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治框架(从胡汉对立到五族共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朝统治框架(从胡汉对立到五族共和)从秦朝到清朝,中国经历了大约20个朝代,2000年的历史。
表面看
起来,中国的朝代多且杂乱,难以记忆,其中前后相传的脉络也十分复杂。
不过,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秦汉以来的王朝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一
个阶段的王朝传承就非常具有连贯性。
第一个阶段:汉家王朝(前221—489)
第一个阶段是从秦朝到南朝(前221年—489年),大约710年。
这
个阶段的王朝,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汉家王朝”。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华夏、东夷、北狄、西戎、荆楚、巴蜀、吴越等就开始了大规模的
融合,到了战国末期,已经形成了民族共同体,统称“华夏”“诸夏”。
秦朝的统一,就是在这样的共同体基础上完成的。
不过秦朝很快就灭亡了,随后是更加稳定的汉朝。
汉朝是在内部推翻
秦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是对秦朝的传承。
在制度上,出现了“汉承秦制”,但是传承并非一成不变。
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在汉朝发展成为了内外朝;郡县制逐渐演变为了州郡县三级制。
在思想上,秦汉所遵从的思想都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延续。
秦朝独
尊法家,对其他学派采取毁灭性的政策。
汉朝时期,对思想采取了宽松的
政策,因此百家思想能够相互融合,产生了新儒学,并成为了正统思想。
汉朝灭亡后,三国分裂。
后来西晋又统一了三国,可惜时间不长。
西
晋灭亡后,衣冠南渡,东晋建立,传承秦汉以来的大统。
东晋灭亡后,南
朝先后出现。
从189年东汉崩溃到589年南陈灭亡,这个时代一共经历了400年。
这400年中,秦汉开创的体制不断走向了僵化,而“汉家王朝”也不断衰
落。
僵化的表现有:一,豪强地主逐渐发展成为了门阀士族,他们垄断了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部门,使得社会阶层固化。
门阀士族拥有大量的庄园土地,而大量的平民则沦为奴婢、部曲。
二,汉家王朝不断偏安,逐渐失去
了尚武的精神,变得柔弱无力,到了南朝基本只会舞文弄墨,到南陈走向
绝境。
第二阶段,胡汉融合(439年,1276年)
因此,这个时期,中国需要新鲜的血液流入。
两晋之交,鲜卑、匈奴
等游牧民族大量涌入了中原。
在西晋统治十分腐朽之际,这些游牧民族率
先发动了起义,制造了“永嘉之乱”,推翻了西晋。
此后,游牧民族在长
江以北建立了大约20个政权,并称“十六国”。
“十六国”正如春秋战
国一样,是另外一个时代的开启。
439年,十六国之中的北魏统一了北方,中国进入了南北朝时代。
后
来北魏又分裂为了东西两部分,最终发展成为了北周、北齐的对峙。
从十
六国到北朝,中国北方的主要脉络就是民族大融合,可以说是胡汉融合。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两件事。
一是孝文帝的全面汉化,让进入中原的鲜
卑族和其他民族都融入了汉族之中。
二是宇文泰组建“关陇集团”,让六
镇鲜卑和关陇汉族融合起来。
后来的隋唐建立者都属于“关陇集团”。
581年,杨坚从北周末代皇帝手中得到了江山,他继承了宇文邕的事业,消灭了南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618年,唐朝又取代了隋朝的统治。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而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是隋唐能够
保持长期繁荣强盛的重要原因。
经过十六国—北朝—隋唐几百年的大融合,中国人的思想、生活、制
度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思想上,过去的思想主要是诸子百家思想,而
现在,游牧民族带来了佛教。
佛教对中国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包括艺术、绘画。
到了隋朝,人们开始提出“三教合一”。
在生活和文化上,胡床、胡服、胡乐、胡舞大量传入内地,推动了文化的新发展。
在制
度上,北朝开创的府兵制、均田制影响了几百年。
此后,三省六部制、科
举制相继登场,他们推动了中国古代的制度走向了成熟,同时,士族门阀
的势力也开始衰落下去,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时代。
不过,到了唐朝后期,这个体系开始走向了衰落。
安史之乱后,唐朝
不断变革,企图挽救自己,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现象和制度。
北宋,就是
这些变革的集大成者。
在北宋,过去还是被视为胡文化的东西,现在已经
被完全视为汉族的了,这里的汉族就是胡汉融合的汉族。
例如,三教合一,进一步演变为了理学,佛教的教义被大量吸收到了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
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宋朝文学的代表,词,竟然是从番乐发展而来的。
三,第三阶段:二元一体(916年—1912年)
宋朝,是胡汉融合的巅峰,也是其终结。
此后,中国又开始进入了第
三个阶段,华夷一体。
这个时期,是从辽国建立(916年)到清朝灭亡(1912年)。
一共大约1000年。
这个时期的总趋势是:汉族和周边的少
数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体,中华民族,大家都出现了“中国”的认同。
之前的融合是被动的,现在是主动的.
