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审美精神-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显现:现代审美文化
一、表现形式
文化复兴标志着现代文化的开端。 可以将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这一历史阶段 视为西方现代审美文化时期。 现代审美文化表达形式有小说、诗歌、绘画、 音乐、雕塑、音乐、现代城市。其中小说、 现代城市最具有代表性。
二、特征
(一)世俗化 “人生而有罪”是中世纪基督教审美文化的 宣言书,“人生而自由”则是西方现代审美 文化的纲领性文件。理性与科学成为西方现 代审美文化大厦的基石。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
《 浮 士 德 》 插 图
感性的挣扎
Biblioteka 感性也试图摆脱其从属地位,确立自身的独 立自主性,这一文化精神体现在浪漫主义文 学中。它强调主观感受,崇尚人的自由想象。 感性自主性的自觉是审美主义形成的前提和 基础。由于审美主义的精神实质是追求个体 的绝对自由,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个性意 识、自我意识、个体的权利与生命的价值成 为文学作品表达的基本主题。
第二,对元叙事合法性的质疑和批判。神话-
后果
将艺术与生活对立与割裂,导致精英文化与 大众文化的对立和冲突,消解乃至否定艺术 的社会功能。 在现代审美文化时期,无论是艺术世界还是 生活世界,都根源于人性而非神性,两者的 对立说明感性主体与理性主体处于撕裂状态, 人性世界还不是一个和谐世界。
四、审美精神
现代审美文化是对人的主体精神礼赞,是对 此岸世界的眷恋与热爱。 尽管存在着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灵与 肉的紧张冲突,理性主义构成现代审美文化 的主要方面,它所追求的总体性、普适性、 完整性的人生理想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体现。
布瓦洛《诗的艺术》:“首先需要爱理性, 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 光芒。” 高乃依《熙德》 歌德《浮士德》 在理性处于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时期,艺术 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或依附道德,或依附政 治。
熙 德 雕 像
歌德《浮士德》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 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 功立业五个阶段。
拉 斐 尔 《 西 斯 廷 圣 母 》
拉 斐 尔 《 圣 母 子 》
世俗性成为作为主体的人的最本真的存在方 式,它是现代审美文化区别于中世纪审美文 化的首要特征。
(二)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对立和统一
现代审美文化首先表现为理性主义的审美文 化。 一方面,它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事物存在合 法性尺度与根据,以此作为抨击宗教盲目信 仰、揭露教会罪恶的武器,如莫里哀的《伪 君子》; 另一方面,理性又要对感性、自由意志加以 适度节制,形成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
唯美主义是对康德审美无功利理论的具体化,其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波德莱尔和英国的王尔德。 唯美主义理论: 生活对于艺术的模仿远远多过艺术对生活的模仿。 艺术除了表现它自己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 一切坏的艺术的根源都在于回到生活和自然。
唯美主义的意义
1、艺术的独立艺术的无功利、自律性意味着把艺术从道
(一)人的发现与生活的世俗化
文艺复兴发现一个与中世纪的生活相异的希 腊世界,当时流行的一个口号就是:“我去! 我去把死人唤醒!”这就是人的重新发现, 它标志着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终结,现代审美 文化的开端。人成了现代世界的主宰与中心。 《十日谈》《堂· 吉诃德》
米开朗基罗 《大卫》 创作于公元1501- 1504年, 现收藏于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三)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
现代性的过程就是世俗化的过程。 经过了三个分离:政治与宗教的分离,经济 与政治的分离,功利主义经济观与道德观的 分离。 只有到了19世纪,艺术才真正确立自身的自 主性,实现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彻底分离。 分离的标志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 义的诞生。
唯美主义
(二)理性化
现代性的进程是世界“祛魅”与“合理化” 过程。 世界的“祛魅”标志着中世纪宗教世界图景 的破碎,世俗化社会生活的建立;而“合理 化”则意味着理性取代了信仰。(马克 斯· 韦伯)
三、分期
西方现代审美文化总体上有三个阶段: 第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审美文化主要体现为人性世 界与宗教世界的对抗,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在对抗与冲突中确 立起世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肯定人的主体地位。 第二,在17世纪古典主义、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审美文化在 高扬人的主体性的过程中,表现出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冲突 与对抗。尽管理性在现代性时期处于主导与核心地位,但感性 与为自身的权利而不断抗争。理性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一道构 成了现代性的张力。 第三,自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在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上,两者也呈现出紧张的争斗态势,最终,美与艺术取得了自 己合法的领地,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性的存在,唯美主义则是 其具体的表征。
第四节 文化
感性片断:后现代审美
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哈贝马斯 现代性意味着一种态度,它既包括思想与感觉又包括行为和 举止方式-福柯 后现代不是现代的终结而是现代的初始状态-利奥塔诺
一、现代与后现代
●一般认为,现代与后现代从来都不泾渭分明, 后者是对前者某些方面的反思、否定或者延 续乃至极端化。 ●理性是现代性观念的核心,自由是其终极价 值取向,世俗化是其运动逻辑。
费舍尔对现代艺术本质的概括
1.艺术是手工制作的。 2.艺术是独特的。 3.艺术看上去应该是美的。 4.艺术应该表现某种观点。 5.艺术应该需要某种技巧或技术。
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第一,对理性主体自身的反思。工具理性
人类 中心论 主-客体 理性自我-感性自我 现代性的历史就是工 具理性的合理性证明自己不合理的过程。
德、政治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将非艺术的东西请出艺术的领地, 将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2.形式的出场艺术就是“为诗而诗”,就是形式的创造。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英美新批评的文本观。
3.艺术远远高于日常生活,在两者的关系中 处于主导地位。 这表明,感性的首要原则得到初步确立,审美 现代性在现代文化中赢利一席之地。
