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绣花功啃下硬骨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足绣花功啃下硬骨头
作者:高旭天
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第9期
编者按:
作为农牧业大区,巴彦淖尔市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有优势,也有挑战。
2017年,全市
1.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7314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新增城镇就业1.14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13万人次,社会保障实现人群全覆盖。
打赢脱贫攻坚战,越往后越是硬骨头。
到2020年,
全市将瞄准尚未脱贫的3900余人和2014年以来实现正常脱贫但仍需要享受政策扶持的约4.1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整体推进工作,提高脱贫质量,在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使人均纯收入稳步达到或超过4000元。
在具体工作中,巴彦淖尔市坚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
贫格局,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产业扶贫、转移就业等
办法促其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落实救助供养、大病救治、生活兜底等保障措施,确保新
识别和返贫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在区域上,重点向乌梁素海周边、山旱区、边境牧区等贫困
程度较深地区聚焦发力。
同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监督制度,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
整治,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巴彦淖尔市贫困人口总量不大,但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生产生活条件差、缺乏劳动技能
的人群,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该市聚焦“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创新机制,在精准帮扶上出实招,在精准施策上求实效,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项目立得住,模式合地情——????
在产业扶贫上“全程护航”
在产业扶贫这个“大方向”上,一个地方可选的道路有千百条,而能否收到实效,关键则
在于选择的项目能否立得住,采用的模式是否合地情。
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巴彦淖尔市,不
但有着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众多的特色农畜产品,也具备一定的技术、资本和市场条件。
全
市各旗县区积极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全程护航”式的产业扶贫项目,通过政府牵头,村党支部、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社等多方参与的抱团式发展,让贫困人口既成为生产经营的
主体力量,又能实现少投资、少操心、多赚钱。
来到五原县丰裕办事处的万亩蜜瓜种植园,只见一座座拱棚整齐排列在道路两侧,两个多
月前,这里出产的“白梨脆”甜瓜喜获丰收,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平均每个棚的纯收入达1万元。
蜜瓜、甜瓜种植一直是当地的优势产业,去年以来,办事处规划在辖区6个行政村、46个
村民小组的范围内建设“六村千棚”扶贫产业园,以蜜瓜为主,以白梨脆、黄瓜、西红柿、豆
角为辅,两茬种植,错季上市,眼前这103座钢结构塑料拱棚就是初步的建设成果。
“钢结构塑料拱棚比过去种大田效益高,又比冬季温室大棚投资少、见效快,每棚建设成
本1.4万元,政府补贴4800元,农户自筹1万元,当年就能回本。
”丰裕办事处主任李宝军介绍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捆绑扶贫项目资金抵作自筹部分,让他们几乎不用花什么钱
就能种上大棚,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可以入股,入股1万元每年能有1500元分红。
”在降低贫困户参与门槛的同时,园区还统一引入井黄双灌,统一施用生物有机肥,实施控肥增效、
控药减害、控膜提质、控水降耗四控技术,请农业专家定期作技术指导,并统一注册了“大蜜
丰裕”蜜瓜品牌以对接市场,既实现了质量、价格双提高,又在从种到收各个方面为农户保驾
护航。
站在自家包种的35号大棚门口,贫困户郭素君正和丈夫查看长势喜人的柿子秧。
郭素君腿部残疾,丈夫是聋哑人。
“上一茬种‘白梨脆’的时候,我担心种不好,没敢包棚,今年6月份,办事处把这栋棚调剂给了我,鼓励我试着种一种。
”郭素君说。
她自己种不了,就用手语
比划着指导丈夫干,今年虽然只种了一茬,但预期的收入仍然比种大田高出许多。
“等到明年,我们还想多包两个棚。
”她充满信心地说。
据了解,年内办事处辖区内将建成钢架拱棚2000棚以上,达到户均1棚,并计划将办事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89户、296人全都纳入进来。
