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一单元3边城(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3..理清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作为农村学生,阅读量少,阅读面窄, 我们的学生年龄小,所处的环境落后,阅读后形不成自己的观点.对于文学作品缺少鉴赏能力,好的阅读习惯没养成,所以我们通过课内阅读的学习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教学难点:
小说以《边城》为题的含义,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小说情节,初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
学时重点:
了解作者及小说情节。
学时难点:
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学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我们一同走进风景优美,人性质朴的湘西边远小城,感受原汁原味的自然美.相信同学们会有不少收获,尤其在物流横流的今天,人人追求金钱至上,.相比之下,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同学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二,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
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实用、对称,形体
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三,教师介绍小说相关的情节:
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1,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 略(放手于学生)
2,理清情节.
五,作业:
1、你觉得故事中翠翠是什么样人?
2、“边城”真的是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吗?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学时重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学时难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略(提问学生)
二,分析环境:
1.风景美: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
云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 龙舟赛捉鸭子。
P19.中秋、过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这种氛围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
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
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天保与傩
送……
(下面我们分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
翠翠与傩送的感情;翠翠与爷爷的感情;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三,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
师生讨论该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
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
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四, 让学生分析从文中感受到的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
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
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五, 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带有很强烈的诗意,会激起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这里,
作者用最出神的笔墨写出一份柔情,对现实进行过滤或裁剪,或去营造一个恬美的世界。
我们要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让我们一起去感应,去享受。
所有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而温暖,它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干净起来,敞亮开来……:这美好的柔情也许只能存在于古老的湘西,那偏远的边地;这美好的柔情深埋在每个人的心底。
六,作业:配套练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