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12月)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12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1. (2分)下列字形和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拮据(jié)收敛苦心孤诣(yì)人声顶沸
B . 臆测(yì)凋零义愤填膺(yīng)长途跋涉
C . 躯壳(ké)地窖惟妙惟肖(xiào)深恶痛嫉
D . 黝黑(yǒu)狼籍浩瀚无垠(hàn)吹毛求疵
2.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俨然迷惘度长挈大飞湍瀑流争喧豗
B . 骐骥巉岩放诞不羁巫山巫峡气萧森
C . 嗜好藻饰踌躇满志环佩空归夜月魂
D . 杜撰寒喧潦倒落魂空闻虎旅传霄柝
3. (2分) (2019高一上·肇庆期中) 下列各句中成划线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 . 美国首都华盛顿二战纪念园受美国联邦政府关门影响而闭门谢客, 1日上午为近百名耄耋之年的二战老兵网开一面而临时开放。
B . 在求学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倒也不妨试着在节假日之际与新环境中的同学聚会游玩,共享这天伦之乐。
C . 我们青年人不论遭遇何种挫折,有多大的不快,都应该珍惜生命,因为我们风华正茂,都有着个人的人生价值。
D . 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某企业加工车间传输带伤人事故的原因也是图穷匕见,原来是一只小小的螺丝扣松动造成传输带脱落而伤及到工人的手臂。
4. (2分)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各国应在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节能环保和发展低碳经济。
B . 卫生部表示,到2015年,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个人缴费标准适当增加,并逐步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机制。
C . 据海关统计显示,我国出口强劲增长,在全球的地位稳步提升,主要国家对我市场依赖程度显著加深,我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复苏的主要力量。
D . 要顺利完成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5. (2分) (2015高二上·陕西期中) 下列词语加横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 .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闻:为人所知
B .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或许
C . 此小大之辩也辩:辩论
D .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除:授予官职
6. (2分)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 .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D .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7. (2分)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既东封郑④又欲肆其西封
A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8. (2分)下面对联是赞颂伟大诗人李白人品风度的一项是()
A .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B .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C .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
D .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意。
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9. (2分)下列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入人园圃
B . 扡其衣裘
C . 罪益厚
D . 则弗知非
10. (2分)下列文言句式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②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③请罪于母,母不许④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⑤死生,昼夜事也⑥激昂大义⑦骑数千过其门⑧恐年岁之不吾与
A . ①⑤/②⑧/③④/⑥/⑦
B . ①⑥/②/③④⑧/⑤/⑦
C . ①⑥/②⑧/③④/⑤/⑦
D . ①③/②⑧/④⑤/⑥⑦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2分)
11. (6分) (2017高三下·西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二元化”的路线,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其中以唐宋乡官职役
化为分界彼此消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甚至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也产生了诸多影响。
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基层社会已经存在早期自治组织。
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被学界概称为“唐宋之变”。
在乡村治理上,这种转变就表现为:其一,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上为士大夫鄙视,受上级盘剥,下又徘徊于是否侵渔乡里之间,这种两难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其二,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
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在唐宋之际渐渐成为现实或者完成了制度准备。
中国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的必然。
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帝国人口不断增加,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
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如此庞大的官僚系统。
因此,各朝代不得不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政府效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就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与此同时,乡村治理的难度却在增加。
中唐以后从两税法开始了征税原则由“税丁”向“税产”的转变,财产的隐匿比起人丁的隐匿更难发现,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大增。
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的变化,同时其地位愈来愈低,从秦汉时期的有望跻身卿相,到明清时期的被视为“至因至贱”之役。
这些问题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
这是中国历史上“强干弱枝”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
乡村治理方式转变的目的本是以最小成本来控制基层、获取赋税,实际上却令中央王朝取得税收的效率进一步降低。
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令基层社会更易于“军事化”,乡族控制的民团、乡兵既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
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使得乡村职役地位低下的同时又权力大、责任大,赋税征收不足时还需要自己赔补,极易为了满足国家的赋税要求或上司、自身的贪污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往往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同时,乡村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它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总之,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中国很早就存在类似于西方“公共领域”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用的公共空间。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线,公权力削弱,自治权增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产生了影响。
B . 虽然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是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律令和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
C . “唐宋之变”时,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他们受到上层的鄙视和盘剥,又纠缠于是否盘剥下层,置于两难的处境中。
D . 唐宋之际,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
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渐渐成为现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因为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庞大的官僚系统,所以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尽管国家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
