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风筝》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风筝》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第四课《风筝》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解本文的主旨。

才能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根底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德育目的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化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化内蕴。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

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详细问题的思路进展阅读。

对少数需要联络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
难语句,老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老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设计〔二〕家庭中充盈着浓浓的亲情,但有时也会出现令人难堪的冲突矛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化的社会的和时代的内容,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风筝》的世界来研究一番其中的是非曲直。

设计〔三〕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降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

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终究吧。

设计〔四〕多媒体显示:你放飞一个你我放飞一个我蓝天真小呀你看我们快活的姓名正在悄悄*近它们在说悄悄话呢不信你把耳朵贴在线上听听老师要求学生猜读诗题,学生明确:《放风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这首散文诗。

二、作者、作品简介多媒体显示: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____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____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___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____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鞭挞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和彻底____民主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局部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

鲁迅为中国____文化事业做出了宏大奉献。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____。

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绝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化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辞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将来的疑惧,深化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1.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及词义。

老师提
示学生积累以下词语。

〔多媒体显示〕〔1〕给以下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丫杈可鄙虐东笑柄瑟缩点缀
宽恕苦心孤诣嫌恶
什物〔2〕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