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课文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课文详细分析
《青山不老》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
课文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在恶劣自然条件和艰辛生活条件下,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
以下是对该课文的详细分析:
一、课文结构与内容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1.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开篇描绘了一幅满眼绿色的宜人画卷,通过描述窗外的杨柳、山上的绿意和四周的“绿色波浪”,展现了小院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
接着,介绍了这条山沟所处的“大”背景和院子里的“小”环境,以衬托出改造山林的难度之大。
•第1自然段: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绿色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老人植树造林所取得的成就。
•第2自然段:介绍了晋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通过对比强调了老人植树造林的不易。
•第3自然段:描述了老人简陋的生活环境,突出了老人植树造林的决心和毅力。
2.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用一连串的数据及村干部的讲述写出了不起的奇迹,既有数据的震撼力,又有旁证的信感。
老人陪“我”来到沟里实地观察,“我”亲眼看到了老人种树的功绩,体会到了树立与恶劣自然环境抗衡的顽强,感受到了老人“栽树直到爬不起来为止”的宏伟设想。
•第4自然段:通过村干部的讲述和具体的数据,展示了老人十五年来植树造林的成果。
•第5自然段:通过实地观察,让“我”亲眼见证了老人的功绩,进一步突出了老人的精神境界。
3.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老人用生命捍卫着青山,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文章最后以“我”的感悟点明了文章主旨。
•第6自然段:描述了老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韧不拔,以及他对青山的深厚情感。
•第7自然段:通过“我”的感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老人的精神是不会老的,他的生命意义在这茫茫的绿洲中得到延伸。
二、课文主题与情感
课文通过叙述山野老农植树造林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他的精神境界是不朽的,他的生命意义在绿洲中得到了延伸。
三、课文语言与表现手法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课文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展示了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四、课文重难点与教学方法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理解
课题“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
2. 难点: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3.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等手段,使学生体会老人十五年中经历的艰苦和磨炼,以及他创造的奇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设计过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的精神境界。
五、课文启示与教育意义
《青山不老》不仅是一篇感人的故事,更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
它告诉我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辛的生活条件,我们应该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勇于挑战困难,为改善环境、造福后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老人那种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将这种精神化解到我们生活的点滴中去,为保护环境、爱护绿色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综上所述,《青山不老》是一篇充满感情和启示的课文,通过详细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老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意义,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