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布朗族舞蹈的文化与表演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台艺术研究Research on Stage Art 浅析布朗族舞蹈的文化与表演特征
张娜
(普洱市民族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 普洱 665000)
摘要:在云南地区有着舞蹈姿态千变万化的民间舞蹈——布朗族舞蹈,作为云南地区民间艺术的靓丽的瑰宝,其展现出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淳朴的民风,反映出布朗族劳动人民的智慧。
本文以云南地区的布朗族舞蹈为点进行研究,对其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舞蹈等特色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旨在高度的宣扬布朗族舞蹈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不断的传承和发扬,融入现代的审美观念,让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关键词:民间舞蹈;布朗族舞蹈;舞蹈表演;文化
布朗族舞蹈隶属于我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范畴,在云南等多地广为流传,地域性的不同造就成了布朗族舞蹈的风格性不同。
一般而言,布朗族舞蹈的功能特征可以分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等其他的功能特征。
例如“布朗族蜂桶鼓舞”就是当地最具典型性的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而布朗蜜蜂桶舞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一种宝贵而又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而作为西南边际的部落民族,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创造了具有云南特质的布朗族舞蹈文化,这也是作为一种具有典型性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在其富饶的土壤里渐渐发展而壮大,使得布朗族舞蹈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宏图,这就是云南地区的布朗族舞蹈。
基于此,布朗族舞蹈在众多的舞蹈库中占其中之一,但其作为表演性的舞蹈却是具有深厚的舞蹈文化,也曾多次搬上国内外的大型舞台,除了广为人知的布朗族《大鼓舞》外,布朗族的《辣条舞》和《宰蹦舞》也是具有相当大的潜力的,同时也具有很好的可观性。
布朗族人民不仅柔情似水,而且也非常有活力,他们的舞蹈同样也非常的柔情和具有活力。
大多数布朗族的舞蹈都是以“美”为基础的审美基调。
另外,它所与人体相结合的体态都是基础均匀的,并没有像其他民间舞一样超乎正常的热情奔放,相比之下,它的舞蹈具有非常厚重的表演价值,使人赞不绝口。
一、布朗族舞蹈文化形成和生态起源
人与文化的起源和创造并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原因多层次进化造成的。
舞蹈是一门艺术,但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来支持它,并且与人类发展,经济因素,生活水平,生活环境,语言背景等密切相关。
舞蹈艺术有很多方法,因此您可以在需要反思时行使主观能动性。
已故民俗学家张紫晨认为:“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自然环境影响着舞蹈的发展,例如原始男人跳舞是为了生存,而不是审美。
原始人可以在崇拜,求爱和城堡中使用舞蹈,例如广东省主要城市的客家地区。
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当地人在杯子道具牺牲的基础上,进行了神圣的舞蹈“客家杯花舞”,江西等地的“傩舞”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为了乞求上苍的庇佑,还创造了一种名为“傩舞”的地方舞蹈。
而对于布朗族而言,群居部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西南部,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
他们的两个主要方言地区没有国语,以至于造就了布朗族人的口头文化非常丰富,仍然保留着其母语,服饰,歌舞和风俗的最独特特征。
除此之外,布朗族人民最信奉鬼神之说,他们认为鬼神众多,他们各司其职,基本上每个行业都会信奉一种神灵。
西双版纳氏族中最受尊敬的鬼神是管理水的“库拉”。
传说是一个带有人头和蛇的怪物。
每当发生洪水或山体滑坡时,它就会出现。
因此人们必须在每年的闭幕式上向“库拉神”敬拜,以此达到逢凶化吉的效果。
也正因为如此,布朗族的舞蹈就可以追溯到最初,他们非常的具有原汁原味,按照当地的传统来说,他们的歌和舞蹈密不可分,常常形影不离,根据相关调查统计,现时代的布朗族舞蹈艺术分为歌舞、鼓舞及武术舞这三种。
西双版纳布朗山区的布朗人喜欢跳“刀舞”,在舞蹈的语境中,他们的立场越来越强,平日里的青年男女都喜欢一起跳舞,围圈成了一种“圈舞”。
还有个别地区流行“跳歌”和“二排舞”。
二、布朗族舞蹈文化现状与表演特征分析
我国哲学家庞朴先生在《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一文中把文化结构分为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心理文化层次三个方面。
在这里借助庞朴的分析,将其划分为物质方面的舞蹈进行布朗族的文化现状。
在布朗族的地区我们不难发现,它的舞蹈很原始,就拿它的蜂桶鼓舞来说,参加表演的人数不限,可以根据类型分为“三步舞”或者“五步舞”,他们动作大方,用象脚鼓、铓、镲来进行伴奏,动作粗犷有力,步伐铿锵且富有强大的动律特征,节奏欢快明烈,具有相当大的感染力。
布朗族蜂桶鼓舞的相对于傣族的其他舞蹈而言,更加的令人欢快且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傣族的其他舞蹈有灵动的特征,而布朗族的蜂桶鼓舞却在灵动的基础上在此增添了些许的活泼;此外,傣族的其他舞蹈都具有形象性且逼真的特点,而布朗族蜂桶鼓舞在此基础上更具备了敏捷且生动的特征,
作者简介:张娜,普洱市民族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
227
艺术大观 Art Panorama
228
更不亚于其他有特色的舞蹈。
再拿舞蹈的表演风格来说,正所谓每个舞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而布朗族的舞蹈也不例外,在布朗族舞蹈当中,欢快,灵动,大方是它的表演风格典型性。
本文之所以拿布朗族蜂桶鼓舞来说,一是源于此类舞蹈保留了原始的特性,在后来又广泛而深刻吸收了前人、前作的优秀经验,二是因为布朗族舞蹈验证了古老的围圈而舞的个性特征,并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后来发展成熟登台后就包含了舞蹈的体态、动律、队形、音乐、服饰、舞美等各个方面。
