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阅读提升训练(含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百合花》阅读提升训练(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上册
《百合花》阅读提升训练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

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

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

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

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

”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

我向里“大姐、大嫂”地喊。

一会儿门帘一挑儿,露出个年轻媳妇来。

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

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

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

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

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
肯。

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

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

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

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

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

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了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

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

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

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

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一九四六年的中秋”强调故事发生在万家团圆的中秋时刻,与小通讯员在这一天牺牲形成反差,凸显战争的残酷。

B. 新媳妇一开始不肯借被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这条全新的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也可能因为借被子的通讯员不善言辞。

C. 护理伤员时,新媳妇红了脸,只同意做“我”的下手,在给通讯员擦拭身子时却丝毫没有忸怩之态,因为残酷的战争使她成长。

D. “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负罪”一词,表现了担架员悲痛、自责的心理,因为是他和其他担架员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

B. 在借被子的过程中,作品通过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对比,反衬出小通讯员的淳朴憨厚、天真乐观,也表现出新媳妇的俏皮、活泼,共同体现了人性之美。

C. 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物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 “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
动提供了背景,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美好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

3. “破洞”这个细节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 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战争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5. 坟场救人
茹志鹃
____________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____________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

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穷鬼滩”。

____________ 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

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

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

____________ 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

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已凉了。

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

____________ 天色阴沉,黯淡。

____________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____________ 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____________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
____________ “娘, 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
____________ 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常常深更半夜地在外跑。

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

哪知天
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

____________ 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

____________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

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

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

____________ 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的草,乱纷纷地朝两边倒。

关大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

关大妈给怔住了。

那人听到响动,就一跃站起来想走,却正好和关大妈打了个照面。

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

____________ 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唉!这孩子顶多比桂平大两三岁,看他淌的这些血,淌得脸都变了色____________ 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关大妈眯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隐约地看见跑来了十多个人。

回头一看,那小伙子,一弯腰正想走。

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____________ 清剿大队上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
____________ “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____________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____________ “啊人哪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

”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

敌人跺着脚,又对着关大妈的耳朵叫了一遍。

____________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
____________ “啊呀!老总啊!你把我的汗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难道不知道,这里是个多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

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我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
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
____________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死般的沉寂,敌人对空放了一枪,壮了壮胆,又对准趴在坟上的老太婆,踢了一脚,正要开口,关大妈就接口道:“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


____________ 这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

____________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走了几步,又紧走了几步,就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关大妈看他们走远了,赶紧拉着那个戴着她的头巾草帽,穿着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说道:
____________ “孩子,我们快回吧”
____________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喜欢过,原来自己救的这个小伙子,就是倪老虎。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桂平曾说“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正是这朴素的阶级觉悟,成了关大妈临危救助革命者倪老虎的动力。

B.关大妈第一眼见到受伤的倪老虎,“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

C.关大妈的儿子桂平牺牲后,他的革命战友倪老虎坚持斗争,遭到清剿大队的追捕,中弹受伤后,冲进了桂平新坟附近的草丛中。

D.“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一句含有“她伤心极了,可能又晕过去了”的潜台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坟场救人》为题,直接点明作品叙写的中心事件,这样拟题,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B.小说脉络清晰,环环相扣。

关大妈祭坟、关大妈忆儿、关大妈救人、关大妈与倪老虎回家分别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C.小说引人入胜,先后三次用拟声词“叭”“砰砰”“叭”描写清剿
大队追兵的枪声,营造越来越紧张的故事氛围,使读者的心越揪越紧。

D.“穷鬼滩”是关大妈与倪老虎的交汇点,小说通过关大妈智救革命者的故事,着力展示她与清剿大队斗智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的品质。

(3)小说中写关大妈应付清剿大队盘问时,“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这表现了关大妈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开头和情节展后有多次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____________材料一:
____________ 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____________ 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

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

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

____________ 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

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

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

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

____________ 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

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

”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

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

《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

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
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

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

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

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


____________ 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

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

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

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____________ “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

”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

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

____________ 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

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

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

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

……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

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


____________ 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

____________ 茹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____________ 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

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

____________ 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

(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
____________材料二:
____________ 1977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

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的筹备工作。

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

巴老劫后复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杨林同志》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

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更是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写出来的。

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送给茹志鹃看的。

____________ 一位作协老同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反革命”还在农场服刑。

十几年后,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他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是茹志鹃伸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
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
____________材料三:
____________ 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

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得随祖母辗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

11岁才上小学。

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

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

……
____________ 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选自百度百科)
6.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

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
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

C.十年浩劫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异和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

7.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

B.1963-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

C.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前后,就近乎搁笔了。

D.茹志鹃的作品加大了对现实鞭挞的深度和力度,作品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她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创作风格有所发展。

8. 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

二、语言表达
9. 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二胡,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

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

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

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较高的乐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0. 请从下列文学形象中任选一个,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要求:不要出现常识性错误,60个字以上。

通讯员(《百合花》)
年轻媳妇(《百合花》)
答案和解析
1~4.【答案】D、B、【参考答案】①第一次表现了小通讯员的稚气、淳朴、可爱;②第二次表现普通农家妇女对战士的爱,体现了人物高尚淳朴的精神风貌。

、【参考答案】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

②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③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批判战争的罪恶。

④以女性视角写作,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更能打动读者,更好地彰显“人性美”的主题。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D.“因为是他和其他担架员的过失,造成了战友的牺牲”错误,由“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可知,是小通讯员自己扑上去的。

故选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效果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现出新媳妇的俏皮、活泼”错误,由“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等句可知,应是表现了新媳妇的羞涩、善良淳朴、关心子弟兵等性格。

故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意象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出现是在小通讯员借被子的时候。

小通讯员见着“新媳妇”显得不好意思,同时又因为先前借被子不成有些赌气,他慌里慌张地想逃离尴尬的处境,却不小心刮破了衣服。

这个细节把小通讯员的稚气、淳朴、可爱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次出现是新媳妇“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这个细节描写,体现了新媳妇把自己对战士的深情厚谊都倾注到缝补“同志弟”衣肩上的破洞上了,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个普通农家妇女对战士的爱,体现了人物高尚纯朴的精神风貌。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

本文中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

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因此,“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

“我”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主动认老乡,甚至带着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了没有言行,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泼辣”,是一个具有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

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淳朴憨厚和新媳妇善良、热爱子弟兵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作为女性,能敏锐的感觉到身边人物的细节性的特征,“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些是作者通过“我”细腻的感觉描写出来的,细致描写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动作和神态,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本文写战争,却没有正面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卫生所里的“我”这个女性形象侧面描写战争,如“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又下来一个重伤员。

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的交代,均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交代出来的,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