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原因及对策探析——基于安徽省青少年吸毒人员的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毒品犯罪的原因及对策探析——基于安徽省青少年吸
毒人员的调查
李玲
【摘要】为了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实证调查了安徽省13到25周岁115名青少年吸毒人员毒品犯罪现状,分析了青少年毒品犯罪的主要原因:文化层次偏低,防范意识不强;家庭父母缺位,教育缺失;校园毒品教育空缺,意识缺乏;社会监管不力,不良风气影响;司法监管欠缺,执法水平不高。
探讨了青少年防范毒品危害相关对策:加强特色宣传和教育,引导青少年提高自身素质;优化社区服务和申诉制度,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重视禁毒教育,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净化社会风气,强化社会关怀;健全立法体系,加强执法工作。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00)004
【总页数】2页(P63-64)
【关键词】青少年;实证调查;毒品防范
【作者】李玲
【作者单位】[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9.5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青少年倾向于滥用合成毒品,吸毒人员的年龄分布具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2016年底我国250.5万名吸毒人员中有2.2万名不满18岁,18-35岁的成年吸毒人员有146.4万。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反映出青少年群体日趋呈现涉毒高危态势。
我们亟需加强青少年防范毒品危害的教育,提高青少年自身抗毒意识,帮助青少年远离毒品、健康成长。
二、安徽省青少年吸毒人员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1.调查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于2018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年龄阶段在13到25周岁的吸毒人
员115名匿名填写问卷调查。
其中,安徽省未成年戒毒所男性吸毒人员65名,安徽省女子戒毒所女性吸毒人员50名。
我们采用自编“13至25周岁青少年吸毒成瘾原因调查问卷表”,一共发放并收取115份问卷。
由于青少年吸毒成瘾原因涉及多方面,因此该调问卷分别从自身基本情况、家庭现状、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四个部分全面调查研究。
2.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自身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吸毒男性比例为56.5%,略高于女性
比例44.5%;对于“在接触毒品前,你对毒品的态度怎么样?第一次你是如何接
触毒品的?”的问题,55.7%的受访者在接触毒品前都为好奇的心态。
以至于
65.2%的吸毒人员第一次接触毒品都是由于好奇心驱使尝试吸毒而后一发不可收拾;而接触毒品前不了解毒品的为33%,抵制的仅为11.3%。
这说明,青少年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但在接触毒品之前对毒品的认知能力以及自制力较弱,对毒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一旦吸毒,终生难戒。
因此把好青少年预防毒品犯罪这一关口尤为重要。
第二,家庭环境。
根据115名青少年吸毒人员家庭填写情况的数据统计,生活在
单亲家庭的人数比例为31.3%;留守儿童的人数比例为6.1%。
不正常的家庭环境较我们日常比例高出很多。
由此可见,青少年如果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为留守儿童,会大大增加他们涉毒犯罪的概率。
第三,学校教育。
小学毕业人数在115名青少年吸毒人员中比例占29.6%。
初中
毕业人数占59.1%。
对于问题“在校期间有没有接受过禁毒课程或禁毒宣传活动?”,73.9%的青少年吸毒人员表示没有。
接受过禁毒课程的比例仅为17.1% 。
实践中,在校学生预防毒品犯罪的教育尚未全覆盖,校园尚未发挥作为青少年预防毒品犯罪的主阵地作用。
第四,社会影响。
青少年吸毒人员除家庭和学校外,92.2%的比例最经常活动的场所集中在酒吧、网吧和KTV。
其中,男性青少年吸毒人员与女性青少年吸毒人员
相比,男性更倾向泡网吧而女性则沉迷于酒吧。
娱乐场所是吸毒贩毒的高发地带。
不良的网络环境也使青少年有更多渠道获取毒品信息和扩展朋友圈。
3.青少年毒品犯罪的综合原因探析
第一,文化层次偏低,防范意识淡薄。
根据此次调查显示,青少年吸毒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小学或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偏低,毒品防范意识淡薄,极易受好奇心驱使、外在环境以及周围朋友影响而受到毒品侵害。
不少青少年为了能够获取毒资参与盗窃、抢劫等刑事案件,泥足深陷,无法自拔。
现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拓展了“毒友圈”,参与互联网毒品交易的趋势不断蔓延。
第二,家庭破碎,教育缺失。
调查显示,问题家庭或不良教育方式与青少年涉毒犯罪有很大关联。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或暴力型、放纵型的家庭教育,使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疏于管教或厌弃家庭而沉迷酒吧、网吧这些娱乐场所,更容易结交不良朋友或采用极端方式发泄情绪。
一旦涉毒哪怕深知毒品害人害己但心瘾太大再难回头。