三、布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课堂与教学,艺人与民间,这两者将会是影响着布朗族舞蹈的发展。
发展离不开让民间走进来,走下去与引进来。
此外,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或者是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根”留住,而笔者认为,布朗族舞蹈想要传承,绝对不能丢失本民族的特性。
布朗族舞蹈表演要从“心”而发,由“情”所动。
每一种对舞蹈的感受都不一样,感受不同,所表演的风格也必定不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接触到布朗族舞蹈的风格,从而了解其特质的布朗族舞蹈文化,才能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布朗族舞蹈的发展源于中国文艺创作大环境的日新月异,也源于艺术家们对民族文化越发全面、深刻的感悟和认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布朗族舞蹈的发展,那就是每个舞种都植根于民族,以人民为创作导向,在前人所建立的坚实基础上注入创新元素,反映时代精神,而这将会是布朗族舞蹈持续前进的根本动力。
在国家“中国梦”、建设的发展背景下,布朗族舞蹈不仅是云南地区,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它汇集了几代舞蹈家的智慧和心血,需要保护、继承,更需要发展和创新。
需要我们每一位有信念、有勇气、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蹈工作者沿着这条光明道路继续前行,而在这里得出的结论便是——主要以教育去推广和传承!
四、总结
布朗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其作为一种舞蹈表现形式,是云南地区人们展现出生活的载体,在布朗族的舞蹈动作语言的展现中千变万化,配合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体现出舞蹈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全民参与的蜂桶鼓舞在重要的节日和场合都会隆重地表演,而且布朗族舞蹈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动作技巧多样,是一个时代的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其的分析,展现出布朗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从而不断地创新其的动作语言,将布朗族舞蹈推上全球的舞台,不断发扬其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2]张紫晨.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J].装饰,1988(04):4-5.[3]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J].中国社会科学,1986(05):
81-98.
(责任编辑:付晓琳)
上接第226页
(二)演员需要较高的专业能力
身为演员,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一定要到位。
一位合格的演员,在拿到剧本的那一刻开始,就潜心研读,对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敢于发表言谈,会仔细研读,用心去揣摩每位角色,自己去塑造这名角色,用自己的见解和情感去注入去浇灌,使角色生动鲜明,栩栩如生。
达到一定境界时,可能会出现演员与人物角色灵魂相通,将自己饱满的情感注入角色当中,你即是我,我即是你,你塑造了我,我成就了你。
将自身情感动作与台词相融合的同时,提高表演境界。
(三)演员要对台词有自我独特见解
台词的重要性不需多加赘述,没有台词的戏剧就像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了,苍白无力单调。
专业素质高和职业修养高的演员都拥有较好的台词功底。
能够塑造人物栩栩如生。
需要注意的是,台词往往并不向它文字展示的那般简单单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的魅力更是令人流连忘返,文字游戏往往使人深陷其中。
这些都需要演员自身发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角色进行把握研读,仔细分析,用心去揣摩逐字逐句的意思,分析要全面、独特、精准。
要把握好角色特点,才能够把角色给演活。
这样的话,在表演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做到台词和情感互相融合。
所以分析台词的多重含义再加以表达,在戏剧表演中十分重要。
(四)演员要明白细节的关键性
细节不容忽视,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演员要有一颗勤于学习,重视细节的心。
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舞台
上的一举一动都被观众们尽收眼底。
要知道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注意的细节也不相同。
身为演员要做的就是精益求精,尽自己能力做到最好,容不得一点差错。
细节是戏剧表演最有力的表演形式。
为观众服务就是要完美处理好细节,观众的眼中容不得一点马虎。
对细节的完美把握也是在演员和文艺工作者们都用心研读的结果,所以再次对文艺工作者们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演员在用心研读,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之上才能明白关注点、把握细节。
五、结束语
戏剧表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
戏剧表演除了故事情节需要拥有真实性外,还需要演员和文艺工作者拥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修养,拥有较高的台词功底和表达能力,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把握细节,这样才能做到戏剧表演中演员情感动作与台词的有机融合,促进戏剧表演的不断发展进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世奎.话剧表演中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的有效融合[J].戏 剧之家(上半月),2013(09):53.
[2]李晓东.戏剧表演中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的融合[J].戏剧之 家,2016(21):39.
[3]贾毅宁.话剧表演中台词与演员情感动作的有效融合[J].北 方音乐,2016,36(04):159.
(责任编辑:付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