走进五原县锄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一个展示棚,黄瓜、西红柿、茄子、彩椒,各色
蔬菜鲜嫩娇艳,令人垂涎欲滴。
这是一个集观光、旅游、采摘、健身、培训为一体的新型田园
综合体,土地、阳光、现代农业科技、农民、返乡大学生、互联网在这里高度融合,消费者坐
在家中即可享用原生态绿色蔬菜,农民足不出户实现增收,企业则在服务中增加效益。
苑平是塔尔湖镇乃日七组村民,他来这里干电焊活时了解了这里的经营模式,承包了一座2.5亩的温室种植黄瓜。
“在这种菜,不用起早贪黑卖菜,不用担心病虫害,这些事儿公司都
替我们解决了。
现在一年两茬能摘15万斤黄瓜,除去开支能挣十几万元。
”苑平边干活边说。
在锄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像苑平这样的落户农民有129户。
园区建成高科技智能温室3.6
万平方米、高标准日光温室130栋,种植20余种蔬菜,公司无偿为蔬菜基地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农户生产的蔬菜全部由公司包销,形成温室建造、技术指导、免费销售一条龙的服务模式。
“我们已经实现产品的可视、安全、共赢、富硒、规模化经营模式,最大化保障农户利益,一
二三产在这里高度融合。
”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五原县共建成涉农产业园区79个,整合组成了涵盖百万亩订单种植、百万只肉羊生产联合体、8万亩设施农业、千户农家游、百家
农民电商等在内的全县域、绿色生态、三产融合的“大园区”,带动全县农村产业融合率达到70%以上,三产融合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金钥匙”。
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巴彦淖尔市立足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确定乳、肉、绒等9大扶贫
主导产业,让扶贫对象分享产业发展成果,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全市组织8873名各级包扶干部走进结对包扶贫困户家中,摸清贫困底数和致贫原因,量身定制扶持措施,帮助贫困户
发展产业。
各旗县区利用“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创新实施产业扶贫,大力推进“互联网+扶贫”、“党建+合作社+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光伏产业”、“生态旅游新村+扶贫”、资产
收益股权分红等扶贫模式。
各旗县区都把实现“家家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脱贫项目”列为脱贫
攻坚工作的重要目标。
发动众企业,实惠农牧民——
在村企联合中“借鸡生蛋”
在巴彦淖尔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聚集着众多“农”字号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就
是从河套农村走出去的。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巴彦淖尔市积极引导当地企业与嘎查村结成帮扶
对子,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村谋划产业发展,既为贫困户稳定脱贫找准门路,也
为企业发展拓宽空间。
临河区双河镇富河村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对接良润木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200万元建设木材生产线项目,其中村集体入股330万元。
该项目预计每年可获得纯利润350万元,增加村
集体经济收入近120万元,吸收固定劳动力200余人,临时劳动力150人次,带动周边村村民
每年人均增收800多元。
此外,企业还通过组织骨干员工外出培训、举办技术讲座、邀请专家
现场指导、骨干员工“学帮带”等措施提升村民就业再就业技能,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效结合
起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金融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也是金融机构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党建+金融扶贫”是杭锦后旗陕坝农商银行的惠民之策。
银行创新实施“手拉手扶贫贷”,按央行基
准利率向致富能人、专业合作社、信誉良好的公司等发放低息贷款,每贷款10万元就向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提供帮扶资金3200元或等值的生产生活资料,许多村子的贫困户靠着这一政策获得了扶贫羊、扶贫鸡。
2017年以来,全行累计发放扶贫贷款5.93亿元,为10家扶贫龙头企业及
农业专业大户发放贷款8239万元,对全旗38个重点贫困村、6086名贫困人口进行了全方位、
广覆盖的帮扶。
在杭锦后旗三道桥镇黎一村,河套酒业集团出资修油路、打机井,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
同时为该村量身定制了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开展酒高粱试验种植。
36亩试验田全部使用滴灌,
企业提供生产资料、技术,预计亩产达1500斤左右,每亩收入1600多元,逐渐改变了多年来
形成的单一种植模式。
“我们这里地下水位高,土地盐碱化严重,以前只能种葵花,现在都倒
不开茬了。
高粱种植试验要是成功,就能大面积推广了。
”村党支部副书记赵茂金介绍说。
