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读后感精彩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海海》读后感精彩6篇
《人生海海》读后感篇一
说实话,我在2个月前接到芳姐的任务时,还以为是本大部头,毕竟书名敢叫“人生”的内容,也是长到让人放弃,小猛趁着送孩子去学习的空档,用两个下午的时间看完麦家的作品,不敢对这个擅长的谍战却把人性刻画得很饱满的作家妄下断评,抛开作品里时代的特殊性,就人物性格和发生的事件而言,给人一种五味杂陈却难以言表的滋味,就像吃了一颗沾着芥末的酸橄榄。
按照原著的描述顺序,用三个人物视角来解读这个上校。
1、氤氲(爷爷)
在我的记忆里,即使是那个特殊的时代,太监的出现就像静谧的夜空下,一颗流星划破天际却直冲水底,连一丝丝涟漪都没有泛起。
我每次看到儿子和太监走的近,就恨得咬牙切齿。
太监是谁?身份来历不明、背景不干不净、家庭不清不楚,却总听儿子和老保长提起太监的经历,做木匠、上战场、当军医、成“汉奸”、睡女人、养宠物,在隐晦的年代,在冬冷夏闷、狭长逼仄的山坳中,在聒噪又充满人味的村子里,这一桩桩一件件就像狗尾巴草撩动着我的神经,让我这个准备随时听候阎王传唤的人勾起好奇,尤其是在见过他救命的神奇手法后,眼界似乎“开阔”起来。
更好奇他裤裆里究竟有没有那玩意儿,是不是真太监,感觉他是菩萨和魔鬼结合。
太监像是个慵懒而精准的老人,神态比我老,享受着我、老保长、小瞎子等村民无情的嘲讽,似乎只关心两只猫是否吃饱,村民大事小情又会找他处理。
在无聊也尚可打发的生活里,上校成为村民唯一的依赖,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就像毒品,不吸会想、吸多了会恨,又没办法戒掉。
但报纸上说,再强大的人,也会被时间腐蚀,不仅是身体,还有灵魂和那无憾又惋惜的故事。
2.依偎(父亲)
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或高亢、或平淡、或痛苦、或欢乐,但上校没有,他不愿意多讲,或者是找不到能听懂的,更多时候他愿意一个人呆着,养养
花、逗逗猫,这到不是他喜欢孤独,只是找不到一个同类能听懂他倾诉满肚子的孤独,父亲不是、儿子不是、我不是、老保长和那些村民更不是。
我视他为朋友、兄弟、亲人,更是一个英雄,虽然报纸上说英雄就是为创造历史而生的,哪怕他没有被写进历史,我不允许别人玷污他,哪怕他有看似肮脏的过往,但是我却不懂他,不懂他做这些事的目的,即使我不会去问目的。
直到红暴的“风”和联总的“雨”落到村子,吹散了空气的燥热、吹散了上校身上的迷雾、也吹散了人内心攒集的情感。
“蒋正南”几个大字渐渐走进人们视野,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上校还有名字,但比起“太监”的昵称和“上校”的官衔,这些都不重要。
是的,他被斗了,被红卫兵小将当众责难、撺掇村民谩骂、私下严刑拷问,即使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也没有抹去眼里的光,直到回忆起父亲的出卖和那个女人的背叛,那束光也随之熄灭,他曾经相信并且为之奋战“勇敢的活着”这句话,成了最大的讽刺,我也因为上校被出卖不愿再理父亲,直至他上吊。
3.缱绻(我)
林阿姨找到了他并和他结了婚,命运仿佛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这个曾经害他失去无限光明的人,最终成了他的归宿。
报纸上说,人生如四季般,充满变数也遵循规律。
想来也是,我回国后,小将们走了,爷爷、父亲、母亲、哥哥都不在了,小瞎子残了,上校也失踪了,曾经逼仄而聒噪的村庄随着新坟的增多趋于沉静。
几十年后我再度找到上校夫妻时,她老了,她拼命弥补当年少女时的过失,幻想有一天他能清醒,眼里重新点燃当年那抹光;
他却像个8、9岁的孩子,依然精神饱满、身材高大,多了害羞和欢乐,少了狡黠和机敏,喜欢的事情就一个劲儿去做,仿佛不受年龄的桎梏。
林阿姨给我补全了上校的许多事,包括他肚皮下的字,他觉得是耻辱一直想抹掉,反倒留下一块疤。
直到他们去世,我突然想通了,也许他曾经是英雄,也许他曾经无限接近幸福,也许他再也不用成为英雄,也许他不再寻找幸福。
也许我们曾经很渴望
英雄,但愿今后不再需要英雄。
他们去世时,我在报纸上看到一段话:
沉乐落红尘吟休思矣年华老去
谁倾黄昏隐余生孤灯妍日沉西
往日情深目历历惟有迟憾难收
月芒泼尽琉璃雪清酒味薄心犹寒
将萧声共暮看灯火阑珊
倾一声生死相随道一句与君同去
