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有关诗歌内容,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歌中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诗歌的赏析和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勾画法、朗读法、体悟阐释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五千年诗歌历史,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做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称为“古诗”。
梁代萧统《文选》归为“杂诗”,共十九首。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官僚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中下层士子为谋求仕途,奔走交游,但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写游子失志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
二、学生自学。
1、对照注释进行勾画,阅读《涉江采芙蓉》。
2、思考诗歌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
三、诗味品读。
1、个别朗读。
2、听朗诵录音默读。
3、集体感情朗读。
四、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学生思考问题探究。
)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其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认为呢?
明确:抒情主人公可以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游人思乡怀人。
大家知道,在古代“芙蓉”,即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文人多借此喻志。
加之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使文人士子为了理想和仕途,远离故乡和亲人,踏上了漫长的的征程。
前途未卜和路途的劳顿使士子们像一只候鸟,对家的思念更增添了内心的煎熬,离家逾远,思念愈深,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想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思念故乡、亲人的心痛。
女子思夫。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古诗中有好多内容就是表达这个的,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莲曲》。
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暗关着“夫容”;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指男子出门在外,故此推知应是女子。
2.诗句赏析: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
夏秋之交,荷花盛开。
风和日丽,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的湖泽之上,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开始了,这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几枝娇嫩红萤可爱的莲花,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这正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也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让人心醉。
加上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嬉戏、欢笑声。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呢?
古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宝宝、香车,而是一枝花或一棵芳,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花香草娇嫩美丽,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常常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热烈的爱情。
在传统文化中,不送金银,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珍惜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这时,一声叹息传来,一位怅然独立的女子。
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丈夫的容颜。
她想我徒然采摘了这美好的芙蓉,而他呢,却远在他乡,我如何遥寄相思呢?加上“涉江”这个细节,可见是抱着满腔热忱的。
“触物生情”主人公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一枪热忱遭到一盆凉水,一时天地为之变色,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以“乐”衬“哀”,使哀更哀。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身在“远道”的丈夫,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他是多么希望能够望见故乡的山水、望见那莲花映照下的妻子啊!可展现在他眼前的却是漫漫无尽的“长路”,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在这里,诗句模糊了主人,这是古诗常采取的手法,“还顾”的可以理解为男子,也可以理解为女子,可以是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也可以是女子想象丈夫对自己的思念,借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爱之深。
抒写得极为凄惋而含蓄,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极强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荷叶、红艳荷花,映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现着怅然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回眸之间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在这样的静寂与苍茫之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悲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我们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情感,爱之深。
五、作业:将《涉江采芙蓉》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
六、结束语: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是一首表达爱的佳作,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中国式的乡情、亲情、爱情的表达,让我们感受到淳朴、真挚的爱的力量,莲花的美和思念的人哀愁将会永远留存于我们的记忆,任凭岁月的更替,思慕的情怀,将会永远留存。
第2篇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诗歌
学生分析:
由于教师长期按传统模式教授诗歌,对内容机械讲解,原本优美精致的诗词常被讲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蜡,教师变成了生物系讲解剖学的学者,赏析诗词变成了将一首首诗词“五马分尸”,原本营造的典雅绝美意境也变得支离破碎。
学生对鉴赏诗词兴趣并不高,对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翻译诗句,背诵诗句就完成任务的认识上。
故而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才能进入诗境,锻炼想象能力,与诗歌发生共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诗是一首反映游子羁旅异乡的游子诗。
大意是讲,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看起来比较简单,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多少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难句子,如未璞之玉,藏秀于其中。
泛泛而读,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反复咀嚼赏鉴,则回味无穷,始觉甘如饴。
故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审美体验的灵感。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1. 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古典游子诗之名句和大量的板书,方便快捷,信息量大。
教学实施过程:
一、导语(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古典游子诗之名句。
训练拓展迁移能力,用类比法鉴赏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反映游子羁旅异地他乡,思恋故乡和亲人的“游子诗”不在少数,宛如诗坛一支奇葩,散发着别样的艺术光彩。
下面回忆背诵并简单赏析以前学过的游子思乡诗。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了诗人因看见明月引发思乡之情。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借萧瑟悲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伶仃寂寞惆怅的诗人形象。
二、朗诵(师朗诵,学生朗诵。
培养朗诵五言诗的基本能力,扫除读音障碍)
1. 先讲朗读方法,注意断句和朗读的语气。
断句: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
教师示范。
不可读成苏轼的豪放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大气磅薄正义凛然。
因本诗是游子思亲诗,最后一句直接画龙点睛,写出“忧伤以终老”,那种相知相爱不能相守的别离之情应该是很凄楚的。