B . 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各朝代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导致政府效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
C . 从中唐以后,乡村治理的难度在增加,“税丁”向“税产”的转变,比起隐匿人丁,人们更容易隐匿财产,大大增加了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
D . 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和地位的变化,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这是中国历史上“强干弱枝”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乡村治理方式转变带来一些弊端,如令基层社会更易于“军事化”,乡族控制的民团、乡兵既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
B . 乡村职役极易为了满足国家或上司或自身的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站在乡村职役的对立面,反对他们的这类行为。
C . 明清时期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它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D . 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像西方“公共领域”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
12. (6分) (2016高二上·河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御宴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礼仪。
在宴会中,皇帝要按例赏赐出席官员花朵,官员将之簪
戴于头上以示荣宠,所簪之花俗称“御花”“宫花”。
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普遍,并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
《宋史•礼制》就说“凡国有大庆皆大宴……中饮更衣、赐花有差”。
这些大宴包括春秋大宴、圣节大宴、闻喜宴、锡宴、曲宴、饮福宴等。
需要指出的是,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并未见到宴会簪花的记载,簪花之礼正式在宫廷宴会中流行是在宋真宗时期。
宋真宗为了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大搞天书封禅,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富有喜庆意味的簪花礼仪大受青睐或许也与此有关。
南宋时期,御宴簪花依然十分流行。
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御宴簪花发生了两点显著的变化:首先,皇帝在宴会中逐渐不再簪花,如嘉定四年宋宁宗就降旨“遇大朝会、圣节、大宴及恭谢回銮,主上不簪花”,对此南宋人的解释是显示皇恩浩荡,“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
其次,簪花礼仪进一步细化,绍兴十三年宋高宗明确规定“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赐之”,亲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栾枝十朵,以下官员按照品级逐步递减,品级最低者仅簪两朵而已。
同时规定百官用罗花,禁卫、诸色祗应人只能用绢花,规定可谓不厌其烦。
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可分为赐花、簪花、谢恩三个环节。
通常情况下,簪花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时进行,随着“正安之乐”的响起,整个宴会已达高潮,这时皇帝宣布赐花,内侍将事先准备好的宫花捧送于各位官员。
皇帝、亲王、重臣由内侍簪戴,其他官员则自己簪花。
有时皇帝还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以示恩宠。
群臣簪花完毕后要向皇帝谢恩,最初官员在谢恩时不需离开自己的座位,天禧四年后,朝廷采纳直集贤院祖士衡的建议改为在殿庭中间集体跪谢,成为定制。
宴会结束后,御宴官员要簪花而归,不戴归私第或由仆从持戴的行为则视为对皇帝不敬,“违者纠举”,并要受到惩罚。
宋代宫廷宴会中所簪之花可分为鲜花与人工花两种。
百花之中,宋人最爱牡丹,其中又以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
不过,真花在簪戴时极易受损,官员往往不免忙于收拾凋落花瓣,狼狈不堪,因此宋代宫廷宴会中的御花大多是人工制作的布花。
蔡绦《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徽宗朝的三种人工花,最华丽的是“滴粉缕金花”,以金丝镶嵌制成,“极其珍藿”。
其次是罗帛花,用于春秋大宴,“甚美丽”。
再次是绢帛花,材质最为普通,只在接待辽使时使用,目的是“示之以礼俭”。
南渡以后,由于财政拮据,御花多以普通的罗、绢为主,远不能与“滴粉缕金花”相媲美。
随着簪花成为一种正式的礼仪,它也不可避免地附加了一些政治色彩。
例如最初御宴官员在谢花时可以不离开座位,真宗时期改为集体于殿庭中跪谢,意图明显在于强调君恩浩荡。
再如高宗对赐花数目的繁琐规定,显然是借此来强化现实权力结构。
(选白杨倩丽《御宴簪花:宋代宫廷宴会的独特礼仪》)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御宴簪花是宋朝宫廷宴会中皇帝将花赐给出席官员,官员将花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的一种礼仪,这种礼仪特别引人注目。
B . 御宴簪花之礼并非在宋朝立国之初即成定制,而是在宫廷宴会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其正式流行在宋真宗时期。
C . 据《宋史•礼制》记载,宋朝时期,凡是国家有大庆必定举行大宴,这些大宴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最初大宴不一定簪花。
D . 宋真宗有意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因此,簪花礼仪便因其富有喜庆意味而大受青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南宋时期,皇帝在宴会中自己不再簪花,其理由是皇帝尽将象征美好春色的花赐给群臣,君臣同享,以示皇恩浩荡。
B . 南宋与北宋不同,簪花之礼进一步细化,皇帝赐给臣僚的花在数量和质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依官阶品级逐步递减。
C . 御宴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一般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整个宴会达到高潮时进行,同时伴有“正安之乐”。
D . 御宴簪花分三个阶段:首先皇帝宣布赐花,然后皇帝、亲王及大小官员分别由内侍、官员自己或皇帝亲自簪花,最后群臣向皇帝谢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御宴簪花是皇帝对臣僚的恩赏,是官员的荣耀,官员不得怠慢,御宴结束后,官员必须簪花而归,否则将受到惩罚。
B . 宋代御宴所簪之花以鲜花为贵,人工花次之,百花中尤以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因鲜花容易凋落,才改为人工制作的布花。
C . 材质最为普通的绢帛花之所以只在接待辽使者时使用,是因为出于政治目的,即把大宋的“礼俭”显示给辽使者。
D . 宋朝御宴簪花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礼仪形式,其中还包含一些政治因素,其意图在强调皇恩浩荡、强化现实权力结构等。
13. (20分) (2017高一上·高邮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
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③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
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
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④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
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
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
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⑤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
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
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
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⑥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
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⑦而外婆早已过世了。
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
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
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
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⑧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
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
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⑨我究竟来自何方?
