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核心素养测评 十九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测评十九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建议用时:45分钟
读某区域人口相关数据坐标图,完成1、2题。
(注:劳动人口为15~59岁,图中数据为每5年的平均值)
1.有关该区域人口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机械增长超过自然增长
B.人口变化主要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
C.影响该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政策
D.人口总数与劳动力总数同时达到最大值
2.由图中信息可以得出 ( )
A.2041年与1981年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相似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劳动人口增长率一致
C.2026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主要与1966年前后人口自然增长有关
D.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劳动人口增长率完全呈正相关
【解析】1选B,2选C。
第1题,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比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变化周期晚15年左右,说明人口变化主要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
受人口机械增长影响小;影响该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人口总数比劳动力总数晚达到最大值。
第2题,1981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很大,2041年劳动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说明1981年劳动人口比较年轻,2041年劳动人口年龄较大;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周期早于劳动人口增长率;因劳动人口为15~59岁,2026年与1966年相差60年,1966年前后的出生人口在2026年转变为非劳动人口,所以2026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主要与1966年前后人口自然增长有关,属于人口增长惯性。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
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4.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解析】3选C,4选C。
第3题,依据图中人口潜力指数数值可判断①
处大于450小于500,②处大于400小于450,③处大于100小于150,④处大于150小于200。
第4题,③地区位于美国西部干旱区,因缺乏水资源而人口潜力指数低。
图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东北部最大,同时太平洋沿岸地区大于中西部干旱区;②地区因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人口潜力大;④地区因气候条件优越和科技水平高而人口潜力较大。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 0~14 岁、15~64 岁、65 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据此回答5 、6题。
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对应合适的是( )
A.①美国
B.②日本
C.③印度
D.④中国
6.关于②国,叙述正确的是 ( )
A.未来10年该国将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
B.该国政府应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C.该国应大力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D.该国应实施“延迟退休”政策
【解析】5选A,6选C。
第5题,①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10%,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可能为美国。
同理,可分析其他三个国家人口比重特点并做出判断。
第6题,②国 0~14 岁人口数占
总人口的比重为 60%,为年轻型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较快,所以未来 10 年该国不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不应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也不需要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该国应大力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人口迅速增长的需要。
(2019·长沙模拟)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
为应对这种变化,我国正逐步完善各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下图为我国1990~2005年老年人口居住方式统计图。
读图完成7、8题。
7.有关我国1990~2005年老年人口居住方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老年人口居住方式一成不变
B.我国老年人口大量地向城市迁移
C.与子女分居的老人占比逐年增大
D.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正逐步减轻
8.导致老年人口居住方式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子女“啃老”问题愈发严重
B.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C.家庭“代沟”影响愈发突出
D.我国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完善
【解析】7选C,8选D。
第7题,据图可知,“与子女居住在一起”曲线呈下降趋势,“与配偶居住在一起”和“独居”曲线呈上升趋势,我国老年人口居住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我国向城市迁移的人口主体是青壮年,图中“与子女居住在一起”曲线呈下降趋势,说明老年人口向城市迁移较少;图中“与子女居住在一起”曲线呈下降趋势,说明与子女分居的老人占比逐年增大;材料中无法获知中国人口老龄化减轻。
第8题,根据图中曲线,1990~2005年我国老年人口选择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比重下降,说明“啃老”问题减轻;通过材料信息无法获知老年人健康状况变化;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完善,老年人可以独自生活,与家庭“代沟”问题关系不大。
【加固训练】
(2019·温州模拟)读2008~2017年中国结婚率及离婚率走势图,完成(1)、(2)题。
(1)关于2013年后我国结婚率变化的原因正确的是 ( )
①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
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③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④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未来 20 年,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
A.人口老龄化严重
B.人口增长过快
C.青少儿比重过大
D.人口快速减少
【解析】(1)选D,(2)选A。
第(1)题,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进入城市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城市的生活成本实际上是高于农村的,特别是孩子的抚养与教育成本高。
在大城市,人们生活节奏快,生活成本在上升,经济压力大,结婚时间推迟,甚至采取不结婚态度,导致结婚率的下降,故①正确;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使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减弱,且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女性为了要实现个人发展导致结婚推迟,也使结婚率下降,故②④正确;计划生育政策对结婚率变化的影响很小,故③错误。
①②④正确。
第(2)题,我国目前年龄结构是出生率降低,中老年人口较多,故可预测未来2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严重老龄化;随着出生率下降,青少儿比重减小;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慢,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较多,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口总数还会增长,不会快速减少。
(2019·福州模拟)下图示意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
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甲、乙两国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 )
A.教育水平
B.产业结构
C.宗教信仰
D.生育政策
2.为应对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乙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促进城乡人口流动
B.政策鼓励少生优生
C.限制国际人口迁移
D.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解析】1选B,2选D。
第1题,结合人口性别比的概念以及甲乙两国的地理特征可知:甲为西亚产油国,石油开采与加工吸引大量外籍男性劳动力输入,导致人口性别比偏高。
