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3、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 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 特色。 教学课时: 第 1 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 2 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 伸。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 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 们把目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 杜小康的放鸭经历。(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 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 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 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 节发展。 教师总结:(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 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 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 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l)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 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 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 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 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难,切磋砥砺
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 师巡视指导;(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 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 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 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 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幺?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④杜雍和是一个什幺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 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 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旬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 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 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 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 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 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 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 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 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 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 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 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 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 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 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 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 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 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 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 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 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 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