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学生评教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方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学院学生评教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方向
林琳
【期刊名称】《《教育导刊(上半月)》》
【年(卷),期】2019(000)010
【总页数】5页(P80-84)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评教; 社会结构
【作者】林琳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73
学生评教制度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产物,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它强调学生对教学有评价的权利,拥有教育消费者的身份。

学生评教的实施使学生在教学意见的表达上有了保障,也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1〕。

然而,学生评教发展至今,学界对学生评教褒贬不一。

学生评教不仅未能得到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而且在理论上也存在不少困惑,如:学生是否认真对教师进行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否是教学质量本身?以及学生评教是否对教师产生影响力?有学者批评说学生评教在现实中存在着评教结论的虚假困境、结果应用的惩治困境、最终效果的漠然困境〔2〕,这样的局面值得我们重视。

独立学院的学生评教面临的尴尬更甚。

独立学院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建设和实施方
案与母体大学完全一致。

但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水平层次较低、教职员工业务素质水平有限,评教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远多于普通高校。

独立学院的学生评教存在问题更多这一事实,除了一般性的原因,有无更深层次的因素,需要做一番认真的探究。

一、已有研究思路及检视
现有关于学生评教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对评教现状的描述。

而这些描述更多地带有批判性和质疑性。

一是对评教主体的质疑。

有不少学生为节约时间,在评教的时候普遍不看指标乱评、代评,以至于有教师认为学生是在“用脚”投票〔3〕,这导致评教没有发挥真正的监督作用。

二是对评教工具的质疑。

“一表多课”的评教工具虽然显得标准统一,却忽视了课程的多样性。

此外,评教工具过于“目的化”〔4〕也偏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评教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

当评教主体和工具都不能令人信服的时候,评教结果自然也面临质疑。

很多高校的学生评教结果并不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评教得分基本上都超过90分而事实上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并没有那么高。

因此,虽然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学生评教却未能提供有价值的发现。

上述问题的存在,引发了对评教制度本身的质疑。

评教制度所依据的学生是“消费者”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行政与学术的冲突,以及平等与权威二者之间的矛盾〔5〕都在评教过程中体现得颇为明显。

周继良等人的研究显示,有89.46%的学生对“极力迎合学生需要、教学宽松、考试易过”的教师给予很高评价,20.39%的学生承认对教师有过不客观评价,12.5%的学生想借学生评教报复、诋毁老师,37.5%的学生请人代为评教〔6〕。

无独有偶,王悦等人发现只有49.1%的学生表示会认真打分,23.3%的学生应付了事,19.8%的学生认为评教是走过场,7.2%的学生对教师存在报复心理〔7〕。

教师对学生评教制度也是既反感又无奈。

王洪才认为不少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消极应对评教〔8〕。

王明宾在调查中发现,对“学生评教结果”表示强烈同意的教师占1.9%,比较同意
的占23.3%,不太同意的占36.9%,不能确定的占10.7%,强烈反对的占5.8%〔9〕。

可见,学生评教制度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针对上述问题,不少学者主张从国外评教制度当中寻求借鉴。

例如借鉴国外以人为本的评教理念〔10〕;学习国外的评教工具,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对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状态、学习期望和学习收获等评价信息〔11〕,在评教指标设计上关注
课程特色,排除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回避学生能力不足的环节〔12〕;以及效
仿他国成立专门的评教研究机构,形成一套完整的评教程序,来确保评教的科学性〔13〕。

还有少数研究关注了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因素、教师因素、课程类型因素以及学生的评教态度因素等。

不过这类研究由于研究工具和被试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

韩明〔14〕、周天芸〔15〕等认为教师职称、学历和性别等因素对学生评教有显著影响,课程类型、学生人数与评教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吴培群〔16〕、汪旭辉〔17〕、马莉萍〔18〕等则认为教师的职称、性别、年龄等对学生评教无显著影响,王海骊〔19〕发现课程类型、学生人数与评
教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这些矛盾的数据结论也使学生评教是否有效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二、现有研究思路的反思
现有研究的主要成果丰富了人们对学生评教的认识,然而,检视现有研究的研究思路,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一)就学生评教而言评教
在已有文献研究中,满足于“描述现状”的研究居多。