今年6月,杭锦后旗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自愿、村企合作、互惠共赢、政策支持、典型
示范”的原则,邀请全市其他旗县区的57家企业、旗内128家企业,与全旗107个村、6个分
场进行结对帮扶,正式启动“一企联一村”产业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开启了村企联合新局面。
无论是产业帮扶、资金帮扶,还是就业帮扶、技术帮扶,河套大地处处涌动着村企共建的
热潮。
在脱贫攻坚战中,巴彦淖尔市协调富川、草原宏宝、青青草原、蒙羊、鲜农等产业化龙
头企业以定向购销、托管代养、跟踪服务、“羊联体”等模式进行产业帮扶。
全市已有20多家企业与22个贫困嘎查村签订帮扶协议书,投入资金5800万元实施产业扶持、信息技术、基础
设施建设、转移就业等6大类项目,产业项目覆盖9005个贫困家庭,一个个帮扶项目落地生根,正在形成一股推动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聚焦贫中贫,兜住民生底——
在兜底扶贫中“不落一人”
巴彦淖尔市虽然坐拥富饶的河套,但也有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这些地方
往往因产业发展受限、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而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成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位于阴山北麓“高台梁”脊地,是典型的山旱区,靠天吃饭、十年九旱,贫困人口占到全旗未脱贫人口总数的82%,是该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石哈河镇居民大多
是山陕移民的后代,“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这些年,单一
的种地养羊越来越没了盼头,年轻人纷纷出去闯荡,造成的结果就是当地常住人口中超过七成
是60岁以上的老人。
很大程度上,解决好当地老人的养老问题,就解决了当地的贫困问题。
易地搬迁、互助养老,成为石哈河镇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
来到位于镇里的格日楚鲁幸福养老互助院,家家户户独门独院,老人们遛弯下棋,屋外停
着电动车,一派温馨祥和。
互助院一期入住94户老人,今年75岁的刘维昌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老两口原来在村里住的是上世纪70年代盖起的土窝窝,儿女都不在身边,互助院一建起来我们就报名要住进来。
”刘维昌说。
“屋子里啥都有了,卫生间、橱柜、锅炉、火炕都是统
一配的,卷铺盖就能住。
我和老伴儿身体都有毛病,还是住镇里买药看病方便,一人一年领上
几千元低保,零花钱也够花。
”78岁的郜开补充道。
“搬到这儿关键是心情好,老头儿聚一堆
下棋,老婆儿聚一堆扭秧歌,从东荫凉拉话到西荫凉,邻居之间互相照应,娃娃们也放
心。
”68岁的张文华说起互助院的好处,乐得合不拢嘴。
走进磴口县渡口镇东地村北柳子组,一条笔直的小油路一直通向村口,32套崭新的砖瓦房
整齐地排列在两侧,这些新房是磴口县已完工的易地扶贫整村搬迁项目。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
目以来,磴口县按照“连片开发、因地制宜、点片结合、整村推进”原则,对新村实行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新村道路、供水、供电、有线电视样样齐全。
磴口县还为农民制定了产业发展计划,真正实现了贫困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近年来,全市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各类政策,易地扶贫搬迁工程4年任务2年就全部完成。
2017年完成7314人搬迁任务,集中安置搬迁入住率达50%以上,分散安置搬迁入住率达100%。
除了解决贫困群众“住有所居”的问题,巴彦淖尔市也通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政策保障兜底等措施,把保障这个“网”织牢,把政策这个“底”兜住。
2017年,全市共资助生活困难学生105376人,发放资助金27847.59万元。
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由政府全额补助,增加购买了补充商业健康保险;免费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全面体检,逐户逐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健全大病救助基金、完善兜底保障机制,防止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
开展扶贫标准与低保标准“两线合一”工作,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民政低保范围;领取低保金低于扶贫标准线的,由市、旗县区两级财政扶贫资金补差到扶贫标准线以上;对暂未纳入民政低保范围、但确需依据扶贫标准线给予直接兜底的贫困人口,市、旗县区依据扶贫标准线给予直接兜底,全方位织牢、织密社会政策保障兜底网。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
如今,巴彦淖尔市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继续强化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救助供养、大病救治、生活兜底等精准扶贫措施,重点向乌梁素海周边、山旱区、边境牧区等贫困程度较深地区聚焦发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