一、表现形式
文化复兴标志着现代文化的开端。 可以将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这一历史阶段 视为西方现代审美文化时期。 现代审美文化表达形式有小说、诗歌、绘画、 音乐、雕塑、音乐、现代城市。其中小说、 现代城市最具有代表性。
二、特征
(一)世俗化 “人生而有罪”是中世纪基督教审美文化的 宣言书,“人生而自由”则是西方现代审美 文化的纲领性文件。理性与科学成为西方现 代审美文化大厦的基石。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
《 浮 士 德 》 插 图
感性的挣扎
Biblioteka 感性也试图摆脱其从属地位,确立自身的独 立自主性,这一文化精神体现在浪漫主义文 学中。它强调主观感受,崇尚人的自由想象。 感性自主性的自觉是审美主义形成的前提和 基础。由于审美主义的精神实质是追求个体 的绝对自由,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个性意 识、自我意识、个体的权利与生命的价值成 为文学作品表达的基本主题。
第二,对元叙事合法性的质疑和批判。神话-
后果
将艺术与生活对立与割裂,导致精英文化与 大众文化的对立和冲突,消解乃至否定艺术 的社会功能。 在现代审美文化时期,无论是艺术世界还是 生活世界,都根源于人性而非神性,两者的 对立说明感性主体与理性主体处于撕裂状态, 人性世界还不是一个和谐世界。
四、审美精神
现代审美文化是对人的主体精神礼赞,是对 此岸世界的眷恋与热爱。 尽管存在着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灵与 肉的紧张冲突,理性主义构成现代审美文化 的主要方面,它所追求的总体性、普适性、 完整性的人生理想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体现。
布瓦洛《诗的艺术》:“首先需要爱理性, 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 光芒。” 高乃依《熙德》 歌德《浮士德》 在理性处于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时期,艺术 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或依附道德,或依附政 治。
熙 德 雕 像
歌德《浮士德》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 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 功立业五个阶段。
拉 斐 尔 《 西 斯 廷 圣 母 》
拉 斐 尔 《 圣 母 子 》
世俗性成为作为主体的人的最本真的存在方 式,它是现代审美文化区别于中世纪审美文 化的首要特征。
(二)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对立和统一
现代审美文化首先表现为理性主义的审美文 化。 一方面,它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事物存在合 法性尺度与根据,以此作为抨击宗教盲目信 仰、揭露教会罪恶的武器,如莫里哀的《伪 君子》; 另一方面,理性又要对感性、自由意志加以 适度节制,形成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
唯美主义是对康德审美无功利理论的具体化,其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波德莱尔和英国的王尔德。 唯美主义理论: 生活对于艺术的模仿远远多过艺术对生活的模仿。 艺术除了表现它自己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 一切坏的艺术的根源都在于回到生活和自然。
唯美主义的意义
1、艺术的独立艺术的无功利、自律性意味着把艺术从道
(一)人的发现与生活的世俗化
文艺复兴发现一个与中世纪的生活相异的希 腊世界,当时流行的一个口号就是:“我去! 我去把死人唤醒!”这就是人的重新发现, 它标志着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终结,现代审美 文化的开端。人成了现代世界的主宰与中心。 《十日谈》《堂· 吉诃德》
米开朗基罗 《大卫》 创作于公元1501- 1504年, 现收藏于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三)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
现代性的过程就是世俗化的过程。 经过了三个分离:政治与宗教的分离,经济 与政治的分离,功利主义经济观与道德观的 分离。 只有到了19世纪,艺术才真正确立自身的自 主性,实现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彻底分离。 分离的标志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 义的诞生。
唯美主义
(二)理性化
现代性的进程是世界“祛魅”与“合理化” 过程。 世界的“祛魅”标志着中世纪宗教世界图景 的破碎,世俗化社会生活的建立;而“合理 化”则意味着理性取代了信仰。(马克 斯· 韦伯)
三、分期
西方现代审美文化总体上有三个阶段: 第一,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审美文化主要体现为人性世 界与宗教世界的对抗,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在对抗与冲突中确 立起世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肯定人的主体地位。 第二,在17世纪古典主义、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审美文化在 高扬人的主体性的过程中,表现出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冲突 与对抗。尽管理性在现代性时期处于主导与核心地位,但感性 与为自身的权利而不断抗争。理性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一道构 成了现代性的张力。 第三,自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在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上,两者也呈现出紧张的争斗态势,最终,美与艺术取得了自 己合法的领地,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性的存在,唯美主义则是 其具体的表征。
第四节 文化
感性片断:后现代审美
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事业-哈贝马斯 现代性意味着一种态度,它既包括思想与感觉又包括行为和 举止方式-福柯 后现代不是现代的终结而是现代的初始状态-利奥塔诺
一、现代与后现代
●一般认为,现代与后现代从来都不泾渭分明, 后者是对前者某些方面的反思、否定或者延 续乃至极端化。 ●理性是现代性观念的核心,自由是其终极价 值取向,世俗化是其运动逻辑。
费舍尔对现代艺术本质的概括
1.艺术是手工制作的。 2.艺术是独特的。 3.艺术看上去应该是美的。 4.艺术应该表现某种观点。 5.艺术应该需要某种技巧或技术。
后现代是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第一,对理性主体自身的反思。工具理性
人类 中心论 主-客体 理性自我-感性自我 现代性的历史就是工 具理性的合理性证明自己不合理的过程。
德、政治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将非艺术的东西请出艺术的领地, 将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2.形式的出场艺术就是“为诗而诗”,就是形式的创造。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英美新批评的文本观。
3.艺术远远高于日常生活,在两者的关系中 处于主导地位。 这表明,感性的首要原则得到初步确立,审美 现代性在现代文化中赢利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