辽国内部分为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两部分,为了便于管理,辽国推行
了南北院制度,以胡治胡,以汉治汉,相当于一国两制。
该制度影响深远,从此,中国开始进入了二元一体的帝国时代。
二元是游牧、农耕并存,一
体是同属于一个国家、王朝。
游牧和农耕民族开始从过去的对抗,走向了
和平。
但是和平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必须是统一在一个国家才能够实现和平。
此后,金国继承了辽国的体制,并且更进一步。
在辽国,燕京只是南京,是管理汉族的大本营。
到了金国,燕京已经成为了“天下之中”,被
定为了首都。
的确,北京地处于游牧、农耕过渡地带,其西北为蒙古,东
北是女真,南方是汉族,定都于此,可以俯瞰天下。
蒙古灭金后,再次定
都北京。
蒙古帝国的分裂,可以看出其“中国”认同的影响。
蒙古帝国的东道
部分,大量使用汉、契丹的大臣,模仿宋金政治,建立了王朝,也就是元朝。
而蒙古帝国的西部各汗国没有中国认同,最终选择和元朝分道扬镳。
当然,由于蒙古的民族政策相对保守、其统治秩序也相对混乱,他在中原
统治100年就退回了大漠。
但是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却影响到了现在。
辽金元,金国几百年的发展,中国的民族,逐渐由胡汉两大角色演变
为了五族体系。
东北的女真,长城之南的汉,塞北的蒙古,西北的伊斯兰
各族,青藏高原的藏,就是后来中国五族的基础。
元朝时期,五大族群已
经基本形成。
明朝,是打着“复兴大宋”“驱除胡虏、恢复中国”的口号上建立的。
然而,时代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明朝想要恢复过去那种纯汉族王朝,那
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毕
竟明朝的正统也是从元朝这里获得的,明朝的制度是对元朝制度的继承和
发展。
明朝的“华夷之辩”思想非常严重,它抛弃辽金元的二元体制,使得
自己无法有效地管理周边游牧地区。
在明朝初期,东北的女真、西北的蒙
古王公、青藏的高僧都表示愿意归顺明朝,这是因为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大统。
然而,由于明朝继续采取汉唐那一套“以夷制夷”的管理方式,例如
羁縻、册封、挑拨内战等,最终让这些地区很快就抛开了明朝。
才几十年
的时间,明朝就成为了一个龟缩于长城之南的“汉家王朝”了。
清朝的崛起,改变了这个趋势。
清朝在统一内地后,又将外蒙古、青
藏高原、西域纳入了版图,并且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进行治理。
在主
要的政治制度上,清朝是延续了明朝的制度。
但是在民族政策上,清朝是
跳过了明朝,直接在元朝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到了清朝末期,由于西方国家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严重,由此
而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清朝末期的“中华民族”概念包括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五族共和”“五族大同”等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涌现。
而民国的大统,也是继承了清朝,民国的民族思想,就是“五族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