对学生评教的“四个质疑”虽然犀利但并不深刻,大都是对评教过程中暴露出来问题的直观呈现,属于“白描”式的研究。

部分定量研究虽然讨论了影响学生评教的各种因素,但这些研究的结果却自相矛盾,未能达成统一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这部分研究也仅仅满足于“哪些
因素会影响评教”,而对“为什么这些因素会影响评教”未有涉及,表现出一种就学生评教而言评教的倾向,学生评教普遍失效、漏洞百出的背后,究竟潜藏着什么样的教育、心理或者社会性因素,现有研究均未论及。

此外,现有研究当中针对“四个质疑”提出的各种对策也显得平平无奇。

虽然不少研究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但这些借鉴显得过于简单,并未就国外经验之于我国国情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因此所提对策建议也基本上遵循“国外怎么样,所以我们也可以怎么样”之类的简单思路,甚至流于口号。

例如,要设计出科学、有效的评教指标,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因素,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20〕,学校必须加
强对评教情况的沟通,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构建科学的评教指标体系〔21〕之类。

由于缺乏对评教失效的原因探讨和“可借鉴性”的分析,这部分对策明显缺乏实际操作的价值。

(二)结合独立学院教师实际情况的考查不足
目前,学界针对学生评教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普通公办高校,有关独立学院学生评教的研究却较少。

独立学院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虽然都是高校教师身份,但其身份地位、薪酬待遇、职称晋升等均存在差别。

独立学院属于民办体制,其教师为合同聘用制。

一直以来,独立学院“民办非企业”的特有属性使人们的内心深处总是不自觉地将“民办”划出体制之外,令独立学院教师缺乏公办高校教师所具有的职业优越感和归属感〔22〕。

虽然国家规定企业编制教师和事业编制教师具有平等的法
律地位,但身份地位的不同,造成公办教师与民办教师之间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23〕。

这导致独立学院教师一直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同时也影响他们的教学情绪和教学质量。

独立学院教师一有机会就跳槽,教师流失率大等现象严重。

吕小柏对湖北省独立学院教师薪酬水平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与校外的教师待遇相比时,有73%的教师认
为薪酬水平“偏低”或“很低”,26%的教师认为“一般”,而只有1%的教师认
为“很高”〔24〕。

李珊枝等学者在对独立学院教师职业流动的定量分析中发现,有36.1%的独立学院教师愿意去公办学校,或者是更倾向于去生活待遇高、工作
条件好的单位〔25〕。

由此,曹亦安等也提出独立学院教师离职,特别是优秀教
师的主动流失,增加了学院招聘、培养教师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培养〔26〕。

即便是那些不打算跳槽的独立学院教师,由于他们在高校教师行列中处于一个较低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科研课题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他们并不占优势。

一些省级科研课题项目的申报甚至完全将独立学院教师拒之门外,导致独立学院教师的科研课题申请渠道相对闭塞。

再加上独立学院为了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提出的基本办学要求,必须把绝大部分办学经费投入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引进、实验室建设当中,教学经费所占比例不高,用于科研经费的更少〔27〕,因此独立学
院教师个人发展的前景较为暗淡。

当薪酬收入、职业发展均得不到保障时,独立学院教师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要么专心为跳槽做准备,要么较多地挪用备课时间去挣“外快”,或者是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寻找发表论文的“便捷途径”,而不是用来思考教学。

这些独特的情况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评教工作必然会造成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影响,但究竟这些影响有多大,如何发生,如何规避,学界尚无专门的深究。

三、把“结构”引入独立学院学生评教研究当中
独立学院学生评教失效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如果只从学生的评教能力来分析学生评教失效的原因,就难免忽视教师因素对评教结果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的投入低,同时学生又需要通过好的评教分数来向老师“换取”较高的期末考试成绩,是学生评教失效的一个重要缘由,这可以说已是一种社会事实,无论是学生评教如何改革,学生评教工作都难逃这一窘境。

然而,这一社会事实的产生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主观意愿或教学水平问题,而是因独立学院的教师自身所处社会环
境的特殊性,导致他们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优先关注和其生存发展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事情。

例如,他们不属于编内人员、同工不同酬、社会认可度低、自我认同感低等,均表明独立学院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因此,独立学院教师很难取得同公办高校教师相同的社会地位,他们在编制内教师面前属于另类群体,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面前是编外人士。

从社会阶层结构来看,独立学院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显然处于高校教师行列里一个较低的结构位置上。