人生海海读后感篇二
之前听__老师讲过麦家老师的新作《人生海海》,邀请麦家老师做客读书会分享创作过程。
之前不知道麦家老师,直到看到他之前写过《风声》、《暗算》才知道这位老师的厉害。
在采访的过程中,麦家老师表现出来的豁达开朗、坚持自我让人很敬佩。
在滚滚红尘中能做到不被诱惑、坚持自己的真心的能有几个?大都被世俗带领着漫无目的的前行着。
__老师说他用一天读完了这本书,我用了两天,故事内容很吸引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每次都给人一些震撼。
熬夜读完。
本书主要讲述了“少校”的人生故事,以及其他相关的人的命运。
故事梗概需要自己去读、去品味。
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如书名一样,人生如大海般茫茫然,没有固定的去向,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还有一点就是,你会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完全不能理解,但是就是真实的存在,譬如书里面的“小瞎子”,在书的结局处,本以后得到同情资助,他会有所改变,没想到最后还是会编造一些谎话,看到这里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难受恶心,怀疑他在说谎但是又在想此时为什么要说谎呢?难道是真的,那太可怕了。
直到“少校”去世后,她太太拿出那套金子的手术刀,才跟作者一样长舒一口气,明白了人性。
有些人的人性根深蒂固、死都改不了。
“少校太太”爱一个人的勇气,不管他变成什么样子?
“少校”在事业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遭对手陷害。
发配回农村老家,但
是他的生活依然过的自我,没有被这一切打倒萎靡不振。
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很令人佩服。
我们有什么日子过不了的吗?应该做到无论在哪里?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开心的生活,过好每一天。
前段时间整理微博,才发现以前很容易满足,每天都有小幸福。
后来变得越来越麻木了,找不到感觉了。
最近看到其他号在写抑郁的事情,原本以为只有自己会间断性抑郁,情绪低落。
看到后才发现大部分人都很痛苦,不是个体的原因。
有些人因为生活的艰辛暂时掩盖了抑郁的时间,或者是忙碌的没有时间抑郁,但内心还是很痛苦。
只是在人生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没有方向。
我想改变一下自己的人生轨迹,做自己
未来的路会如何不知道,只有自己去寻找。
《人生海海》读后感篇三
麦家在《人生海海》末处写道:人活一世,总要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留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
人生似海,起落浮沉。
“人生海海”,这极富诗意的四个字装载了厚重的人生况味,这其中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每天打开手机,萤萤发光的屏幕里总有层出不穷的舆论风暴,让人深感错愕。
这恰恰是最为真切的,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
“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其实很多事情都没有意义。
也不知从何时我慢慢不再为那些表面的东西动心,更喜欢自然的东西,对自己宽容一些,不再和那些不必要的东西死缠烂打,越活越简单,坚持自己的形式——让那喜欢闪光的事物尽情闪光,以最低调最隐幽的方式生存着。
哪怕,人前黯淡,人后,亦黯淡。
通常,在一个单位都要从最基础做起,这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但问题
往往是,由于长时间工作而丧失了向上流动的可能,其中原因可能非常复杂,主观、客观都有。
这些毫无成就感的工作常常会给人带来沮丧感,时间久了,人又开始习惯了这种沮丧感。
我们可能看到的未来就是成为某个部门的主管,但问题是你成为主管的条件也并非完全靠你努力就能具备的,况且成为他又能怎样呢?