乙国是南亚人口大国,人口性别比比出生人口性别比低,说明因经济欠发达,有较多的男性劳动力劳务输出。
第2题,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有利于解决乙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
【方法技巧】人口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关系
人口增长率高说明人口增长快,当人口增长率下降,只要是“正值”说
明人口总数依然在增加,只是增加幅度下降。
当人口增长率为“负值”时,总人口开始下降。
因此,人口增长率降为0时,人口总数最多。
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人口的出生性别比,通常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定为102~107,超出这个范围则被视为异常。
男女性别平等协调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性别比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
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失衡的原因。
(2)说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带来的影响。
(3)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
【解析】第(1)题,性别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观念、科技发展水平、性别歧视、生育政策等均有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生育观、B超技术的普及、计划生育政策等催化了
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
第(2)题,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导致婚姻挤压;就业挤压;犯罪现象增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
第(3)题,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对策可以从思想观念、法制、完善保障事业等多方面落实解决。
★★★答案★★★:(1)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导致重男轻女生育观的产生,从而加剧了人为干扰性别生育的欲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B超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为人为选择性别提供了可能;计划生育限制了生育的数量,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一些极度偏僻落后的地区存在女婴瞒报漏报以及溺弃女婴的现象等。
(2)可能导致婚姻挤压;就业挤压;犯罪现象增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
(3)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转变男孩偏好的生育理念;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养老制度,减缓民众“养儿防老”的危机意识,从根本上缓解性别比失衡。
(2019·青岛模拟)总和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
为比较不同时期妇女的各孩次生育率水平,可将各孩次总和生育率相加得到总和生育率的合计值,用于人口的
长期宏观决策。
下图示意2006~2016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一孩总和生育率、二孩总和生育率、多孩总和生育率曲线。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二孩总和生育率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2.2016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
B.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
C.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
D.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解析】1选C,2选A。
第1题,据材料可知,总和生育率包括一孩生育率、二孩生育率及多孩总和生育率,因此曲线Ⅰ代表总和生育率。
2015年之前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当一孩为女孩可以再生二孩,因此一孩总和生育率高于二孩总和生育率,多孩总和生育率最低。
所以Ⅱ代表一孩,Ⅲ代表二孩,Ⅳ代表多孩,2016年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因此二孩总和生育率从2016年有所上升。
第2题,2016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波动的主要原因是2016年实行了全面二孩政策,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导致2016年二孩总和生育率较高,从图中看到,二者的变化是同步增长的,因此提高了我国的总和生育率。
一孩总和生育率以及
多孩总和生育率水平基本不变,我国的育龄妇女人数并没有减少,而且如果育龄妇女人数减少,我国总和生育率应该是下降,而非上升。
跟传统的风俗习惯影响不大,重男轻女多会影响性别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饮食出行成本提高,生育观念发生改变,二孩生育意愿有所下降。
【加固训练】
(2019·南昌模拟)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儿童(0~14岁)人口、劳动力(15~59岁)人口和老年(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情况,我国出现人口结构不合理现象。
2016年国家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两孩政策可以通过提高育龄妇女生育水平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下表为我国2015~2018年人口统计资料。
据此完成(1)、(2)题。
(1)2018年两孩政策释放效应有所下降,表现为( )
A.人口出生率提高
B.人口死亡率提高
C.人口出生率下降
D.人口死亡率下降
(2)两孩政策实施后,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是( )
A.儿童比重先降后增
B.老年人比重先降后增
C.劳动力比重持续增大
D.老年人比重持续下降
【解析】(1)选C,(2)选B。
第(1)题,据表中信息可知2018年较前几年出生率下降。
第(2)题,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2015~2018年两孩政策的实施,出生率先增加后减少导致儿童的比重先增加后减少;劳动力比重应该是先下降后上升;老年人的比重先下降后上升。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P)在7%以上为老龄型人口。
P可分为以下几种阶段类型:当P<7%时为成长型(G);当7%≤P≤10%时为老年型初期(A1);当 10%<P≤14%时为老年型中期(A2);当 14%<P≤16%时为老年型后期(A3);当P>16%时为超老年型阶段(S)。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对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截至2015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13.99%,居全国之首,已步入老年型中期阶段。
但各地情况有所差异,全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南通市,其素来都有“世界长寿之都”的美誉。
如图示意2000~201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
(1)以南通为例,分析大气环境对苏中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2)分析苏南社会、经济发展对江苏老龄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
(3)面对当前老龄化社会可能带来的“养老问题”,请你为此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分析南通市优越的大气环境对南通老年人口的有利影响,主要从气候、空气质量等方面分析即可。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南经济发展较快,从图中得知,苏南人口呈现年轻化,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吸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同时高等教育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口,降低了苏南老龄化水平。
第(3)题,本题可以迁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来解答,主要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体系,弘扬敬老文化等方面分析。
★★★答案★★★:(1)南通市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三面环水,处于江海交汇处,空气质量好,污染较小,有益于老年人健康长寿;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易形成老年型人口。
(2)苏南经济的发展对苏北、苏中青壮年劳动力产生吸引力,大量苏中、苏北年轻劳动力涌入苏南大城市,造成苏北、苏中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同时苏南高等教育的集中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降低了当地老
龄化水平;都市圈内部出现低龄化现象,形成低龄化中心。
(3)发展经济完善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建构完善的养老体系;弘扬优秀的敬老文化。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感谢您的下载!
快乐分享,知识无限!由Ruize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