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重、难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关键】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理解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教学过程】
一、导人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三段,知道了齐、楚两国都是大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仗着自己国势强盛,趁机侮辱晏子,结果楚王不敢不尊晏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研读课文第二段,你认为重点的句子划一划,想一想晏子与楚王的几次交锋?)
师:晏子与楚王的几次交锋?
生: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
师:你懂了哪一句,请说一说:
一次交锋: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5尺来高的洞。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理解:“古代5尺来高”相当现在的的4尺不到(准备一根4尺长的绳子,让学生加深了解长度。


师: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生:身材矮小。

师:晏子怎么回答的?
生:“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

我在这儿等一会儿。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出示课件)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

推理:所以楚国是(狗国)。

师:楚王是不是不侮辱晏子了呢?
生:不!又继续侮辱晏子。

师:请找一找有关句子。

二次交锋:
生: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理解:“瞅了一眼”、“冷笑一声”。

生:从神态看,楚王对冷笑一声十分轻蔑。

生:“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

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师:谁能在第二句中概括三个成语:
生1:举(袖)成(云)
生2:挥(汗)如(雨)
生3:摩(肩)接(踵)
生4:这些句子都说明人多。

“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访问上等的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推理:所以楚国是(下等国家)。

师:到这里,楚王认输了没有?
生:没有。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三次交锋: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师:“笑嘻嘻”是真的发誓内心的笑吗?
生:不是的。

生:“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
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板书:类比推理:
生于淮南──橘生长于齐──安居乐业
橘水土不同人(不盗)
生于淮北──枳一到楚国──强盗
(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本质的改变)
图(讲的内容同上)
齐: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

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推理:所以楚国是(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


二、分角色读第二段
男:扮演楚王;女:扮演晏子;师:扮演武士。

连环画复述这三次交锋。

转换角度: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讲三个事故事说明智慧。

故事一:
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

”歌德却说:“而我恰恰相反。

”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

故事二: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

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故事三:
俄国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长得很胖,又爱穿黑衣服。

一次,一位贵族看到他在散步,便冲着他大叫:“你看,来了一朵乌云!”
“怪不得蛤蟆开始叫了!”克雷洛夫看着雍肿的贵族答道。

三、深入探讨
1、晏子对楚王回击的目的是什么?
2、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3、你觉得晏子的辩论有无漏洞?如果是你,会怎样应对楚王?
四、小结
这则历史故事深刻的讽刺了楚王的自作聪明,说明了侮辱别人的人到头来必然受辱与人,自讨没趣。

五、展示
师:齐王。

生:无晏婴政不清。

师:孔子。

生:古今少有贤人。

史学家司马迁:“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外交活动)
假如晏婴还在世的话,我即使替他手拿鞭子做个仆人,也是我高兴和向往啊!
六、结束语
师: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充满智慧的名字──(生:)晏子!
师:让我们一起永远记住心中有国的名字──(生:)晏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