常说,人要有梦想,梦想可以有,但大部分梦想是实现不了的。
即使实现不了那也没关系,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很好,或者说,有些梦想实现不了更好,这意味着没有付出有可能是很沉重的代价。
生活中,大多数人是平凡的,平凡没有什么不好,平凡自有它的幸运和乐趣。
在我们拥有梦想的时候,通常都是一厢情愿的,对生活和社会还不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朝夕相处,逐渐会感到那些梦想越来越远,有人会因此郁郁寡欢,有人会开始淡忘梦想,也有不幸的是当你的心再一次被唤醒,开始反思或是抱怨目前的处境。
《人生海海》读后感篇四
人生海海,读完上校的一生,才觉得自己生活上遇到的事都不是事,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聪明能干又爱国的上校承担了远远超出常人的责任,承受着非常人能受的身体的折磨,人格的羞辱,阔达和隐忍让他坚持到最后。
相比之前,主角的父亲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上校的能力眼界和担当,但是不妨碍他们保持一辈子最好的朋友。
普通人只要能接受自己的平凡,保持初心,明辨是非,也一定能有自己的价值。
主角的爷爷,原本是一个很明理的人,但是他只考虑自己家族名誉,而做出了伤害上校的行为。
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他因为一己私心,不顾是非对错,终究让家族前途尽毁。
村民也是一群不明理,不辩是非,随波逐流的人。
之前都说着上校的坏话,嚼着上校的口舌,当爷爷把上校举报抓走后,又纷纷说上校是大好人,爷爷把他举报了,爷爷整个家族都是坏蛋,没法容忍他们继续留在村里,却全然忘了以前自己对上校的羞辱和鄙视。
仿佛村里没有一个他们统一针对的大坏蛋,他们的生活就没有意思一样。
当然,社会上多的是这样的人,孔子说没必要跟三季人辩论,对于这些人,根本不必在意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不招惹,能
避则避,躲不掉也不必怕事。
人生海海读后感篇五
温颖馨
花了五天读完《人生海海》这本书,真的是太赞啦。
首先,这本书的故事线起起落落,真像书名两个“海”那样,潮起潮落。
本书以“自称”,讲述了我们那个普通的小村子,因来了浑身是迷的“上校”,命运开始扭转,散去一层层薄雾后的真相,那么令人震惊,又叫人潸然落泪。
在看书的途中,也许你会看得云里雾里,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可一但看到真相,像有脑电波冲击你的大脑,连着几天前看的情节光怪陆离地,像老电影那样陈旧,吱吱呀呀地映出上校的一生。
古怪神秘的上校,无不知晓的爷爷,可怜可恨的小瞎子,以及作为旁观者一样的“我”,以村子为台,与其他人物配合着,演绎什么是绝望中的幸运,什么是艰苦卓绝中的道德。
其次,作者麦家的语言太新鲜,比如“像一头巨兽拿瓦片当饼干在饕餮”,“掂一玷,沉得很,像乘着菩萨的灵魂”。
这些稀罕句打破了我对修辞手法的局限认识——“风像怪物一样张牙舞爪”“炉子像足有千斤重”。
再次,作者的思路清晰,仿佛不是在写小说,满分作文网而是在写经历过的事。
比如,作者写“我”看报纸是从前妻那学来的,文中又多次出现“报纸上说……”,作者对细节的把握着实令我惊奇。
整本书的情节像衣袖上的针眼那般紧凑。
是那种不用刻意去寻,读完整本书自然会发觉全书没有破绽的感觉,对于作文经常不能突出主题、过于松散的我来说,简直就是宝藏!
最后,接地气。
演讲、写文最怕什么?当然是听众、读者不懂啊!所以前有毛主席“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出的”,后有麦家“既然每个人都跑不掉逃不开,那不如去爱上生活”。
书中好多敏感字词是我在其他书上所见不到的。
老保长虽然满口脏话,却与背景和谐融合在一起,并不唐突,反而更衬显那个年代的乡村气息。
正是因
为作者的大胆,才使得小说更接近生活。
一个酒鬼,守了一坛“老酒”十多年,这样强烈的反差,从各个方面加深了读者的好奇和印象。
多亏了地气,这本超越之作没被湮灭。
“人生海海”这四个字,凝聚太多精华,百读不如一试,感觉这么奇妙的东西,还是要亲自去尝试的好。
人生海海读后感2500字篇六
从看到《人生海海》这本书,到读完这本书,不到24小时,这是我近两年来读的最快的一本书。
一是这本书不算厚,二是故事比较吸引我读下去,读这本书有“快感”。
主人公姓蒋,但大名没什么人记住,大家都叫他“上校”。
上校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这里涉及故事梗概,如果大家想自己看书,请跳过这一段):上校出生在浙江山村里,从小就很机灵,学什么都比别人快。
长大一些去跟着木匠当学徒,后来被国民党看重带走去当了兵,由于机灵,很快成了营长。
后来打仗“命根子”受了伤,在医院接受治疗,因为机灵,所以自学成才成了“军医”,开始了军医的生涯。