第三,校园教育空缺,意识缺乏。
我国中小学乃至高校教育经常把学习成绩放在第
一位,成绩好坏决定孩子终生,并未重视青少年预防毒品教育。
即使有毒品宣传也只是限于突击、流于形式。
而且,当前在青少年防范毒品危害的教育中,教育的方式大多采用的是展示“恐吓式”吸食毒品人员惨状的警示教育方法,教育作用不足。
第四,会监管不力,不良风气影响。
青少年一旦离开学校,就独立走向社会,难以全面管理。
他们主要集中在KTV、酒吧、网吧这些娱乐场所里。
由于酒吧、KTV
这些娱乐场所内新型毒品隐蔽性较强,监管难度大,很难有效防范毒品犯罪。
常在这些新型毒品高发地带游走,青少年他们极易为了满足自身好奇心或在贩毒分子的诱骗下吸食毒品。
第五,立法欠完善,执法水平不高。
根据调查显示,安徽省戒毒所内20岁以下的吸毒人员仅为19人(16.5%)。
但社会上实际存在的20岁以下的吸毒人员数量
远不止如此。
由于我国对青少年毒品犯罪的立法欠完善,执法监管不到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对青少年吸毒人员“重罪轻判”的现象,以致不少青少年吸毒人员仍然徘徊在边缘,青少年毒品犯罪不断蔓延。
三、项举措预防青少年毒品犯罪
1.预防青少年毒品犯罪的教育引导
青少年预防毒品犯罪,教育引导是关键。
通过毒品预防宣传网站、微博、微信、微电影、电视、广播或者开发网络游戏等有鲜明特色的方式来宣传青少年防范毒品危害。
让青少年不再受好奇心驱使涉毒或者在初期不慎吸食毒品时能及时抽身。
另外,戒毒场所可以安排青少年参观,通过真人真事让他们直观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
2.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社区基层服务组织的主动作用,配套专业的社会组织对于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重点关注单亲、留守儿童等家庭存在问题的青少年。
学校、社区、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定期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分享经验,引导家长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和家庭关怀,从而降低青少年接触毒品的概率。
做到预防在先。
3.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切实保证青少年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完成,未来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课程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毒品预防教育,进一步将禁毒知识和毒品防范技能的教育普及化、常态。
学校应当时刻关注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主动帮助青少年适时调适内心空虚、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以期其乐观积极的工作和生活。
4.青少年的社会关怀
加强青少年集中的酒吧、KTV等娱乐场所的管理,未成年人禁止进入,已成年青
年重点关注。
严厉打击娱乐场所和网络中的不良之风。
建立社会青少年工作、社区信息登记制度,加强对社会青少年重点人群的监管力度,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娱乐场所限制令。
针对信息登记中重点关注人群存在的问题及时疏导和帮助。
5.法和执法工作
第一,明确界定青少年毒品犯罪。
制定青少年毒品犯罪相关的单行条例,从犯罪定罪量刑方面出发,重点加强如何具体实施措施、如何加强青少年毒品查处工作、社区矫正工作以及建设一支预防青少年毒品危害的专业禁毒队伍等问题。
各个行政区域毒品犯罪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各个地方也要制定具备地方特色的行政法规和地方规章,使得本区域预防青少年毒品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亟需加强青少年毒品犯罪执法工作,明确各执法部门的权力和职责。
各个地方应当将采取的具体措施、监管人员的各自职责及责任以明文形式规定下来。
最后,切实落实我国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之外,针对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吸毒人员可以拓宽多种形式的替代惩罚措施。
四、结语
综上,防范毒品危害,预防是关键。
通过教育引导青少年、营造良好家庭、校园和社会环境、政府联动加强执法等途径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一定能有效预防青少年遭受
毒品侵害。
我们需要从现实出发不断探索和切实落实青少年防范毒品危害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王天宇.新疆青少年吸食大麻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J] .中国公安大学学报,2016(3):152-156
[2] 吴先超,张垚,刘华山等.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成因个案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5(1):79-83
[3] 韩丹,赵群,耿柳娜.青少年新型毒品使用行为的“快乐-风险”分析:基于江苏的个案研究[J] .中国公安大学学报,2015(3):66-72
[4] 李云昭,黄晓平,杨春兰.公安院校学生新型毒品知识知晓情况调查报告:以云南警官学院为例[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7(7):66
[5] 韩其昌.青少年毒品犯罪成因思考及预防对策[D] .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