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词语的历史来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坛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45
科学和技术在今天是一个耳熟能详的
词汇,但是我们却往往并不了解该词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渊源,也就很难产生像本国词汇那种土生土长的含义和很丰富的情感体验,甚至也有学者提出要把“科学”重新回归到本土翻译的“格致学”比较贴切,这样的“科学”观念只是西方历史悠久的“科
学”传统的“末”而不是“本”,[1]
所以厘清科学与技术的词源和语用的正确使用,对我们理解的混淆和偏差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科学词源和来历
18世纪英国诗人、主教亚历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为牛顿写下的墓志铭:“自然与自然的定律,都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来吧!于是世界一片光明。
”牛顿时期的自然哲学是后来称为的“科学”(希腊时期称为“自然哲学”)的出世就把人类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把人类的目光从“形而上”的宗教神学转向“形而下”的人类理性,如哥白尼把神从天上驱赶出去;牛顿把神从无生命领域驱赶出去;达尔文把神从有生命领域驱赶出去;当然神作为宗教信仰的存在不应该妨碍人们对现实世界作非神的解释。
我们今天所指的科学发端于希腊时代爱奥尼亚派的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希腊七贤之首),经过了萌芽“准科学”的数千年发展之后,我们才接上了“希腊哲学即科学”的诞生,所以西方称“哲学是科学之母”。
科学的起源于2500年前的文明古希腊,鼻祖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三位米利都学者及后来的毕德哥拉斯,他们反抗宗教束缚下的神学,追求直接
观察自然,探求普遍的本原物质。
[2]
科学英文单词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entia,原意为“知识、学问或智能”。
希腊哲学家认为研究自然,而不是研究内在精神世界的那类哲学是“自然哲学”,柏拉图觉得是低一级的第二等哲学分支,由于柏拉图本人的智慧超群、影响巨大,所以这种看法持续了几个世纪,使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科学”和哲学处于一种长期的纠结关系之中,自然哲学却是一直处于黑暗之中,后来慢慢开始了“自然知识或科学”从哲学中渐渐获
得权利而分离,为了避开这个不太好的解释
名词,一个办法就是另外选一个新的好词,或者说不得不向柏拉图这样的圣人让一步,就是以好言对待所谈论的主题,对“自然哲学”一词采用委婉的说法称N at u r a l science为“自然科学”或干脆去掉自然二字直接叫“科学”,科学这个词本身意义的变迁以及它最终还是取代了“自然哲学”,第一个给科学下定义的人是达尔文在1888年《生活信件》“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
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
[3]
尽管现在科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若无特别说明就是指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它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中诞生的,如1553年,西班牙的塞尔维特因研究肺血液循环被宗教裁判所烧死,1600年,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18世纪以前,西方科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寄身于自然哲学之中,例如:1601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非常著名的两行诗句:“荷拉修,在这天地之间,有许多事,都是你的哲学所梦想不到的。
”荷拉修并不是一位哲学家,而是大学的一名不信神鬼、笃信理智的自然哲学学生,假如把上面的诗句中的“哲学”换成“科学”,它的含义就更清楚不过了[4]。
牛顿1688年发表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开辟了伟大的科学时代,但那时仍叫自然哲学,时至今日获得自然科学博士者还被称为哲学博士。
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学会组织是山猫学院是意大利国家科学院的前身,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院,也称猞猁学院,于1603年成立,当时成员有二三十,著名的有伽利略等;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全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著名的科学家有牛顿、达尔文、波义尔、法拉第等,成立于1660年。
科学家(Sciencist)一词由英国哲学家、科学家惠威尔(Willia m W he well 1779—1866)创造,1840年,他在伦敦一次演讲时说:“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的耕耘者,我们非常需要一个适合的名字,我倾向称呼他们为科学家。
”于是1848年英语才出现了“科学家”这个单词,他还于1836年创造了
物理学家一词(Physics+ist=Physicist),
以便和相对医生(Physicia n)这个词的区分,我们的现代医学也叫科学医学也和其他医学相区别。
2 技术的词源和来历
技术的起源于人类的诞生同步,有几百万年的历史,西方古代过去人们用a r t这个词表示技艺、技巧、技术,而在17世纪以前技术英文仍然用技艺a rt一词表示,当时仅指各种应用工艺,人们往往把技术和工艺技艺混同起来,中国古人也讲“医者艺也”,西方也说“Medicine ie an art”,而
没有用skill或craft。
[5]
而技术Technique 一词它来源于希腊文te k h nikos指人造物品、器具、工艺、技巧、本领、艺术,不同时期含义不同,后来技术一词t e c h n iq u e 是后来17世纪才确定的,由法国思想启蒙、哲学家狄德罗(1713—1783)首先使用技术一词[6],是从希腊文tek h no_,tek h ne结合后缀形成英文tech nolog y和tech nique。
