族民间文
化保护工程”(后来又规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的称谓), 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对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 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5月
象征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影像编码程序中抽 象、结晶为一种饱含创作者情感、想象、理性等
诸多主观成分的审美意象, 上升为具有相当概括性
与内指性的影片有机构成因子。
镶嵌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承担过多的 任务, 不图象征、寓示等文化指涉, 也不负载
宣传民族文化的宏大使命, 权作为道具、插
曲之类, 只为给影视作品增添一些具有新鲜
产代表作名录》28项,我国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2 一组事件
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苏州召开
2005年7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苏州论坛在苏州召开
2005年11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43项,我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 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名列其中。
力或吸引力的旨趣。
三、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进程
以保存民俗和文献为中心的美国国会图书馆,
自1990年开始推动“美国记忆的国家计划 (American Memory)”,对馆藏文献、手稿、照 片、录音、影片等进行数字化,并编辑成历史文 化传承的主题产品。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
• 利用现代传媒无往不利、无坚不摧的强大 视听手段予以包装、借以传播, 从而期求得 到保留和延续, 似乎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在当下环境中一个无法逃脱的选择。
一、影像化和数字化的优越性
1、影像化传播的直观性影像化传播是现 场的、真实的,它的传播覆盖力和渗 透力是不可估量的。
镜头表现具体画面、声音、内容和主题, 综合运用画面的表现元素和镜头的造型功 能,通过电视画面景别大小的变化、拍摄 方向的不同、多机位的拍摄角度,直观展 示我们古老而宝贵的历史文化,使受众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感知得更加亲切和直接。
台和数据库的建设。北京图书馆进行的“北京记
忆”等主题数据库。
2009年11月5日,“感动羌魂 云影共生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佳能数字化保护成果展” 在国家大剧院隆重开幕。
5 一个模式
(1)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引领,解决为什么传承问题 文 化 观: 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是中国 教育目标: 培养具备优秀中华民族品格的大学生
5 一个模式
(3)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基础,解决谁来传承问题
依托与重庆市文化局共建重庆文化遗产学院的优势,学校将重
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都聘为了传习课程专业 师资。
我们的工作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性学习+生活化实践
传承性学习+生活化实践
传承效果评价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落户重庆文理学院” 入选世界遗产网2006年世界遗产十大新闻。
3 一组现象
无处不在的肯德基与可口可乐
3 一组现象
充斥屏幕的好莱坞大片
3 一组现象
日益流行的洋节
3 一组现象
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2006.12.21)
在一封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
“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中写道,“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
饭店、宾馆摆放起耶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 息;数以万计的圣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圣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相逢互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无形出现了不易保 存的问题,通过影像化可以把非物质文化 嫁接并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有利于长 期保存进而世代传承。
二、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的主要方式
1.静态影像保护 静态影像保护利用摄影手段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具体静态的视觉图像。这种视觉化的图像具有 直观性特征,能够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瞬间片 段,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静态影像展示时对 媒体或设备的要求较低,更易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普及或传承。
祝以圣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皆
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
4 一个进路
基于:通过教育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 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新世纪以来,一个新兴的名词“非物质文化遗
产”,不仅已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学术概念,为学界
所热议;而且已经泛化,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俗语,
为国人所熟知。
2 一组事件
2001年5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19项,我国昆曲名列其中。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03年11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一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
国务院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的通知》)
成都图书馆将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搜集、数 字化建设列入地方文献工作和特色数字资源建设
的重要内容进行探索和实践,建成 “蜀风雅韵—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浙江省图书馆在浙江省文化厅的领导下完成浙江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项目资料库、网络服务平
4 一个进路
针对:当代学生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传承 意识淡漠这一国家与民族的重大现实问题 。
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无知和传统素养严重缺失, 进而表现为民族情感淡漠、文化自信缺乏、基于传统的文化创新 能力弱化。
4 一个进路
进路:以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
促成学生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养成。
4、影视制作的主观出发点、以及非物质文
化遗产在影视作品主旨显现过程中地位与作 用等诸多因素, 都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视节 目的样式。
纪录式。采用纪录片、专题栏目等形式,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反映主体, 深刻挖掘该
样式所体现出来的精妙艺术技巧及丰富文化
含量。
点染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影视艺术表现
的主体, 但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陪衬物, 通过 集中段落或环节对该样式的展示, 突出遗产本身的 艺术感染力, 同时有助于影视作品当中某种情绪的 升华、文化底蕴的深入开掘。
2 一组事件
2006年6月10日,国家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1)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论坛等
2 一组事件
2007年,以恢复传统节日为主要特点的国家法定节假日
