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儿歌牵牛花》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语言《儿歌牵牛花》说课稿《中班语言<儿歌牵牛花>说课稿》
一、说教材
1.1教材地位与作用
《儿歌牵牛花》是中班语言教材中的一篇富有童趣的儿歌。

在中班幼儿语言教育中,儿歌教学占有重要地位。

儿歌简短、押韵、易记,非常适合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

《儿歌牵牛花》通过生动的描述,向幼儿展现了牵牛花的生长特点和形态,能够激发幼儿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兴趣,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同时培养幼儿的语言节奏感和表达能力。

1.2教材内容分析
这首儿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牵牛花的生长环境、藤蔓形状以及花朵的样子。

例如,“牵牛花,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爬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

”儿歌中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每一句的结尾与下一句的开头相呼应,使得儿歌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忆。

同时,“爬”“吹喇叭”等动词形象地描绘出了牵牛花的动态特征,能够让幼儿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牵牛花生长和绽放的画面。

二、说学情
2.1年龄特点
中班幼儿处于4 -
5岁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这个阶段的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模仿和探索。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语句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还需要引导。

他们对形象、生动、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例如儿歌中描述的像在“吹喇叭”的牵牛花花朵,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2学习基础
在之前的学习中,中班幼儿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儿歌,对于儿歌的韵律和节奏有了初步的感知。

他们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自然植物有了一定的观察经验,比如认识一些常见的花朵、树木等。

然而,对于牵牛花这种植物的详细特征和生长习性可能了解较少,这也为学习这首儿歌提供了知识探索的空间。

三、说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幼儿能够熟练朗读儿歌《儿歌牵牛花》,准确发音,尤其是其中的“爬”“梢”“笆”等较难发音的字。

(2)幼儿能够理解儿歌中描述的牵牛花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

3.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领读、幼儿跟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等,培养幼儿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2)采用图片展示、动作模仿等教学方法,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幼儿对自然植物的喜爱之情,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让幼儿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体验到语言的乐趣,增强幼儿学习语言的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4.1教学重点
(1)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掌握儿歌中的重点词汇和语句。

例如,让幼儿理解“爬高楼”“爬树梢”“吹喇叭”等表达,知道这些词语是对牵牛花生长和花朵形态的形象描述。

(2)引导幼儿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由于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在发展中,要让他们准确地朗读儿歌并把握节奏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4.2教学难点
(1)让幼儿体会儿歌中的顶真修辞手法。

顶真这种修辞手法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上一句的结尾和下一句的开头是一样的,以及这种修辞手法在儿歌中的作用。

(2)鼓励幼儿根据儿歌内容进行简单的动作创编。

幼儿需要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将儿歌中的描述转化为相应的动作,这对于他们的创造力和身体协调性是一种挑战。

五、说教学方法
5.1直观教学法
利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展示牵牛花的样子,让幼儿能够直观地看到牵牛花的形状、颜色和藤蔓的生长状态,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儿歌内容。

例如,在讲解“牵牛花,爬高楼”时,展示牵牛花沿着高楼墙壁攀爬的图片,幼儿就能更形象地理解“爬”这个动作和牵牛花的生长环境。

5.2游戏教学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如开展“我是小喇叭”的游戏,让幼儿模仿牵牛花花朵吹喇叭的样子,在游戏中加深对儿歌内容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进行朗读比赛游戏,看哪个幼儿朗读儿歌的声音最响亮、最准确,给予奖励,提高幼儿参与朗读的积极性。

5.3互动教学法
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鼓励幼儿积极回答问题。

幼儿之间可以互相分享自己对儿歌的理解和感受,互相模仿动作。

例如,教师问幼儿:“牵牛花爬到东墙为什么滑下来了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然后其他幼儿可以补充或者发表不同意见。

六、说教学过程
6.1导入部分(3分钟)
(1)教师拿出一朵牵牛花(如果没有真花,可以用牵牛花的图片代替),向幼儿展示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花呀?”引导幼儿观察花朵的形状、颜色。

(2)教师简单介绍牵牛花:“牵牛花是一种很有趣的花,它会到处攀爬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牵牛花的儿歌。


6.2感知儿歌(7分钟)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儿歌牵牛花》,要求幼儿认真倾听。