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医方诸食技术之人”;许慎《说文》技,为巧也,形声,从手,支声,本义:技艺、技巧、工匠、才艺;术古同“秫”,邑中道也。
——《说文》,术,道也。
——《广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唐·韩愈《师说》,这里指技艺、业术。
自17世纪起,“科学”拉丁文scientia开始和其它知识有了区别,“科学”是指“需要理论知识的技艺”,它和“只需要实用知识的技艺”a rt是不可混同的;有趣的是,当科学与技艺a r t拉开距离之时,同步发生的是“科学”和做实验技术联系起来,同时科学和技术te c h n iq u e一词拉近了距离,分界线越来越模糊,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生产”或“生产→技术→科学”循环体系,极为常见的是技术首先成为开路先锋,如飞机升空生产在空气动力学问世之前,到20世纪初,技术的含义逐渐扩大,涉及工具、机器及其使用方法,直到20世纪后半期,技术的定义才确定了内容,确实,只有通过科学实验,才能发现、发明层出不穷的新原理和新技术,科学和技术结合成科技终于取代了单一科学王冠的位置,如伦琴射线的科学发现,诞生了X光机、C 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显微镜技术的发
科学与技术词语的历史来历
刘延龄
(包头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30)
摘 要:该文旨在厘清科学和技术的词源来历及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和技术的内涵及本质,对我们解决日常理解的混淆
和社会现实中理解偏差,从而对科技政策及措施使用出现偏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今天所指的科学发端于希腊时代爱奥尼亚派的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希腊七贤之首);技术的起源跟人类的诞生同步,有几百万年的历史。
科学是生产力,而技术是直接生产力,科学已经成了我国名正言顺的和广泛接受的汉语词汇了。
关键词:科学 技术 词源 来历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c)-0245-0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术论
坛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46
明,诞生了细胞学、细菌学、病毒学等学科,而科学则与art翻译为艺术一词却分离走的越来越远,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和艺术是鸟的两翼,合二为一,科学与艺术是统一体,艺术之美和科学之美正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个轮子的两种力量,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美”。
3 中国科学一词的来历
中国在17世纪前没有科学这个词,到明末徐光启向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学习西方学术时,他把西方自然哲学翻译为“格物致知之学”,简称“格致、格物”,严复首先用“西学格致”翻译science,“格致”在中国用了300多年到了明清时代得到广泛的传播。
科学一词本来不是中国传统的概念,从唐朝到近代以前,“科学”常作为“科举之学”的略语,“科学”一词虽在汉语典籍中偶有出现,但大多指 “科举之学” ,通过科举求官是读书人的理想。
日本著名科学启蒙大师福泽瑜吉和启蒙思想家西周把“science”译为“科学”,意为“分科的学问”,我认为“分”字非常到位,道出了西方把研究主体和客体分开,人是人,物是物,天人二分;科学就是“分”,自然科学为数、理、化、天、地、生,物质分为分子,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分为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进一步分为夸克和轻子。
研究一步一步往前推进,由一
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正是这种理性、逻辑和分析的力量,使得西方出现了发达的科学。
到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而清末初传教士带来的西学,明清译成“格致”或“格致学”,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科学”与“格致”两词并存的局面,特别是五四运动北大办的“新青年”高举德先生“De m ocrac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的伟大旗帜,大力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废除科举、推行了新的教育制度以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迅速广泛运用,科学一词也就逐渐取代了“格致”,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下令全国取消“格致科”改为科学。
“科学”一词虽然借道日本,我们也没有必要埋头到中国经籍中去找其佐证,而忽视吸收新科学新知识新词语言,其实英语里也有许多历史渊源和耳熟能详的e g g w o r d s 的汉语词汇,如:豆腐t o f u 、丝绸silk、茶tea、功夫gongfu等。
科学是生产力,而技术是直接生产力,科学已经成了我国名正言顺的和广泛接受的汉语词汇了,著名科学家吴大猷指出:“我们常常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三者笼统地用‘科技’两字包括起来,其实这个简称,易导致了社会上许多人对科学和技术的混淆了解,和因此而带来的政策和措施上的偏差”,因此,厘清科学和技术的词源来历和语用具有重大的社会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国盛.“科学”一词的由来及其局限性
[N].新华每日电讯,2012—11—23(10).[2]
汤浅光朝,著.科学文化史年表[M ].张利华,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17.[3] 邓修平,常青,欧阳智.自然辩证法概论
[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135.[4] I.阿西摩夫,著.科技名词探源[M].卞毓
麟,唐小英,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239.[5] 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7:4.