当军医的时候救了一个女军官,受女军官赏识,调到上海去做了情报人员。
在上海,上校一边开诊所,一边领导地下组织从日本鬼子那里搞情报。
因为“命根子”受伤治愈后奇特,在“那方面”讨女人喜欢,上校通过接触高级妓院的老鸨结识日本女人捞取情报。
后来出了叛徒事情败露,被抓到战俘营去当劳工。
日本投降后,被抓到北京蹲监狱。
然后被当年的女军官捞出,又开始了军医生涯。
一路从东北跟着国民党败退到江苏,在江苏被“解放”。
后来又跟随志愿军去抗美援朝前线,在这里他后来的妻子(林阿姨/小上海)爱上了他。
战争结束后,上校前途一片光明,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拒绝了“小上海”的爱意,导致了“强奸”的控诉,被发配回了生他的小山村。
对于偏远的小山村,上校的一切都是神秘的。
上校与书中的“我”的父亲关系要好,以行医为生。
上校由于一直未婚配,被传成“太监”,说是“命根子”坏了。
后来由于红卫兵的“革命运动”,上校被,偶然的机会“小瞎子”看见了上校肚皮上纹的字,遭到了上校毁灭性的打击割了舌头,挑了手筋,脚筋,因此被通缉。
而后小瞎子宣称看到上校肚皮上的文字说他是“鸡奸犯”,导致
“我”的父亲被怀疑是上校“通奸”的对象,而给我的一家带来了一生的苦难。
先是爷爷为了不让家族蒙羞,串通警察,揭发了上校的藏匿地点,换来了大字报澄清“鸡奸”是假的。
随之而来的是上校被捕,揭发事件露馅,“我全家”变成了全村人奚落甚至羞辱的对象。
也导致了“我”爷爷的自杀,二哥的“郁闷”致死,“我”的背景离乡偷渡至西班牙。
也导致了上校当众受审变成了疯子。
上校疯了以后,林阿姨,就是当初的“小上海”,来到了村子里,与上校结成夫妻,照顾上校。
直到上校母亲死后,带着上校回来了上海,最后87岁的年纪,上校在上海去世,同天林阿姨自杀,“我”为二人办理后事。
单单把这个故事的梗概讲清楚,大概就用了近千字。
但作者的叙述方式与我讲述的方式完全不同,书中关于少校的细节,大多都是从他人口中听来的故事。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快感就是“父亲”“爷爷”“老保
长”“林阿姨”这些人准备开始讲故事的那一刻。
因为我又可以开始拼凑上校的生平了。
上校是个爱国,忠诚,有责任感的男人,但最后疯了。
“父亲”是上校最好的朋友,老实,寡言,最后因为与上校的瓜葛,“家破人亡”。
林阿姨因为爱,改变了上校的命运,又挽救了上校的命运,最后得到了圆满(与上校同天离世)。
“我”,被迫偷渡海外,颠沛流离,但是经历了人生海海,最后获得与人生的和解。
故事曲折离奇,有时候你觉得是真实的,有时候又觉得很玄幻。
但是整本书就是能揪着你的好奇心让你一口气看完,可见作者讲故事的能力非同一般。
好的故事,不仅让你读的畅快,还要让你有些感悟。
关于人生海海,作者在书中的最后部分给出了解释,很明确的那种解释,我喜欢这样的解释。
“敢死不叫勇气,或者才需要勇气”。
这可能是全书被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吧。
这本书写尽了苦难的人生。
上校的一生,因为机灵,坐过日本人的牢房,国民党的牢房,共产党的牢房,真是和牢房结下了不解之缘。
前半生的为国奉献,后半生的痴傻疯癫,让你不禁怀疑哪里出了问题,好人为什么一天好日子都不能过。
但这就是人生。
“我”的一生,因为上校而在未成年的时候被家人安排上了命运的轮船,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吃不饱,
穿不暖,遇到了菩萨一样的前妻,但是在一起仅七个月就因车祸离世,自己靠着捡垃圾生活。
第一次攒够了钱回家探亲,已是二十二年之后,进了门父亲都不敢相认,只和他说了四位亲人的死讯。
“我”招谁惹谁了,为什么就这样苦难。
但这就是人生。
“小瞎子”因为好奇心无意间看到了上校的纹身,被上校制裁变成了废人,一生靠讨吃要饭生活。
我们可以用世俗的眼光看这里面有因果报应。
但核心是,这就是人生。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上校对生活的态度。
为了国家,他可以牺牲自己;为了救人,他不畏枪炮;为了保护林阿姨,他可以忍受冤枉;为了守住秘密,他可以侮辱;为了两只猫,他可以不顾自己。
在听上校的故事时,你觉得上校是个风流倜傥的豪杰;在听完上校的故事后,你觉得他是个伟大的人。
伟大而悲惨的人。
人生海海,并不是遵循着因果规律运行。
你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疾风骤雨,突然有风平浪静。
你需要知道,人生漫长,就是有时候疾风骤雨,有时候风平浪静。
细细品完,你才能理解作者麦基在书封面上的那句话:“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你说那是消磨、笑柄、罪过,但那就是我的英雄主义。
”那就是一个人“苦难”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