休假办法正式出台。
2008年4月,国家公共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 的影像和数字化技术
主讲:钟代军 副教授
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蕴含着中华民族的 精湛技巧、高超智慧和杰出创造力。
历 史
全球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影响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 处于濒危状态,面临失传的危险。
现 实
1一个新名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不善的现状却令人无奈
整个社会(政府和公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够, 法规措施、智能资源、抢救保护资金等都缺乏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不善的现状却令人无奈
传承渠道不畅,传播覆盖面窄, 使得本来就缺乏自觉性的原生态传承 根本无力面对民俗流变和现代生存环境的冲击。
• 要扩大宣传保护力度,强调在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原生态价值的前提下,广泛依靠 大众传媒和影像化传播的力量,把丰富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众广泛接触并接受, 调动各方力量自觉形成全社会的保护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它为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提供学 生能力拓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了丰富的民族
文化基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由此为对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落实到了
生活世界,为当代学校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量由 政府、传承人或民间公益团体、商业资金 三方面组成
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教育电视台分别报道 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成效显著
四、相关要求
(一)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1、建档: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
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档案;
2、保存: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 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 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2、影像化记录的多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 盖了:(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 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 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 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 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克服了很多传统方法只善于平面保存的弱 点,影像化利用自身对时间延伸和空间延 展的多维把握,能够立体的、多维的、相 对完整的记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 空间和文化背景,使很多可能在未来失传 的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了痕迹。
3、传播:利用节日活动、展览、观摩、培训、 专业性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 网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 识,促进社会共享;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影像拍摄及制作要求
• 录音光碟要求 1、一个调查项目录制成一个录音文件,每个 项目现场录音前,录音人员先录入单位名 称和项目名称,如“以下录制松溉镇杆称 项目”。
3、影像化元素的审美创新性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真实又艺术 地展现给广大观众,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魅力与影像表现力相得益彰、互映 生辉,使非物质文化瑰宝更具有吸引 力。
影像传媒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实 际也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和表演技艺的创 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传播观念支持。
4、影像化保存的物质长久性
2 一组事件ຫໍສະໝຸດ 2008年4月5日,中国高校首届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研讨会在重庆举行
2 一组事件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给世界看什么?
2 一组事件
击缶而歌
璀璨焰火
古琴悠扬
以舞入画
活字印刷
木偶戏曲
2 一组事件
2008年8月,鸟巢之外的“中国故事”
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故事”文化展览活动重庆获得最佳组织奖与最佳策划奖
2.动态影像保护 非物质文化虽然是无形的思想、观念等的体 现,但是它往往要借助有形的物质来呈现。动态 影像技术手段能够完整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相关信息。我们能通过音频和视频的传达,以 “通感”、 “移觉”的方式,借助受众的生活 经验来唤起他们的相关味觉的想象式的感受。
3.虚拟数字影像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借助数字化信息获取 与处理技术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方式的一种 较新型的保护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非物质文
2、录音文件导入电脑时,录音文件名为单位 (地方)名称和项目名称,如录音文件名 为“松溉镇杆称”。
5 一个模式 (2)以传承课程开发为核心,解决传承什么问题
拓展性课程
传习性课程
理论性课程
传承课程结构与内容示意图
5 一个模式
(2)以传承课程开发为核心,解决传承什么问题 课程资源引入了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纳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项目和学生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教学内容 突出了原创性和原生性。
“世界的记忆”项目,目的是保护濒临灭绝
的文化遗产;
1995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将该馆收藏的艺
术精品和分散在法国各地的古书艺术插页用
彩色、高分辨率扫描仪录入光盘;
1999年,欧盟“内容创作启动计划”将 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为文化产业奠定知识
基础”的最优先项目;中国台湾也提出了实
现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计划。
一组事件击缶而歌璀璨焰火古琴悠扬以舞入画活字印刷木偶戏曲一组事件2008年8月鸟巢之外的中国故事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故事文化展览活动重庆获得最佳组织奖与最佳策划奖一组现象无处不在的肯德基与可口可乐一组现象充斥屏幕的好莱坞大片一组现象日益流行的洋节一组现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20061221在一封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中写道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耶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
化遗产的以最为保真的形式保存下来,而不是仅
仅停留在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 工作层面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其展现,可以在虚拟空 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地理信息,以一种直观的方 式向大众展示,充分展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学科特色、文化特色,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
交流和创新,使我们能站在人类文化整体的大格 局中去认识民族文化资源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