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五第19课《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高中语文五第19课《报任安书(节选)》
导学案
高州一中黄婺姿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存实词、虚词与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明白得文意,摸索与感悟司马迁的文学观、生死观。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诵读;小组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文体常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确实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
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
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走近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
太初元年(前104年)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其父司马谈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正式着手写作《史记》,这也是继
承其父遗志(司马谈临终曾对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
天汉二年(前99年)因李陵事件上奏汉武帝而获罪,受宫刑。
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忍耐了宫刑的庞大耻辱,用心著述《史记》,太始四年(前93年)在司马迁给任安写信时差不多完成了《史记》
的编著工作。
司马迁十岁时,向伏生、孔安国学习,二十二岁外出游历——“南游江、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他那个漫游,是为写《史记》做预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
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也是《史记》实
录精神的一种具体表达。
3.背景展现
司马迁(前145-前86?)38岁继父职为太史令。
47岁时因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
此文是司马迁54岁时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征和二年(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案(巫师用邪术加祸于人为“巫蛊”。
汉武帝时,女巫教宫人埋木偶免灾。
帝病,负责护卫京城的佞臣江充谓帝崇在巫蛊,因于宫中掘地搜查。
江充与戾太子刘据有嫌隙,遂诬称在太子宫得木偶甚多。
太子恐惧,起兵捕杀江充,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太子失败自杀)。
任安当时任北军使者护军(掌京城禁卫军北军),乱中同意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任安入狱前写信给司马迁,期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
司马迁因此写了这封回信。
此文中,司马迁以极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写了内心的无限痛楚,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和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他为实现理想而甘受凌辱,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此文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以及他的文学观,本文也有重要价值。
4.课文说明
原文较长,课文是节选的。
开头删去了说明回信迟的缘故部分。
其下司马迁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通过,意为婉言表明自己不能为任安辨白而难行施救,并不是缺乏仗义执言的勇气,自己曾为李陵辩护确实是明证。
(武帝刚愎自用,不爱谏言,而司马迁所惜非生命,而惜《史记》之未成。
)这部分是下文的铺垫,较长,课文亦删去。
课文要紧节选此文的下半部分,为了突出“幽而发愤”“自陈已志”那个主题。
【预习任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疏通文字。
2.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并在原文中给重难点实词、虚词等标注说明。
3. 完成《金版学案》配套练习中的基础知识题目。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交流:写下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难题,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探究,找出问题答案。
问题生成:
【摸索感悟】
1.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选择忍辱苟活,而屈原坚持人格的“清白”、耿“直”,不愿妥协从俗,毅然赴死。
一个择生,一个择死,对此你有何摸索?
【文苑小憩】
(一)
司马迁为被迫降敌的李陵辩护,武帝震怒,将他打入大牢,并施以宫刑。
这无疑是弯道的来临,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生命的机遇,他明白了:刚正不阿的书生和专横跋扈的君王是水火不相容的。
因此,他不再幻想,不再埋怨,以境遇凄惨而德才不凡的历史人物自勉,坚决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决心。
至此,他完成了从御用文人到独立人格的转变。
能够说,是弯道带来了他生命的坦途。
假如没有这场危机,司马迁也许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史令,依旧是皇帝的喉舌,唯皇命是听,能否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大书就难说了,也许历史全然就记不住那个小人物的名字。
从某种意义上能够说,是弯道擦亮了他的眼睛,磨炼了他的意志,清醒了他的头脑,让他迸发出强大的生命潜能,从而从弯道走向平坦,走向超越。
(二)
当你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那阴湿的牢狱里,等着最后的决断。
你,一个小小史官,没有多少家产,面对如此的牢狱之灾,你只能作出屈辱的选择……有谁能明白得那一刻你内心所滚动的痛楚和无奈,有谁能体会那一刻你内心所翻腾的屈辱和泪水?假如时刻能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告诉你一句话: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你,司马迁,确实是一个大英雄!你以
你瘦弱的躯体,铸就了中国人心中永久的魂魄——屈辱非但没有消灭一个人的人格,反而成就了他的专门伟大!
人一辈子·逆境·磨炼格言
(1)在人一辈子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
战胜了,你确实是英雄,确实是生活的强者。
——张海迪
(2)有了精神上的痛楚,肉体的痛楚变得不足道了;但因为精神的痛楚是肉眼看不见的,倒反不容易得到人家同情。
——爱默生
(3)在人一辈子的大风浪中,我们常常学船长的模样,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物资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
——巴尔扎克
(4)在苦闷的时候,一个人自以为一切都完了,殊不知一切还都要开始呢。
——罗曼·罗兰
(5)一切不幸差不多上能够忍耐的,天下没有逃不出的逆境。
——屠格涅夫
(6)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
只有经得起环境考查的人,才能确实是真正的强者。
——松下幸之助
(7)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司马迁
【美文观赏】
壮哉,太史公!
——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感中国古代散文,是作家反映生活和干预生活的重要文学样式,同时,也是人类借以宣泄情感、描画内在心灵历程的形象画图。
近读司马迁《报任安书》,于这一点又有更多的了解。
一般人知司马迁,大抵因其《史记》作为史传之文,文情并茂而气概磅礴。
但《史记》所载者,皆为历朝历代他人之事,因此是司马迁“非公平不发愤”的思想情感的艺术结晶,终究不能让我们正面感受到作为一代史官的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
但在《报任安书》一文中,司马迁以洋洋洒洒四千余言,既抒泄了其一肚皮的牢骚积恨,又直陈对当世天子汉武
帝的批判。
一气呵成,荡气回肠,声声呐喊,字字血泪,如泣如诉地传达了千秋万代中华民族正直文人的共同心声。
“士为知己用”,是作者的心愿。
但“知己”何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只是是君主玩弄于股掌间的草芥,生杀予夺,全凭他们一时好恶,又有几个重视真正的人才的呢?因此,司马迁发出了“为谁去做,又教谁来听?”的慨叹,其悲痛之意,深入骨髓。
《报任安书》,可说是一篇震动千古而传之不朽的书信杰作。
作者在信中历数自身处境之多艰。
他又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种通达明朗的生死观,亦可说是启人至深。
正是出于这种“公平”之心的基础,司马迁虽位卑人轻,却敢于仗义执言,不以旧交浅薄,向汉武帝历言李陵降胡之身不由己。
但遗憾的是,仁臣未遇明主,汉武帝不纳忠言,反降其罪,致使受宫刑入蚕室,承担了常人所不能忍耐的耻辱。
而他之因此忍辱含垢而甘受宫刑不即死,为的便是“发愤著书”,并最终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千秋功业。
作者自言“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然而,他受腐刑之辱,忍闺阁之耻,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番胸襟,又何输于驰骋疆场,策马杀敌的猛士?又何辱于宗族乡里?
虽为书信,《报任安书》思路阔大,一股勃郁磊落的不平之气,喷薄而出,引发千古共鸣,其回环往复的雄壮气概,可说是司马迁虽遭遇一生坎坷却卓立于世的真实写照。
掩卷之余,不由从内心发出长叹:壮哉!太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