故应该怎么读才能表达这种语气呢?(缓慢,悠长,低婉,哀伤的语气)
2.再听老师朗诵。
字音:遗读wèi 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
3.再听学生集体朗诵,自由朗诵。
点评。
三、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明确: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结构思路:采花——送花——望乡——思亲
四、品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⑴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江”等意象。
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可联系《荷塘月色》里引用的梁元帝的《采莲赋》的描写采莲的盛况,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有异曲同工之妙。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补充说明莲花的意象:《爱莲说》(宋)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没有?想象主人公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摘花欲赠送亲人。
可花没送出去。
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
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⑶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明确:画面感鲜明强烈。
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似乎能看见在美丽的荷花,欢乐的人群背后一个主人公正孤单忧愁地站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可是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山水迢迢路遥遥。
⑷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情感:黯然忧伤和两个彼此相爱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义。
因爱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铭心,故才忧伤以终老。
五、此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诗主要采取了什么表达手法?(归纳能力)
明确: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心情变化:轻松欢乐——乐极生悲——忧从中来——愁苦绵绵
六、讨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合理想象,创设情景,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A. 是男主人公。
本诗全为实写,写他采花送花望乡思人。
B.是男主人公。
但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乡的情人在采莲,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则是他自己在想心事。
故前虚写,后实写。
C.是女主人公。
前四句是女子在采莲。
后四句是她想象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她。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训练拓展迁移,对比阅读的能力)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备注:此诗是2004年浙江高考试卷题。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八、作业:背诵诗歌,并将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百余字的散文。
(训练记忆能力,写作能力)
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
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2、白描手法3、对写手法
(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兰泽。
采之?所思。
还顾,长路。
同心,忧伤。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
(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
(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两句扩写。
夏秋之交,故乡江南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身处异地的我,设想我的爱人在风和日丽中,正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大乐事呀!采莲之际,她们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挚意。
在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被采莲的女子们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简直令人心醉!倾耳细听,我仿佛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她们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
【课后作业】
1、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美树。
②华:同“花”。
③滋:繁盛。
④荣:即上句的华。
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2、请完成《赢在课堂》的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以往教学
的
经验启示
1、要善于抓诗歌的“诗眼”。
2、要善于通过意象解读诗歌。
3、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4、要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的艺术手法。
本节教学
的
经验总结
附:板书设计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一、作者与背景
1、作者:汉代无名作家
2、《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南朝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3、作品的主要风格:用浅近凝练,自然和谐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二、思想内容赏析
1、全篇的抒情线索:“思”。
2、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表现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3、诗句的扩写。
三、艺术特色分析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的手法
第4篇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3.掌握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提高想象思维能力;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并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2.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难点: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诗歌的知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了,大家知道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划分,诗歌可划为哪两大部分?
明确:古典诗歌和近代诗歌
提问:古典诗歌又分为哪些类型?
明确:诗、词、曲
提问:诗又分为哪些类型?
明确: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导入
“古体诗”始于《诗经》,后来我们熟悉的《楚辞》、《乐府诗》都是其中的典范,还有就是《古诗十九首》了。
《古诗十九首》也是代表之一,《诗经》、《楚辞》、《乐府诗》我们相对熟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诗十九首》。
钟嵘《诗品》中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三、文学常识积累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四、初步感知
(一)学法指导:
诗歌鉴赏的方法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诗眼,抓主旨;
3.依景情,析手法;
4.找意象,品意境。
(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正字音。
2.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自主翻译诗歌。
3.教师朗读,学生感受。
⑴找出本诗“诗眼”。
明确:“忧伤”
(2)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思乡念亲之情。
五、具体品读
1.提问: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也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
那么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
由欢欣转为失落,
链接文化常识: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
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都是一样的情感目的。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
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5.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明确: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六、拓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