这也使得他们将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这一结构所固有的一些问题,例如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从事兼职工作,方能“养家糊口”,必须花更多的心思用于撰写论文、申报课题,才能“更进一步”。

很多教师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只满足于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不会思考如何完成得更好。

教师不忠于学校,“脚踏两只船”“工作例行公事”等现象屡见不鲜,而这些都是导致他们在教学上的投入不足,并引发评教结果“失真”的重要因素。

因此,将结构视角引入独立学院学生评教失效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和独立学院教师密切相关的“结构”包括:经济结构——独立学院教师的收入、其他的物
质回报;社会结构——独立学院本身的办学定位决定教师的出身低微;职称结构——独立学院的教师想获得高级职称比公办高校教师要困难得多。

当我们对独立
学院教师所处的结构认识更加清晰的时候,就能从社会学的角度做出理论性的阐释,更加清楚地解释为什么独立学院教师无法把注意力放在教学工作以及学生评教结果上。

只有当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职称晋升等得到了满足,教师们才可能去关注评教结果,进而依据评教结果改进自己的教学。

无论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还是职称高低,归根结底都是一个社会结构的问题。

这提醒我们要从结构的视角入手,去讨论独立学院教师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职称高低等结构性因素究竟对其教学工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他们是否看重评教结果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四、“结构”视角下的研究任务与方法
“结构”视角下的研究,应该先深入了解教师们目前所处各种社会结构的状况。

这些信息无法通过现有的评教信息获得,而诸如经济收入等话题显得较为隐私而不宜利用问卷进行调查,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研究方式,转而对独立学院教师进行更加具体的个案研究。

要对独立学院教师进行个案研究,必须针对独立学院教师在实际情况中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尽可能地了解并掌握他们的具体情况,并从中揭示出其存在的一般规律或者共同的问题。

在近距离与教师交谈时,研究者要结合局外人与局内人的视角,充分理解学生评教对其产生的影响,由此才能比较清晰地了解教师内心的真实感受。

个案研究一般多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然后,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并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8〕。

研究者需要参与到独立学院教师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直接面对其现实情况,再利用“深描”的方式,将独立学院教师所处结构及这个结构的特性展示出来,从而使独立学院教师的生存状态通过研究者的移情而得到解释性的理解,并显现其真实的面貌。

对独立学院教师的访谈是否深入是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

访谈法指的是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并客观公正、不带偏见地收集事实材料。

在对独立学院教师进行访谈时要尽量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悬置研究假设。

“悬置”一词源自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

在访谈前要先“悬置”对学生评教的各种先入为主的评判,才能原汁原味地理解独立学院教师最真实的认知情感。

例如,我们首先要“悬置”对学生评教是否有效的认识,以及学生评教失效可能是因为各种被已有研究提及到的原因和观念之类,从而做到不带任何立场和预设地对受访者进行访谈和记录。

但需要“悬置”的主要是前人的研究结论,而独立学院教师的经济结构、职称结构、身份地位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对学生评教可能造成的影响则不应被“悬置”。

二是要具
有共情意识。

研究者在访谈中要对教师的所想所感产生共情,在以局外人的姿态来冷静地对待教师喜怒哀乐的同时又要以局内人的视角来理解教师对评教的真实看法,并用心体会这些看法给教师造成的影响,这样才能对独立学院教师当下所处的经济结构、职称结构、身份地位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有深刻的理解,从而确保对访谈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

在具体访谈中, Richard Altenbaugh的观点值得借鉴。

他认为:“当我们试图
重新解释20世纪的教师生活,强调关键性的社会事件、经济动荡、政治风云、学校组织,以及普通人(包括学生、父母及其他人)在影响一个特殊社区中教师对其角色的感受和教师概念的演化中所起的作用。

在研究范围上应该是多维度的,主要通过质性的研究方法、口述史资料收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 〔29〕因此,研究
者在访谈时,要帮助独立学院教师积极回忆、挖掘发生在其工作和生活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让他们能够清晰地叙述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然后再从这些访谈资料中,推断出独立学院教师目前所属的结构情况。

在研究中,访谈的场合不一定要选择在特定的正式场合进行,可以是在日常的工作聊天和对话当中获得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或许更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应尽量避免先入为主地去引导受访者,从而影响他的思路。