[6]
让-伊夫.戈菲,著.技术哲学[M].董茂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4-25.[7]
卫才胜.技术的政治[D].华中科技大学 2011.[8] 陈多闻.技术使用的哲学探究[D].东北大
学,2010.
[9]
梁海.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技术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体系。
为了推进创业教育,学校要改变以往的单一人才培养莫斯,需要营造出学生发展个性的良好环境。
比如:在对学制以及学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学校要构建具有灵活性的管理机制。
可以将弹性学分制引入到这一管理机制中来,从而创造较好的创业条件。
而学生要结合自身需要,可以先创业后进行学业,也可以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之后进行创业,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业[4]。
第二,教师要创建一支素质比较高的教师队伍。
学校要利用各种方式对教师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另外,还要重视其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在企业中挂职进行锻炼,与此同时,还要邀请社会专家以及企业人士和职业经理人等到学校中担任兼职教师,从而调动学生自身的创业潜能。
第三,学校要对学生的创业实践加以重视,对其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进行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自身的创业知识以及创业能力,需要开展创业实践。
学校要提供实践环境以及条件,这样学生能够通过创业实践,树立良好的创业意识,并对自己的创业能力进行培养,锻炼自己的创业技能。
首先,可以利用情境模拟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要对经营地点进行寻找,并设计自己的店铺,取店铺名字,并对销售目标以及预算等进行明确,开展广告策划,同时还要邀请专家进行指导,使学生创业素养得到提升。
其次,学校要和企业联合。
学校应该通过各个渠道和社会联系,比
如,在大型或者是中型企业中,设置创业教育的相关实践基地,提供较多的锻炼机会,对学生创业能力加以培养。
另外,学校还可以和校办产业的相关生产单位之间签订一些经济合同,让学生自己进行经营,盈亏都需要自己承担。
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制定任务以及产量还有成本和奖罚等,让学生亲自参与这些过程。
这些创业实践比较接近实际情况,不但能够锻炼学生能力,同时还能得到经济效益。
再次,可以开办创业设计的比赛。
对于创业来说,创业设计是重要的第一步,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比赛,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利用自身能力以及可用资源,这是一个磨练能力的过程,能够对学生创业能力加以培养。
最后,学校还可以对创业园进行设置。
由学校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学生自己制定创业计划,在通过了项目评估之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资金帮助,并为其提供咨询服务。
3.5 学生自己要提升社会意识与综合素质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生源复杂,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比较差,心理成熟度也比较低,缺少约束自我能力,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还有一些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与别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可能会存在自卑以及自我封闭等心理。
而从学识方面来说,高职学生的学识水平比较差,因为创业时的知识资本也是比较低的。
因此,高职学生需要对自我进行完善,培养自己
健全人格[5]。
同时,还要对创业知识结构以及技能进行深入学生,对自己创业能力进行培养,要具备毅力以及艰苦奋斗等品质,还要
适应社会,靠着劳动与智慧等培养自立的精神,实现自主创业。
4 结语
综上所述,创业的竞争比较大,存在一定的风险,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创业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不仅有社会和政府的原因,还有家庭以及学校和学生自己的问题,为了鼓励学生创业,需要构建社会、政府、家庭以及学校和学生等共同参与的教育机制,改变当前创业现状,为高职学生的创业提供平台和条件。
参考文献
[1] 余斌,夏泽育,陈建国.高职学生创
业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 ].成人教育,2009(2):60-61.[2] 邓俊华.浅谈高职学生创业的瓶颈与对策
[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68-70.[3] 张西进.高职学生创业的瓶颈与对策思
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425.[4] 李吟,杨东铭.试论高职学生创业特
点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6):82-84.[5] 楼永俊.高职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60-61.
(上接225页)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