(2)朗读完毕后,教师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在儿歌里听到了什么呀?”引导幼儿回忆儿歌中的一些词语,如牵牛花、高楼、树梢等。

6.3理解儿歌(15分钟)
(1)逐句讲解儿歌
-
第一句“牵牛花,爬高楼”:教师展示牵牛花攀爬高楼墙壁的图片,解释“爬”这个动词,让幼儿模仿牵牛花攀爬的动作,感受这个动作的动态性。

-
第二句“高楼高,爬树梢”:同样展示图片,向幼儿解释高楼很高,牵牛花爬不上去了就爬到树梢上了,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
按照这样的方式,逐句讲解儿歌中的每一句话,同时让幼儿通过模仿动作、观察图片等方式理解儿歌内容。

(2)讲解顶真修辞手法
-
教师再次朗读儿歌,在朗读过程中特别强调每一句的结尾和下一句的开头相同的部分,如“高楼”“树梢”等。

-
然后向幼儿解释:“小朋友们,你们看,这首儿歌很有趣,上一句的最后一个词和下一句的第一个词是一样的,就像接龙一样,这叫做顶真。

这样的儿歌读起来是不是很顺口呀?”让幼儿初步体会顶真修辞手法的特点。

6.4朗读儿歌(10分钟)
(1)教师领读,幼儿跟读。

教师放慢速度,清晰地朗读每一个字,幼儿跟着教师一句一句地读,重点纠正幼儿的发音。

(2)幼儿集体朗读。

让幼儿一起朗读儿歌,教师在旁边给予指导,提醒幼儿注意节奏和韵律。

(3)个别幼儿朗读。

请几个幼儿单独朗读儿歌,其他幼儿认真倾听,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表扬朗读得好的幼儿,同时对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

6.5动作创编(10分钟)
(1)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儿歌内容进行动作创编。

例如,对于“牵牛花,爬高楼”,幼儿可以将双手向上伸直,做出攀爬的动作;对于“躺在地上吹喇叭”,幼儿可以将双手放在嘴边,做出吹喇叭的样子。

(2)让幼儿自由发挥,创编出自己的动作。

教师在幼儿中间走动,观察幼儿的动作创编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3)邀请个别幼儿上台展示自己创编的动作,其他幼儿一起朗读儿歌,配合台上幼儿的动作表演。

6.6总结与延伸(5分钟)
(1)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儿歌内容,再次强调牵牛花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征,以及儿歌中的顶真修辞手法。

(2)教师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儿歌牵牛花》,那你们还知道哪些会攀爬的植物呢?”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拓展。

(3)布置课后小任务:让幼儿回家后将儿歌表演给爸爸妈妈看,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身边的牵牛花或者其他会攀爬的植物。

七、说课堂练习
7.1例题1
(1)请幼儿根据儿歌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牵牛花先爬(),然后爬(),接着爬(),再爬(),最后()。

(2)答案:牵牛花先爬(高楼),然后爬(树梢),接着爬(东墙),再爬(篱笆),最后(躺在地上吹喇叭)。

7.2例题2
(1)找出儿歌中使用顶真修辞手法的部分,并用线连起来。

牵牛花,爬高楼,爬树梢,树梢长,
高楼高,爬东墙,东墙滑,
树梢长,爬篱笆,篱笆细,
东墙滑,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

(2)答案:牵牛花,爬高楼,——高楼高,
爬树梢,树梢长,——树梢长,
爬东墙,东墙滑,——东墙滑,
爬篱笆,篱笆细,——篱笆细。

7.3例题3
(1)请幼儿模仿牵牛花“爬”的动作,并用一句话描述这个动作。

(2)答案:幼儿可能会说:“我双手伸着,慢慢地向上伸,就像牵牛花沿着东西往上爬一样。

”(答案不唯一,只要幼儿能合理描述动作即可)
八、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直观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幼儿在观察图片、模仿动作和朗读儿歌的过程中,较好地理解了儿歌内容,感受到了儿歌的韵律美。

然而,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如让幼儿理解顶真修辞手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虽然通过强调和简单解释,幼儿对这种修辞手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其内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制作简单的动画,将顶真的部分特别标注出来,让幼儿更直观地看到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同时,在动作创编环节,部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可能是因为引导不够深入。

以后可以在这个环节给予幼儿更多的启发和引导时间,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