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小组互助合作”教学模式的课堂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引领,小组互助合作”教学模式的课堂应用
摘要:“问题引领,小组互助合作”的教学理念来自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旨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料及教学手段,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拓宽学生的探究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关键词:问题引领小组互助合作归纳建构反馈拓展
“问题引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学生充分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设置合乎学情的问题,梳理教学思路,做好过程性评价,下文以“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课为例,介绍该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一、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

3.能运用示意图,简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对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地壳的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转化。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归纳比较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学
课件展示图片及文字资料:2014年6月21日,万众瞩目的“皿天全方?”颠沛流离近一个世纪,器身与壶盖“身首异处”的国宝青铜器重新合璧,这也成为2014年最重要的文物回流事件之一。

青铜器是铜和其他元素的合金。

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

师:制作皿方?所用的铜矿从何而来?是如何形成的呢?
(设计意图:运用最新材料设置悬念,增强学生对学习新内容的认知兴趣。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铜矿是用于生产领域的重要矿产,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自于矿物。

(课件展示:矿物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展示,增加学生对矿物的感性认识。


活动一: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教材活动。

引导学
生利用颜色、硬度、形态等对矿物进行简易识别。

问题1.如何区分磁铁矿与赤铁矿?
问题2.如何将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和石英等几种矿物快速地区别开来?
问题3.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岩石、地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用示意图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矿物的简易识别,了解其基本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学生归纳并板书,教师予以补充并加以小结)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教材文字,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揭示不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承转:地壳中的矿物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n件展示图片:各种岩石)
问题1.请将所示的岩石进行归类。

问题2.这些不同种类的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展示,增加学生对岩石的感性认识,并引出问题,导入下一环节。


活动二:(播放视频: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
因,并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承转: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可以得知组成地壳的岩石会互相转化。

(课件展示动画:地壳物质循环)
活动三:小组合作,依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绘制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图。

在各组绘制完成之后,先由小组A板书展示,然后由其他小组评价,提出修正方案;最后,根据讨论结果,各组对自己所绘制的关系图进行修正和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关系图的绘制,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平台。


小结:这种岩石圈和其下?流层之间的物质循环,就叫地质循环。

问题:依据三大类岩石的转化示意图,归纳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

(学生归纳,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以及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能力检测
(课件展示图片材料)
师: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说出铜矿是如何形成的吗?铜矿的分布又说明了什么现象呢?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提高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四)反馈拓展
(课件展示)网上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主要的铜矿产地,以及当地铜矿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使学生感悟到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


“问题引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推广应用了几年时间,尝试总有风险,虽然在推行中,会有问题产生,比如提出问题的方法过于死板,解决问题的途径较少等。

但它真正做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讲堂变成学堂,使师生在课堂上形成了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坚信,“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在课改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