⑩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
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
踏着没膝深
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
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
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
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⑪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
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⑫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⑬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⑭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
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
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
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
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⑮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
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
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
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有删减)
(1)从景物描写的角度鉴赏第⑩段。
(2)第⑨段“我究竟来自何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了几个作者曾经到过的故乡?作者对他们分别怀有怎样的情感?
(4)结合全文,探究标题“故乡在远方”的深刻意蕴。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4. (11分) (2018高三上·七台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树声,字与吉,松江华亭人。
家世业农。
树声少力田,暇即读书。
举嘉靖二十年会试第一,选庶吉士。
三十一年,请急归。
遭父丧,久之,起南京司业。
未几,复请告去。
起左谕德,掌南京翰林院。
寻召还春坊,不赴。
久之,起太常卿,掌南京祭酒事。
严敕学规,著条教十二以励诸生。
召为吏部右侍郎,引病不拜。
隆庆中,再起故官,
不就。
神宗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
初,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遇要职,必首举树声,唯恐其不至。
张居正当国,以得树声为重,用后进礼先谒之。
树声相对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
一日,以公事诣政府。
见席稍偏,熟视不就坐,居正趣为正席。
其介介如此。
北部要增岁币,兵部将许之,树声力争。
岁终,陈四方灾异,请帝循旧章,省奏牍,慎赏赉,防壅蔽,纳谠言,崇俭德,揽魁柄,别忠邪。
诏皆嘉纳。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
居正语其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树声知其意,连疏乞休。
居正语其弟树德曰:“朝廷行相平泉矣。
”平泉者,树声闻之曰:“一史官,去国二十年,岂复希摖席耶?且虚拘何益。
”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
居正就邸舍与别,问谁可代者。
举万士和、林燫。
比出国门,士大夫倾城追送,皆谢不见。
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
通籍六十余年,居官未及一纪。
与徐阶同里,高拱则同年生。
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
为居正所推,卒不附也。
已,给廪隶如制,加太子少保,再遣存问。
子彦章,万历十七年进士。
树声诫毋就馆选,随以行人终养。
诏给月俸,异数也。
树声年九十七卒。
赠太子保。
谥文定。
(选自《明史·陆树声传》)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B .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C .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D . 万历改元/中官不乐/树声屡宣诣会极门受旨/且频趣之/比趋至/则曹司常事耳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祭酒,职官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B . 政府,唐宋明朝时期称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现在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C . 岁币,封建社会中,中原周边的附属地方或国家向中原朝廷缴纳一定财物。
D . 通籍,做官;籍是挂宫门外以备出入查对的写有姓名、年龄、身份的竹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陆树声不慕荣华,能够认清自我。
陆树声有多次被朝廷征召没有上任的经历,得知朝廷要任命自己为宰相时,陆树声认为脱离朝政二十多年的史官,希望得到宰相的位置是贪图虚名。
B . 陆树声端正耿直,不愿阿附权贵。
张居正以晚辈的礼节拜见陆树声时,陆树声神情肃穆好像不愿意接近张居正,虽然后来的官职是张居正举荐的,但陆树声最终也没有依附张居正。
C . 陆树声不惧朝廷,敢于直言陈述。
有一年年终,陆树声上书请求皇帝遵循旧章,察看奏书文牍,慎重赏赐,防止被人蒙蔽,采纳正直的劝谏,推崇节俭,总揽权柄,识别忠良邪恶。
D . 陆树声教子有方,得到朝廷认可。
陆树声的儿子陆彦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为回家奉送父母就听父亲的话不参与翰林院选拔,朝廷为表现对陆树声的认可就每月发给超量的俸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冬,请愈力,乃命乘传归;辞朝,陈时政十事,语多切中,报闻而已。
②与徐阶同里,高拱则同年生。
两人相继柄国,皆辞疾不出。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15. (7分) (2019高一下·湛江月考)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下列文化常识及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按段落多少可分成单词、双调、三叠等,《雨霖铃》属于长调、双调。
B . 柳永原名三变,是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开拓词的题材内容,促进词的通俗化和口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