关于独立学院学生评教的研究能否获得理论深度,关键在于对访谈结果的处理。

研究者需要对访谈结果进行升华,但切不可过度阐释(over interpretation),以免导致理论的建构有所偏颇。

符号学家艾柯提出了过度阐释的问题。

在他看来,只有访谈文本本身才是衡量阐释是否过度的唯一标准〔30〕。

因此,研究者要做到真正
理解独立学院教师表达背后的含义而不是盲目地进行猜测。

如果对此不加以约束,将会使访谈所得的宝贵资料面临研究者随意曲解的危险。

只有做到合理、适度的阐释,研究分析才具有可信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研究才具有更强的解释力〔31〕。

五、结语
目前关于独立学院学生评教的研究处于简单描述阶段,仅仅将学生评教作为一个教育中的“现象”而不是一个社会场域中的“事实”,这也妨碍了我们对这一“事实”进行深入的剖析。

独立学院教师由于特殊的社会身份,在经济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都低于普通高校教师,这必然导致他们在教学行为中的偏差,从而间接影响到评教工作的开展。

由于这方面还缺乏前期的研究,因而从个案研究出发,把目光从关注学生评教外部客观因素的分析转移到关注独立学院教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问题上,关注并了解独立学院教师现实生活情况并从中挖掘其所处的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的因素,从而使研究从就事论事的层面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这将是未来相关研究可以拓展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别敦荣,孟凡.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77-83.
〔2〕董泽芳,申晓辉.高校“学生评教”的困境反思与价值重构〔J〕.大学教育科学,2013(2):
47-51.
〔3〕孟凡.论大学学生评教制度的合法性依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65-170.
〔4〕王玉琼.论高校学生评教中的“异化”现象及应对策略〔J〕.教育科学,2015(5):81-84.〔5〕王洪才.论大学生评教中的文化冲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46-152.
〔6〕周继良,汤其成.高等学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研究——基于南京仙林大学城若干大学的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2):30-34.
〔7〕王悦,马永红.从师生视角看高校中的学生评教——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的实证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5(3):98-103.
〔8〕王洪才.论大学生评教中的文化冲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
146-152.
〔9〕王明宾.关于高校教师对学生评教作用的认识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44-48.
〔10〕孙超.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生评教的政策、特点及启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9(8):38-40.
〔11〕周继良.核心与附加指标的统一:加拿大大学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精髓——以曼尼托巴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3 (5):28-33.
〔12〕王帅.国外高校学生评教研究对我国教师评价研究的启示——以学生对外语教师评价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5(5):77-83.
〔13〕鲍嵘,王洋.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学生评教系统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11(5):65-68.
〔14〕韩明,陈启山,王鹏辉.教师与课程特征对高校学生评教分数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0(4):44-47,159.
〔15〕周天芸,姜禹杉.高校学生评教制度及其效果探讨——基于S大学的评教数据〔J〕.高教探索,2015(7):78-82.
〔16〕吴培群,陈小红.大学生评教的统计分析及其改革途径探讨——基于北京一所高校学生评教分数的统计分析〔J〕.高教探索,2010(3):78-81,91.
〔17〕汪旭辉.高校学生评教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2):77-80.
〔18〕马莉萍,熊煜,董礼.职称越高,教学质量越高?——高校教师职称与学生评教关系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6):83-89,121.
〔19〕王海骊.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6):9-12,120.〔20〕赵立莹.高校学生评教:功能、批判、效力〔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6-119.
〔21〕孙碧平.信息不对称对高校学生评教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9(4):35-37.
〔22〕张丽萍.独立学院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5):6-9.
〔23〕孙惠敏,王云儿.民办高校教师身份差异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5):80-83.
〔24〕吕小柏.政策导向下的独立学院教师薪酬水平——以湖北省独立学院为研究样本〔J〕.开发
研究,2012(5):158-161.
〔25〕李珊枝,等.独立学院教师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评论,2016(5):118-122.〔26〕曹亦安,鲍瑛茹.独立学院教师流失问题探析——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视角〔J〕.旅游
纵览(下半月),2013(6):213-214.
〔27〕费翔,储久良.独立学院科研工作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55-57,67.
〔2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29〕 Richard J.Altenbaugh.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ducation〔M〕.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99:88-89.
〔30〕周秀萍.昂贝多·艾柯与“过度诠释”问题〔J〕.文学前沿,2005(1):125-131.
〔31〕段会东,袁桂林.符号学视角下学生教材观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Z2):108-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